分享

拈花接引 | 姚永强:写生就是一场“物我”直播

 百科艺术 2020-05-26

拈花接引

中国画名家花山写生作品展

陈危冰/蒯惠中/姚永强/谢士强/方向乐/张利锋/花元飞

展览地点:花山景区

展览时间:2020.5.30-6.28

写生时间:2020.5.6-5.9

主办单位:苏州市美术家协会 太湖旅游发展集团

协办单位:苏州市青年美术家协会 苏州彤日书院

承办单位:苏州花山隐居

| 本期艺术家

姚 永 强

1974年生于苏州,毕业于苏州大学艺术学院。苏州市文艺之家负责人,苏州市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苏州市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苏州平面设计师协会副主席,苏州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兼职教授。

写生就是一场“物我”直播

文/姚永强

我与花山最初的相遇是2005年的春天,作为一名《苏州日报》的记者与广大读者共同完成了首片“苏报读者林”的种植活动。十几年过去了,那片满载希望的小树林如今已经在花山长成“绿色幸福林”,或者已成为花山“林泉烟霞”的一份子。

之后每一次来花山大抵都有不同的感受,曾醉心于木欣欣以向荣的水底云烟,赞叹于连绵悠长的历史轨迹,也曾惊羡于丰厚精彩的文脉底蕴……此次再游花山,是为山,是为水,亦为笔端的水墨。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在历史描述中:“花山树木菇郁,浓可蔽日,远望如同一道翠屏,幽幽清绿,碎石古道依谷蛇蜒,寒泉孱孱流淌,青松翠柏夹径,鸟语花香,宛若世外桃源,景致清远,到此有隔凡入仙出尘之感。”独显清远。

是故,无山不美,无水不秀。老子《枕中记》云:“吴西界有花山,可以度难。”拾级而上,有摩崖石刻,花山之瑰宝,是历史镶嵌在石上的记忆;有翠岩寺旧址,为佛教禅宗临济正宗的道场,是名僧高士就隐超然世外的见证;而登至山顶,几与云雾相接近,在山林旷野之间,似有穿越交汇于时空与历史之感。

于花山或天池寻一佳处,撑起画板,遂然有感。自五代滕昌祐“工画而无师,惟写生物”一说起,古人的“写生”专指描绘花鸟草虫之实物。而今,词义扩展,大千世界中芸芸众生,自然万物,眼见者都可写生。写生记录物象的功能是最显而易见的,无论收集素材、训练技法、同步创作。从古至今,山水画经历了一千余年的变迁,衍生出各路名家和流派,画论名著更是数不胜数,但大多都秉承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一观点,更印证了“写生”的重要地位。

如今在花山、天池山写生,实乃幸事。流连忘返在山林之间,目之所及,满是清风嘉木,水墨的笔调,流淌着写意的风物。无论是古人云游四海对景造意,还是近现代画家融合西画后的探索,以自然为基础的写生都对创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我看来,写生就是一场“物我”直播。沈约《郊居赋》云:“惟至人之非己,固物我而兼忘。”身处花山,与自然对话,将自然的反馈与自身的情感相融。周京新老师对写生曾有精辟的见解,他说,写生是体验、理解、运用、转换、变异传统经典语言大好时机。所描绘之物非物,景非景,而是一种意识的转换。写生需注重速度,让我体验着与平日创作不同之感。近日细观花山、天池天写生之作,在画中,也可以感觉到花木的热情,也可以猜测到古建的喁语。我想,这与抽象具象无关。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朝沐清风,夕听晚雨。此次花山、天池之行,与一众画家好友诗酒唱和、秉烛夜谈,甚是欢畅。于我而言,“拈花接引”的意义,大致就是寻一处安然之地,补养觉悟,涤荡心境,修正习性,开阔胸襟。

/写 生 纪/

/写生作品/

花山写生之一

纸本水墨

50x50cm

2020

花山写生之二

纸本水墨

50x50cm

2020

花山写生之三

纸本水墨

50x50cm

2020

花山写生之四

纸本水墨

D:45cm

2020

花山写生之五

纸本水墨

D:45cm

2020

天池山写生之一

纸本水墨

50x50cm

2020

天池山写生之二

纸本水墨

D:45cm

2020

天池山写生之三

纸本水墨

D:45cm

202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