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哈佛教授:中国要有五六个何炳棣,西方就没人敢对中国史乱说了

 wyk1014 2020-05-27

《东方的摇篮》这部历史学上的著作,几经周折最终才被发表出来,发表之后迅速地在世界各国的历史学界引起了惊涛骇浪。这部书的作者叫何炳棣,是我国历史学界一位赫赫有名的学者。

这部著作中表现了他强烈的民族意识,事实上,他正是秉持着如此信念和情感来书写史学著作的。他认为,若要创作一部具有真正意义的史学著作,那么光用理智去缜密地处理繁多的史料还不行,你还需要真正的热爱与投入,背后要有强大的情感驱动力来作支撑。

何炳棣著作宏富,学术贡献厥伟,是我国中国史领域的泰斗。他于1966年获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于1975-76年被会员公推为美国亚洲学会会长,还获选为美国艺文及科学院院士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高级研究员诸多高级荣誉和职位。

哈佛大学的历史学教授费正清曾经公开说过,'中国若有五六个何炳棣,西方就没有人敢抹黑诬陷中国史了。'

1、 清华园时期

胡适对何炳棣褒扬颇多,二人私交甚好。1952年,胡适邀请何炳棣到家中吃饭。在吃饭过程中,胡适和何炳棣对清华和北大加以比较,胡适认为北大是'大'、而清华是'小',这一意见引来何炳棣的不满

何炳棣认为,在自己就读清华历史系的那段时间,它们早已甩掉了国学中过于繁琐考证的桎梏,为自己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大环境和大方向。正是在那段时期,自己对中国史学的认识和积累才实现了突飞猛进的提升,自己的民族意识及情感也是在那时得到强化。于自己而言,是一段难能可贵的时光。

然而只有少数人认为彼时是'伊甸园'时期,其他人则持相反的观点。何炳棣挚友林从敏曾指出,当年清华幽美的生活背后其实隐匿着地下党组织的游行、示威、罢课和请愿。但是何炳棣本人并不热衷于参加政治活动,因为他自觉看不清国家的命运,不愿被那种革命运动的狂热情绪牵扯着,只保留自己的观点及保持观察。

何炳棣认为在清华园时期,给自己提供了极大帮助的老师是雷海宗。雷海宗老师开拓了他的想法和眼界,使他了解了传统中国文化消极面之'深'。只有真正爱国的史家才不吝坦言消极面的'深',从而试求解答造成千年以上的'积弱'局面的原因。何炳棣从中受益良多,他奉雷海宗为一生的恩师。

然而在那一段混乱的时期,一旦政治方向略有偏离,个人命运也会受到重大影响。'反右'期间,雷海宗成为了被重点批判对象之一。1962年的冬天,雷海宗在天津逝世。1965年,芝加哥大学邀请何炳棣前往开设讲座。

何炳棣提议以JamesWestfallThompson命名,因为Thompson是雷海宗在芝大求学时最重要的老师。而何炳棣也是为了纪念自己最尊敬的老师——雷海宗。

2、 学业发展

1939年,何炳棣在西南联大作为助教教授西洋通史。那时,何炳棣抓住机会参加了清华第五届庚款留美考试,以第一名的成绩通过。杨振宁也在同一届留美公费生的名单中。

留美公费生考试是很难通过的,入选者都是精英中的精英,而何炳棣的成绩比杨振宁还高了7分,非常厉害。但是何炳棣的目光和比较也不仅限于当届,还在历届的优秀学子之中。

在清华历届庚款考试中,获得最高分的是第三届的钱锺书。何炳棣对钱锺书是非常佩服和崇敬的,他曾多次公开褒奖钱钟书、表示自己的景仰之情。这就是所谓的'学无止境,气有浩然'吧,优秀的人永远在向更好的人看齐。

在雷海宗的建议下,获得赴美机会的何炳棣选择了位于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他的个人理由是:想要聆听纽约的大都会歌剧院最杰出的男高音的演奏,人生里如果不能常听,那么实在太遗憾了。

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学习期间,何炳棣勤恳学习,每日忙碌于史料及同导师的沟通之中,不曾有任何一刻的松懈。惟愿学有所成,为中国史学界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何炳棣的一生里有诸多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代表作:《读史阅世六十年》《明初已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东方的摇篮》《明清社会史论》等。他的《读史阅世六十年》2005年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后,在史学界风靡一时,他的方法论成为许多有志于学术的后辈可以借鉴的范本。

《东方的摇篮》几经周折最终才被发表出来,发表之后迅速地在世界各国的历史学界引起了惊涛骇浪。何炳棣在这部著作中表现了他强烈的民族意识,事实上,他正是秉持着如此信念和情感来书写史学著作的。

他认为,若要创作一部具有真正意义的史学著作,那么光用理智去缜密地处理繁多的史料还不行,你还需要真正的热爱与投入,背后要有强大的情感驱动力来作支撑。

3、 从家世看历史

何炳棣有着根深蒂固的家族观念,多年以来家族一直是他研究的对象。他认为家族功能是非常有限的。除此之外,他还对中国的'家族观'进行了诸多研究,从家世看历史,将家人对自己的影响投射到对史学的研究中去。

除了父亲以外,何炳棣认为对他一生影响最深的是他的外祖母张老太太。小时候吃饭时,外祖母总是教导他'要把一块红烧肉留到最后一口吃,这样老来才会一直有福可享。'

他一直将这句话牢牢地记在脑海里,并将里面的哲理渗进华夏文化最基本的深层敬始慎终的忧患意识。在人生中的最后时光,他还一直保持着对中国思想史的专注研究,对学术的情感延续到最后。

临终前,仍于病榻上校阅有关老子的研究论文。永远信奉外祖母的教导:碗底始终留着一块红烧肉。何炳棣一生好强,持之以恒地奋勇在学术追求这条道路之上

文/临易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