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逼孩子一把,你永远不知道他能多优秀!” 但也可能把TA逼疯了……

 咩咩羔 2020-05-27
写在前面

“你明明可以做到,为什么不再加把劲呢?”

这句鸡娃常用语录,从我们小的时候就常听父母和老师讲,自己做了父母后,也免不了动辄就和孩子说。细品这句话,贬中有褒,既肯定了孩子的天分,又表达了对其努力程度不够的鞭策,没毛病。

只是,这娃越鸡越热血,很难再保住初心——孩子健康快乐就好,而是慢慢就会不自觉地对孩子产生过高的期望,然后变成了:“不逼孩子一把,就不知道他能有多优秀。”

貌似也没什么问题啊?孩子只有不断往前走,不断努力,才能进步、走上人生巅峰啊。但我们如果太过执念,就容易走向一种极端,那就是:

“你怎么总是没进步呢?态度不端正,努力都是做样子给我看的,如果你真的用心了,你怎么可能没进步?”

台湾一部诗选剧《猫的孩子》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猫的孩子》是系列电视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五个故事中的其中一个,获得了第54届金钟奖电视电影奖。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改编自作家吴晓乐的同名小说。书里讲述了家长一味追逐分数、过度鸡娃,导致亲子关系扭曲的家庭现象。该系列一共改编成了五个故事:《妈妈的遥控器》、《猫的孩子》、《茉莉的最后一天》、《孔雀》和《必须过动》。

常爸十分推荐大家去看一下这个系列的故事,它和我们常见的最终皆大欢喜、彼此释怀的家庭或教育类电视剧不同,《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更真实、甚至残酷地告诉了我们一个大家看似都能明白,却很少深入内心的道理:

你的孩子只是借助你而来,并非因你而来,你的孩子不是你的所属物品,而是一个独立于你之外的生命个体。

《猫的孩子》这一篇章,讲述了一名高中生阿衍,因为家人一味追求高分成绩而被无止境压榨,最终精神分裂、出现幻觉,开始虐猫发泄的故事。 

“你明明做得到,就是不用心”

这就是阿衍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

妈妈花重金请来的家教老师,对阿衍妈妈说:“阿衍很聪明,以他的资质,完全可以考满级分(台湾高中的打分制度,可以理解为每一科都是优),但他就是不用心。”

妈妈和家教老师如出一辙,十分相信自己儿子的潜力:只要够努力,就一定能考满级分——你明明做得到。

阿衍妈妈为了证明自己对儿子潜力的这种“相信”,到处报班给儿子补习,给阿衍找了善用体罚方式的家教老师,考不好就用戒尺打手心:

给阿衍报“魔鬼补习班”,在这里,考不好除了会遭受体罚之外,还要承受老师冷嘲热讽式的言语暴力——字字戳心,但其实我们很多人小时候或多或少都曾经历过如此的羞辱:

“全世界就剩你不会了。”

“这道题讲过很多遍了,你写不出来就不要下课,全班人每人等你一分钟,加起来就是200分钟。”

“还第一名呢,最后一名还差不多。”

妈妈坚信:只要逼孩子够紧,让孩子多努力,就一定能拿到满级分,如果没拿到,那就一定是压榨得还不够。

这真是个可怕的念头啊!

这让本就敏感内向的阿衍,总是战战兢兢,在滥用体罚的家教老师面前,紧张到根本没法思考题怎么做。无奈之下,妈妈只得给阿衍换了一位家教。

新的女家教发现,阿衍只要写作业,就浑身发抖,状态紧绷:

女老师和妈妈沟通,认为孩子出现了一些学习障碍,妈妈气急败坏,反而认为这是阿衍故意在老师面前“表演”,给自己的学习不好找借口。

“明明做得到,只是不够努力”,这句再常见不过的鸡娃语录,我们从小听到大——

老师找家长的时候会说:“你们家孩子挺聪明的,就是不用心。”

爹妈会说:“这次考试怎么没考好?这段时间心思根本没在学习上!”

老师鞭策你的时候会说:“你不要以为考了第十名就有什么了不起,你完全可以拿第一名!”

在教育学领域里,有不少研究和发现可以印证努力与能力的正向关系,比如“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这个大名鼎鼎的理论。常爸在之前的讲座中,也强调过成长型思维对孩子学习的重要性。这个理论告诉我们,人们对自己能力的看法在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要让孩子相信自己的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提高的。

没毛病。

只是可惜,这种思维,在阿衍妈妈以及其他不少父母的头脑里,被生生推向了另一个极端反面,那就是:只要你足够努力,你一定可以拿到满级分/考名校/出人头地……,如果没拿到,那么一定是你……努力的还不够。


循序渐进,让孩子慢慢养成自主性的成长型思维,就这样被扭曲成了靠外界压力进行的,简单急躁的结果导向型思维。

尤其是像阿衍妈妈这样的“高需求家长”,总是不满足,认为孩子还有更大的潜力,猛灌一口“别指望孩子自觉”的毒鸡汤,做着“只要鸡娃足够努力,明日就能出人头地”的白日梦。

我们应该相信的是“努力会变好”,但一定不要执念人定胜天式的“努力就一定能做到”。不是先给孩子设定一个高目标,然后拼命让他达到,而是先引导、培养他保持努力的习惯,并且容许他有自己的实力天花板。

第一名只有一个,孩子之间的天分有差异,软硬环境更是各不相同,这是我们必须正视的现实,更重要的是,我们一定要尊重孩子已经做出的努力,鸡娃首先第一步,应该是要正视自己的孩子,而不是秉持“你一定可以做到”的热血。

很多父母已经懂得不要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却忘了更不要把孩子和“理想化的孩子”比较,后者更可怕,因为鸡娃的家长们总是抱着“做不到就不会善罢甘休”、“没做到就是你不努力”的热血,搞“鸡娃大跃进”,屡屡把娃逼到崩溃的边缘。

考满级分,就像压着阿衍的一座大山,最终他精神分裂,在自己臆想的“平行世界”里,开始用虐猫的方式获得解压。

家里养的猫,不是被阿衍毒死,就是被溺死,他把所有的压力用这样残忍暴力的方式在“平行世界”里发泄出来,然后回归真实世界,获得一个好成绩(其实应该是压力获得释放了,所以考场上能发挥得更好),获得亲戚的赞扬、妈妈的笑容。

妈妈对阿衍的满级分成绩表示欣慰,虽然看到却忽视了阿衍严重的精神问题。她明知孩子毒死了家里的猫,却只是对阿衍说:

 

“你真的爱我吗?为什么我的努力你总是看不到?”

这是阿衍,最想呐喊出的一句话。

让阿衍崩溃的,不仅仅在于无休止的体罚、高压的学习环境,也在于妈妈对他情感表达和需求的冷漠和忽视。

妈妈之所以这样拼命鸡娃,不仅仅是为了孩子日后能出人头地,也是为了自己能被丈夫、亲戚、身边所有人看得起。

阿衍很爱妈妈,他知道妈妈背负了很大压力,所以一直很努力地学习,让妈妈能有机会通过儿子的满级分证明自己的价值。

但儿子对妈妈的其他关心和爱,妈妈统统看不到。比如:妈妈被爸爸家暴,阿衍支持她去申请家暴令;当爸爸扬言要和妈妈离婚时,阿衍会和妈妈说:“你还有我啊”。

但是想要在丈夫和亲戚面前抬起头的迫切心态,让她产生了对满级分的执念,丧失了对孩子爱意的感知。

阿衍在街头虐杀流浪猫被发现之后,在被带到警察局的路上,偶遇了正急匆匆开车的妈妈,一瞬间,积攒的委屈爆发了,他问妈妈:“你真的爱我吗?”

妈妈爱他吗?当然。细致地照顾他的饮食起居,变着法儿做美食、精进厨艺;炖各种补汤,给孩子喝之前细心地把汤上的油撇开,因为阿衍肠胃脆弱,怕他拉肚子。家教女老师见了,都会和阿衍说:“你妈妈真的很爱你”。


但是,当生活里只剩下鸡娃、成绩、成才的时候,爱的细节总是被忽视,爱的表达也总是被轻蔑。

最常见的场景,莫过于爸妈说:“母亲节/父亲节你别搞那些没用的,好好学习就算是你对我最大的孝敬了。”

而生活里,张口闭口也总是:

“你能不能让我省点心?考成这个样子多丢人。”

“家长群里我又被点名批评了,你的作业什么时候才能工整一些?”

“想让我活久一点多陪你吗?那你就好好学习少气我。”

明明是可以相互取暖的家人,明明爱的表达有很多种,明明生活里有太多有爱的瞬间和细节,但当我们的目光狭隘到只看得见孩子的学习和你以为的TA的未来的时候,我们和孩子之间,真的还存在相爱吗?还是只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冰冷关系?

学习是孩子将来人生20年里的主要任务,但不是你和他亲子之间的唯一联系,学习很重要,可是感知爱、表达爱,同样重要。

在影片的末尾,妈妈眼里满是诧异、震惊和无奈,她想象不到,也无法理解孩子为什么会虐猫,而我们看到的那些骇人听闻的虐猫行为背后,或许也存在着原生家庭的隐因。

当然,这绝不是为那些令人发指的施暴者开脱,而是作为父母,我们不能忘记教孩子关于“如何爱”这一门重要的人生课程,也不要忽略享受孩子对我们的爱,这一为人父母最大的幸福。

孩子不是你可以在人前显摆的漂亮衣服,他借助你而来,而非因你而来。任何教育理念,都不要走极端,任何鸡娃的行动也请建立在“你了解你的孩子,你认可你孩子”的基础上。

另外最重要的是,生活不止眼前的成绩单,还有家人之间长情的陪伴与依偎。阿衍和妈妈是不幸的,但希望看完他们的故事,你们可以重新变成真正爱对方的,知道对方想要什么的,幸福的一家人。

常爸最后说一句:看了这么多理论/教育经验分享,发现万变不离其宗,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两条原则就是:

1)先有亲子联结,再来谈教育;

2)凡事把握好“度”,过犹不及!

与君共勉!

想要观看全片的朋友可以复制下方链接:https://www.iqiyi.com/v_19rsjarbic.html

1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