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找回狮子山的六朝史

 金陵夜寂 2020-05-27

█ <wbr>我找回狮子山的六朝史

          我找回狮子山的六朝史  南京六朝史玩家 刘宗意撰文

没有六朝史的江防要塞 

   2001年1月,一个新世纪的开始。南京下关狮子山上正在建造阅江楼。

   在南京住了几十年,没有机会上狮子山,那是军事禁区,1996年由于要建造阅江楼,解放军炮台拆迁,才应邀第一次登上山。那时下关区政府的《阅江楼招商资料》里这样说:

  “狮子山位于南京市北大门,海拔78.4米,占地14公顷,周长2公里余。狮子山原名北山(刘注:“北山”不是狮子山的原名,而是钟山在六朝时的别名),晋元帝司马睿见其形势险要,似我国北方卢龙要塞,改名为卢龙山;明太祖朱元璋以此山形似狮子,又更名为狮子山。”

  “明初,朱元璋曾在该山设军事指挥部,督师大败陈友谅,为建立明王朝奠定了基础。为此,朱元璋下诏在狮子山建阅江楼,亲自撰写《阅江楼记》,翰林大学士宋濂等人也各自撰写了《阅江楼记》,后因财政拮据阅江楼未能建成,但《阅江楼记》已载入《古文观止》流传至今,600多年有记无楼成为憾事。”

   从西南滚滚而来的长江,在南京被束了下腰,然后转向东流去,这个长江拐角的南岸就是“下关”,这里有几个地标:南京港,南京西站(百年前建成的老沪宁铁路的终端),长江大桥,以及突兀雄立的狮子山。下关是南北交通之咽喉,自然特点就是“一江一山”,狮子山俯瞰江面,成锁喉之势。

   当年朱元璋建南京城墙,原打算把北限建在鸡笼山、石头山一线,后来却沿玄武湖一路向北修,直到把狮子山围进了城,才掉头南下,南京城墙的长度因此成为世界之最。

 █ <wbr>我找回狮子山的六朝史

   我产生了疑问:这样一座形势险要的江防要塞,怎么会在六朝三百年中默默无闻呢?南京作为六朝京城,发生过多次战乱,可在正史中,根本见不到“卢龙山”。狮子山难道会没有六朝史?这时我忽然想起了自己曾经寻找过而没有结果的六朝“白石”山。

一座白石山竟然失踪了 

   《晋书》里说,大一统的西晋灭亡,北方进入“五胡十六国”之争,南方利用半壁江山而建立的东晋,内部军阀的叛乱接踵而起,先是“王敦之乱”,刚刚结束就来了“苏峻之乱”。苏峻叛军攻占了京城建康(今南京),劫持了小皇帝,掌握朝政的皇帝舅舅庾亮逃到江州找平南将军、江州刺史温峤。此时,温峤的权势并不大,但他不仅分兵给庾亮,还说服征西大将军、荆州刺史陶侃出兵,推其为盟主,这才有了解救朝廷的兵力。数万晋军乘船自长江而下,直逼京城。由于叛军的骑兵强悍,晋军只能在江面上与据守石头城的叛军对峙,不能登陆进攻。直到温峤和庾亮在石头城以北的“白石”山上建起“白石垒”,成为陆上的进攻基地,战局才发生变化,最后诱使苏峻亲自攻打白石垒,斩其于垒下,奠定了胜局。

   六朝之后,“白石”山竟然失踪了,“白石垒”自然也无处可寻,专家一直还在不断推测:

   《首都志》(1935年)引《同治上江志》认为“北固山讹为白骨山,其实古白石也。”

   《南京史话》(蒋赞初著,1980年)说“在北郊江边的幕府山下”。

   《南京港史》(吕华清主编,1989年)说“位于今老虎山一带”。

   《南京文物志》(南京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7年)说在“幕府山狮子山(之)间”;

   《南京建置志》(南京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9年)说在“象山一带”。

   支撑这些观点的主要依据有两条,一是幕府山现在也叫白石山,出产白云石;一是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陆续在象山出土了多方东晋王彬家族墓志,上面刻有“葬于白石”。

   打开南京地图,你可以看到,从长江大桥驶往南京站的火车要经过两座小山,就是象山和郭家山。两座小山紧挨着,象山是王彬家族墓地,专家推测郭家山是东晋丞相王导家族墓地。它们和附近的老虎山、北固山都是幕府山的余脉。专家所推测的“白石”或“白石垒”都在这一片范围内。

 █ <wbr>我找回狮子山的六朝史

   灵感是在你强烈关注的时候产生的。我发现,专家的推测都忽视了一个问题,当时,叛军主力控制的石头城在南京西南,而象山及幕府山一带是在南京东北,不仅相距较远,而且中间隔着潮沟和北湖(后来南朝治理缩小为玄武湖),史书在讲述“白石之战”时,始终没有提到有一方是跨河、跨湖作战的,全是马步军交锋。这样,一道潮沟、北湖之水就把所有专家指认的幕府山地区给排除了,今天的南京城地形不是六朝时的地形,而且没有专家说明两军是如何行进和交锋的,成了一次没有战场的决战。

   这时,我的眼睛聚焦在石头城正北而没有一水阻隔的狮子山。我立刻意识到,狮子山就是早已失传的六朝京师名山“白石”,就是温峤筑白石垒之处,也是后来南朝齐武帝所筑“白下城(也叫琅琊城)”之处。

 █ <wbr>我找回狮子山的六朝史

   南京城北是不能没有江防要塞的。东晋庾阐在《扬都赋》里赞美京城的北面“耸白石之灵峰”。南齐《宣德太后策梁公九锡文》里提到南京的四面要塞:“琅琊、石首,襟带岨固;新垒、东墉,金汤是埒。”说明六朝南京的防御是依靠北面的琅琊城(即白石垒、白下城)、西面的石头城、南面的新亭垒、东面的东府城,前三处都在江边,是南京的江防重镇。史书上说到的京城多次战斗,几乎都出现“白石(白下)”的身影。可今天专家谈六朝南京历史时,总是忽略了“依山带江”、“峻极险固”的白石要塞的作用,因为已经没有人知道真正的白石在哪里了。

要为业余研究者开成果通报会 

   我没能过好新世纪第一个春节。年前的十几天里忙着查资料,1月24日是大年初一,也没出门,拜年的事全免了,一心在家查书做考证。初二开始下第一场雪,与我无关,只知道考证进行得十分顺利,所有历史资料在正确的解读后,毫无疑问地都指向了狮子山。

   初六天气放晴,我骑上车去幕府山、老虎山、象山、狮子山实地考察拍照。狮子山上虽然看起来是黄土,但到处可见石灰岩疙瘩球,山的侧面可以看到大量的石灰岩地貌,包括山麓的著名景点“三宿崖”。

█ <wbr>我找回狮子山的六朝史 

    才过完年,我就去《江苏地方志》杂志,给他们看了刚写好的论文《金陵何处白石垒》,在阅江楼即将建成之际有这么重要的发现,真令人高兴,他们打算特地为此开个媒体通报会。我当时不知道说什么好,这可是为一个业余研究者开的啊,在南京还没有过先例。

   我想,还是要同下关区的有关方面一起研讨,就通过朋友,请求见下关区的主要负责同志,对方立刻答应了。当我把研究情况介绍了之后,那位领导立即决定协同江苏地方志一起开会。我走出区政府,望着狮子山,心里很激动,想起了王阳明的诗句:“山色古今余王气,江流天地变秋声”。

   随后我约请了我一向尊敬的六朝史研究专家罗宗真先生(南京博物院研究员)、李蔚然先生(南京市博物馆前馆长、研究员),他们很爽快地答应出席会议。

更意外的事同时发生 

   更令人意外的事竟然也在这时发生了,南京媒体报道:在郭家山发掘到东晋温峤墓,并出土了墓志。埋没了一千六百多年的温峤墓忽然在此刻出现,不迟不早,真是天意!我立即骑车去寻找发掘现场。

█ <wbr>我找回狮子山的六朝史

   考古的已经撤走。墓室全部由一块块青砖砌成,下面是方形,往上收成圆形穹窿顶,天圆地方,这是规格较高的形式。我赞叹方和圆过渡处的砖砌工艺,那简直就是艺术品。(后来旁边又发掘了几座墓,才知道是温峤家族墓)。我有些沉醉,一面欣赏,一面想象温峤在对面的狮子山白石垒上设立行庙,率领三军,面对先帝先后之灵位誓师:

   “逆臣苏峻,倾覆社稷,毁弃三正,污辱海内。臣侃、臣峤、臣亮等手刃戎首,龚行天罚。惟中宗元皇帝、肃祖明皇帝、明穆皇后之灵,降鉴有罪,剿绝其命,剪此群凶,以安宗庙。臣等虽陨首摧躯,犹生之年!”

   《晋书》说他“声气激扬,流涕覆面,三军莫能仰视”。随即温峤与庾亮率精勇一万,自白石出发挑战石头城叛军,陶侃水军从南面夹攻,一举斩苏峻于白石之下的“白石陂”岸。温峤的功绩随白石的重新发现,将永远受到人们的仰戴。

为什么我们总会有新的遗憾 

  3月6日,通报会举行,第一次向外界公布了我的最新考证成果,会后大家又一起去看了温峤墓。第二天,南京有五家报纸对此作了报道。其后,江苏地方志杂志发表了我的四篇有关论文(《金陵何处白石垒》、《白下城考》、《东晋王氏墓志之“白石”考》、《南京卢龙山辨》)。

█ <wbr>我找回狮子山的六朝史 

   今后我们可以站在狮子山上,体味六朝人所写白石诗中的意境了:

  “白日映丹羽,赪霞文翠旃;凌山炫组甲,带水被戎船”(出自南齐王融《从武帝琅琊城讲武应诏》)。

  “虹壑写飞文,岩阿藻余绚;发震岳灵从,扬旌水华变”(出自南齐沈约《从武帝琅琊城讲武应诏》)。

  “此江称豁险,兹山复郁盘;表里穷形胜,襟带尽岩峦”(出自梁代徐悱《古意酬到长史溉登琅琊城》)。

   我原先想说,重新发现白石,温峤之灵应该无憾了,现在我却不能这样说出口,出土的温峤家族墓没有被保护下来,在大开发中消失了,我曾提议把它搬迁到狮子山去,未果。再好的考证也无法弥补这一损失,我们怎么对子孙交代?无语。

█ <wbr>我找回狮子山的六朝史 

   我们会记得有这样一个人,他的字是“太真”,意为“太极真气”也。在消灭苏峻叛军后不久,他才接受了朝廷所拜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散骑常侍,封始安郡公。朝廷留他在京城辅政,被他坚辞,他要继续完成先帝交给他捍卫京城上游的任务。可到镇几天就病逝了,时年四十二。皇帝的册书中说:

   “至乃狂狡滔天,社稷危逼,惟公明鉴特达,识心经远,惧皇纲之不维,忿凶寇之纵暴,倡率群后,五州响应,首启戎行,元恶授馘。王室危而复安,三光幽而复明,功格宇宙,勋著八表。”

陶侃赞美他说:“忠诚著于圣世,勋义感于人神。”

金陵何处白石垒

南朝白下城考

东晋王氏墓志之“白石”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