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鬼洞单株 | 等了一整年,依然是你有钱也买不到的三泡茶

 岩茶教室 2020-05-27

讲真,真要正儿八经描述我们家去年那两棵小单株的时候,我是无语的。

似乎每天都在念叨着,有事没事拿出来得瑟,就像Y老师在家里养了一唐僧,而我就是那妖精本精,妖精唯一的梦想就是长生不老,梦想眼看马上就要实现了就开始恐惧接下去漫漫人生的荒芜,所以唐僧得先被滋养着。

用人类的话说,就是把梦想养大。

于是,当Y老师本精得知今年将有更大的单株时,这块紧紧握在掌心的“唐僧”终于舍得拿出来放生了。01

鬼洞单株-坠柳条

制作人:刘安兴

青叶采摘时间:2018年5月2日

焙火完成时间:2019年4月19日

年产量:82g

01

这是安兴师傅连续两年帮我们完成的坠柳条单株同款。记得我们拿着2017年最后一泡坠柳条过去跟师傅分享时,安兴师傅说这个坠柳条最优秀的地方就在于它识别度极高的桂花香。

当时他非常认真的喝了10道水之后开心的走了,并没多说什么。而去年我们把单株采摘下来直到他做青完成后,记得是5月3日凌晨三点半,他非常得意的告诉我们,“今年的绝对比去年的好

起初我觉得安兴师傅是给我们服了一味定心丸让大家安心,我还特别较劲的继续追问,师傅耐心的告诉我们,说第一年的采摘偏嫩,所以在揉捻的环节次数少,而这一次的采摘是标准的状态,多揉几次的花果香气更饱满,就那么丁点儿的量也散发着略带奶油香的丝丝缕缕。

最大的遗憾是,因为又老了一岁,18年的它减产了。

02

鬼洞单株-红孩儿

制作人:徐秋生

青叶采摘时间:2018年4月30日

焙火完成时间:2019年4月20日

年产量:78g

02

相比坠柳条,红孩儿就没那么幸运了。

当初选它,一是因为它是在鬼洞众多品种中能确定品种和名称的树种,二是因为相比其他浓缩精华的茶树,它简直就是一棵苍天大树,心想着肯定要比坠柳条高产吧,没想到遇到了不争气的雨天。

记得那天暴雨,Y老师我也陪着红孩儿一起淋雨,当时恨不得自己就是铁扇公主,直接把雨扇开保护好我的孩儿,无奈当时手里还抱着相机这个家伙,生怕相机坏了被老板开了只好躲在岩壁下等着雨停带我孩子回家。

幸好遇到的是大师傅。

记得曦瓜老板娘曾跟我这么描述过“曦瓜三兄弟”,她说这三兄弟是一个神奇的组合,别人觉得三个人一起工艺、审评,总有一个比较突出或者某个人在某个领域特别擅长,但是他们都是岩茶领域金字塔尖级的人物,所以哪泡茶放谁那都不会有任何的顾虑。

相比晴天的坠柳条,红孩儿的花果自然没那么清醒脱俗,可水的浑厚和香的柔和丝毫不影响它作为一棵独立个体的高级。木质调的兰底盖香,香气入鼻,能感觉到体内蔓延开的枝条,通过气息感受到生命的延展,顿时不自觉的敬畏起了天地。

茶汤入口,那吃透到骨子里的韵感像极了提了劲的燕窝,燕窝的胶质一下把你从敬畏天地的精神世界拉回到“有钱真好”的双重享受体验中。


描述这泡茶的时候,我只啬兮兮的试了3g。

03

曦瓜明星产品-曦瓜壹号

市场参考价:99000元/斤

03

这款明星产品感觉都不需要Y老师多做介绍了,它是曦瓜厂面对大众市场最顶级的茶,由来也是有一定历史原因的。

它的前身名叫“海西壹号”,是武夷山最早的“壹号”,也是在当年江大大到武夷山时所品尝的那泡茶。也是07年当时以六万八成为全武夷山最贵的岩茶,要知道那时候可还没流行那么多的天价茶。

之所以称为曦瓜的当家茶,自然都采用岩上最好的原料,从大坑口、曼陀峰、十八寨,根据不同年份的原料等级拼配而成,至于品种嘛,大师傅说主要还是以肉桂为主。毕竟只有好山场的肉桂才最能代表当下武夷岩茶的综合表现力。

从小众玩家的稀罕作妖的品种审美,到这款市场主流高端的岩茶审美,把这款茶放到我们分享的曦瓜专题中,似乎也是拥有岩茶玩家属性历史以来的一个微观浓缩。

山场、品种、工艺与传承,我们一个都没落。

补 充 知 识

坠柳条和红孩儿两棵单株,让我们用两年的时候跟进完武夷岩茶全手工工艺流程,现在我就将从未上过手的浅显笔记记录分享如下:

第一步就是采摘。

很多人觉得采摘都不算工艺,毕竟平常采摘这活都是让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江西阿姨包办的,其实实际采摘的技术含量是由带山师傅掌握的。

林馥泉记载的1941年的时候,带山的工作主要由茶师完成,也参与其中的采摘,而采摘的工资就比一般的采茶工高得多。这里的高主要高在带山的茶师要决定两件事,一个采青的标准,一个是采青的时机。

采青的标准我们说过很多次了,两叶一驻芽或三页一驻芽,但是在大规模生产的时候,其实很难做到同一批青都是标准青,相比之下手工采摘的青就要标准得多。

另一个关于采摘的时机就比较难把握了。

比如18年茶季的前半段雨水比较多,红孩儿就是我们在4月30号的时候趁着雨后的间歇采的,这个采摘时机也是我们请教了大师傅徐秋生之后才冒雨决定的,原因很简单,再不采就老了。

鬼洞坠柳条就幸运多了,是在5月2日的大晴天。

在晴天采摘也有时机之说。

有经验的茶农,通常会把最好的茶安排在中午采摘,这样既能保证茶青的质量,也能确保茶青在合适的时间完成毛茶的制作。

采摘下来之后萎凋,在天气好的时候萎凋比较容易,比如鬼洞的坠柳条,在日阴处晾上半个多小时就好了,萎凋完成后的茶青,表面略失光泽,第一片叶子垂下,所以在武夷山茶人的词典里也把萎凋叫做倒青。

碰到雨水青的时候,萎凋就是一门技术活了。

幸好我们的红孩儿下山的时候,全厂只有我们这一筛茶,大师傅让我们放心,他说就一筛怎么着也能做好的。这种感觉特别像全医院就看护好一个病人,任何环节都不允许出一丁点儿差池。

萎凋之后就是岩茶工艺最难把握的摇青。

师傅们会根据青叶的颜色、状态、气味来决定采用,也就是你一直会听到的“看青做青”,Y老师本人在武夷山也看了这么多年茶,很多大师傅都指点过我摇青,可是资质愚钝,始终不会,所以也没啥好说了。

做青之后的炒揉工作,现在大多数茶厂都有机械替代,即使大多数标版标版全手工制作的茶通常也都是由机器炒揉,因为岩茶传统手工的双炒双揉效率实在太低了。

可我们这两个鬼洞的单株也实在太少了,大师傅和安兴师傅都为我们完整的展示了传统的双炒双揉的工艺。

炒茶的铁锅现在都是用电热锅,以我炒菜的经验试了下锅温大概在180度以内,但是师傅们炒菜是用肉身手炒,实在让人觉得是不是真的有练过什么功夫,炒熟炒透之后在揉茶栃上揉捻,一拉一推之间也看得出必须要有几十年的功力才能玩的转。

炒完之后解块。

之后二炒二揉就是传统岩茶特有的工艺了,现在的岩茶用机器炒揉通常都是一次成型了。而在双炒双揉与单炒单揉之间是否有滋味差距,其实多少应该还是有一些。

第一次揉捻之后的茶汁在第二次炒时的加热和化学变化,应该对茶的内质多少有些影响,希望专业院校的童鞋们下一次毕业论文可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双炒双揉之后,传统的岩茶手工做青工艺就完成了。以前的走水焙现在是看不到了,再高级的茶,都是用烘干机烘干的,而这两颗单株宝贝是没办法上烘干机的,只能默默的躲在烘干机的下面。

最后,Y老师收茶。

今 日 互 动

关于纯手工工艺的部分,你有没有什么需要补充的,留言区中留下你的足迹。

今天没有礼物了,大家也要好好加油啊。

-  E N D -

另外,关于任何需求

请找性感撩人的学习委员

都看到这了,点个在看再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