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中毒

 沙之书001 2020-05-27

读书为求知,而“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读古书,读现代书,都是这样。写书人有种种理由,或这样写,或那样写。金庸在《雪山飞狐》的开篇,写了不同人对胡一刀之死的描述,各有说辞,令人莫衷一是,有点类似《罗生门》。想要弄清真相还真不易。而前人在文中要突出某一特点时亦会采用种种技法,或对事实进行有倾向的选择,甚或有意删减部分事实,更恶劣的是胡编乱造假证据。故而,近人甚至说“历史没有真相,只残存一个道理。”其实,伪证据之上的道理真是让人怀疑。所以读书得小心小心再小心,否则开卷有害。这是我读《世说新语》中记载的“管宁割席”故事后查看了一篇比较管宁华歆的文章后的一点感悟。
     《世说新语》可算是古代的一本士人修炼手册,对士人言谈举止的影响想必要比周星驰的《一个演员的基本修养》对“死跑龙套的”的影响还要大。
     想想真是可怕,一个孩子生下来喝的就是假奶粉,读的就是假道理,玩的就是毫无逻辑的玄幻游戏,长大后还能有什么生机(生存之机)?
     抢救要紧!中毒得治!

附:管宁和华歆的比较文章(此文来自网络,我有一处不认同作者观点,已在文中注明)
     管宁,字幼安,北海朱虚(今山东临眗东南)人,是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管仲的后代。东汉末年,局势动乱,管宁在辽东避乱三十多年,后还乡入魏,朝廷屡次征他入仕而不就,以布衣终老。



  华歆,字子鱼,平原高唐(今山东禹城西南)人,东汉末年桓帝时曾入仕尚书令,入魏后官至太尉,为官有清誉传世。

  管宁和华歆一起游学时,与北海邴原合称一龙。特别是管宁和华歆二人关系甚密,曾同席读书。大家所熟悉的“割席绝交”的典故就是出自这个时候。《世说新语》并没有对此进行评价,在《世说新语》看来,嗜钱与嗜屐是没有高低雅俗之别的。割席绝交只是表明两人的志趣不同,世人以此论断管宁优于华歆其实是对原文的误解。(李补:此事恐怕不能简单地归为世人以此论断,而是刘义庆有倾向在其中,且这倾向成功的影响了世人的判断)事实上,从为人之道来看,管宁是缺乏纳悦他人的气度的。古人说,同师为朋,同志为友。管宁与华歆从同窗好友到割席绝交,自然是件极其伤感情的事情。而管宁割席的由头,竟然只是华歆有崇尚富贵的嫌疑,就无规无劝轻而易举地割了席绝了交,既缺乏容人之量,又没尽到一个朋友的义务,自然是不可取的。当然,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管宁是个不顾他人感受,一心只按自己心意行事的人。

  相反,华歆在为人处世上就要柔和多了。当他接受曹操“表天子”之征召后,朋友故旧们给他送了许多礼物,价值百金。这自然不是贿赂,也许是,但不明显,总之是打着朋友之谊的旗子而来的礼物,若是生生推却了,自然会让人面子上过不去。于是华歆一一接受,不过却都暗暗作了记号,在临行登船前把礼物都拿出来,说是路上不安全,带值钱的东西就更不安全了,以“怀璧之罪”为由,将礼物一一归还给来送行的朋友,这既照顾了朋友之谊,又保持了自己的清廉之念,可谓是双全之策。

  人各有异,人各有志。朋友首先是独立的个人。朋友之间需要相互理解和接纳。学会理解他人悦纳他人是一门艺术。一个性格上真正成熟的人是懂得让步的,也懂得宽容对方的弱点和短处。所以即使是在“割席绝交”这样让人伤心的事情发生后,华歆仍然把管宁视为朋友。曹丕在位时,华歆曾推举管宁,管宁不从;曹睿在位时,华歆曾想让位与管宁,曹睿不同意。从华歆先后投降孙策和曹操的事例来看,华歆不是个做秀的人,而且当时情形也没必要做这个秀呀——离割席绝交已经几十年了,所以他的这两次推举管宁的行为,应该是发自内心的,表现的是对老朋友的认可和欣赏,甚至有自己不如管宁的意思。这需要多大的气度呀!从华歆婉拒赠礼和两度推举管宁的行为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性格成熟的很有气度的华歆,人的一生中若是有这样的朋友,当是幸事。

  从上面的几则小故事里可以看出,华歆和管宁两人是有很大的性格差异的,可从他们各自的人生轨迹来看,他们又有着一个很大的共同点,那就是两人都是不折不扣按自己心意生活的人。

  从管宁割席绝交的故事已经初步见识了管宁的这个个性。管宁一生不曾入仕,晚年有机会也不干。前面讲过华歆两次举荐管宁,头次是管宁不干,第二次虽然曹睿不同意由管宁代替华歆,但还是愿意给管宁一个官当当的。史书记载,明帝(曹睿)“征宁为光禄大夫,敕青州给安车吏从,以礼发遣,宁复不至”。意思是管宁辽东避乱南归后,魏明帝赐管宁为光禄大夫,给了他仪仗车马和侍从,可他就是不去接受。连皇帝老子的征召都不理会,这个老头儿的脾气也够倔的。管宁才高志清,满腹经纶留为自娱,连皇帝的敕令都不放在心里,无论如何,都是一直尊重自己的心意在生活。这也难怪世人对他的评价很高的了。

  相对而言,华歆就是个经世致用,施民于惠政的好官员。在仕途上,华歆可以说是一帆风顺的了。汉灵帝时,被举为孝廉,后任尚书郎。汉献帝时,任豫州太守。官渡之战时,曹操“表天子征华歆”,任为议郎,参司空军事,入为尚书,转为侍中,为尚书令。曹操征讨孙权时,“表歆为军师”,后任为御史大夫。曹丕即王位后,拜相国,封安乐侯。后改任司徒。魏明帝即位,封博平侯。卒后谥敬侯。在封建社会,无论是朝廷之上,还是朝野之外,都比较重视忠君这一思想,这从《三国演义》的演义就可以看得出来。华歆虽然在为人处世上非常关注他人的的感受,但在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上是不畏他人的言论的。比如他先是投降孙策,后迎娶江东族的遗孀,继而说服孙权让自己接受曹操的征召,这在当时都是不容于舆论的。而华歆却坦然地而且是明显地做了,其胆气与勇气可见一斑。

  华歆实现了平生的抱负,也是个按自己心意生活的人。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与管宁真可称得上是一对殊途同归的朋友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