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秋楚君谥号有“王”还有“敖” “敖”就是“藏獒”?

 西西杰史话 2020-05-27

对春秋时代楚国历史有一定了解的人可能都知道,楚王的谥号大体上存在两个系统,一个是“王”,这个就不用多说了;另一个系统是“敖”。这个“敖”的谥号系统令人费解,因为除开楚国外,当时的周王室和其他列国都没有这么一个谥号。因而,围绕这个“敖”字的解释,也是众说纷纭。

楚国莫敖与五“敖”

就古文献所见,楚国有不少“王”或差点成为王的大贵族称“敖”,历史所见的有若敖、霄敖、堵敖、郏敖、訾敖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带兵打仗、理应也是某种大贵族的“莫敖”。

先说说“莫敖”,这是个官职(姑且这样说吧,因为在那个时代并没有后世严格的官僚制度,此时的所谓官职应该理解为在氏族血缘组织内部承担一定职事的族长)见于《左传》桓公十一年:“楚屈瑕将盟贰、轸。郧人军于蒲、骚,将与随、绞、州、蓼伐楚师。莫敖患之。”这个莫敖,据杜预注,就是屈瑕。屈瑕是大诗人屈原的祖先。而屈氏,是楚国三大贵族:昭、屈、景之一。莫敖屈瑕封邑在屈,故而以屈为氏。

而莫敖这个所谓的“官职”,在楚国历史后期也是时有时无。表明它并不是一个常设官职。那种将它比附成某种官职的想法,显然是受到中古时期官僚制发达的影响。

由于莫敖类似一种官职,而并非楚王的谥号,我们暂且不去考虑它,眼下只考虑若敖、霄敖、堵敖、郏敖、訾敖等这些堪称“王”的称号的“敖”。

第一步,我们需要先看看这些“敖”究竟是什么人?

第一个,若敖,名熊仪,楚王熊咢之子。从周宣王三十七年(公元前791年)楚王熊咢去世后继位,执掌楚国大权二十多年,直到公元前764年去世。若敖在楚人心目中占有极为重要地位,在楚国开疆拓土的早期历史中“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是楚国霸业的开创者。而且,从若敖开始,楚王才正式有了谥号,而“敖”的谥号系统竟先于“王”。

不过,这里先点一笔,这些谥号应是后世“追谥”。给熊仪加上谥号“若敖”,并不是他死后马上给他加上的,而是在谥号系统比较正规了之后,追谥的。也就是说,若敖是第一个有谥号的楚君,但楚国的谥号系统并不是这个时候建立的。若敖的功绩实在太过耀眼,因此楚国王室在奉行祭祖的典礼时,便不能忽略他的存在,必须给他追加上一定的谥号,于是,便因其子孙的封邑在“若”,故而加上了“若敖”的谥号。

清华简《楚居》中提到了“若敖”“霄敖”

第二个,霄敖,名熊坎,若敖的长子,继若敖之后登上楚君之位,在位六年(公元前763年—前758年)。

在讲述第三个敖之前,我们有必要再继续讲一下若敖-霄敖的世系。这对理解“敖”的准确意思非常重要,注意,是非常重要。

霄敖去世后,他的儿子“熊眴立,是为蚡冒”。蚡冒也是楚国早期历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王,后世将他与若敖并称。可见其功业之盛。有人说,“蚡冒”的“冒”实际上通“敖”,这里我们不打算对“冒”谈太多。重要的是,蚡冒之后,楚王的世系发生了一次宗枝之间的转移,而这次转移,将直接影响我们对于“敖”字意思的理解。

对于楚国王室血统的这次重要变故,司马迁在《史记·楚世家》中记载:“蚡冒十七年,卒。蚡冒弟熊通弑蚡冒子而代立,是为楚武王”。也就是说,蚡冒在位十七年后,被自己的弟弟熊通杀掉,而楚国王族的血统此后从蚡冒这一枝转到了弟弟熊通(也就是楚武王)的一支。而楚君的谥号也从“敖”变成了“王”。

再说一下,这件事对于理解“敖”的意义,非常重要,请读者留神。后面我们还要再谈。

我们继续。第三个“敖”,堵敖(这是《左传》的说法,《史记》中称为庄敖),名熊艰,是楚文王之子,楚成王的亲哥哥。楚文王去世(公元前675年)后,他曾在位五年,后“欲杀其弟熊恽(楚成王名),恽奔随,与随袭弑庄敖代立”。

我们看到,这件王室血统之争几乎是上述蚡冒与楚武王的翻版,也就是哥哥做王不成,被弟弟弑杀,最后没能落得个“王”的谥号,而变成了“敖”或者“冒”。

第四个敖,郏敖,名熊员(一作熊纴),是楚康王的儿子,在康王死后,依父死子继的正常继位原则成为楚王,不过,在担任楚王短短4年后,被其担任令尹的叔父(也就是楚康王的弟弟)——公子围弑杀,公子围也就是楚灵王。他的两个儿子公子慕和公子平夏也被灵王杀死。

第五个敖,訾敖,也就是公子子比,楚共王第三子,楚康王、楚灵王的弟弟,楚平王的哥哥。在楚灵王末年楚国的大乱中,他曾短暂(两个月)担任楚国的王,不过后来在公子弃疾(楚平王)的恐吓下自杀。

可以看到,郏敖和訾敖时期实际上是楚国历史上一段严重破坏父死子继的通常继位原则,而多次上演的兄终弟及不正常继续顺序的极为混乱的时期,而楚君的谥号也经历着从“敖”到“王”的交替变化。

“敖”就是“藏獒”的“獒”?

部分学者将“敖”笼统解释为酋豪、首领之意。大概看到这个“敖”字,便觉得极为威猛,故而才有这种字面上的联想。如果说这种解释还不算太离谱的话,那等到后来,对于“敖”的解释简直愈发离谱了。比如,有说法将“敖”比附为藏獒的“獒”,莫敖就是莫獒,听起来更加威猛了是吗?

我?“敖”?

还有的将莫敖作为火教传教士,类似于祭司。还有的进一步指,“敖”是中华民族的固有美称,莫敖即“大敖”,是管理楚国王族及支族事务的官职。

面对这种种歧见(有时是想象力太过丰富),我们有必要重新回到比较中肯的意见上来,也就是经史学家杜预的注。杜预的说法虽然后世许多人都不认同,但他的意见是后世理解“敖”字含义的基础。《左传》庄公十四年(公元前680年)和昭公十三年(前529年),分别有一段关于楚国的“敖”的史事记载,前条说:“以息妫归,生堵敖及成王焉”,第二条说:“丙辰,弃疾即位,名曰熊居。葬子干于訾,实訾敖。”杜预注这两条时,一个说:“楚人谓未成君为敖”,一个说:“不成君,无谥号者,楚皆谓之敖”。

这两条关于楚国的“敖”的记载,以及杜预的注,给我们透漏出三条信息:

第一,能称为“敖”的,必须与楚王具有密切的血缘关系,这种关系还不是一般的密切,绝对不是他大姨他二舅这样的关系,而是兄弟关系,甚至是一母所生的亲兄弟。比如,堵敖与楚成王很明显就是亲兄弟。堵敖在成王的前面,因此是成王的亲哥哥。訾敖子比是楚康王、楚灵王的哥哥,楚平王的弟弟。

正是因为这些“敖”们与楚王血缘关系极为密切,所以,即使没能成王,也不免会有个非正式的谥号“敖”加诸于身。

第二,“敖”与楚王的密切关系意味着,他们是具有登基即位为王的血统资格的。比如,堵敖实际为成王的哥哥,他比楚成王更加具有做王的血统上的合法性。因而,杜预才说,“未成君为敖”,言外之意是,他们是有“成君”的血统法理上的可能性的,只是因为种种原因而没能登上宝座,或者登上宝座后被篡弑了。

第三,这些历史事实和杜预的注实际上完全排除了对“敖”的某些字面上联想的解释。“敖”跟威不威猛没有关系,因为很显然,除了若敖外,其他几位“敖”从威望和武功上来说就相差不少了。当然,作为王室最核心血统的高阶贵族,“敖”更不会被用“藏獒”的“獒”来称呼;这种贵族也显然不会担任某种宗教的祭司之职。的确,“敖”具有带兵打仗的作用,但显然,他们并不是后世那种专职的将军,而是因为他们具有家族中地位较高的族长的资格。

因而,要想清楚地解释“敖”,必须从楚国的“敖”与楚王的血缘关系上去理解。

我们需要放宽视界,或许就有灵感

我们曾在《两千多年的糊涂账,楚人的姓究竟是“熊”、“芈”还是“酓”》一文中说过,楚国文化被认为具有浓厚的南方地域色彩,同样,楚国的语言恐怕也不能不具有某些南方民族语言的因素。要想理解楚国的某些令人费解的用语,比如“敖”,我们有必要超脱开现代汉语的囿限,从南方民族的语言中看看能否找到灵感。

上次我们用壮语,以及与壮语属于亲缘语族的老挝语、泰语指出了,楚王的姓“芈”(mi)实际上就是这些语言中“熊”的读音。这次我们不妨仍用壮语、老挝语和泰语来看看,在这些语言中有无可能找到什么线索。

我们看到,在壮语中,“叔叔”一词的读音为ao或au,老挝语中的“叔叔”读如“奥”(ao)。因而,我们有理由怀疑,楚语中的“敖”是做“叔叔”解的。

将“敖”解释为“叔”,实际上早就有古文字学的证明,只是大家或许根本就没有注意到。大家想必都听说过,楚国有个令尹 “孙叔敖”,在他的辅佐下,楚庄王最终能够打败晋国,北上向周天子“问鼎之轻重”,成为春秋五霸之一。这里我们不关心他的政绩,只是看他的名字中的玄机。

孙叔敖,蔿氏,名敖,字孙叔。大家都知道,古人有名,还有字,而且一般而言,名与字互为解释,也就是说“敖”与“叔”是互为解释的。这么说来,孙叔敖的名字告诉我们,“敖”的意思就是“叔”,叔就是“敖”。

我们再反过头来看上面列举的楚国的五“敖”,若敖、霄敖这一系实际上被楚武王篡夺了,若敖、霄敖实际上是楚武王这一脉的叔祖、叔叔辈;堵敖是楚成王的哥哥,也就是楚成王之子楚穆王的叔伯辈;訾敖是楚平王的哥哥,也就是平王之子楚昭王的伯伯;郏敖是楚平王哥哥楚康王的儿子,于楚平王的后裔来说,也是叔伯辈的。

大家都知道,谥号是王死后,在嗣王的主持下,一班大臣共议的。因而,这五位因为种种原因而被弟弟或哥哥篡夺了王位的楚王,在嗣王看来都是叔伯辈的,因此也就按照楚国的语言,追谥为“敖”,也就是“叔叔”。

这种对“敖”的解释,只是一家之谈。不过,至少,请别再把“敖”做字面上的联想,比附为“藏獒”的“獒”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