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块屏幕”刷屏之后的冷思考

 公众号_好教师 2020-05-27

昨天,一篇名为《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的文章火了。

16年来,248所贫困地区的中学,7.2万名学生跟随成都七中在“远端”走完了高中三年。其中88人考上了清北,大多数成功考取了本科。

报道一出,感动了很多读者。但随之而来的质疑声也越来越多,今天,跟大家分享几个热点背后的冷思考。

教育特权与教育平权

在文章里有1句话格外引人深思:

这个学校,其实只交了一个开通直播班的钱。其他班都在“偷录”直播,各自播放。

是的,看成都七中直播视频的权利,只有少数人能享受。他们从高一开始,就一直跟着成都七中的老师学习。那其他人呢?

很多人质疑这到底是教育平权的推广尝试,还是尖子生的教育特权?这个数据结果的信效度到底如何?

其实换一个角度思考一下,所有的实证研究都牵扯到很多样本和试测。然而不少“远端”的学校都是通过筛选,把当地最优秀的学生聚集到一个班里,一起去上这个课,这其中就有概率性问题。

优质学生跟着优质教师享受优质资源,这样的样本足以证明这个直播课堂的真正价值吗?

直播的初衷是件好事儿,优化了不同区域内的教师资源配置,让优秀教育资源更好地流动起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但是,何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直播带来的价值,这才是真正的教育平权!

关于直播技术,请勿造神

从目前的这篇报道来看,这种直播课堂教学确实有一定成效,尤其是能给偏远地区的学子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是一种相对有益的尝试。

然而,直播只是一种技术手段,直播平台只是一个媒介。借由化学里的一个名词来说,直播就是一种“催化剂”,加快了这一场教育尝试反应。但是,请思考一点:这样的直播真的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吗?

这种直播形式也只是将成都七中的传统课堂搬到了线上,课堂互动、小组讨论、师生交流等环节,在“远端”的这些课堂上到底该如何实现?

报道中提到:

此举引入一些学校时,遇到过老师撕书抗议。有些老师自感被瞧不起,于是消极应对,上课很久才晃进来,甚至整周请假,让学生自己看屏幕。

仅仅只靠远程教学是远远还不够的,它只是教育的一个核心环节,学生有地方没听懂怎么办?镜头外这个班学生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学习该如何发展?这种双师课堂的形式,解决名师下乡难问题的热点背后,还有很多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直播这个技术固然好,但是请勿造神!它还有很多值得去完善的地方。如何更好地运用到教学环节中去,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得以解决!

未来已经来临,只是尚未流行

在这场直播事件报道之后,大家有争议也是一件好事!新事物刚推出总是有很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问题肯定会有,但是这种尝试总比什么都不做还一直吐槽教育不公要好得多!

我们不能保证这件事在前期尝试的过程中是否能够做到绝对公平,但是这种教育尝试,对于偏远地区,对于教育极度不发达地区,对于那些优秀学生来说,无疑是接触外界优质资源的一种相对较好的方式。

起码贫困学生能凭借成绩有进入尖子班的机会,起码尖子班的学生能凭借成绩有进入好大学的机会。这种感觉就像,往井下打了光,丢下绳子,井里的人看到了天空,才会拼命向上爬。

教育技术的进步使得教育平权变为可能,这是从0到1的一步努力尝试!同样,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何使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从1变为100,10000,100000……这些都只是时间问题。

非常喜欢威廉·吉布森的这句话:未来已经来临,只是尚未流行!互联网+大数据时代,技术能给教育做的事太多太多了,我们期待且相信它可以做到更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