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雀东南飞》:不懂兰芝的死就看不到个性的美

 岚韵 2020-05-27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诗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作品讲述了刘兰芝和焦仲卿被迫分离,为追求爱情双双自杀的悲剧。沈德潜先生在《古诗源》里说:全诗“共一千七百八十五字,古今第一首长诗也。淋淋漓漓,反反复复,杂述十数人口中语,而各肖其声音面目,岂非化工之笔。”作品用大量艺术手法塑造了一对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主人公对忠贞爱情的追求传唱千年,它的艺术成就也对后世产生深刻影响,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个体意识的觉醒和社会文化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年少读《孔雀东南飞》只觉得爱情受困于现实,焦母和刘兄是这场悲剧的元凶。对兰芝的死因,传统说法里将她的死归罪于封建礼法的迫害,可是我认为兰芝的死除了当时的社会环境,也有其强烈的个性原因。今天,我就从兰芝的死因分析里,谈一谈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封建礼教对人们的影响,寻找当时社会主流思想中个体意识的发动,和个体命运悲剧里人们对精神自由的追寻。

《孔雀东南飞》:不懂兰芝的死就看不到个性的美

一、从焦刘两家的道德伦理关系中可见封建礼教在当时并不被人们一味遵从

1、焦母不断挑刺违反礼教在先,兰芝并不完全逆来顺受

兰芝出嫁后,秉持着勤劳的习惯,每日“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这样辛苦的劳作“三日断五匹”在焦母眼里仍然是不合格的,她用“故嫌迟”来表示自己的不满意。但是这也不能作为驱遣她回家的理由。

如果按照《礼记·曲礼·礼运》记载:“子妇有勤劳之事,虽甚爱之,姑纵之,而宁数休之。”意思是儿媳妇有辛勤劳累做活,公婆即使特别疼爱她,也只能任由她去做,但要不时劝她多休息。而焦母非但没有劝解兰芝多休息,还嫌她织的慢了。同样,《礼记·曲礼·礼运》记载:“子妇未孝未敬,勿庸疾怨,姑教之;若不可教,而后怒之;不可怒,子放妇出,而不表礼焉。”意思是如果焦母要以不孝敬为理由,那也不用生气埋怨,应该先对她进行教导,如果还是不听教导,就进行责备,如果责备后仍然不知悔改,那就让儿子把她休掉。而兰芝本身“女行无偏斜”,“奉事循公姥”,即便真有不孝敬的情况存在,文中也未能看出焦母对她有教导和责备的言行。由此可见如若按照礼教来讲,焦母自己也已经先违反了规定。

兰芝也对婆婆的指责没有像传统妇女那样唯唯诺诺的接受,然后再更努力的“夜夜不得息”,而是有一定的抗拒和违背,才是导致焦母不喜的原因,“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这显见的婆媳矛盾是当时的社会环境造成,而兰芝的抗拒也证明她的思想已经不是从前的事事依从,逆来顺受,而是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识。所以兰芝敢对焦仲卿言抗议“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这也是当时社会思想认识的提高的表现。

《孔雀东南飞》:不懂兰芝的死就看不到个性的美

2、兰芝可以再嫁,且身价倍增,足见封建礼教在当时社会并没有被封为圣训

兰芝被遣回家后十多天,便有县令和太守家先后派人来求亲,“云有第三郎,窈窕世无双。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云有第五郎,娇逸未有婚”,可见上门求亲的两家不仅官阶比小吏焦仲卿更大,而且貌相俊美,而且未婚。按照传统封建礼教,女人应当从一而终,而且对弃妇和寡妇持鄙视的态度。可在文中,显而易见并没有这样的情形出现,弃妇不仅没有遭到鄙视,反而身价倍增。可见封建礼教在当时并不为人们奉为圣训,一味遵从。

由此可见,如果把兰芝的死因完全归罪于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文中存在不合理的情形。而我们所熟知的卓文君丧夫再嫁司马相如的故事,当时非但没有被人用封建礼教指责,反而美誉为佳话。由此可见,封建礼教在当时并非圣训,也未必就是迫死兰芝的元凶。华侨大学徐华教授在《两汉艺术精神嬗变论》中说:“传统的儒家礼法已经不能再作为准则而被人们认同了”,她认为汉末文人士大夫自我意识在觉醒。这也是这首诗歌作者自我意识在刘兰芝思想上的体现。

《孔雀东南飞》:不懂兰芝的死就看不到个性的美

二、自尊和叛逆是兰芝做出的抗争,也是当时社会思想寻求自我意识和追求自由的写照

1、率先提出驱遣的是兰芝,这是她的自尊意识和抗争的发动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诗歌开篇便对兰芝的才貌进行了描写,并且是以兰芝的自我描述形式表达,这既是对兰芝才貌的展示,也是兰芝的自我评价。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兰芝的才能是过硬的,而且她的自我评价也不错。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这一段的铺陈让我们仿佛看得见一个妙龄女子款步而来,可见兰芝的美也是毋庸置疑的。

这样一个才貌双全,且很有自信的女子,是有底气的,她在和婆婆的矛盾中做不到逆来顺受,也没有像其他女子一样迂回婉转的向丈夫表达自己的哀怨,寻求怜惜和帮助,而是非常直接的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立场:“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这样主动的行为,足以反映兰芝心性的倔强和很强的自尊心。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她不可能想不到主动提出这样的行为的后果。从文中我们不难看出兰芝个性的凸显和叛逆,而她的死有很大程度上是其个性使然。

《孔雀东南飞》:不懂兰芝的死就看不到个性的美

2. 从“严妆”看兰芝的示威,汉代审美风起的兴起

作品用铺陈的手法将兰芝被遣当天的打扮精心描绘,“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这样从头到脚精致的打扮是有原因的。这是她用自己的美貌对焦母表示的抗议和示威。

前文焦仲卿禀告焦母自己愿意和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想法,遭到了焦母斥责他“汝岂得自由”,违背自己的意愿,自作主张。焦母用“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作为要求焦仲卿驱遣兰芝的筹码,兰芝此时被遣上堂与焦母相见,倔强的她不愿意表示出软弱的一面,而是用恍若新嫁来时的美貌示人,故意和焦母口中“可怜体无比”的秦罗敷作比,这是一种无声的示威,展示了兰芝强烈的自尊和叛逆。她并没有像从前美遣的女子一般哭哭啼啼、面容憔悴,也没有衣冠不整、寻死觅活,而是用这样一种风姿绰约的形象出现在众人面前。这段描写恰恰是兰芝个性的体现,也是当时汉末以容貌之美映衬人格之美的体现。

仪平策先生在《中国审美文化史》中说:“瞻形得神”成为魏晋时代人物美品鉴的一种风尚。实际上在审美文化意义上,重视人的容貌声色之美,往往与自我价值的发现、个性情感的张扬、生命意义的重建等人文思潮的涌动息息相关。具体到魏晋,则与该时代“自我超越”的文化主题直接相连。所以大约从汉末始,随着个体自觉意识的发动,讲究容貌之美的风气即已形成。

在这里,我们可以从兰芝被遣却以“严妆”示人,用这样一种光彩照人的形象映衬她品行端庄,同时也是兰芝内在意识的表露,将她的抗争在华美的形象下展现更加让人过目难忘。而这也是当时社会背景下个体自我意识萌生的反映。

《孔雀东南飞》:不懂兰芝的死就看不到个性的美

3、从人物对话里看出兰芝的个性抗争

通过有个性的人物对话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是《孔雀东南飞》的艺术特色。而兰芝的个性在这些人物对话里显现的非常明显。在贯穿全篇的对话中,可以看到,刘兰芝对仲卿、对焦母、对小姑、对自己的哥哥和母亲讲话时的态度与语气各不相同,其中对焦母和刘兄的“反话正说”更是她外柔内刚的个性的体现。

比如她严妆后,果然惹的“阿母怒不止”。“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这段话将自己说成乡下长大的人,没有受过好教养,接受婆婆你送的钱礼很多,却承受不了婆婆你的使唤,今天我就回娘家了,只记挂着你为家里多操劳了。这段在“阿母怒”时仍然平声静气说出这样明显的反话,将兰芝倔强和内心的反抗展现的淋漓尽致。

而等到兰芝归家后,先后拒绝县令和太守的提亲,惹来刘兄的不满,先有一顿说教“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那句“作计何不量”已经足见刘兄性格的暴躁和专横,最后又一句“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更是很有深意,话里话外都有质问兰芝你若不嫁,难道想一直在娘家、在兄嫂家住下去吗,这样的意思表示是兰芝这样个性刚烈的人接受不了的,在兰芝已经受伤的心里,更仿佛是一道无情的催命符。所以接下来“兰芝仰头答”,“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这样的几句话,“那得”“登即”在“仰头”这样的动作下,我们可以看出兰芝内心的波澜,绝不低声下气的哀求,也不做大哭大闹的丑态,看似痛快的答应,其实内心做好了最激烈的反叛之心。

《孔雀东南飞》:不懂兰芝的死就看不到个性的美

三、矛盾冲突之下的个体命运悲剧里,自由精神解放是社会思想的进步和活力

当时的社会环境认为女子必嫁、依附男人而活,这样的男权思想是无法突破的,有人认为兰芝的死因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焦仲卿的软弱,缺乏反抗精神。可是我认为焦仲卿是尽了他的最大努力的。我们对他的分析应该放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不能用现代人的思维去判断。他可以在当时以孝为天的社会里顶撞母亲,说出“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这样惊骇的语言,也能够在兰芝被遣时说出:“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这样的言辞和行动换成我们现代人也未必能做到。要求他反抗的多么彻底,就是与当时的整个社会决裂,那是当时的社会思想尚未突破的局限,不能归罪于个体能力。

正是因为兰芝明白焦仲卿的感情,才会两度拒绝条件更好的求亲人,那既是兰芝内心的坚守,也是最后的希望。所以当“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时,兰芝担心多日未见,自己被两度提亲的事情会不会降低自己在焦仲卿心里的分量,所以她在解释“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祥”后,她的自尊让她激将一句“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这是她对自己未来绝望后的尊严的维护,也是用以退为进的试探留住她在人世最后一丝温暖。

重情重义的焦仲卿果然没有负她,“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韧,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那刻薄的讽刺非但没有让兰芝生气,反而是如释重负,比起简单的安慰或是敷衍的表白,这样言辞激烈的挖苦更能将焦仲卿深重的感情显现出来,这正是兰芝心里最愿意看到的,因而才有了干脆利落的“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

因此才有之后兰芝坚定的“举身赴清池”,因为即便抗争不过时事,但得到了自己最重视的感情,死亡已经不再惧怕,精神得到了自由和解脱,所以兰芝最后一句说“魂去尸长留”,有一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自己决定自己命运的悲壮,她的反抗是对当时的礼法教化的藐视,对传统思想的巨大冲击,这是作品的思想升华,体现了当时人们争取精神自由的不懈追求。

《孔雀东南飞》:不懂兰芝的死就看不到个性的美

从兰芝的死因里,我们可以看到兰芝的反抗和自我意识的凸显,她的死是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个性使然,而她的自尊和叛逆也使她对精神自由的追寻的思想大放异彩。徐华教授说:“东汉士大夫在向生命意识的自觉与独立的进程中,又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孔雀东南飞》的作者虽然无从考证,但是从作品里反映出的社会风气和思想观念可以看出当时社会文化的发展,生动的语言和细节描写,完整的情节和个性冲突,为我们刻画了一副为追求爱情向死而生的悲壮人文画卷,作品的魅力即使历经千年而不衰,为后世的思想解放带来无穷的动力,也指示着现代社会的我们在个性张扬的生活里,更加珍惜感情,珍惜拥有的一切。

(全文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