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十二辰和十二次?

 耍赖的要不得 2020-05-27

我国古代很早就使用干支记时。而将12个地支应用于天空区划,就是十二辰;即沿天赤道从东向西将周天分为12个等分,用地平方位中的十二支名称来表示,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当星宿南中天时,十二辰与地平方位的十二支完全对应上,其中正东为卯,正南为午,正西为酉,正北为子。这种方位表示法,我们至今仍在使用,比如把正北到正南经过天顶的大圆称为子午线。同时,我们还用太阳与这种方位的关系来表示时间,比如日出时为卯时,太阳当头照时为午时,日没时为酉时,等等。

为了观测太阳、月亮、5大行星的位置和运动,在我国古代,还有一种把黄、赤道带自西向东划分为12个部分,称为12次的天空区划方法。12次的名称依次为:星纪、玄枵、鲰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春秋战国时代的《国语?周语》有:“武王伐纣,岁在鹑火。”据推证,武王伐纣应在公元前1057年,即周初。当时岁星(木星),确实正在12次中鹑火的位置。所以,1耿的创立时代,也有可能早在殷末周初。此外,从《左传》、《国语》等书中记载看,12次是用来记述岁星的位置的。古代把木星的恒星周期定为12年,所以一般认为12次的创立是源于对木星的观测。我国研究科学史的史学家钱宝琮认为,12次的划分原是基于二十八宿的四宫(即四象),每宫分为3次。由于四宫所跨赤经广度并不均匀,所以12次的赤经广度也参差不齐。到后来才发展成沿赤道度数等分的制度。据《汉书?律历志》记载,12次的起止度数和二十四节气相对应。以12个节气为各次的起点,12个中气为各次的中点。明末以后,曾用12次的名称来翻译黄道十二宫,但这时各宫的起点改与12个中气相对应,并按黄道经度等分各宫。如星纪宫的起点对应冬至点,等等。

十二次与十二辰的方向正好相反。天空中十二辰自东向西顺时排列,而十二次是按太阳周年视运动方向自西向东逆时排列。从十二次与十二辰的关系中可以看出,我国古代恒星区划都是以春天初昏天象为观测的基准点。十二辰以子为首;十二次以星纪为首;二十八宿以东宫苍龙第一宿角宿为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