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梁启超的一封通电,让康有为恼羞成怒,自此师徒二人交恶多年

 史家之韵 2020-05-27

康有为与学生梁启超两人是我国清朝末年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一说起近代史,无论如何也绕不开这两位著名的大人物。

光绪十六年(1890年),已经是举人的梁启超第一次见到康有为的时候,他发现自己以前所学百无一用,很快就被康有为的论说所折服。于是,梁启超抛弃旧学,投入康门,接受了康有为的改革主张和变法理论,走上了改良维新的道路。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战败,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康有为、梁启超师徒二人不甘心国家任人宰割,连夜写出一份一万八千多字的《上今上皇帝书》,并联合在京应试的上千名举人,将这份万言书送交都察院,请求光绪帝变法图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标志着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从此登上了中国历史的舞台。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光绪帝在经过数次与康有为、梁启超的见面交谈后,于6月11日,正式颁布《明定国是诏》,轰轰烈烈的由维新派主导的“戊戌变法”由此开始。

但是,由于变法损害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因而遭到强烈抵制与反对。

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所有新政措施,除7月开办的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外,全部都被废止。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

  

当梁启超逃往日本的时候,孙中山等人正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在孙中山的影响下,原本和老师康有为一样志在保皇、保为大清的梁启超也开始接受革命思想了,他也感觉到“唤起民族精神者,势不得不攻满洲”。

当光绪帝被软禁的时候,康有为仍然对光绪帝抱有幻想,他曾说:“今上圣明,必有复辟之一日。余受恩深重,无论如何不能忘记,唯有鞠躬尽瘁,力谋起兵勤王,脱其禁锢瀛台之厄。”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次年二月,隆裕太后代表幼儿皇帝溥仪宣布退位,清王朝覆灭。对此,作为保皇党领袖,康有为反对共和制,一直谋划为末代皇帝溥仪复位。

民国六年(1917年)6月,“辫帅”张勋率领十营辫子军攻入北京,联络康有为将十二岁的溥仪再次推上帝位,并将此年定为“宣统九年”,康有为因此功而被封为“弼德院”(清末仿日本枢密院新设立的国务顾问机关)副院长。

  

弟子梁启超得知老师康有为一手策划了复辟活动时,大失所望,他对外发出了一则通电:“此次首造逆谋之人,非贪黩无厌之武夫,即大言不惭之书生,于政局甘苦,毫无所知。”

在这封通电里,梁启超直斥老师康有为是“大言不惭之书生”,有人担心这封通电一旦发出,他们师生二人的情谊可能会因此而破裂,但梁启超却回答说:“师弟自师弟,政治主张则不妨各异,吾不能与吾师共为国家罪人也。”

果然,康有为看到弟子梁启超的这则通电,恼羞成怒,连骂梁启超为“贼梁启超”,还作诗加以指责:

鸱枭食母獍食父,刑天舞戚虎守关。

逢蒙弯弓专射羿,坐看日落泪潸潸。

在这首诗中,康有为不但将梁启超比作吃自己母亲的鸱枭[chī xiāo]和吃自己父亲的獍[jìng](古书中说的一种类似虎豹的猛兽,生下来就吃生它的母兽),还将梁启超比作忘恩负义的逢蒙(逢蒙曾向后羿学习射箭,学成之后又将后羿射杀)。

  

梁启超不仅是发出一封通电,他还联系当时虽已经下野,但仍手握重兵的北洋政府总理段祺瑞,出面组织起“讨逆军”,讨伐张勋,迅速终结了这场复辟闹剧。

总之,梁启超的这一封通电,令康梁师生情谊降到冰点。多年后,在众多同窗好友的多次调解下,师徒两人的关系才有所缓和。

1927年3月8日,康有为在上海过七十大寿,梁启超因公事繁忙,无法前往祝寿,但他托人送来了寿联和寿文,在文中,梁启超首先感谢老师对他的教诲之情,然后又对老师进行了一番赞赏,并把他比作孔子。康有为见文后十分高兴。

3月30日,康有为病逝于青岛,梁启超前去悼念,并写下悼文,即肯定了康有为早年所作的贡献,又委婉地批评了老师在复辟帝制上所犯的错误。

  

实际上,在那个国家危急存亡之际,思想、社会剧烈变动的时代,哪一个人又不是多变的呢?

梁启超批评老师康有为由“维新派”变为“保皇派”,而梁启超又何尝不是呢?

梁启超的一生也在不停地转变:梁启超最早跟老师康有为是维新派的代表,也是保皇派的领袖,热衷于君主立宪;后来又倾向革命派,为此与康有为翻脸;后来又支持过孙中山、袁世凯,但后来又因为各种原因,还是与他们分道扬镳。

梁启超还有一句名言:“不惜以今日之吾与昨日之吾宣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