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吐蕃史:"名不副实"的"法王"赤祖德赞

 时拾史事 2020-05-27

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吐蕃史/周三更新/哒哒的马蹄(撰文)|

在吐蕃王朝的历史中曾有三位赞普被并称为"祖孙三法王",他们分别是吐蕃王朝第三十三代赞普松赞干布,吐蕃第三十七代赞普赤松德赞,吐蕃第四十一代赞普赤祖德赞。到现在,在西藏拉萨的大昭寺里面还有一座祖孙三法王殿来专门供奉这三位赞普。然而,作为"三法王"之中最后一位"法王"的赤祖德赞虽然被后人尊称为了"法王",但是从其个人能力和执政功绩来看似乎都无法与松赞干布、赤松德赞两人相提并论,这也就使得他的"法王"称号有些"名不副实"。
与松赞干布和赤松德赞一样,我们的赤祖德赞赞普也是幼年即位,其出生于唐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并于唐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即位,即位时年仅十岁。他是上任赞普赤德松赞的二儿子,在他上面还有一位大哥即所谓的"天子臧玛",本来正常来讲,应该有赤祖德赞的大哥来继承王位的,但是这位大哥过于信奉佛教,直接上演了一出"不爱江山爱佛教",放弃继承皇位选择出家为僧。当然,除了臧玛和赤祖德赞两个儿子外,赤德松赞还有三个儿子,但是三子朗达玛"因喜邪恶行为而不宜为王",四子拉杰、五子伦珠则"早年夭折"。在这种情况下,赤祖德赞便成了赞普之位的最佳人选。不过虽然赤祖德赞是幼年即位,但是其开局条件要比松赞干布和赤松德赞两人好的多。松赞干布和赤松德赞都是在父王被害、朝政混乱、叛乱不断之际仓促即位,其中赤松德赞更是在即位初期被苯教大臣架空,在经过几年韬光养晦之后才夺回政权。但是赤祖德赞却没有面临这些问题,其父赤德松赞作为吐蕃王朝的"中兴之主"成功的确保了自己死后朝政的稳定,使得赤祖德赞在平静之中顺利即位。
但是开局顺利并不代表着赤祖德赞能够立马掌握全局,在其父赤德松赞在位时期便有两位佛教高僧充当僧相凌驾于吐蕃众大相之上,这两位佛教高僧分别是勃阑伽・允丹和娘・定埃增。这两位僧相可以说是吐蕃政坛中权倾一时、日正当中的政治红人,而在赤祖德赞即位后,便是由这两位佛教高僧来辅佐这位幼年赞普。不过娘・定埃增似乎在赤祖德赞即位后没多久就从吐蕃政坛中退出了,一个直接证据就是在《唐蕃会盟碑》碑铭中所列举的吐蕃盟誓大臣里面没有其名字,若其当时还在吐蕃政坛上活跃的话,那么以他的身份不可能不会在碑铭中留下自己的名字。所以,赤祖德赞即位后,主要就是由僧相勃阑伽・允丹一人来辅佐他了,虽为"辅佐",但实际上就是代替赤祖德赞处理政务,此时的赤祖德赞根本没有实际掌握政权,也没有处理政务的能力和机会。
不过一时的"虚君"算不了什么,毕竟当年"三法王"之一的赤松德赞也是当过"虚君",再说在吐蕃王朝这么多位赞普中基本上幼年即位的赞普都要经历一段"虚君"时期,当然也有一辈子都是"虚君"的比如松赞干布的儿子——芒松芒赞赞普,不过这毕竟是少数情况,一般来说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幼年即位的赞普就会彻底掌控政局。那么我们这位赤祖德赞赞普属于那种情况呢?关于赤祖德赞的具体执政情况,汉文史料中有所记载,《新唐书·吐蕃传》记载道:"赞普立几三十年,病不事,委任大臣,故不能抗中国,边候晏然。"《资治通鉴》也记载了这一情况,即"彝泰多病,委政大臣,由是仅能自守,久不为边患。"从这两处的记载可以看出,赤祖德赞幼年时因为年龄过小、能力不足当了"虚君",在成年后则因为体弱多病继续当着"虚君",并且据《文宗实录》的记载赤祖德赞所患的病是"心疾"。那么这个"心疾"具体指的是什么病呢?在古代,"心疾"主要指三种病,即劳思、忧愤等引起的疾病;心脏病;精神病。如果从赤祖德赞不能处理政务一事来看,似乎赤祖德赞得的"心疾"很有可能是心脏病。但是另一则汉文史料记载则给我们提供了新的角度,唐文宗太和年间时任泾原节度使的王茂元曾上书《奏吐蕃交马事宜状》,在这封上书中便提到:"臣又见蕃中来人说云,其道领素已年侵,更兼心疾,不恤其众,连诛旧臣,差征无时,凶荒累岁······"这则史料给我们传达出了一则消息就是赤祖德赞在发病时会性格大变,做出种种不合常理的行为。从中便可以看出,赤祖德赞的"心疾"更有可能是指精神病,并且应该是间歇性精神病。并且赤祖德赞患病一事还可以从藏族史料中找到证据,比如一封古藏文卷子中便写道:"祈愿神之子赤祖德赞陛下圣体,不为疾病所支配。"由此可见,赤祖德赞的身体
当然赤祖德赞也不是没有做过什么事,他在位期间在内政外交上主要做了两件大事。在内政上,赤祖德赞坚持其父祖的崇佛政策,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已经达到了佞佛的地步。《贤者喜宴》中便记载道:"(赤祖德赞)赞普坐在中央,其左右安放精致的僧人坐垫,赞普头发分成两部分,在头发的顶端系以丝绸,然后将丝绸铺展在垫上,令僧人坐在这样的坐垫上面······"除此之外,赤祖德赞在得知有人对僧人做出了目瞪手指的行为后,立即下令规定"对于僧人不准这样行事,对这种人要挖其眼断其指。"也就是所谓的"凡以恶指指僧人者断指,以恶意视僧人者剜目。"同时,赤祖德赞还要求七户属民要供养一名僧人,并且大量翻译佛教,大量兴建寺庙神殿。可以说,赤祖德赞在位时期所推行的一切内政措施都是围着佛教转的,乃至于其厘定文字都是为了更好的翻译佛经,还把吐蕃国内的度量衡单位强制改成和中天竺相同。赤祖德赞种种行为所造成的结果就是"使得佛教的权势大增",也正因此后世西藏的佛教徒们才会将其称为"法王",使其得以和松赞干布、赤松德赞相提并论。
在外交方面,赤祖德赞即位之初也是比较雄心勃勃的,像效仿自己的先祖们再从唐朝身上咬下块儿肉来。其所采取的策略又是先派遣使者论矩立藏出使唐朝以麻痹唐朝,随后在论矩立藏返回的途中进攻宥州、凤翔。结果唐朝一方早有防备,先是灵州兵于定远城大败吐蕃,"斩首二千级","生擒节度副使一人、判官长行三十九人"。之后,平凉镇遏使郝玼大败吐蕃顺利收复原州城,"夏州节度田缙于灵武亦破三千余人","灵武破长乐州罗城","西川节度使王播攻拔峨和、栖鸡等城",吐蕃南北两路皆大败而归,不仅没有从唐朝身上咬下点儿肉来,反而被唐朝给反杀了。第二年,吐蕃一方不甘心失败,卷土重来,"吐蕃节度论二摩、宰相尚塔藏、中书令尚绮心儿总兵十五万围盐州",结果又一次碰上了硬茬子,盐州刺史李文悦"城坏辄补,夜袭其营,昼出战,破虏万人,积三旬不能拔。"紧接着,"朔方将史敬奉以奇兵绕出虏背,大破之",吐蕃一方只好解围撤退。在之后的时间里,吐蕃又多次在边境与唐朝展开交战,但基本上都是以吐蕃的失败告终。
赤祖德赞既没有实权,功绩也不过尔尔,不过由于其在位期间尊崇佛教,因而被称为"法王"。由此看来他的这个称号似乎名不副实。说回唐蕃战争,继续打下去也没什么好处,那就坐回谈判桌吧,于是历史书上那次最著名的唐蕃会盟即将上演。
参考文献:

《贤者喜宴》、《新唐书》、《旧唐书》、《汉藏史集》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