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平乐》中官家都怎么上课:赵祯同学请起立回答!

 时拾史事 2020-05-27

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爱了!爱了!彻底爱了!
4月7日播放的电视剧《清平乐》彻底让我爱上了这部电视剧。
这部剧是低开高走,豆瓣评分也是持续稳定上升。

《清平乐》是由正午阳光影业出品,张开宙执导的古装剧,该剧改编自米兰lady的小说《孤城闭》,以北宋为背景,在风起云涌的朝堂之事与剪不断理还乱的儿女情长之间,还原了一个复杂而真实的宋仁宗,宋仁宗赵祯终于不用"跑龙套了",所有包青天的戏宋仁宗都是充当一个人肉背景墙,这次终于咸鱼翻身当主角了。
但是人红是非多,站在风口浪尖上,有时候是"好风凭借力",但是有时候也是"洪湖水浪打浪"。

铺天盖地的议论沸沸扬扬,我是感觉节奏固然是慢了,但是慢的有道理,慢的舒服,慢未尝不好。诗人木心不是说过——从前书信很慢,车马很远,一生只爱一个人。
慢节奏我才能一帧一帧地欣赏这部电视剧,这里面的每一幅画面我都想定格下来观看,别的且不说,服化道老师们确实是用心了。

服装在细节方面简直是做到了神还原,几乎与古人完美一致,天衣无缝。当然了要忽略古人的颜值,设想一下找一位肥头大耳的演员演宋仁宗,尤其是看他的情感戏,确实有碍观瞻。
除了服化道精美之外,对我吸引力最大的就是我的"爱豆们"——史上最强"全文背诵并默写男子天团",他们正排着长长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向我们走来,楼上的的朋友们,楼下的朋友们,还有郊区的朋友们,拿出你们的热情,伸出你们金掌银掌仙人掌,请跟着我大声喊出他们的名字,尖叫声、呐喊声在哪里!荧光棒耍起来!
张本煜演欧阳修确实"万万没想到",因为他主演的《万万没想到》深入人心,逗比形象根植太深,演一代文坛大咖实在反差太大,可是确实演出了放诞率性的一面。
"吕秀才"演绎晏殊,我觉得实至名归,喻恩泰虽不是流量明星,可是妥妥滴学霸一枚,他在戏剧表演上超强的掌控力,在业界享有盛誉。他是央戏剧学院表演、导演艺术研究的双学位博士,总是给人一副低调平和、儒雅内秀的做派。
刘钧扮演的范仲淹,实沉稳有胸怀,他所饰演的角色,总在平淡不经意中,让人铭记在心。
这演员不熟,咱们就不做评价。看演员表,后面还有大咖司马光、苏轼等骨灰级文学家陆续登场,分分秒秒期待中。
这些人虽说耳熟能详,可是大都出现在课本里面,鲜在荧幕露脸,更何况济济于这一部影视剧中,所以不为别的,只为这几位超级偶像,也得拿着小马扎坐在电视机前慢慢欣赏。
《清平乐》这部剧确实像一个大宝库,一个镜头,一个动作,我们深思细品之后,便会发现这里大有文章可做。比如我就看到这两处桥段:
这是宰相王曾来给宋仁宗讲解《尚书》的情形。
宋仁宗拜别皇太后刘娥去听学士讲经的情形。
我们通过这些场景可以了解到宋仁宗是要听课的,虽然在影视剧中只是反映出来一鳞半爪,但是无疑皇帝上课肯定是宫廷中的一种制度。宋朝皇帝是怎么上课的?皇帝的老师都会怎么讲课?皇帝听课有课堂纪律吗?皇帝上课的教科书是内容……
其实古代皇帝上课有一种专门的称谓——经筵。
宋代这种听课制度发轫于宋太宗至仁宗时,到宋仁宗时期把这种听课制度固定下来,宋仁宗期间设置了专门的机构、职官、法规,而且上课有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场所和科目。
经筵制度最初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君的学术涵养、治国能力、道德操守,不过,由于在位皇帝的喜好、政局环境的变化,宋朝经筵制度衍生出了附加的政治咨询功能,这是一个历史过程。
宋代经筵制度的本意并不包含有政治的因素。宋代经筵制度的创始人也就是宋太宗,他委任了宋代第一任侍读吕文仲,《宋会要辑稿》在记载这段史实时提到了这一委任的原因,"太宗听政之暇,日阅经史,患顾问阙人",这段话的要点在于"听政之暇"。其实就是宋太宗下了班之后,闲暇无事读书的时候,有不明的问题,想找一个老师一对一辅导,在宋代最初的经筵,或者说宋代经筵的原始状态,并不涉及政治。
到了宋真宗时期,真宗也是一位好学的好少年,史料中记载:上曰:"朕宫中无事,乐闻讲诵"。于是真宗因召大臣颐正到身边讲解《尚书·大禹谟》,这一点和《清平乐》的宋仁宗的教材是一样的。宋真宗让名臣大儒轮流留宿值班,每日都给他讲课。
经筵活动并不是培养皇帝素质的唯一途径,比如说中国传统儒学,刻意营造的浓厚的礼乐文化氛围、行为规范,也都是陶冶皇帝情操的途径。即便是经史知识,也可以通过阅读大臣奏章等渠道汲取。所以经筵对皇帝素质的作用,更多是起增强、提高的功用。简而言之,宋代经筵制度的创制,就是为了培养、提高皇帝的文化素质,只有这样一个单一的目的。
但是到了宋仁宗时期,宋仁宗接班的时候仅仅是一个十三岁的小屁孩,缺少处理政事的能力,所以只能让刘太后垂帘听政,,于是如何在经筵中进行政策咨询,这成为了经筵制度功能转变一个关键时期?
宋代经筵被添加进政治咨询的因素,其门径有三:一为"留身奏事";二为"具札奏陈";三为"经筵奏事"。
要了解留身奏事,我们得先了解另外一项制度——轮官转对
皇帝处理政务需要了解各方面的事务,但是由于身份的限制,往往只接触高级官员,有些中下级官员按例参加朝会,可是并没有机会与皇帝面对面的交流,你自己想一想,每次单位开会,你虽然去开会了,但是你有机会同你们大BOSS单独聊几句吗?于是,轮官转对这种制度就为了官员和皇帝面对面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从宋太祖开始,太祖规定,每次两个人可以单独与皇帝有面陈的机会,百官可以按照品级依次面见皇帝。当然在实际执行时,并不严格限定为二人,这就是轮官转对制度,总之,大臣在正常转对之后,如果又特地单独留下,就是留身。留身的目的一般是为了致仕、去职等,比如宋徽宗曾下过一道专门诏书:"自今惟蔡京五日一朝许留身,余非除拜、迁秩、因谢及陈乞免罢,并不许独班奏事,令閤门报御史台弹劾。"宋徽宗的意思是说只允许蔡京留身奏事,其余人等如果不是升迁或辞职的问题,皆不须单独奏事。
在制度运作上,轮官转对是与经筵讲读相衔接进行,上完课之后,皇帝接着会见转对的官员。按照转官轮对的制度,每次中书省、枢密院奏事退,再引三班官员来和皇帝亲切会面,这一聊时光就飞逝,弄得皇帝经常午饭都吃不上,有时候遇上皇帝上课,上完课还要和大臣单独回见,经常是"即至申末",也就是下午三点到五点之间,这样大幅度操劳,比我等凡人绝对是忙碌了不止一倍两倍的。皇帝直呼受不了:你们以为我是时间管理大师呀。

有愿意学习《时间管理课程》同学们可以扫描下面这个二维码,进入有大礼相赠:渣渣大礼包。
皇帝为了更有效的进行时间管理,有时候来个"二合一",宋仁宗在位中期以后,经筵官的除授,渐趋向于朝廷重臣,挂职宰执者大有人在。所以留身奏事者和经筵官有时候就是一个人,比如前一次是留身奏事,后一次是经筵讲读,皇帝面对的是同一个人,难免不把留身奏事的内容拿到经筵上讨论,君臣双方在不自觉的状态下,就模糊了经筵与留身奏事的界线。
我就想到我自己,有学生经常来找我闲聊天,聊着聊着最后的结局就是:你先别走,我提问一下你上节课背诵默写的课文。我就模糊了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界限。
所以通过留身奏事制度给经筵讲解增添了政治因素。
我们再看看看具札奏陈,经筵官具札奏陈的规定,最早是宋神宗创造的,"侍讲官于进读书内或有所见,许读毕具札子奏陈",也就说老师讲完课,可以把这节课自己所想所感现写在走着上交给皇帝,这份课后总结里面老师可以抒发己见,在阐述自己意见的时候就很容易会联系到现实问题。比如我今年讲解《木兰诗》,在最后总结的课文的时候我就要升华到那些伟大的女性医务工作者,所以就免不了联系实际情况来进行评论。
南宋宋理宗时期,大臣徐鹿卿写过一篇劄子——《经筵奏己见》。此篇札子的主体内容本来是论述人才问题,但是讲着讲着就提到宋理宗时期,朝廷人才匮乏的现象,徐鹿卿自己分析出很多原因,这些原因都是宋宁宗、宋理宗时期的政策失当。徐鹿卿不仅在劄子里指摘时弊,他还给皇帝推荐官员,由此可以看出徐鹿卿此举,毫无疑问是政治行为,这份奏札直接反映了经筵官具札奏陈行为所具有的政治意味。
第三个门径被称作经筵奏事,就是老师回答学生的问题,在这对师生上课的时候,其实旁边还有"网络直播",那就是要有起居注官员随时坐在旁边听课,他要随时记录上课的情况,比如师生间相互的对话。
经筵官的本职工作是讲解经史知识,可皇帝作为学生,询问的问题却不一定是经史,若皇帝问到了朝廷时下政治的得失利弊,经筵官的奏对自然就会辐射到当时政治的层面。特别是宋朝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内在的士大夫文人们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经筵官们在经筵奏对时加入政治评论,更被引为佳话,被认为是勇于任事的表现。比如宋理宗时的崇政殿说书叶味道,他就是利用经筵奏事的机会,对端平入洛行动提出异见,端平入洛,是南宋王朝晚期历史中一次争议极大的事件。金国灭亡后,南宋挥师北上试图收复三京(洛阳、开封、商丘),却损失惨重、功亏一篑,叶味道就借助经筵讲课机会去劝诫宋理宗不要去收复三京。
当然也别有心机的经筵官,也会借助经筵奏对的机会阐述自己的理念,加强对皇帝施政的影响。像蔡京,他曾经鼓励宋哲宗多阅读宋神宗和王安石的相关书籍,这正是他个人政治立场的反应。由于宋朝经筵是建立在君臣之间良好的沟通机制之上,经筵官有诸多机会向皇帝阐述己见,这与后代经筵的情形迥然相异。加之皇帝、经筵官本身具有的政治角色属性,单纯的学术讲授,就日渐附加进了政治讨论的内容。到了南宋时期,政治讨论已然成了宋理宗时经筵之上的家常便饭。当然,必须再次强调的是,政治讨论不是经筵的初始功能。除非皇帝下旨同意,经筵官才可以议论时事,否则也是不允许的。
宋哲宗时期有一位侍讲官员龚原,就因为他在皇帝上课时,议论了时政,结果被贬谪到地方做官,当然龚原被贬的根本原因是官场矛盾,但"议论时政"可以作为左迁的理由,就体现了经筵官议论朝政的举动,并不是其本职所系的事实。
通过这三种方式,政治因素逐渐深入到经筵讲读上来了,经筵制度完备、成熟于仁宗朝,这主要因为仁宗成年后临政平和,不好专权,乐于纳谏——这些因素使得仁宗朝经筵的制度化与影响力迅速加强。宋仁宗的好脾气确实少见,就在他废除郭皇后之后,范仲淹等人集体上访,相互在他家门口大呼小叫,请求"赐对",赐对就是让出来回话,咱们见面聊,被隔着"屏幕,"仁宗的宫门都被拍疼了,可是仁宗在家里照样不急不躁,一幅波澜不惊的样子。

仁宗这气定神闲的态度堪比朱之文,门都被粉丝踹开了,还得笑着出来合影。可是正因为这种平和的态度,让宋朝的政治出现的清明太平的景象。

《清平乐》正在热播之中还有许多惊喜和彩蛋在等待着我们,别走开,等着我,我再去瞧一瞧还有哪些有趣的宝藏!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