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后伍麦叶王朝:天下英雄,唯我曼苏尔一人耳!

 时拾史事 2020-05-27

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阿拉伯史番外/不定时更新/竹鼠(撰文)|

“权雄潜怀揽朝纲,君王暗弱社稷强。

满朝臣宰皆囊括,青史糊涂记忠良。”

书接上文(后伍麦叶王朝:科尔多瓦:“世界的真珠”)。

要是提到后伍麦叶王朝的中兴君主,一般我们都会联想到三个人:赖哈曼三世,哈克木二世和沙西姆二世。其中赖哈曼三世自然是不用再仔细介绍了,之前我们用了一大章的篇幅来介绍他的功绩,作为后伍麦叶哈里发帝国的开创者和重新统一西班牙大部分地区的英武之君,自然完全有资格在三大中兴君主中排列在第一位;至于哈克木二世呢,说他是中兴之君,其实合适也不合适:因为这个人大半是个守成之君,他是赖哈曼三世的儿子,因此当他接手这个国家的时候,整个帝国处于一个非常稳定又蓬勃向上的状态,兵力强盛,四方宾服。因此只要哈克木二世本人不是特别昏庸的人,只要知人善用,能够保持好这个大好局面,自然也完全有资格名列三大明主之中。

以上两个人可以说都是凭着自己的真本事获取后世史学家的认可的,但是下面这一位沙西姆二世的明君之位,则颇受争议——因为在他在位的时候虽然他名义上是属于后伍麦叶的哈里发,是国家的象征,政权的领军人物。但是实际上在那个时候真正执掌政权而鞭策天下之人,是他手下的一个权臣,名曰:穆罕穆德.伊本.艾卜.阿米尔。(这是他的本名,到了后来他有了属于自己的尊贵称号,就不称呼这个名字了)那就是说,其实要是真算起来,在沙西姆二世时期开创一代盛世的,并不是伍麦叶的君主,而是这位阿米尔。

现在笔者给大家抛出一个问题来想一想:在历史的通常情况下,要是一个国家执政的不是皇帝,而是一个权臣的话,这个国家应该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处境之下呢?

对了:这个国家一定是比较积弱的,就算是还没走到季世的那个程度,也一定是在走下披路了。例如东汉末年,汉室衰落,才会有中原群雄并起之势;例如唐末季世,也是因为唐皇大权旁落,才会有各地节度使纷纷割据一方,逐鹿天下。这这些中国历史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值得被称作一嘴“枭雄”的人物,例如大名鼎鼎的曹老板。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今天的这位阿米尔实际上要比曹老板还要智高一筹,谋多一计。为什么这么说呐?因为这位阿米尔先生当权臣的时候,正是后伍麦叶王朝蒸蒸日上的时候。阿米尔完全是以英雄造时势,凭着自己的谋略一步一步的成为了一个“盛世权臣”。

阿米尔的一生,敢与曹操一比

那么这位阿米尔到底是怎么渐渐的走上了这条权力巅峰之路的呢?这一切还都要从沙西姆二世哈里发登基的时候开始说起。

公元976年,后伍麦叶王朝的第二位哈里发哈克木二世去世,仅仅留下一个男性继承人:尚在冲龄的沙西姆。这一年沙西姆本人刚刚十二岁,即使登基也无法妥善的处理国事,于是哈克木二世在临终之前示意他的妻子,即将成为新朝太后的素卜哈先暂时为小哈里法处理国政,等到他成年之后,再还政于沙西姆。

那位观众老爷说:想必这哈克木二世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吧。他身居高位这么久,还不知道后宫干政这件事儿绝不可取吗?东边不远,他们的死对头阿巴斯人正在后宫和前朝乱政的深渊里挣扎,怎么能把这种权利托付给太后呢?

但是您可把哈克木二世给想错了,也把这位太后素卜哈给想错了:他们夫妻很早就结发共居,相互都非常的了解对方:这位素卜哈女士除了面容姣好之外,还十分聪明,十分善于处理政治事务。同时,心地比较善良,性格比较平和,在哈克木眼里绝对不是那种会和阿巴斯王朝的嫔妃那样祸乱国家的人。因此,才放心的国家暂时的交到了她的手里:而事实证明,哈克木二世做的决定十分的明治。这位素卜哈开始垂帘听政之后,不仅把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顺利的度过了君王更迭期。还及其的自制,绝不滥用手中的任何权力,也不听从任何人的乱言,一心一意的辅佐小沙西姆,等待着还政的那一天。

直到一个叫做阿米尔的人出现在她的视线之中。

这阿米尔原本出身于名门之家,他的祖先是来自阿拉伯半岛的一支部落。但是由于阿拉伯没有世家荫子,四世三公那一套,所以阿米尔虽然血统高贵,但是也没有办法凭借家族一步登天,进入朝廷。于是,他选择给自己找一条进身之阶:参军。他是第一批随着后伍麦叶人进入西班牙的人之一,在后伍麦叶人的王朝还在建立初期的时候,他们的军队多是柏柏尔人,只有少数的阿拉伯人愿意参加这场豪赌——阿米尔就是这些阿拉伯人之一。他独特的眼光一下抓住了这个快速当官的机会,毫不犹豫的随赖哈曼一世征战沙场。虽然没立下什么赫赫战功,但是战后依然因这段经历而被许诺一定的地位。在当时他有两个选择:调入首都,成为一名文书官之类的小官;进驻地方,为哈里发牧守土地。

他最终选择进入首都,哪怕做一个地位低下的小官。因为他知道,进入科尔多瓦代表着贴近中央权力,接触核心政治——这就是阿米尔谋划好的第一步。后来,那些当初留在地方为官的人大多死于那场全国的大叛乱,或是因为丢城弃地而被处罚,只有阿米尔等少数人,安心留在最安全的首都里,等待着他们的机会。

当他听到哈克木二世去世,太后素卜哈垂帘听政的消息之时,就知道他的机会来了。他迅速开始行动:首先,利用文书官的身份,他多次进出朝廷,面见太后,尽可能多的争取和太后相处的时间——阿米尔本人此时正值青壮年,又是战场老兵,又是朝廷命官,又是血统贵族,可以说兼具男子汉气息,温文尔雅的文人气质和与生俱来的贵族气息与一体;太后素卜哈,我们虽然不知道她的实际年龄,但是她的儿子才刚刚十二岁,此时必然也没有到年老珠黄的地步。此刻她正处在丧偶,子幼,独自承担整个国家政局这样巨大压力的时刻,迫切需要一个倾诉的对象。

没错,阿米尔利用这个时机,展示他自己的个人魅力(美,美男计?)和治国的才华,成功引起了太后的好感,时间一长,两人不禁暗生情愫,顺理成章的走到了一起。从此素卜哈多了一个可靠的“面首”,阿米尔多了一个位高权重的“情妇”

靠着这位情妇的庇护,阿米尔逐渐开始在官场风生水起起来。具体的过程虽然在史书上解释的不仔细,但是我们知道阿米尔在短短的几年时间之内就平步青云的升官,他把自己的上司们全部踩在脚下,借着他们的肩膀走上了“大臣”这个位置,同时,还因他和太后不清不楚的关系,使得他成为了内宫侍从长这个职位为数不多的候选者之一——当然啦,有太后娘娘罩着,这个侍从长的位置也必然的落到了他的手里。这之后,阿米尔开始实行自己真正的计划:他以一个纯血阿拉伯人的身份表明,原来作为禁卫军的斯拉夫人的部队已然不再适合保护内宫了,在经历了那场大叛乱之后,太后您应该知道,只有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才值得相信,我建议把这些斯拉夫人都替换掉,换上北非已经伊斯兰化的柏柏尔人部队,这样可以更好的保护您的安全。

斯拉夫人战士

太后娘娘也是被爱情冲昏了头脑,一时也没多想,就立即同意了这个请求:这可把阿米尔给乐坏了,赶紧从北非找来一堆柏柏尔人雇佣兵进驻内宫成为近卫军,美其名曰:“雇佣军战力比较强悍。”实际上是因为这群雇佣军属于外来势力,在朝中毫无影响力,还没靠山,只能靠着侍从长——阿米尔本人生存,因此绝对会忠诚于他。当禁卫军调换完毕后,阿米尔以保护哈里发的名义,把本就不怎么经常露面的小哈里发囚禁在了他的宫殿里。同时,为了消除哈里发宫的政治影响,他在城市的东部为自己修建了一座公馆,将掌管内宫事宜的侍从长办公室迁了过去,让哈里发和太后不自觉的开始淡化出政治势力圈。

阿米尔同时不忘了讨好全国上下的宗教势力(相当于我国士大夫势力)和舆论势力(吟游诗人),他给与吟游诗人巨量的津贴,让他们不说自己的坏话;他把图书馆里那些被宗教学者认为应该列为禁书的书籍全部烧毁,以讨教义学家们的欢心。他开始在货币上加上自己的名字,在金曜日的礼拜里除了赞美哈里发之外,还要赞颂他的名字——这一切的一切都发生在太后的眼皮底下,最初她还会思虑一二,到了后来就完全控制不住这位阿米尔了。

中世纪的吟游诗人形象

公元992年,枢密院下达的文书上已经没有了哈里发的名字,而加盖阿米尔的大名——全国上下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界几乎都尽入阿米尔之手,而内宫的哈里发和太后被他的禁卫军死死的看管着:阿米尔成功的在全省的后伍麦叶帝国中跻身权臣之列,把本应还在权力巅峰的哈里发本人挤到了自己的身边。他唯一没有做的,就是推翻哈里发的统治,就跟曹老板生前没有逼迫汉朝皇帝禅位一样,阿米尔最终是以权臣的身份结束他的一生的。

麦地那.阿米尔死后被埋葬在麦地那城

后世史书上,凡是记载到阿米尔,都不免的诋毁一下这位权臣:西班牙的史官记载阿米尔“死后葬于地狱之中”,将他视作洪水猛兽一般。然而,在少数的阿拉伯文献之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阿米尔真正的客观的评价:

“时势永远不会再产生这样的人物,无人能像他那样保卫西班牙的国境。”

阿米尔虽然为权臣,但是也背负起了身为权臣的责任:他的一生中五十次出征,保卫北方遭受基督教王国侵犯的国土,曾经多次摧毁莱昂,卡斯提尔等国的城市,进一步巩固了边境安宁;他改革军队,用分队的制度替换了部落军队组织;他多次用自己的财富修缮首都建筑,为清真寺贡献财富,使科尔多瓦更加成为伊斯兰教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在他去世的时候,他正在第五十次出征北方的归途之中:很难说他是不是因为疲劳过度而死。

北方的基督教小国虽然人心不齐,但是还是对后伍麦叶王朝呈堆积威胁的态势

阿米尔被称为“曼苏尔.比拉”,得天助而得胜者。我们不难通过这个称号想象他一生中经历了多少沙场征战:反过来想一想,如果是十二岁的哈里发掌控如此多的战争局面,这个国家会不会再一次崩坏呢?

固然阿米尔有过很多令人不齿之举,但是在当时的后伍麦叶王朝,他堪得是一位“英雄”。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