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后伍麦叶王朝:无能子奢靡毁家业,伍麦叶国祚何去从

 时拾史事 2020-05-27

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阿拉伯史番外/不定时更新/竹鼠(撰文)|

书接上文:后伍麦叶王朝:三战勘定西省大局,阿卜杜勒雏虎入边疆

要是硬给阿卜杜勒这位开国的君王加一个庙号,我觉得那怎么也得是太祖。要是把他跟咱们耳熟能详的中国历史人物做个比较,我觉得汉高祖刘邦和他最像。唯一不同的就是出身高低不一样,人阿卜杜勒是实打实的天潢贵胄,刘邦是个寒门子弟出身。

咱们都知道汉高祖刘邦去世之后,真正接手大汉江山的皇帝叫做刘恒,也就是咱们所说的汉文帝(啥?你说刘盈,刘恭和刘弘?那都是吕后的傀儡摆设,算不得真正的大汉皇帝吧),汉文帝接下来就是汉景帝。这两位执政期间是安养生息,积攒国力的,这中学历史课本都有说。他们之后的汉武帝,则是利用这些家底的。我记得曾经有人公开了自己的一个想象:要是把汉武帝和汉文帝换一个位置,这大汉朝,还能不能顺利的向前航行呢?

汉文帝 汉景帝

这个历史猜想,在远在西方的安达卢西亚得到了一次验证:当太祖阿卜杜勒去世之后,他把他打下来的这偌大的江山托付给了自己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希沙木一世。这位希沙木在位八年,堪称是伍麦叶王朝的“文帝”了。他自己本身呢比较喜欢安静,是个很有文化素养的人。在他执政的这期间,他采取养民安境的政策,不建造豪华的宫殿,不征收过多的税款。同时,通过他自己的宗教身份安抚国内的宗教势力,逐步稳定伊斯兰教在半岛的统治。所作所为,和汉文帝的执政理念十分相似,说白了都是一个于民休息的过程。但是很可惜,这个于民休息的阶段很快就随着希沙木一世的去世而结束了:这位后伍麦叶的“文帝”在位仅仅八年就匆匆离开人世,把这个刚刚搭起来没多久的摊子交给了自己的继任者哈克木一世。

而这个哈克木先生,可就和大汉朝的“景帝”完全不一样了。

汉武帝为啥能在执政期间又打匈奴又通西域,创造一个强盛的王朝的?除了他自己的才华和名臣的辅佐,和文景之治中积攒下来的大量家底也脱不了关系:没有钱,你啥也干不了。你要是强行装逼,就得跟老百姓身上扣油水——那事儿可就闹大了。大汉朝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是哈克木一世却毫不在意这事儿。这个人并不是一个坏人,品格上还说的过去,但是就是大手大脚,做事没啥章法。本身他是一个比较喜欢自由,放荡不羁的人。爱好也都是费钱的那种爱好,例如什么打猎啊,喝酒吃宴啊之类的。这个人偏偏又不怎么在乎花费,所以一继位就胡吃海塞,咋高兴咋来。仅仅经过一任君王积攒的家底,自然没法支持他这样的消耗。

半岛上的这帮居民也都不是傻子,也都看出来了不能让哈克木这样奢侈下去,于是乎就开始对他产生了些许不满。虽然如此,倒是还不至于站起来反对他。但是后来,大家可压不住火儿了。为啥呢?因为这个哈克木花费重金组建了一支禁卫军,这禁卫军里的人还大多是黑人奴隶(当然是看重了奴隶的忠诚)和不怎么会说阿拉伯语的一些其他地方的雇佣军。虽然那个年代雇佣军的军事素养最高,但是对于本土居民来说那也是外人啊,怎么能让他们进入国家最最高层机要的地方呢?老百姓越想越生气,最后在几个宗教学者的鼓动下,决定给哈克木一点警告,让他收敛一点:公元805年的某一天,哈克木开开心心的走在大街上。忽然,从道路两边围观的群众里,飞出来一个石子儿,一下子凿在了哈克木脑门上。

阿拉伯人之中也不乏黑人奴隶的买卖贸易,这种奴隶贸易横亘撒哈拉大沙漠

石头不大,伤势不重,但是给哈克木弄懵逼了。他纳闷啊,他迷糊啊,我也没杀人没放火的,我还是埃米尔呢,为啥有人无缘无故的砸我?

可还没等他想清楚,更多的石头就铺天盖地的向他飞了过来,还夹带着叫好的声音。哈克木一看情形不太对,赶紧带着卫兵回了宫殿。后来一调查才知道,原来这事儿都是那几个宗教学者,教义学家鼓动的。于是哈克木也不问到底为啥他们要鼓动大家砸他,就直接把这些人全抓起来,钉死在木版上了。这回可犯了众怒,大家伙儿一看这小小的警告不仅没让他悔改,反而变本加厉还开始随便杀人了?那还得了吗?反了吧!呼啦抄举起了家伙开始暴动,这暴动还不是就一次两次,而是接连持续了好几年:其中最厉害的一次,一群人把埃米尔围困在宫殿里半天,直到外面巡逻的骑兵队回来才解决了这个危机。这件事情之后,哈克木还是不吸取教训,还是不管原因,故技重施,把这些反叛者的首领将近300人全部杀了,还是老办法钉在木板子上示众。

惊魂未定的哈克木回到后宫想了又想,觉得光把首领都杀了还是治标不治本——这帮人这么强的毅力,一次又一次的掀起叛乱,难道不会再选新的首领?那可没完了,我这辈子啥也别干了,就和他们拼命吧?不行,我得一劳永逸的解决这个问题。想罢,哈克木发了一道命令:所有参与叛乱的居民,三天之内,离开我得首都科尔多瓦。不光如此,西班牙你们也别待了,给我往南走去摩洛哥,在我这儿我心烦。不走的,都杀了;走了的,我既往不咎。

这八千来户人都没有办法,别看当时闹得凶,可是现在首领也都死了,武器也都没了——那也只能认怂了呗。就往南走,逃去了摩洛哥地区。

另有一万五千人逃到了埃及地区,后来又出逃到克里特岛,攻占这里

您看着这个办法好像有点残忍,让人家背井离乡,妻离子散的到其他地方生活。但是这其实就是哈克木开恩了,好歹,走的人能留住一条命不是?在北方,哈克木则用更残忍的方法解决这场叛乱:他派遣了一个自己的总督到了原来西哥特的首都,北方重镇托莱多城。这位总督一到这儿,就开始到处拜访本地的那些叛乱主力,世家大族,又送礼又说好话。说什么其实兄弟我看哈克木也不多大顺眼的,这是没办法,为了这条小命来这儿管你们。但是你们放心,我绝对不迫害你们。不仅如此,我还得请你们吃饭呐!啥啥时候,几几点,到我的营地里来用餐,我好好的认识认识各位大老爷!给这些人哄得半信半不信,迷迷糊糊的就去赴宴去了。结果是,进去一个,就让躲在门后的刀斧手把脑袋削下来一个,然后把尸体扔进一个长方形的壕沟里头去。

托莱多古城

就这样,几乎这个地方的首领也都被屠杀殆尽。

虽然哈克木采取这样的恐怖的手法对待叛乱的人,但是叛乱却一点儿没有平息的意思,反而是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叛乱的队伍,形式一天比一天严峻起来。然而哈克木本人很幸运,他并没有机会被自己催发的这一场叛乱所折磨了,因为他在公元822年,这场全国范围的动乱来临之前及时的去世了。把这个烂摊子留给了自己的儿子阿卜杜勒二世。

有的人期盼阿卜杜勒二世会比他的父亲精明一点,解决这场叛乱,挽救岌岌可危的王座。但是事实证明,阿卜杜勒没比他的父亲好到哪儿去:首先这个人也很爱花钱,他专门拨款来修建维护自己一座巨大的豪华宫殿;同时,他很喜欢音乐和诗歌。这倒不是什么很坏的爱好,但是放在这个乱糟糟的时候就有点不那么合适了。他专门花重金从北非请来歌手,给他们极高的年薪,据说有一位艺术家的年薪高达三千第纳尔,并且还被赠与了一处豪宅。阿卜杜勒似乎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将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之下,直到有一天,一个基督徒的出现,把他从艺术和音乐的美梦里拉了出来。

阿拉伯常用传统乐器多鼓,铃等节奏乐器

这个人叫做贝尔菲克塔斯,是一个基督教的神父。咱们之前说过,后伍麦叶王朝依照惯例,给与基督徒和犹太教徒特殊的地位,只要他们缴纳一定的人头税,就可以保留自己的宗教信仰。但是这事儿咱们得这么看:整个西班牙现如今都姓伊斯兰,深绿一片。你是基督教徒没问题,但是你的邻居,你邻居的邻居,你出门买菜的大妈,办公事的公务员,可能都是穆斯林。那么你和他们的交流一多,是不免受到一些伊斯兰教的影响的——更何况,穆斯林可以不用给特殊的人头税。这就导致很多基督徒开始改宗,自愿成为穆斯林。这个事情可把本地区的主教们吓坏了。心说怎么弄?你们都去皈依真主了,我手下都没人了还行?不能继续任由这个情况发展了,采取措施!那么他们采取啥措施呢?派人去骂伊斯兰教。

这个勇士就是贝尔菲克塔斯。

这位勇士亲上前线,在大广场上把穆罕穆德,真主和伊斯兰教骂了一个狗血喷头。结果就是,他被处以极刑。这个结果丝毫不出于科尔多瓦大主教的意外,事实上他早就准备好了:这位先生一死,主教就召集大家开会,说贝尔兄弟死的惨呐,咱们得给他封个圣!然后大伙儿一致同意这件事情,贝尔先生就荣誉的变成了圣.贝尔菲克塔斯。接下来的事情,都按照大主教的路子在发展:有那个沽名钓誉的人一看这路子不错,只要骂伊斯兰教就能封圣啊?那我何惜此身呐?毕竟圣人都是能上天堂的对不对?于是乎一大片人开始了骂真主的不归之路。

科尔多瓦大教堂(清真寺)

阿卜杜勒一看这架势,心说你们是觉得我这个人是个艺术家,好欺负是不是?敢骂真主?都给我死!有一个算一个,拉出去杀了杀了杀了!前前后后,一共四十四个基督教徒死在了这次疯狂的骂真主活动之中——还真都封了圣。

在半岛北方仍存的些许基督教王国也是后伍麦叶人的一大外部威胁

宗教界的动乱逐渐开始波及到政治界,一些处于南部的基督教徒不了解前因后果,以为是阿卜杜勒不守信用,屠杀基督教徒,就开始和当地的柏柏尔人勾搭在一起预备叛乱——伍麦叶人的权利再一次收到巨大的冲击,急需一个中兴之主出现来拯救这个摇摇欲坠的王朝。

请看下回。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