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故宫里头看春晚是一种什么体验?

 时拾史事 2020-05-27

同光十三绝 图

俗话说春节有三宝:春晚,饺子和红包。

饺子和红包暂且不提,春晚这种东西在大部分人的印象里都是近现代才出现的产物了吧?上网搜搜,官方认定的最早的春晚是在1983年举办的,这就导致很多人或许觉得春晚的历史仅限于此了。

要是有谁这么想,那可就想差了。

1983年春节联欢晚会

除夕这么重要的一个日子,老祖宗们怎么可能不搞一点儿娱乐活动来暖场子呢?早前不论,就说离我们最近的清朝,那除夕的成体制的娱乐活动已经相当发达了,只是名字不叫“春晚”而已——但是,毕竟清朝的娱乐活动还比较匮乏,因此宫廷里的“春晚”只有一种节目,唱戏。

别看节目形式单一,热爱戏剧的清朝帝后们却毫不觉得乏味,愣是从康熙年看到大清朝灭亡前夕,看的津津有味儿。

1月9号,故宫在修缮养心殿的时候,又又又从养心殿的某个犄角旮旯里发现了一封保存完好的

戏折子。

 折子在西配殿南山墙找到,也不知道谁把戏折子扔到这来了….

经过鉴定,基本可以确认这是一份道光年间大年三十儿晚上表演的“节目单”。上面清晰的从头到尾写了不下十六折的戏曲名录,完美的还原了清朝大年夜戏曲春晚的全过程。

接下来,借着这张折子,咱们来看看清朝宫廷的春晚都演点啥。

下午皇上用完饭之后,慢悠悠的和诸位王公们一起前往戏台子。

故宫内的演戏楼

清朝的高级统治阶层酷爱戏曲,不仅会听,有的还唱的比那些戏子都好。因此宫廷之内,修了很多戏台子供皇帝等日常观赏,那这除夕夜唱戏的地点也就有很多可供选择了:例如乾清宫,重华宫,寿康宫等地都有戏台子。除此之外,道光年间大家有时候还会一起跑去宫外的园子里看戏。

伴随着中和韶乐悠扬的乐声,贵人们都一一落座,等着好戏开场。

中和韶乐是明清两代的“雅乐”

在正戏开场之前,首先会演一些仪式形的小短剧。偶尔时候,也会穿插在正戏之中。

例如说最常见的就是“跳钟馗”了:这类短剧一般是简单的舞蹈,您要是乍一看,可能有点像跳大神儿——“杂扮钟馗众各持牙笏从两场门上跳舞科同唱……各作舞式迎摆迎福字科同唱……各作舞式迎摆集福字科同唱。”虽然脑补起来起来可能有点儿滑稽,但是这类的小剧成功的活跃了开场的气氛。

现代民间“跳钟馗”的活动仍有保留.图为黄山地区的跳钟馗活动

现在台下的王公贵胄,王子皇孙们都已经打起精神准备好看真正的春晚节目了。

该是正戏开始的时候了:从折子上看,最开头演出的这么两场戏,一出叫“升平除岁”,一出叫“福寿迎年”;而在乾清宫演出的曲目里头前几出戏的名字分别叫做“瞎子拜年”,“金庭奏事”,“如意迎新”。

这几个规规整整的戏码和后面那些个“三代”,“珍珠配”之类的杂戏比起来,一看就威严整齐了不少:没错儿了,相比大家都猜得到,这就是所谓的规定曲目,每年必演,年年都有。就像是咱们现在春晚必须有一个戏曲节目,必须唱一遍难忘今宵是一个道理。

如果您在仔细看看,这些个曲目的下面,大多标注着两个小字儿:“内学”。内学的意思就是这些戏是宫里的太监戏班子或者南院升平署这类的学院戏子唱的,这就更说明了这些戏都是早就内定好,排练了不知道多少遍的。

《清宫升平署人物画册》.北京市图书馆藏

其实这种戏还有很多,除却上面提到的几出之外,另外还有什么“宣扬文德”啊,什么“瑞映三星”之类的林林总总一共十三出。由于清朝宫廷对吉祥文化的嫉妒崇拜,这些被寓意吉祥如意的样板戏极受宫廷的重视:除夕当天这些“承应戏”在除夕当天要演出三次,分别是早膳时候,午宴时候和晚班时间各一次。不仅如此,这写春晚节目还会跟如今的春晚一样不停地“重播”。从除夕开始一直到元宵节,承应戏按照惯例每天都要演,为确保每一个人都看的到重播,演出地点还不尽相同,而是在紫禁城里面换着来。

 《乾隆岁朝行乐图》

但是皇上其实也烦看着承应戏,其一,这戏死板的很,连什么时候打番,什么时候演员演什么剧情都有明确规定,精确到了几时几刻这种程度。同时又是年年演年年看,看的早就腻腻歪歪的了,哪儿还有什么新意?其二,承应戏的演出时间很长,一般在十八刻到二十七刻之间,一刻钟按照现在算是十五分钟,也就是说这一出戏最少也得演小四个小时,虽说中间也能得休息,皇上也遭不住啊。

可是因此,除夕那天除了承应戏之外,还有一类戏,叫“帽儿排”

啥叫“帽儿排”呢?给您形容一下,就是现在春晚演出开场歌舞的时候,从舞台两边一次跑上台的那一串人,差不离就是这个场景了:宫廷记载帽儿排:“帽儿排者,仅于头上束网,所有官帽纱帽等一概不戴,足下登靴,不用戏衣,穿一种特制衣服,亦能作扬袖甩袖姿势。”这就多带了些娱乐性,两排人等甩着袖子上场,说些吉祥话儿之类的,确实比承应戏要好看许多了。

熬啊熬,终于前两场戏结束了。这个时候再演的戏,就要活泼不少了,因为这些戏都是从外面请来的高人塔台唱戏,也就是所谓的“外学”。这时候大家看戏就好玩了,不同地方的戏曲强调不一,不同地方的演员各有花样儿。

同时,这些外戏的剧情也都很有趣儿,不再是单纯的拜年说吉祥话之类的:例如有一折戏叫“看状”。这出戏本是昆曲,叫《白罗衫.看状》,演的剧情是一个儿子忽然发现自己的父亲其实是自己的杀父仇人,从而逐步的揭开了自己的身世之谜的这么一个故事。这出戏里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很多,也很丰富,极具观赏性。另外也有《十字坡》这样从《水浒传》这种民间小说里取材的武戏;《游六殿》这种带有神话色彩的奇怪志京剧曲目等等等等。

或许在今天看来,还是缺乏趣味性。但是在当时这些爱看戏的老戏迷王公贵族眼里,这就已经是一场文化盛宴了。

 

顺便一提,这张折子已经被安置进“贺岁迎祥”展览里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