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宫廷戏曲

 娄旭在玩儿 2022-01-11

有些东西 改变了就改变了
原以为它在那里 随时都在
谁知一旦改变 就再回不来
失去后才会觉得它的珍贵

其实 我说的就是一个展览
故宫曾有个很精彩的常展
因为一个外事活动而撤展
其后竟一直没能够再恢复

2017年 特朗普来华访问
一下飞机就直接到了故宫
宝蕴楼 建福宫 和 畅音阁
作为接待会谈的活动场所
为此 畅音阁做了很多改变
<清代宫廷戏曲展>被撤展

开的时候总觉得随时能看
所以也没认真地去拍资料
现在回想起 真是挺可惜的
找出些以前拍的展览照片
和其他展览中的相关文物
集成一辑 算是做个回味吧

清代宫廷戏曲展

满族定鼎中原后受汉文化的影响,宫中文化生活嬗变。关外“篝火观舞”、“饮酒摔跤”等粗犷的娱乐形式被更有观赏价值的戏曲所替代,并成为宫中娱乐和庆典活动的重要内容。宫廷戏曲为世人了解皇家的生活情景开启了一扇绝佳的窗口。内廷演戏,各朝的发展并不平衡。乾隆朝社会稳定,库府充盈,戏曲活动形成高潮。嘉庆后各朝内忧外患,经济萧条,宫中习艺人员骤减,戏曲活动转入低谷。慈禧听政,嗜戏如命,戏曲活动又重现生机。演戏除供帝后欣赏之外,还成为一种驾驭控制臣属的手段,通过看戏来礼遇廷臣及外藩首领以达到恩赐和怀柔之目的。同时在编写戏本时,有意加入宣扬忠孝、粉饰升平的内容,以教育臣僚、藩封,实施教化统治。帝后对戏曲的热衷使得诸多剧种流派竞相入宫献艺,因而使各种戏曲得以在词曲编写、表演艺术等方面相互融汇,得到升华。清宫戏曲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清代宫廷戏曲展>设于畅音阁
三层大戏楼就是最重要的文物
其他展览内容主要在阅是楼
这里曾经是帝后们看戏的地方

演戏机构与演员

清宫设立专门机构管理戏曲排练与演出等事务。清初承袭明宫教坊司旧制,康熙朝设“南府” 与“景山”,道光七年(1827年)南府改组为升平署,并一直沿袭至清末。清宫承应演戏的艺人,南府时代主要有“内学”与“外学”,内学指太监伶人,外学由来自江南等地的优秀民间艺人及从内务府三旗子弟中挑选的旗籍伶人组成;升平署时代则主要由太监艺人承差。光绪初年,慈禧太后为欣赏时兴的西皮、二黄诸腔戏,又以其寝居长春宫的近侍太监为主成立“普天同庆”本宫班。晚清时期,升平署还挑选大量的民间戏班与著名演员入宫承应。


剧目与剧本

每逢年节和皇帝诞辰、大婚等喜庆之日,都要在宫中畅音阁和重华宫等处隆重演出戏剧。其剧目主要是乾隆年间宫廷词臣张照等奉敕编撰的御用承应戏和社会流行剧目,多以民俗祭祀、历史传说、文学作品、社会生活为题材。声腔和剧种方面,清初以昆弋腔为主,光绪末年以西皮二黄最盛,但昆弋腔仍有少量演出。宫廷演戏所用本子,可分为供皇帝御批和帝后欣赏戏剧时的安殿本,以及供南府或升平署排戏用的各种剧本,包括总本、库本、单头本、曲谱本、排场本、串头本、题纲等。




行头、砌末和乐器

由于帝后的爱好与提倡,宫廷演戏空前兴盛,其排场规模也反映在戏剧的行头、砌末、乐器上。砌末为剧中各种道具的总称,种类繁多,用途广泛。伴奏乐器有管弦乐器、打击乐器等。清宫演戏以乾隆、光绪两朝最盛,所存文物也以这两个时期为多。


戏画

宫廷戏曲画是描绘晚清宫廷戏曲演出场景的画作,绢本,工笔,设色。咸丰年间,徽班入宫演出,令人耳目一新。因而,内务府如意馆画士秉承皇帝的旨意作画,撷取精彩的戏剧场面定格下来,以备观赏。这些戏画均为工笔细描之作,将人物的脸谱服饰、言情神态及桌椅砌末等均细致真切地绘出,据此可对照出现藏的某些戏衣实物和具体的剧情片段。宫廷戏画真实地再现了当年演员绝佳的扮相,是宫廷戏曲活动丰富、具体的形象资料。


戏曲的兴盛催生了许多宫廷戏台

它们形式多样 结构精巧 装饰奢华

也成为宫殿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戏台有大有小 有室外也有室内的

紫禁城中曾经建造过十余座戏台

如今保留下来的有 畅音阁大戏台

淑芳斋室外戏台风雅存小戏台

勤倦斋内小戏台  如亭室外小戏台

长春宫体元殿后敞轩式戏台 六座

除了这几座外 寿安宫三层大戏台 

景祺阁室内戏台 怡情书室内戏台

丽景轩室内戏台 已消失在历史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