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丁汝芹:清代内廷经常上演的剧目

 BC@BC 2010-12-31
 
         清前、中期宫廷,经常传演的是观赏性较强的剧目,民间创作的传奇杂剧占有极大的比重。这些剧目以昆腔为主,也有部分弋阳腔戏。迄今所见,多种传奇名著都曾在内廷反复上演,却未见有一次演出全本传奇的记载,大都只上演其中的精华部分,以折子戏形式一再演出。估计清帝对其中的唱段早已十分熟悉,乃至百听不烦。
  嘉庆十八年(1814),有八名十二三岁的民籍学生选进内廷,在他们的“戏出清单”中有《牡丹亭》中的《学堂》、《拾画》、《游园》、《惊梦》、《折梅》;《长生殿》中的《絮阁》、《疑谶》;《玉簪记》中的《琴挑》、《偷诗》、《姑阻》;《宝剑记》中的《夜奔》等等,均为传奇杂剧中的经典之作。嘉庆二十四年多次演出过的名著有:
  《琵琶记》:《吃糠》、《描容》、《别坟》;
  《西厢记》:《寄柬》、《佳期》、《拷红》;
  《烂柯山》:《痴梦》、《泼水》;
  《马陵道》:《孙诈》;
  《绣襦记》:《当巾》、《打子》;
  《狮吼记》:《梳妆》、《跪池》;
  《邯郸记》:《扫花》、《三醉》、《云阳》、《法场》等。
  汤显祖的《邯郸记》是清代十分流行的剧目。《红楼梦》中“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一回中,怡红院夜宴上,薛宝钗要芳官唱支曲子,她先唱了《牧羊记》中的一段,被众人止住,要她挑极好的唱来,于是芳官细细唱了一曲《赏花时》“翠凤翎毛扎帚叉,闲踏天门扫落花”,为《邯郸记》里何仙姑在蓬莱山门外扫花时所唱,文词精美,当是曹雪芹认为“极好”的唱段了。清宫则从嘉庆一直演到咸丰朝。
  清代文人新创作的剧本也会很快传入内廷。顺治十五年有人将文学、戏曲家尤侗的新作《读离骚》献入清宫,这是根据楚辞《天问》、《卜居》、《九歌》、《招魂》等篇写成的关于屈原遭谗被放逐故事的杂剧。尤侗的自著年谱中也记有“顺治十五年,年四十一岁,有以予《读离骚》乐府献者,上益读而善之,令教坊内人,播之管弦,为宫中雅乐”。顺治帝读后加以赞赏,因而传旨命教坊司排练后在内廷上演。
  康熙三十八年(1699),孔子第六十四代孙孔尚任新写成的一部传奇《桃花扇》轰动京城,深居宫禁的天子也得到了信息。孔尚任在《桃花扇本末》中写道:“《桃花扇》本成,王公荐绅,莫不借钞,时有纸贵之誉。己卯秋夕,内侍索《桃花扇》甚急,予之缮本莫知流传何所,乃于张平州中丞家,觅得一本,午夜进之直邸,遂入内府。”
  康熙看后未见任何评介。《桃花扇本末》只提到内侍索要曲本,并没有像尤侗一样,在年谱中说明皇上曾命内廷艺人“播之管弦”。曾有书载内廷演出《桃花扇》,康熙看得十分激动,但既未说明出处,并没有任何可靠史料予以证实。
  第二年春天,孔尚任因一件疑案被免去了户部员外郎的职务,此事历来没有明确的定论,但有很大可能与《桃花扇》在京城里的轰动效应有关系。康熙朝已出现文字狱,虽没有日后乾隆朝那般兴师动众却也曾对汉族文人眷念亡明政权的民族情绪进行了严厉打击。“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桃花扇》有着明显的反对满族入侵的倾向,尽管作者着意掩饰了自己对南下清兵暴行的强烈反抗情绪,但剧本中“开国元勋留狗尾,换朝元老缩龟头”的词句以及在北京演出使“掩袂独坐”的故臣遗老“唏嘘而散”的效果(见《桃花扇本末》),使相对开明的康熙帝看了也不会无动于衷,只将孔尚任罢官,已算得是对孔圣人后裔比较宽容了。
  内廷实际存有《桃花扇》曲本,道光元年恩赏日记档上有:“五月十七日,内殿总管孙得禄交下《劝善金科》总本一套,计二十一本。《桃花扇》二本。俱无套。”迄今为止,现存跨越二百年的戏曲档案和史料中,有嘉庆至宣统各朝许多演出剧目的记载,却未曾见到过清代宫廷演出《桃花扇》中部分折子、选场的记载。
  传奇名著《长生殿》同是康熙时期的作品,也曾因演出招致祸端。据《郎潜纪闻·长生殿》载:“钱唐洪太学昉思昇著《长生殿传奇》初成,授内聚班演之。圣祖览之称善,赐优人白金二十两。于是诸亲王及阁部大臣,凡有宴会,必演此剧,而缠头之赏殆不赀。内聚班优人请开筵为洪君寿,而即是以此剧侑觞,名流之在都下者,悉为罗致。而不及某给谏。给谏奏谓,皇太后忌辰设宴乐,为大不敬,请按律治罪。上览其奏,命下刑部狱,凡士大夫及诸生除名者几五十人。”以至时人诗云:“可怜一出《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但是毕竟问题性质有根本的不同,只是因为某一给谏上奏称其在忌辰唱戏而从重处置了一批知识分子,清廷对《长生殿》一剧本身并无反感。其中《定情》、《疑谶》、《絮阁》等折在内廷长演不衰。
  尽管清代帝王一直喜欢观看优秀传奇作品中的散折戏,《桃花扇》中《拒媒》、《却奁》、《骂筵》等出都算得是词曲俱佳,但内廷从不上演。清廷对《桃花扇》的反清倾向绝非没有查觉,却也未加深究,他们拒绝观看《桃花扇》当然不是偶然现象。
  最能显示皇家气派的是宫廷连台本大戏,每剧多为十本,每本24出。其中最为知名的有演目犍连尊者地狱救母故事的《劝善金科》、演唐三奘率孙行者等徒历经磨难西天取经故事的《昇平宝筏》、演魏、蜀、吴三国争霸的《鼎峙春秋》、演杨家将故事的《昭代箫韶》以及演水浒传梁山好汉故事的《忠义璇图》五部。这些连台本戏上台角色众多,规模宏大,需要各种各样的制作精良的砌末(包括大型布景到小件的道具)、大量绣工细致的戏装等等。嘉庆朝往往每天一本,连演十天,演完240出戏。道光朝裁退所有民间伶人后,很难集中一次演完,有时拖拖拉拉要演上一两年,才能演完全本。有时其中部分场次被抽出上演,如《劝善金科》中的《罗卜行路》、《奋勇王家》、《鸨儿赶妓》、《讨油扫地》等单出戏则经常出现在清宫戏台上。此外,道光、咸丰朝后演出过的连台本戏还有《阐道除邪》、《征西异传》、《铁旗阵》等连台本戏也在清后期宫廷舞台上演出过。
  清王朝统治者虽对民族关系十分敏感,但却并不介意演出大量南宋抵抗金朝入侵的剧目,各种版本杨家将戏从《昭代箫韶》到《四郎探母》等,一直占据着清宫戏台。这些剧目中,满洲贵族的祖先金人总是充当战败求和的反面形象,作为杨家将忠烈之师的陪衬,在内廷久演不衰。如果不是乾隆帝对这一题材认可而且大有兴趣,也不会下令要王廷章特意编写连台本大戏《昭代箫韶》。
  清宫戏曲档案中,玩笑戏演出记录很多,也可以说是皇家娱乐心态的一种反映。这类剧目多为“三小戏”或“二小戏”。即以小丑、小旦和小生或小丑、小旦为主角,在台上相互调笑和嬉闹,内容情节十分简单。
  清宫中经常上演玩笑戏颇耐人寻味。其中有的剧目格调不高,甚至出言庸俗。《刘二扣当》亦名《刘二当衣》,演开当铺的刘二爱财如命、见利忘义,设计扣下穷亲戚的当品抵押欠账,其中穿插多处笑料。《红楼梦》中王熙凤为了讨好贾母,因知贾母“喜热闹,更喜谑笑科诨”,便在家宴上特意点演这出热闹的小戏。可见此剧不仅在内廷经常上演,就在民间也卜分流行。《打面缸》从道光朝一直演到清末,故事是妓女周腊梅请求从良,被县官判给衙役为妻,县官故意遣派衙役出差,夜晚到其家挑逗周腊梅,县衙的书吏等人也先后前往,相互调笑。后衙役回家,扒去了县官的官衣,才放他离去。
  道咸年间常演一出叫着《花鼓》的杂剧,演一对伶人夫妻沿街卖唱,看客调戏女伶人,男伶人便出面干涉,以歌舞为主。剧中所唱的“银纽丝”、“鲜花调”和“凤阳歌”,都是民间小调,京剧曾保留这一剧目,但因其内容陈旧,已多年不见演出。清宫里这出小戏却是一演再演,以道光朝演出最为频繁,必是皇上甚感兴趣。清末曾随外班进宫演戏的笛师曹心泉曾在三十年代的刊物上公开发表了清内廷演出此剧的曲本,基本上保持了宫廷演出时的原貌。剧中有男伶人看到女伶人与看客亲嘴,与之发生争吵的情节,对白言辞粗俗,噱头鄙俚。民间戏曲中有这些内容本不足为怪,奇怪的是饱读诗书清帝竟会看得甚有兴味,或许这正是清帝消磨和排遣深宫中枯燥乏味生活的一种方式。这一阶段经常上演的玩笑戏还有《倒打杠子》、《逢人拐骗》、《懒妇烧锅》等等。
  昆腔和弋阳腔戏原有一定的曲本,必须按照剧本演唱和表演,所以受到局限。而乱弹腔(或称为二黄戏、皮黄腔戏,即早期的京剧)自形成起,舞台上即兴表演的成份就比较大,可以根据剧情梗概在台上随意加添唱词和表演,唱念词句通俗,编演新戏比较容易,剧目也就远远多于昆弋腔戏。咸丰十年,随着一批民间伶人入选昇平署,内廷演出乱弹戏剧目显著增多例如《大保国》、《二进宫》、《四郎探母》、《玉堂春》、《叫关》、《三岔口》、《穆柯寨》、《甘露寺》、《连营寨》、《挑华车》等,百余年过去,这些剧目至今仍保留在京剧舞台上。光绪中叶开始,京城著名戏班经常被传进内廷唱戏,优秀民间艺人也不断被挑进承差,宫廷内外的交流渠道畅通,民间时兴的剧目和近期上演的新戏很快就能出现在清宫戏台之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