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1】活跃在清后期内廷的西皮二黄戏(王政尧)

 读书作乐 2021-05-25
    西皮二黄戏是同治、光绪年间内廷对京剧的称谓之一。在清后期内廷,对京剧的其它称谓还有乱弹、二黄等。说起京剧,几乎尽人皆知。做为我们祖国的国剧,她被国外各方面人士列为中
“三大国粹”之首,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热烈欢迎。如今,在祖国的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海峡两岸,以及华人居住的世界其它地区,到处有京剧,到处唱京剧,在一定意义上,京剧成为中国人的象征! 
    从徽班进京到京剧形成,其间经历了大约六十年至七十年左右(道光三十年·1850年、咸丰十年·1860年)的时间。京剧不仅受到当时社会各阶层的欢迎,同时也得到清代帝王的喜爱与支持,因此,咸丰皇帝于1850年即位之后,历史上便有了“文宗(即咸丰皇帝)提倡二黄”的记载。
    京剧自她诞生之后就走上了清代的宫廷舞台,对此,清代的咸丰、同治、光绪诸帝和慈禧太后等人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制做华贵美丽的服装、头饰、布景、道具;多次降旨,传进民间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或担任教习,或进宫演出,提高了他们的社会地位,促进了京剧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同治、光绪年间,京剧在宫廷内外非常活跃,出现了一次又一次的高潮。
    剧目众多、内容丰富、通俗易懂、情节感人,这是京剧的一大特色。以光绪朝升平署档案为据,进宫当差的演员,演出的剧目丰富,角色行当齐全,呈现出不断发展的态势。以下,让我们看看,档案中不同行当的演出剧目。
     1、老生:《四郎探母》、《乌盆记》、《庆顶珠》、《樊城昭关》、《战北原》、《乾坤带》、《伐东吴》、《打金枝》、《群英会》、《卖马》、《定军山》、《盘河战》、《下河东》、《胭脂虎》、《满床笏》、《天水关》、《战成都》、《举鼎观画》、《风云会》等139 出。
     2、武生:《对刀步战》、《泗州城》、《昊天关》、《泗水关》、《盗双钩》、《连环套》、《金钱豹》、《长坂坡》、《战宛城》、《红桃山》、《独木关》、《界牌关》、《四杰村》、《十字坡》、《快活林》等68出。 
     3、小生:《状元谱》、《御碑亭》、《镇潭州》、《得意缘》《虹霓关》、《破洪州》等18出。
     4、青衣:《彩楼配》、《玉堂春》、《探母》、《断桥》、《二进宫》、《牧羊圈》、《汾河湾》、《乾坤带》、《樊江关》、《昭君》等75出。 
     5、老旦:《孝义节》、《回龙阁》、《钓金龟》、《望儿楼》、《孝感天》等17出。
     6、花旦:《浣花溪》、《乌龙院》、《荷珠配》、《玉玲珑》、《梅龙镇》、《红鸾喜》、《穆柯寨》、《打焦赞》等18出。 
     7、武旦:《金山寺》、《铁弓缘》等9出。 
     8、花脸:《二进宫》、《锁五龙》、《铡美》、《御果园》、《黄金台》、《双包案》、《忠孝全》、《五花洞》、《五台山》、《探阴山》、《铡判官》、《鱼肠剑》、《失街亭》等54 出。
     9、武净:《下河东》、《青峰岭》、《罗家洼》、《嫁妹》、《曾头市》、《挑华车》、《贾家楼》、《八蜡庙》、《恶虑村》等18出。 
    10、文丑:《拾玉镯》、《打樱桃》、《探亲》、《连升三级》、《荷珠配》等13出。 
    11、武丑:《打瓜园》、《巧连环》、《落马湖》、《巴家寨》、《盗甲》、《偷鸡》、《大卖艺》等8出。 
    综上所述,可知:仅光绪一朝宫廷内的京剧行当就有老生、青衣等11种,而演出的剧目则多达 437出,扣除在不同行当中的重复剧目,如《二进宫》、《连升三级》等,其数量也当在350出左右,相当可观。这说明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清代统治者对京剧是多么喜好和重视,有记载说:“自孝钦柄政,乃大变其例,一月之中,传演多至数次,虽极寒暑靡间……。”一名贴身的宫女曾对此做过这样的叙述:“老太后爱听戏是谁都知道的,……只要老太后听戏,我们一定得在旁边毕恭毕敬地伺候着,伺候还算容易,就是站规矩难,大庭广众之下,必须笔管条直地站着,一站就是几个时辰,腿也麻脚也酸,当时恨不能躺在地下,哪有心肠听戏呀!老太后最高兴的事常常是我们最受罪的事。”这名宫女名叫荣儿,她发自内心的倾诉使我们从另一角度看到慈禧的戏瘾该有多大!
    为了满足慈禧太后等人的戏瘾,为了让那些数百出的剧目演得更加精彩动人,于是,挑选民间的优秀演员进宫演出就成了必然而自然的事了。 
    清代前期,负责宫廷戏曲事宜的机构成立于康熙年间,名叫南府。道光元年(1821年)正月,道光皇帝在即位之初就传旨革退南府景山外边旗籍民籍学生。时过六载,“乾嘉供奉,于道光七年(1827年),悉行裁退,故升平署成立之初,仅有太监,而无民籍。咸丰末,因署中乐工凋谢,时有不足支配之虞,乃开始由京各戏班挑选,或曰学生,或充教习,赏月俸则悉依旧数。此际皮黄(即京剧——引者注)骤兴,昆曲衰微,选入各伶,所工已非一调。”同治二年(1863年),复将咸丰朝所选的演员悉行裁退。光绪九年(1883年),为准备慈禧的五十岁庆典,“遵照旧规,再事外选,名义则概曰教习。时皮黄极盛,昆曲不绝如缕,膺选诸人,十九属于乱弹。”
    简言之,自道光七年起,升平署就成了管理宫廷戏曲的专职机构。挑选名演员进宫当差,虽是他们的重要职责,但是,他们在这方面还需时刻听取帝后身边的近侍,如李莲英、小德张等人的传话。诸多京剧名家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走上了宫廷舞台。
    这一时期,陆续被挑选入宫的演员有:位列“同光十三绝”的谭鑫培、杨月楼、时小福;老
“后三杰”、“新三鼎甲”的孙菊仙、汪桂芬;“国剧宗师”杨小楼;“青衣泰斗”陈德霖;“通天教主”王瑶卿;小生“三仙”之一王楞仙;“净行革新第一人”穆凤山。
    上述诸公,均是京剧各个行当不同流派的创始人,其中尤以“伶界大王”、“无腔不谭”的谭鑫培最为著名。其时,应选入宫的其它流派创始人还有小生朱素云、武旦朱四十、朱裕康、老旦龚云甫、谢宝云、花脸金秀山、裘荔荣、武净钱金福、文丑罗寿山、张二锁、訾得全、武丑王长林、傅恒泰等。 
    此外,诸多京剧名家也纷纷受命进宫演出,包括生行的李顺亭、王福寿、龙长胜、王凤卿、曹永吉、李六、张长保(淇林)、杨隆寿、瑞得宝、周如奎、董生、杨长福、鲍福山、陆华云、陆库、冯蕙林;旦行的孙怡云、孙秀华、熊连喜、周长顺、张瑞香、于庄儿、李子山、杨得福、李宝琴、彩福禄、许福英、李燕云、杨永元;净行的刘永春、穆长久、郎得山、李永泉、李连仲、李七、高得录、沈小金、李顺得、范福泰;丑行钱长永、陆金桂、许福雄;“随手”(文场、武场和其他工作人员)有沈立成、梅雨田等40人。 
    以谭鑫培为代表的这百余位进宫当差的演职员,几乎囊括了当时京城京剧界的所有杰出人才,他们生、旦、净、丑行当齐整,文场、武场司职精彩,“各路人马,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家家抱荆山之玉,个个握灵蛟之珠,互相比试,各有千秋。”他们中间的许多人都得到过重赏,有些人还被聘为宫内戏班的教习,“一登龙门,身价百倍。”者指出:慈禧一生“对提倡京剧,颇有成绩。她所赏识的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杨小楼、陈德霖、王瑶卿、钱金福、刘赶三、龚云甫……,都是学有专长,自成流派的名演员,可以说明她是懂戏的。”有关这方面情况,让我们以谭鑫培、杨小楼为例加以说明。 
    光绪十六年(1890年)五月,谭鑫培同旦行演员孙秀华、陈德霖、丑行演员罗寿山等被选进升平署。谭在内廷承值,首演《翠屏山》,“慈禧见其一趟单刀,耍得纯熟,身上边式,因赐名'单刀叫天儿’,”此后,慈禧命他主演《失街亭》、《斩马谡》,此剧本是老谭的拿手剧目,而其他角色的分派也属名伶荟萃,堪称珠联璧合。慈禧称赞谭的演技“真像孔明!”命李莲英传旨嘉奖,钦赐古月轩鼻烟壶一个,尺头二卷。继之,又受命与汪桂芬合演《战长沙》,饰黄忠,“非常称职,能将老当益壮之神态,曲曲传出,慈禧欣赏之余,竟赐福寿饼及小吃等,其际遇可谓隆矣。”
有记载说:“内廷传差,若无鑫培,则圣心为之不怿,故每戏赏赐,恒以百两计;对上虽稍有忤,亦不之罪。”
    光绪帝既遭幽禁,“而后之凌厉未已,尝特命鑫培演刘先主死白帝城事,鑫培则于火烧连营翻倒毛时,故以额触地流xue,作晕厥状,用以为谏也。”慈禧明知其意,不为所动。这就是有名的谭鑫培“流xue谏太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