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章寿麟是曾国藩的救命恩人,曾国藩却不重用他,是曾国藩薄情还是另有原因?

 仰止无疆 2020-05-28

早些年前,香港某拍卖会上有一副《铜官感旧图》的画作,竟然以400多万的价格落槌。这副画的水平很一般,作者也不出名,那为什么能卖出天价呢?这是因为画作上有左宗棠、陈世杰、李元度、郑孝胥等等两百余名湘军将领的题跋题识。那为什么这么多湘军将领,要在这副画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呢?

这要从湘军早期的一段历史说起。在太平天国爆发以后,清政府为了挽回摇摇欲坠的局面,允许各地开办团练,保境安民。为此,清廷还任命了一批在籍官员为团练协办大臣。但是,几十个大臣中,只有曾国藩的湘军才真正形成气候,一飞冲天,剿灭了太平天国运动。

然而,在湘军创立之初,由于缺乏战争经验,却遭遇到了几次挫折,其中靖港惨败就是一例。

此战,湘军高层本来已经取得了一致意见,那就是全力歼灭占据湘潭的太平军,对于靖港的太平军,则暂时不去进攻。然而,就在最后关头,有人游说曾国藩两边一起动手,以取全功。立功心切的曾国藩最后拍板,定下计谋分两路,一路是塔齐布率主力进攻湘潭,另一路则是他自己亲率湘军攻打靖港。

这是曾国藩第一次亲临前线指挥战斗,也是最后一次。因为他在靖港遭遇了惨败,此后再也不做这个自己不擅长的事情了。当时,湘军完全没有料到太平军在靖港的火力那么猛。即使曾国藩将指挥船横在水中,并插旗为界,后退者斩,也挡不住溃逃湘军的汹涌之势。

见到此情此景,一向严格要求自己的曾国藩羞愧难当。他突然纵身一跃,就要跳水自杀。这时候,湘军慌成一片,根本没有几个人注意到大帅已经落水。眼见历史就要改写的时候,从指挥船后舱窜出来一个人,立即跳水救了曾国藩一命。

当曾国藩浑身湿漉漉的被捞起的时候,打量了一下自己的救命恩人,原来是自己的幕僚章寿麟。曾国藩很不高兴的问他:“你怎么在这里?”是啊,章寿麟怎么会在指挥船的后舱呢?

原来,出发靖港之前,曾国藩也知道此战危险,对于自己的首战,他在出发前就写下了遗书。他的两位幕僚李元度与陈世杰发现曾国藩偷偷写了遗书,担心会出事,便要求随行。然而曾国藩说他们是书生,去了也没有用,拒绝他们上船。

但李元度很细心,他叫来同为幕僚的章寿麟,让他躲在后舱之中。就是这个决定,救了曾国藩一命,也救了清廷一命。

不过,面对曾国藩的质问,章寿麟却不敢说实话。他灵机一动说:“老师你不要寻死,湘潭那边已经取得胜利,我是来报喜的。”曾国藩在混乱之中,也没有深究这句话,坚信不疑的跟着章寿麟回到长沙。

令人惊奇的是,作为救命恩人的章寿麟,此后却没有得到曾国藩太多的信任和提携。湘军一路攻破南京,剿灭太平天国,曾国藩封侯拜相,官运亨通,而章寿麟却始终仕途坎坷,最后也只在江苏担任过几任知县。要知道,出自曾国藩幕府而官至三品以上的有二十二人,位至督抚者十一人,至于其它官职更是不计其数。

二十多年后,曾国藩已经作古,而章寿麟回湘省亲。他逆流而上,路过了铜官。铜官就在靖港的对面,章寿麟在秋风之中,想起当年的场景,不由感慨万千。回去之后,他就完成了《铜官感旧图》,还在序言之中讲述了救援曾国藩的往事。章寿麟对于自己曾经救过曾国藩,却没有得到多少回报的遭遇,并没有多少怨言,他在序言中说:

以见公非偶然而生,即不能忽然而死。

这是说曾国藩就是天生的大人物,不是随随便便来到世界,他担负拯救苍生的重任,也就不会随随便便死去,即使我不救,别人也会救。此后,章寿麟便拿着这幅画找到很多湘军的旧人。虽然他高风亮节,但这幅画的主题太过明显,很多人包括李元度都不由在题跋之中表达对章寿麟的同情。

当然,也有很多人对报恩不报恩没有看法,比如左宗棠。还有湖南巡抚的卞宝第则在其上题跋认为,曾国藩是出于公心而不报恩,高风亮节。

章寿麟死后,他的两个儿子拿着这副《铜官感旧图》继续找人题跋。由于离曾国藩去世时间较长,而两人又是当面请求,因此这时期的人都更倾向于对章寿麟的同情和曾国藩知恩不报的批评。最后,竟然有200多人加入这件事的讨论之中。

       

“道德完人”曾国藩不道德:对救命恩人不报答 

2017-01-20 12:36

中国人讲究知恩图报,这是几千年的优良传统。如果有人违反了这个传统,指定被人戳脊梁骨。曾国藩号称“道德完人”,可他发达以后,对救过自己性命的某人却没有任何表示。

不像老曾的一贯作风啊,什么情况?

曾国藩影视形象(图注)

1854年,湖南靖港,曾国藩第一次率兵打仗。

能不能打赢?曾国藩心里还没底,所以提前写好了遗书——这似乎是他的爱好,一辈子不知道写了多少封这类遗书。不知道是不是这遗书带来霉运,反正他真败。就跟每个人第一次失恋都会伤心欲绝一样,曾国藩第一次战败也绝望至极。不成功便成仁,他作势要跳船自杀。

曾国藩要真淹死了,大清也许提前半个世纪嗝屁。还好,同船后舱有一个叫章寿麟的幕僚及时跑出来把他给拉住了。为稳住老板,他随口编了个谎话:咱们另一支部队在湘潭大胜,一会儿就该杀过来了,大帅莫急。

曾国藩于是暂停自杀,死撑着等援军,结果总不来。逼问章寿麟,才知道没这回事。老曾决定再死一次,不过这次打算理性一点,或者负责任一点,等第二天把交接手续办完再自杀不迟。就在当天夜里,现实还真照进了章寿麟的谎话——湘潭大捷的消息传来了……

曾国藩投水自杀被救(图注)

10年后,太平天国夭折。曾国藩作为最大的功臣,得到最丰厚的回报,成为封疆大吏。这时,救过他命的章寿麟满怀期待的等待老板回报——他就在曾国藩的地盘上做知县,曾国藩想提拔他是举手之劳。可是,一点动静都没有。

章寿麟觉得曾国藩要提拔的人太多,也许暂时没想到自己,再等等就好。可他望穿秋水,等到花儿都歇了,结果还是没有结果。最后,他只能退休。

回老家的路上,章寿麟路过靖港,想起往事。感慨之下,他画了一幅画,写了一个序。按常理常人,多半会把数年的郁闷尽情发泄,充分暴露曾国藩的忘恩负义,倾情控诉对曾国藩的强烈不满。但人家老章姿态很高,说曾国藩是上天派来拯救大清的,自己不救也不会死,所以没得到曾老板的回报也没啥可抱怨的。

曾国藩真实形象(图注)

那么,曾国藩究竟是怎么想的?

       咸丰四年,也就是1854年,曾国藩面对太平天军的攻击,失掉了长沙,为了挽回局面,曾国藩亲自率领军队进攻靖港,可没想到又遭到溃败,此时的曾国藩万念俱灰,打算跳江。e68a84e8a2ade79fa5e9819331333431366364

此时,躲在后舱的章寿麟第一时间冲出来,救了下曾国藩,曾国藩问章寿麟为什么还在船上,章寿麟非常机智,他对曾国藩说谎,称湘军在另一个战场湘潭大获全胜,先锋部队一会儿就会来这里救援,您千万别寻死,曾国藩一听,就打消了条船的想法。

曾国藩上岸后,询问湘潭那边的战况,没有得到准确消息,后来才知道自己是被骗了,很是郁闷,这个时候,左宗棠前来安危曾国藩,见曾国藩垂头丧气的样子,不由得哈哈大笑,说:“涤公,目前事尚可为,你要振作。”曾国藩一言不发,将交接清单递给左宗棠,想让左宗棠接替自己。

左宗棠见状,就拿出曾国藩父亲给曾国藩写的信,原来曾父知道曾国藩打了败仗,就写信安慰他,在信中,他用了激将法,说曾国藩死在湖南境内,自己看不上,要死也要死在外省。可激将法不管用,曾国藩执意要死。

不过幸运的是,湘潭那边确实是传了捷报,湘军大胜,曾国藩如此,就不用死了。十年后曾国藩平定大乱,封侯拜相,位极人臣。按道理,此时的曾国藩应该感谢那个曾经撒谎的章寿麟,但是曾国藩到死,都没有帮助章寿麟。

这是为何呢?左宗棠对这件事的看法,我认为很有参考价值,左宗棠认为章寿麟没有得到回报一事,其实是曾国藩早将死生得失置之度外,他是立志不为圣贤,便为禽兽的人。章寿麟救他,是事实,但如果说救了他就因此为曾国藩的人生增添了什么,那不是事实。



曲笔点评章寿麟

章寿麟(史称“少孤贫”,民国名士章士钊族兄)是曾国藩靖港败役、投水自杀而被救起的救命之人。相比于湘军中众多因战功而利权名声鹊起的将领,章寿麟几乎只能称是个默默无闻者。他以救起曾国藩的地名靖港铜官(因铜官山得名)作《铜官感旧图自记》。章寿麟死后(比曾国藩晚),各湘将为其著文作序。

李元度是湘军名人,早年与曾国藩共患难,私情深笃,但与太平军徽州一役战败,被曾国藩上书朝廷参劾,遂使两人产生矛盾。李元度是这样带着主观感情评价章寿麟的:

“呜呼!援一人以援天下,功在大局不浅,价人(按:章寿麟字)虽不以为功,天下后世有知价人者,遇不遇乌(何)足为价人加损哉!”

“援一人以援天下”,把章寿麟救一人比作救天下;“遇不遇乌足为价人加损”,李元度之语,寄托了自己想要对曾国藩说的多少怨言?

左宗棠这样评价章寿麟:

“而论者不察辄以公于章君不录其功,短公之矫,不知公之一生死齐得丧,盖有明乎其先者,而事功非所计也。”

意思是:议论者不明察,以为曾国藩不计章寿麟的功绩,是因其本人有矫骄的主观不足原因,却不知章公一生得失,都是他平生聪明智慧的累积,而根本不计较所取得的功名。

左宗棠此言,也真是他本人活脱脱的写实与自白!世间有多少同病相怜者?

那个时代,曾国藩、李鸿章与左宗棠之间的矛盾乃人尽皆知。

曾国藩曾经的门客、后投效李鸿章幕府的吴汝纶一眼洞穿李、左这两个大佬的笔下曲笔之意(左宗棠的“矫”字也有求报的意态),他这样评论章寿麟:

“夫有功于人而望人之报我,不得则郁郁焉,悄悄焉,寓于物以舒吾忧,非知道君子所宜出也。”意思是求报答者非君子,旁言左语把李、左写成“非君子也”。

吴汝纶作为曾、李幕下受惠的僚属,先由曾国藩奏任直隶知府,后由李鸿章提携“知深冀二州”,一度担任过天津知府,他的观点是否也有其别具用心?观点正确与否,也只成了似是而非的东西。

对于这种似是而非的评论,古人早有明识。吴光耀在《慈禧三大功德记》一卷中说:“王闿运《湘军志》,体裁宏简,叙议平实,司马子长后无两之作,惟水师篇言杨载福彭玉磷交恶事,不无曲笔。先是彭以五万金设船山书院于东洲,聘王主讲,以为终老之地,以故不能无所偏也。杜少陵《悲陈陶》《悲青板》,不能为房琯曲笔,韩退之《顺宗实录》,不能为柳宗元曲笔。古人父子君臣朋友之间,自有相交之道,何必曲笔,反两失之。”(徐一士说:王闿运“主讲衡山书院,事在《湘军志》成书以后矣”)

吴姓文人在指责他人“两失之”的曲笔之时,自己是否也在因君臣父子而曲笔呢?这是人性?这是私利?宗法奴才制度下的文人,不足以论人论事!私利的朝廷,养大了私利的人心!



咸丰四年(1854)四月,曾国藩将湘军兵分两路,陆路由大将塔齐布率领增援湘潭,自己则亲自指挥水师攻打长沙靖港的太平军。

由于曾国藩草率出战,兼且太平军早已在靖港埋伏重兵,因此湘军水师惨败。在无法约束溃兵扭转战局的情况下,曾国藩一怒跳入水中自杀,半浮半沉间被部下章寿麟救上船,情绪激动的曾国藩准备再次跳水。于是章寿麟骗说:“方才城外传来消息,陆路在湘潭大获全胜。”随口胡诌竟变成事实,当天半夜时分,败退中的曾国藩得到湘潭三战三胜的书面捷报,便不再寻死,重新振作起来,向清廷上书请罪,替战胜的湘军陆师请功。

此前,曾国藩因为练兵与湖南官场关系极为恶劣,势同水火。靖港惨败的次日,湖南布政使徐有壬、按察使陶恩培、提督鲍起豹就约齐找到巡抚骆秉章,准备落井下石,上书清廷告状,请咸丰帝治曾国藩的罪。但是官场老油条骆秉章不愿直接做恶人,忽悠说曾氏已上书自请其罪,想必朝廷不会放过他,我们不妨夺他的功,向朝廷呈报湘潭之捷,坐等升官发财好了。

事情的处理结果却让骆秉章等人失望了。咸丰帝在下达的诏书中切责提督鲍起豹,作为方面军事大员,没听说过有率兵作战的军事行动,反而会衔抢功,实在罪无可赦,即刻就地免职,由塔齐布接任。对于曾国藩的处理则既有警告,又有慰藉,虽然免去兵部侍郎的头衔,但依然保留湘军指挥权,保留单衔上奏的权利。

塔齐布由都司衔守备(大致于团级)于两年间一跃而为提督(大致于正军级),让人既惊讶又羡慕,当然这主要得力于他的满人身份和曾国藩的不断举荐。而鲍起豹的部下亦对这个结果心服口服,以为天子明见万里,只要在前线好好作战,自然不愁升官的机会。湖南官场亦为之一振,不敢刻意再与湘军为难。曾国藩的好运来了,湘军也由此开始兴盛。

湘军后来的种种辉煌几乎皆由曾国藩缔造,假如他在靖港之战中自杀成功,历史可能会是另一种走向,偏偏在关键时刻,章寿麟出手挽救了当时的湘军。

章寿麟是湖南长沙人,字介人(窃以为唐浩明在其历史小说《曾国藩》中塑造的康福就是以章寿麟为原型,康福的字也是介人,两人事迹相似),经其母舅彭某介绍到曾国藩幕府中,为人寡言少语,在幕僚中并不出色,他的高光时刻也就是靖港那一瞬间而已。

章寿麟的仕途并没有因为救过曾国藩而变得显赫,能力普通加上曾氏也不是那种以公器报私恩的人。因此一直在州县职位上徘徊,先后在江西当过县令,出任安徽滁州直隶州知州。等到湘军攻克江宁后,经过曾国藩的奏请被调到湘军大营管理营务,曾国藩死后,他离开江宁,光绪十三年(1887)死于泰州官署。

对于章寿麟的遭遇,曾国藩的好友、也曾是湘军高级将领的李元度为其打抱不平。靖港之战时,李元度与章寿麟以及后来的山东巡抚陈士杰都在曾国藩幕府中,三人亦看出战场形势对湘军不利,事先对曾国藩提出过警告,但没有被接纳。便安排章寿麟潜伏在曾国藩坐船的后舱里,相机行事,果然起了大作用。

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在老家听闻此事后,特意写了一封信请冯卓怀(曾国藩好友)带给章寿麟表示感谢。同时带话给曾国藩说:章某国士,宜善视之!

但随后二十年间,章寿麟始终沉浮在州县类的底层官员中,而当初的那些湘军底层将领甚至士兵却动辄督抚提镇。因此,李元度屡次替章寿麟说话,换来的只是曾国藩的感慨:介人是我的患难之交,岂敢一日忘怀!

后来,李元度私下猜测说,如果曾国藩骤然将章寿麟提拔起来,人们会怀疑曾氏为了报私恩,那么当年投水自杀就不是完全出于真心想死。所以,章寿麟如果在官场上没有出色表现的话,只能永远屈居下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