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整体观论二、气血津的藏腑生化(上)

 剡溪茗书馆 2020-05-28

本节讲藏腑如何生长并运化气血津液,以及气、血和津液之间的关系。

先前说过不管什么病,都病在气血津液,治的都是气血津液。换言之药物的能力在于治理气血津液,兼而达到治理精和神的目的。换句话说就是:不管什么方子、什么药,要想治病一定是用药物来帮助身体藏腑的气血津液,通过改善自身的生成运化来达到目的,并不是药物直接治病,或者药物直接补气血津液。医生是自愈力的辅助者,不是改革总设计师。这就需要人体自身还有本钱,如果人体已经亏到太虚,任何药物也都难以发挥作用。比如造血亦说补血,不是药吃下去就直接变成血,而是药能够帮助人的藏腑生成血。同样,补精也是这个道理。很多药,药书上写着有填精的作用,所谓的填精不是药吃下去就变成精,而是要帮助人体自身的消化、吸收、运化、藏腑功能的运行,最终收藏为精。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自身的脏腑非常衰弱,却一味地使用补精、补肾或者各种补药,最后的结果一定是生产一大堆半成品,造出不合格的血或精,这些不合格的半成品积留在身体里,迟早都是毛病。


此文音频地址:

蜻蜓FM:http://www./channels/228415/programs/8123738

懒人听书:http://www./sound/1016394

喜马拉雅:http://www.ximalaya.com/jiankang/10903593/53351469


气为阳,血为阴,津液即是阴又是阳。从阴阳划分上暂时这么理解,不会存在太大偏差,当然还有更细的分析和理解。


气血津三者的关系:气生成血,血又是气的载体。气推动津血运行,津血又固摄着气。(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就是上节说的:永远都是阳离不开阴,阴离不开阳。如果阴阳相离会出现什么?举个例子,某个人突然失血,(不是久虚下来的),不管是外伤还是妇女生产或者其他原因,失血之后常常出现发热的症状,就是常说的血虚发热。有人少量献血会出现兴奋状态,精力饱满。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本来气血阴阳是一体的,现在血突然没了,气失去了载体,它就漫延出来化成热。再下一步,这些热耗散掉,就成气血两虚。同样,如果血久伤,气也无所固而消耗,也会气血两虚。再举个相反的例子,假如说某个人气不足,气不足显得血好像有余似的,但并不是真的阴血有余,是因为气不足显得血有余,阳不足显得阴有余,会现出寒证或湿滞证或瘀血证。比如缺少了气的推动,血就会在体内积留形成瘀血,这种瘀血就是偏寒性的瘀血,用温阳、温血、活血能治好的证形。举这两个例子是为了帮助理解,暂时不必过于深入。


津液是气化了的水,这个水液是已经气化的状态,充满了阳气,也就是说充满了能量,可以随时运用,并且它能够成为一种流动性的状态。如果人体的水液待着不动,那就是积水。说到津液不得不说一下水,水分“正气的水”和“邪气的水”。“正气的水”一般指肾水,是贮藏的,同时它也是富含真阳、富含能量的一种水,可以随时气化取出来运用,在不用的时候,处在一种贮存的状态。


人体无论任何地方、任何部位,都要阴阳一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水也是,如果水中没有阳气的话,那就变成死水、邪水,就变成水证、水饮病。同样相反的一个例子就是如果有阳气没水,那就变成一种燥热证,燥的厉害就变成痿证,痿证就是把水分烧干了,缺少津血的濡养,肌肉萎缩。


大致总结一下,气为阳,血为阴,气推动着血液运行,同时气也能作为藏腑的能量来运化造血生津。津血可以润养全身,为全身提供所需要的营养,气血无时无刻都是一体的,不可分离、不可偏失,偏失、分离了就是病。津液是富含能量的、阳气的,气化的在身体里能够随时运行的水,而贮藏在身体里的随时准备调出来运用的水液,那就是肾水、真水,也是富含能量的。如果水中没阳气,那就是寒水,就是一种病态。血也富含“气”,否则会停滞为瘀血。


藏腑如何运化生成气、血、津液


先说气,气最玄。为什么最玄?通常咱们理解津和血,都是能在有形层面观察到的。唯独气不能直接观察,只能观察气对有形层面的作用,即中医所说的“象”——症象,舌象、面象、手象、脉象。医家只能通过观察气的表现来分析气,而不能直观气。用思维逻辑语言来表达“气,”有些难度,只能是一种间接的表达。据说道医有直接观气的修练方法。我们却是没有这能力的。


人体的气有几个来源。第一个来源就是食物中的气。任何食物都有它的气和味。食物经过消化吸收,它的气被提取出来,加以运用,这是气的第一个来源。气为阳,味为阴。气是能量,味是营养物质。《内经》说:阳化气,阴成形,对应就是食物中的能量和营养物质。


第二个不太好理解的来源就是呼吸。人的每一次呼吸,都是在和天地、自然、宇宙,进行能量的交换。在吸气的时候,宇宙间自然界的真气进入身体,呼气的时候,这个气会进一步的下行入腹固摄。


当你吸气的时候,(当是自然的呼吸,不是人为控制的呼吸),气进入到人的体内,感受到气混入胸中大气。自然呼气的时候,只要敏感点,便能够感觉到气以一种很弱的存在感顺着任脉下行。当气足到一定程度,或者说感觉敏锐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能感觉到气下行之后的丹田存在感。丹田的存在感,一开始时很微弱或根本没感觉,随着练习,充足感出现后,会顺着背后的督脉上行。当作为旁观者令其自行发生,不可刻意为之。否则一旦有意为之,气即耗散或错乱,多生敝端。


这个过程其实并不难,练一段时间就能够感觉得到,关键要诀就是:不要试图主动去做什么,放下掌控,自然的呼吸。越主动的去练、越违背于真实存在,就越是对真气的消耗,就不能积累。正确的方式是勿助勿忘。只是被动的观察发生了什么,忠实于当前的存在和发生,不要试图做什么、不去改变什么,这点非常重要。一旦试着掌控主动去做什么、练点什么,就是对真气的消耗,而不是积累,就会徒练无功,甚至练出毛病。道法自然,道会以其自然的方式呈现,这就是道,就是自然规律,身体气脉的规律。


通过呼吸从自然界中进行真阳的能量交换,是比饮食更为本源的一种方式。当人的这种方式逐渐枯竭的时候,寿数就不远了。所以看人的寿命长不长,你可以观察他的呼吸,如果他呼吸能到绵长至腹,长寿之相。如果呼吸浅的,那就是病象或短寿之相。主动控制呼吸令气息加深,没什么大用处,偶尔为之有点小用处。可以锻炼横隔和内藏,长久控制呼吸一定练出毛病。


气是身体的能量,五藏六腑以及全身的能量都是气提供的。包括支持藏腑功能生成津液,以及造血,都是由气提供能量,可想而知气有多重要。气化生出的火、热、燥、风,能温暖并推动全身。如消化吸收食物需要胃的燥火,(热和火经常用来表达同一意思,而燥由火生。)食物中的水谷精微被吸收后,还要有气推动运遍全身所需之处,这也是脾主运化的能力之一,都需要气。所以,气和热、燥、风同属阳,但功能有所不同。气的推动力也可以称为“风”。推动力太过,叫风邪。推动力不足容易郁滞,即木气虚郁。当然还有“燥”也是气热所化。人体的燥和湿平衡,就不会显出湿证或燥证。如果人的胃肠燥和火不足的话,容易拉稀,吃的东西不消化。燥火太过则大便干燥,消耗津液。阳气如果亏的话,那一切津液的生成、血的生成,及至于最后收藏回来的肾精、成精都缺乏动力,所以阳气至关重要。(也间接解释了为什么阳虚日久,津血也会虚下来。)扶阳学说的核心理论之一就是从阳治阴,以阳生阴。


食物和水进入到胃,胃是人身上很热的一个器官,除了心脏就属胃热。在胃进行第一道加温,腐熟。因为胃很热,所以胃会从食物或者饮水中提取大量的水份。胃与脾互为表里,五行属土,方位属中。胃会把吸收的水份转给脾。脾主运化,通过三焦系统输到所需之处。比如,把水液输布给肺。肺主治节,主管全身的气和津水的输布,哪缺水津亏就往哪调拨。肺是相傅之官。肺要气化水并输布津液的功能,需要心火的支持。同时,肺也是给心降温的,保持心脏合适的温度,不至于心火过盛。肺是生产并输布津液重要器官之一(另一个气化并输布津液的主要器官是膀胱,在气化津液的重任上,肺和膀胱协同工作,三焦就像运河)。


肺把水津输布到全身,其实是偏于里面的津,在表的津液归膀胱气化输布。深思此理,如果膀胱气津能力弱了,向体表提供津液的工作,就得肺多做一些,短时间没事,时间一久,对肺是种劳累。同理可知,膀胱气化津液不足,不只加重肺的工作量,时间久后还造成肾的负担,消耗原本储藏的肾水来弥补津亏,渐渐变成肾阴亏。肾阴亏了,下一步就演化成肝阴虚,那么虚热虚火之证就出现,即是所说的阴虚生风,风火相刑。


太阳病其中有肺的病,只不过肺的表证轻,属气证,在六经归于太阳。五苓散利膀胱水道而治好咳嗽的病例,便是膀胱经病影响到肺。大家一定会遇到,因为临床较常见,水气射肺,主症为咳兼见小便不利,通利水道而治好咳。


能够运行的、并且充满阳气的水液叫津液。饮水之后,到转化为津液能够送全身输布,整个过程中都需要有足够的阳气、热量。先后经过胃的吸收、脾的运化,三焦运达,肺和膀胱的气化输布,全身运化完之后,不需要的水,通过三焦系统和膀胱排出体外。废水运到膀胱,膀胱中的尿液还会经过又一次利用,由膀胱气化为津液,顺膀胱经上行至表,还有一条路线是由膀胱经三焦上行到肺。实在没法用的废水,再从小便或汗液排出。所以人类身体利用水的效率是很高的,当然比骆驼是差多了。有个冷知识大家可能知道,人其实比马、狼、狗、鹿都耐长跑。这要求有很高的水利用效率还有汗出排热排毒的效率。


试想,如果一个人的膀胱阳气不足,或是这个工作链条中的某一环出了故障。比如膀胱受寒邪,二次利用水份的能力就弱了,只能当小便排掉,于是尿多。那么不得以,其它藏腑的工作量就得加大。肺就得更努力的生成津液,肾和小肠就得发出热量去修复膀胱的寒。小肠热量足够,就可以少用肾阳,肾阳消耗就少,人就健康长寿。小肠能量够,前提是心火得足。(心与小肠表里属火)环环相扣。


食物中的水份经胃到小肠大肠,都在吸收水分,再由脾主运化,经三焦上输于肺,肺再往全身输布。这其中任何一环出毛病,都会影响津液的运行,从而形成水饮证、湿证或燥证、津亏证,或是燥湿同现。这其中道理就容易明白了:津液堵在路上,没运到目的地,所以堵塞的地方就犯水饮或痰湿,没运到的地方就干燥。比如有喝粥习惯的人,食物一直到大肠还能保持湿润,那么,脾肺三焦就不需要往大肠里反补水,保持一定湿润才能排便。不喜欢喝粥的,喜欢吃干的、喜欢吃肉的人,就得不断往大肠里反补水,否则大肠干燥排便难。肺与大肠相表里,本应是大肠吸收水份给肺,现在必须肺反补津液给肠,几十年下来,浪费多少气和津。所以,喝粥的人长寿,就是因为节省了脾、肺、三焦各藏腑的工作量。


大小肠中的阴阳也要平衡。如果失衡在热燥太过,反补大肠津液根本来不及消耗,津液本来就亏,形成大便燥结,那就更得喝粥了。如果肠胃是燥火不足,则水份吸收效果不好,就拉稀。每天节省一点点元气,一辈子就多活几十年。身体在我们看不见的内在,一直辛苦的工作着。我有一个病人,就是通过喝面糊糊,彻底治好了顽固性大便干秘。服药只能一时起效,过一段时间又大便干燥,把痔疮都给带出来了。几经劝说,喝面糊后,再没复发过。所以说真想治好病,只靠医生是不行的,养生则是必须。


身体除使用消耗掉的津液,还要留点库存,这就是咱们说的肾水。肺的相傅之官会把一部分水收敛起来,肾负责收藏。肾水的收藏需要肺的收敛功能相配合,即是金生肾水。金生水,肺生肾。当然这个水中也必然是富含能量的,才能成为肾水、真水。如果不含能量的水藏到肾里头,那叫积水、水病、水毒。等进入到伤寒论条文的时候,水积到什么地方用什么方子治,用什么方法治,有什么道理,咱们逐步的深入进去。


简单的总结一下,饮食进入了胃,其中的水份由胃、大小肠吸收,传给脾;脾通过三焦系统上输于肺;肺主全身的水液调配,该用的用,用完了的运到膀胱再次气化利用;实在不能用的水以小便、汗液排出体外;肺的收敛功能把津液结合阳气收藏为肾水,肾水中藏着阳气,叫真阳;食物中还有一部分没有吸收完的水,送到大肠、小肠往下运行,大肠小肠再重新吸收一遍水份,这便是津液生成运化排出的大体过程。


到大肠的时候,大肠和胃同属阳明,阳明燥火的力量是很强的。大肠五行属金,胃属土,但是它们都有很强的燥的力量。大肠跟胃有一点不同,大肠能够把脏水里的干净水吸收出来。膀胱也做这种废物回收利用工作,干脏活累活不辞辛劳,所以要善待自己的大肠、膀胱,多吃蔬菜和粥,少吃鱼肉,少喝现代勾兑饮料、碳酸饮料。


胃分辨不了干净和脏。脏水进了胃,直接得病,不像大肠能干脏活,因为大肠的吸收能力,所以可以大肠灌药。灌肠吸收药物很有搞头,未经脾胃吸收,能减轻脾的负担。举个例子,脾虚寒者不能口服的苦寒药,却可以灌肠使用,而不用太过担心寒药伤脾。大攻大伐之药,担心伤胃,也可以灌肠,都是因为大肠有智能分辨系统。


如果胃中燥火太盛,那么食物中的水被过度吸收出来,就会形成阳明病:胃家实,所以胃家实就是食渣、大便堵在胃二肠,这个伤寒论阳明病篇分别有三个对治的方子。


肺和脾主管津液的输布运化,如果此时脾的功能弱,也会造成津液运化不利。这个功能即是中医所说的土克水,脾土制水。脾为藏,所以此病就比单纯的胃肠病更重了。也会出现一些症状:小便多,大便干,医家管这叫“脾约”。其道理在于,脾不能很好的把运化津液到全身,于是图省事抄近路从小便排走了。重证即是西医所说的糖尿病,中医说的消证。如果只是功能受损,有形未损,那就是脾约,只是功能受损则是病在气分,未入有形的阴分。所以为了减少脾的工作量,也要常喝粥,喝粥的人长寿就是因为也减少了脾的工作量。脾是后天之本,听这名字就知道多重要了。津液和水的部分讲到这。


此文音频地址:

蜻蜓FM:http://www./channels/228415/programs/8123738

懒人听书:http://www./sound/1016394

喜马拉雅:http://www.ximalaya.com/jiankang/10903593/5335146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