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心雕龙》注译17《诸子》

 一山水之间一 2020-05-28

被干扰



《诸子》

17

诸子者,入道见志之书。太上立德,其次立言。百姓之群居,苦纷杂而莫显;君子之处世,疾名德之不章。唯英才特达,则炳曜垂文,腾其姓氏,悬诸日月焉。昔风后、力牧、伊尹,咸其流也。篇述者,盖上古遗语,而战代所记者也。至鬻熊知道,而文王谘询,馀文遗事,录为《鬻子》。子目肇始,莫先于兹。及伯阳识礼,而仲尼访问,爰序《道德》,以冠百氏。然则鬻惟文友,李实孔师,圣贤并世,而经子异流矣。逮及七国力政,俊乂蜂起。孟轲膺儒以磬折,庄周述道以翱翔。墨翟执俭确之教,尹文课名实之符,野老治国于地利,驺子养政于天文,申、商刀锯以制理,鬼谷唇吻以策勋,尸佼兼总于杂术,青史曲缀于街谈。承流而枝附者,不可胜算,并飞辩以驰术,餍禄而馀荣矣。暨于暴秦烈火,势炎昆冈,而烟燎之毒,不及诸子。逮汉成留思,子政雠校,于是《七略》芬菲,九流鳞萃。杀青所编,百有八十馀家矣。迄至魏晋,作者间出,谰言兼存,璅语必录,类聚而求,亦充箱照轸矣。然繁辞虽积,而本体易总,述道言治,枝条五经。其纯粹者入矩,踳驳者出规。《礼记·月令》,取乎吕氏之纪;三年问丧,写乎《荀子》之书:此纯粹之类也。若乃汤之问棘,云蚊睫有雷霆之声;惠施对梁王,云蜗角有伏尸之战。《列子》有移山跨海之谈;《淮南》有倾天折地之说:此踳驳之类也。是以世疾诸子,混洞虚诞。按《归藏》之经,大明迂怪,乃称羿毙十日,嫦娥奔月。《殷易》如兹,况诸子乎!至如商、韩,六虱、五蠹,弃孝废仁,轘药之祸,非虚至也。公孙之白马、孤犊,辞巧理拙,魏牟比之井蛙,非妄贬也。昔东平求诸子、《史记》,而汉朝不与。盖以《史记》多兵谋,而诸子杂诡术也。然洽闻之士,宜撮纲要,览华而食实,弃邪而采正,极睇参差,亦学家之壮观也。研夫孟、荀所述,理懿而辞雅;管、晏属篇,事核而言练;列御寇之书,气伟而采奇;邹子之说,心奢而辞壮;墨翟、随巢,意显而语质;尸佼、尉缭,术通而文钝;鹖冠绵绵,亟发深言;鬼谷眇眇,每环奥义。情辨以泽,文子擅其能;辞约而精,尹文得其要。慎到析密理之巧;韩非著博喻之富。吕氏鉴远而体周;淮南泛采而文丽。斯则得百氏之华彩,而辞气之大略也。若夫陆贾《新语》,贾谊《新书》,扬雄《法言》,刘向《说苑》,王符《潜夫》,崔寔《政论》,仲长《昌言》,杜夷《幽求》,或叙经典,或明政术,虽标论名,归乎诸子。何者?博明万事为子,适辨一理为论,彼皆蔓延杂说,故入诸子之流。夫自六国以前,去圣未远,故能越世高谈,自开户牖。两汉以后,体势浸弱,虽明乎坦途,而类多依采,此远近之渐变也。嗟夫!身与时舛,志共道申,标心于万古之上,而送怀于千载之下,金石靡矣,声其销乎!

赞曰:丈夫处世,怀宝挺秀。辩雕万物,智周宇宙。

立德何隐,含道必授。条流殊述,若有区囿。

【题解】

诸子:谓诸家所著之书也。语起于周秦之间。《汉书·艺文志》录诸子百八十九家,所谓“诸子百家”,系合贾生以后诸家言之,言百家者,举成数也。(子:道德学问之人所著之书。如周秦诸子。)

诸子者,入道见志之书。——刘勰。

【原文】

   诸子者,入道见志之书11。太上立德,其次立言22。百姓之群居33,苦纷杂而莫显44;君子之处世55,疾名德之不章66。唯英才特达77,则炳曜垂文88,腾其姓氏99,悬诸日月焉1010。昔风后、力牧、伊尹1111,咸其流也1212。篇述者1313,盖上古遗语1414,而战代所记者也1515。至鬻熊知道1616,而文王谘询1717,馀文遗事1818,录为《鬻子》1919。子目肇始2020,莫先于兹。及伯阳识礼2121,而仲尼访问2222,爰序《道德》2323,以冠百氏2424。然则鬻惟文友,李实孔师,圣贤并世,而经子异流矣2525

【注释】

11 道:理也,谓一定之理,人所共由之路也。见:显也。志:心之所至也。《论语》“志于道”。22 “太上”二句:《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疏)“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如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如禹、稷;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如老、庄、荀、孟、管、晏、杨、墨、屈、宋、马、班制作子书撰集史传文章皆是。太上,太古之意。《晋书》“悠悠太上,人之厥初。”33 百姓:上古惟贵族有姓,故谓百官之族曰百姓。《尚书·尧典》“平章百姓”。后通称国民为百姓。群,和以处众曰群。《论语》“群而不党”。44 纷杂:纷纭繁杂。55 君子:才德出众之称。《论语》“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处,分别事理,使轻重缓急,各得其宜曰处。66 名:名誉也。《论语》“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德:行道而有得于心。77 英才:才智出众者之谓。英,才能胜人者。《礼》“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鹖冠子》“德过百人者谓之英”。特达:指特出于众也。《晋书》“天授逸才,聪鉴特达。”88 炳:著明。《易》“其文炳也”。曜:日光。《诗》“日出有曜。”日、月、星皆称曜。垂文:言文章垂示于后人。垂,上对下之词曰垂,如垂念,垂示。99 腾:传也。《淮南子》“子产腾辞”。 姓氏: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故姓可呼为氏,氏不可呼为姓。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于文女生为姓,故姓之字多从女,如姬、姜、嬴、姒、妫、姞之类是也。见《通志·氏族略》。明洪武初,吴沈撰《千家姓》,得姓一千九百六十八。1010 悬:与垂意同。1111 风后:黄帝之相,《帝王世纪》“黄帝得风后于海隅,登以为相。”力牧:黄帝时人,《史记》“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班固乃曰:“力牧,黄帝相也。”《帝王世纪》“黄帝梦人执千钧之弩驱羊万群,寤而叹曰:夫千钧之弩,异力者也,驱羊数万群,能牧民为善者也。于是依占求之,得力牧于大泽,进以为将。”《汉书·艺文志》“力牧兵法十五篇”。伊尹:商之贤相,名挚。初耕于莘野,汤三聘始往。相汤伐桀,遂王天下。汤尊之为阿衡,汤崩,其孙太甲无道,伊尹放之于桐宫,三年,太甲悔过,复归于亳。1212 咸:皆也,悉也。《尚书·咸有一德》“惟尹躬暨汤,咸有一德。”流:派别。如儒家者流,道家者流。1313 篇:凡文字首尾具者为篇。如《论语》二十篇,一篇犹今之一卷。《诗》三百篇,一篇犹今之一首。1414 上古:远古时代,古人本以书契以前为上古。《易》“上古结绳而治”。后世所称上古、中古,皆因时代而异,今历史上多以上自洪荒下至三代及秦,为上古。欧洲则自纪元前以迄西罗马灭亡,为上古时代,即中国三代至晋宋之时。遗语:馀语,遗留下来的教戒。语,教戒也。《国语》“主亦有以语肥也”。1515 战代:战国(公元前475-221年),时代名,列国争战,故曰战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韩、赵、魏三家分晋,与秦、楚、齐、燕共为七国。自后至秦并六国,其间皆为战国之世。1616 鬻(yù)熊:人名,楚之先祖也,事周文王,成王时,封其子熊绎于荆蛮之丹阳。知道:知晓事理,精于治道。知,喻也,觉也。《孟子》“则见而知之……则闻而知之。”1717 文王:周武王父,名昌。本为殷之诸侯,其后武王有天下,乃追尊为文王。当纣之时,国于岐山之下,施行仁政,天下诸侯多归之。谘:与咨同。谋也。《尚书·舜典》“咨十有二牧”。询:谋也,咨也。《尚书·舜典》“询事考言,乃言底可绩。”(疏)“谓我考汝言,汝所为之事,皆副汝所谋,致可以立功也。”1818 馀:末也。《公羊传序》“此世之馀事”。遗:馀也。1919 录:记载。《鬻子》:书名,旧题周鬻熊撰,一卷。《四库提要》疑为唐人伪托,每篇寥寥数言,词旨肤浅,决非三代旧文也。2020 子目:分目也,凡书籍条例等,于总纲之内再分细目,谓之子目。肇:始也。2121 伯阳:老子,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故亦称老聃,周守藏室之史。孔子适周,问礼于老子,所著书亦名《老子》,分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今所传本,有汉河上公注与魏王弼注二家。识礼:懂得古礼。识,知也。见而能辨别之。礼,履也。谓因人所践履,定其法式,大而冠、婚、丧、祭,小而视、听、言、动,皆有节文也。2222 仲尼访问:孔子适周,尝问礼于老子,见老子而语仁义,曰:“某治《诗》、《书》、《礼》、《乐》、《易象》、《春秋》,以干七十二君。论先王之道,而明周召之迹,一君无所钩用,甚矣!人之难说也,道之难明耶。”老子曰:“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岂其所以迹哉?今子之所言,皆犹迹也。夫迹,履之所出,而迹岂履哉?”孔子归,三日不谈。子贡怪而问之,孔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网,游者可以纶,飞者可以矰。至于龙,吾不知其乘风云而上九天矣。今见老子,其犹龙乎?”老子居周,久之,见周德衰,乃乘青牛车,西出秦关,以升昆仑。关令尹喜望有紫气东来,先知焉,乃扫道四十里以迎之。已而老子果至,尹喜曰:“翁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乃停车关中,作《道德》,尽授尹喜而去。老子为道家之祖,主张“道”是天地万物之根本。仲尼,指孔子,周春秋时鲁人,名丘,字仲尼,儒家之祖。初仕于鲁,为司寇,摄行相事,其后不用,遂周流四方。归鲁,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以传先王之旧,弟子三千人,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冬十月庚子,卒于敬王四十一年夏四月乙丑,年七十三。访,就而问之也。《尚书·洪范》“王访于箕子”。2323 爰:于是。序:次第也。《孟子》“长幼有序”。此言老子依次而著述。《道德》:指《道德经》,书名,即《老子》。《隋书·经籍志》“老子《道德经》二卷,周柱下史李耳撰,汉文帝时河上公注。《唐书·选举志》“明皇注老子《道德经》成,谓天下家藏其书,贡举人减《尚书》、《论语》策,而加试《老子》。”(按)“唐尊老子为玄元皇帝,故视此书为尤重也。2424 冠:为众之首。百氏:犹诸子百家。《汉书叙传》“纬六经,缀道纲,总百氏,赞篇章。”2525 经:经书也。《易》、《诗》、《书》、《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为十三经。子:道德学问之人所著之书。如周秦诸子。流:派别。

【译文】 

   诸子是由诸家著述的、得道显志的书籍。《左传》上说:“太上立德,其次立言。”(意思是说,远古的帝王创造典制,以垂示天地之间的法则,博德厚施以有益于天下苍生,后来有老、庄、孟、荀以及历代的先达制作子书、撰集史传文章,阐述天地万物之理,这些言得其要、千载辉煌的著作,传承着不朽的人文精神。)天下的百姓和以处众,居于世间,苦恼的是纷纭繁杂的事务困扰心志,人性得不到显现;才德出众的人立身处世,忧虑的是名誉与德行得不到彰显。唯有那些才智超群、出类拔萃的人物,能够以辉煌的著述垂示后人,传播自己的声闻名誉,就像太阳和月亮那样万古长存、昭朗万有。以前黄帝时期的风后、力牧,商朝的贤相伊尹,都是这类杰出的人物。他们的作品所叙述的,是远古时代遗留下来的教戒,而到战国时期又得以详细地记录。到后来,有楚人的先祖鬻熊,知晓事理,精于治道,周文王曾向他请教,他将远古的馀文遗事,记载在《鬻子》这本书里。书籍条例开始划分细目,没有比他更早的。到老子出现,由于他晓得古礼,孔子都曾请教于他,于是他依次著述,写成《道德经》,成为百家之首。但是,鬻熊是文王的朋友,而老子却是孔子的老师,他们虽分别是同时的圣贤,但经书与诸子所著之书,已分明是不同的流派了。

【原文】

逮及七国力政11,俊乂蜂起22。孟轲膺儒以磬折33,庄周述道以翱翔44。墨翟执俭确之教55,尹文课名实之符66,野老治国于地利77,驺子养政于天文88,申、商刀锯以制理99,鬼谷唇吻以策勋1010,尸佼兼总于杂术1111,青史曲缀于街谈1212。承流而枝附者1313,不可胜算1414,并飞辩以驰术1515,餍禄而馀荣矣1616

【注释】

   11 逮:及也。七国:指齐、楚、燕、韩、赵、魏、秦战国七雄。力政:犹言力征,谓互相攻伐。《汉书》“天子弱,诸侯力征。”22 俊乂:贤才之称。《尚书·皋陶谟》“俊乂在官”。蜂起:群起,比喻大量出现。33 孟轲:即孟子,战国邹人,名轲,受学于子思之弟子,著《孟子》七篇,其说尊王贱霸,重仁义,轻功利,创性善之说,谓人皆可以为尧舜,后世称为亚圣,言亚于孔子也。膺(yīng):当也,受也。《尚书·武成》“诞膺天命”。磬折:谓身偻折如磬之背也。《礼》“立则磬折垂佩”。形容孟子谦恭的态度。44 庄周:即庄子,战国蒙人,尝为漆园吏,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馀万言,大率皆寓言也。楚威王闻其贤,迎以为相,辞不就。《汉书·艺文志》列有《庄子》五十二篇。述:遵循。凡终人之事,纂人之言,皆曰述。翱翔:遨游。《诗》“齐子翱翔”。 这里指《庄子》文章自由奔放的特点。55 墨翟(dí):即墨子,战国时宋人,倡兼爱之说,流行颇盛,当时与儒家并称,孟子称其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国策》载其百舍重茧以救宋围之事,盖操行坚卓,而专以利济为主者也,然孟子斥为无父,力辟(bì排除)其说,故其学不传于世。著有《墨子》,凡六十三篇,十五卷。执:守也。《尚书·大禹谟》“允执厥中”。俭确之教:墨子主张“自啬其身,时时利济于物。”俭,约也,有节制而不妄费。《礼》“国奢则示之以俭”。确,坚正,真实。《后汉书》“言辩而确”。66 尹文:名家代表人物之一。《庄子·天下篇》,以尹文、田骈并称。《吕氏春秋》又载其与齐湣王问答事。《说苑》则载其与宣王问答事。盖当时稷下之士也,著有《尹文子》一卷,其大旨指陈治道,欲自处于虚静,而万事万物,则一一综核其实,周氏涉笔,谓其自道以至名,自名以至法,实此书之定评也。课:凡定有程式而试验稽核之皆曰课。名实:谓所标之名目,与所有之实际也。《孟子》“先名实者,为人也;后名实者,自为也。”(注)“名,谓道德之名,实,谓治国惠民之功实。”《汉书》“宣帝练群臣,核名实。”《三国志》“名实相副”。(名家:77 野老:《汉书·艺文志》有《野老》十七篇,应劭曰:“年老居田野,相民耕种,故号野老。”后诗人多用野老字,则谓田野之老人耳。地利:在地理上占形势之利。《孟子》“天时不如地利”。88 驺子:即邹衍,战国时齐临淄人,燕昭王筑碣石宫师事之,昭王崩,惠王信谗下狱,夏月为之降霜,北方有地,美而不寒,不生五谷,衍吹律暖之,而禾黍滋。事见《列子》。《汉书·艺文志》列有《邹子》四十九篇,养政:犹育政,言培育政教德化。养,长也,育也。《易》“观颐,观其所养也。”天文:日月星辰等天体在宇宙间分布、运行等现象。旧说以日月星辰及风雨霜雪等皆属于天文。99 申:申不害,法家之祖,战国京人,学本黄老,而主刑名,相韩昭侯,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十五年,终不害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著书二篇,曰《申子》。商:商鞅,战国卫人,少好刑名之学,相秦孝公,定变法令,废井田,开阡陌,改赋税之法,封于商,号商君,孝公卒,被杀。《汉书·艺文志》列《商君》二十九篇。刀锯:古刑具,刀,割刑。锯,刖刑。所以截断胫骨者也。喻酷刑。制理:制定刑法治理国家。理,治事曰理。《尚书·周官》“燮理阴阳”。1010 鬼谷:鬼谷子,纵横家之祖,苏秦、张仪之师,相传为楚人,无乡里族姓名字,因其所居,称曰鬼谷先生。著有《鬼谷子》一卷,汉志不著录,隋志列于纵横家,今本十二篇,凡一卷,其文奇变诡伟,必非汉以后书,至术数家则多托名于鬼谷子云。唇吻:口才,指长于辩论。策勋:谓书其功于策而命之也。《左传》“策勋饮至”。(潘岳文)“诔德策勋”。1111 尸佼:尸子,周时鲁人,名佼,秦相商鞅师之,鞅死逃入蜀,著书二十篇,《汉书·艺文志》别入杂家,后亡九篇,魏黄初中续之,至南宋而全佚,清章宗源刺取书传辑成集本,孙星衍校刊之。兼总杂术:指融合杂家之术。杂家,九流之一。《汉书·艺文志》“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法。”后世著录家,沿其名而变其意,于寥寥不能成类者,并入杂家,而杂之义益广。《四库书目》从黄虞稷说,于杂家厘为六类,立说者,谓之杂学;辨证者,谓之杂考;议论而兼叙述者,谓之杂说;旁究物理胪陈纤琐者,谓之杂品;类辑旧闻涂兼众轨者,谓之杂纂;合刻诸书不名一体者,谓之杂编。1212青史:古以竹简书事,谓之削青,故谓记事之史曰青史。《大戴礼》“青史之记”。 《汉书·艺文志》载《青史子》五十七篇。曲缀于街谈:枉曲其道作街谈巷语的叙述。这是刘彦和轻视小说家的说法。曲,屈也;枉也。缀,连缀字句以成文,指著述。1313 承流:谓承袭沿流。枝附:言子书层出不穷,就像枝叶依附于树干一样。1414 胜:尽。1515 飞辩:犹雄辩。飞,声之扬者曰飞。驰术:谓逞其口才、智慧也。1616 餍:饱足。禄:俸禄。馀荣:指声闻名誉泽及后代。馀,多馀也,羡也。荣,辱之反。有声闻名誉也。《孟子》“仁则荣,不仁则辱。”

【译文】

到战国时期,七雄争霸,互相攻伐,杰出的人才大量涌现。孟轲谦恭地秉承儒家的学说;庄子遨游于自然之境而遵循道家的思想;墨子坚守简约真实的教诲;尹文稽考核实道德之名与治国惠民的功实是否相合;田野的老人从地利的角度考虑怎样治理国家;邹衍从大自然的运动变化来谈论培育政教德化;申不害和商鞅制定刑法,用酷刑来治理国家;鬼谷子以长于辩论而名垂青史;尸佼兼儒墨、合名法,融合各家学说;青史则枉曲其道,作街谈巷语的叙述。之后承袭沿流的诸子著述,就像枝叶依附于树干一样层出不穷,他们鸿辞雄辩以逞其口才、智慧,并且享受厚禄,其声闻名誉泽及后代

【原文】

暨于暴秦烈火11,势炎昆冈22,而烟燎之毒,不及诸子33。逮汉成留思44,子政雠校55,于是《七略》芬菲66,九流鳞萃77。杀青所编88,百有八十馀家矣99。迄至魏晋,作者间出1010,谰言兼存1111,璅语必录1212,类聚而求1313,亦充箱照轸矣1414

【注释】

   11 暨(jì):至。暴:酷也。烈,暴也,如酷烈,猛烈。《尚书·舜典》“烈风雷雨弗迷”。22 势炎:火势猛烈。势,火势。炎,焚也。昆冈:昆仑山。《尚书·胤(yìn)征》“火炎昆冈,玉石俱焚。”谓大火倘若烧了昆仑山,玉与石会同时焚毁。33 “烟燎”二句:《论衡·书解》“秦虽无道,不燔诸子,诸子尺书,文篇具在,可观读以正说,可采掇以示後人。”毒,恶也,害也。《尚书·盘庚上》“惟汝自生毒”。44 逮:及。汉成:汉成帝刘骜(公元前51年—7年),西汉第12位皇帝,公元前33年—公元前7年在位,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昏君,谥号“孝成皇帝”,葬于延陵庙号统宗。留思:注意。言刘骜重视古籍的收集与整理。55 子政:刘向,汉之宗室,字子政,楚元王四世孙,初为谏大夫,宣帝招选名儒才俊,向以通达能属文与焉。为人简易无威仪,专积思于经术,昼诵书传,夜观星宿,或不寐达旦,数上封事,以阴阳休咎论时政得失,语甚切直。元帝时为中垒校尉,时外戚王氏擅权,上数欲用为九卿,为王氏及在位大臣所持,官终不迁,所著书有《洪范五行传》、《列女传》、《新序》、《说苑》等。雠(chóu)校:校对文字。《后汉书》“博选诸儒刘珍等五十馀人,诣(yi)东观雔校传记。”《文选注》“一人读书,校其上下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为雠。”66 《七略》:汉成帝时,命刘向检校秘书,向辄论其指归,辨其讹谬,叙而奏之,向卒后,哀帝复使其子歆嗣父之业,歆遂总括群篇,撮其指要,著为《七略》,一曰《集略》,二曰《六艺略》,三曰《诸子略》,四曰《诗赋略》,五曰《兵书略》,六曰《术数略》,七曰《方技略》。见《隋书·经籍志》,此为目录之祖。芬菲:谓花草芳美也。(沈佺期诗)“灞亭春有酒,歧路惜芬菲。”此言作品之美善,犹花香之芬芳。77 九流:儒家者流、道家者流、阴阳家者流、法家者流、名家者流、墨家者流、纵横家者流、杂家者流、农家者流,是为九家。见《汉书·艺文志》。鳞萃:言来集之多也。(潘岳赋)“前驱鱼丽,属车鳞萃。”《宋书》“开元布宪,四海鳞萃。”88 杀青:《后汉书》“吴恢欲杀青简以写经书”。(注)“以火炙简令汗,取其易书,复不蠹,谓之杀青,亦谓之汗简。今谓作品完成曰杀青。99 百有八十馀家:《汉书·艺文志》“凡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其中儒家五十三、道家三十七、阴阳家二十一、法家十、名家七、墨家六、纵横家十二、杂家二十、农家九、小说家十五,共一百九十家。1010 间出:偶尔出现。《汉书》“臣请诳楚,可以间出。”(注)“间出,投间隙私出,若言间行、微行尔。”1111 谰(lán)言:谩语;诬言相加。《春秋繁露》“则是非之情不可以相谰已”。1212 璅(zǎo)语:似是而非的语言。璅,石之似玉者。1313 类聚:《易》“方以类聚”。类,种类。求:索也,觅也。谓必欲得之也。《孟子》“求则得之”。1414 充箱:充满车箱。充,满也,实也。《孟子》“君之仓廪实,府库充。”箱,车内容物处为箱。照轸(zhěn):《史记》“魏王与齐威王会田于郊,魏王曰:'若寡人之小国,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言魏王矜夸光能照乘之美珠。这里比喻诸子文采之斐然。轸,车也。《后汉书》“来轸方遒”。

【译文】

到秦代,残暴的统治者焚书坑儒,酷烈的大火似乎要把昆仑山吞噬,历代文化典籍遭逢祸害、玉石俱焚,惟诸子之书却幸免于难。到汉成帝刘骜执政时期,重视传统文化,命刘向校对文字,对诸家著作进行收集与整理,于是他父子两代人总括群篇,写成了流芳百世的《七略》,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可谓百花齐放、群英荟萃。到著述完成的时候,共辑录了一百八十馀家的作品。直到魏晋时期,仍不时有作者写作子书,或谩语诬言、良莠不齐,或似是而非、闲言碎语一概收录,将这些作品按不同的种类会聚起来,并进行研究,也称得上琳琅满目,其中也不乏文采斐然的作品。

【原文】

   然繁辞虽积11,而本体易总22,述道言治,枝条五经33。其纯粹者入矩44,踳驳者出规55。《礼记·月令》66,取乎吕氏之纪77;三年问丧88,写乎《荀子》之书99:此纯粹之类也。若乃汤之问棘1010,云蚊睫有雷霆之声1111;惠施对梁王1212,云蜗角有伏尸之战1313。《列子》有移山跨海之谈1414;《淮南》有倾天折地之说1515:此踳驳之类也。是以世疾诸子,混洞虚诞1616。按《归藏》之经1717,大明迂怪,乃称羿毙十日1818,嫦娥奔月1919。《殷易》如兹2020,况诸子乎!

【注释】

   11 繁辞:言诸子注述之多。繁,多也。《尚书·仲虺之诰》“实繁有徒”。积:聚,比比皆是。22 本体:主要部分,核心内容。这里指诸子述道言治的根本思想。本,凡事之根原曰本。易总:易于概括。总,合也,聚也。《淮南子》“万物总而为一”。33 枝条五经:指诸子著作像五经一样都是圣贤经典,是同一根本的不同流派。而诸子百家中以儒、道为当时显学,从中国思想史、文学史以及文学批评的角度可以进一步了解其哲学思想上的根据。枝,凡由一本分出者皆曰枝。《文心雕龙·序志》“唯文章之用,实经典枝条。”五经,指《易》、《书》、《诗》、《春秋》、《礼》。44 纯粹:精粹纯一。纯,纯一不杂。《诗》“文王之德之纯”。粹,专一不杂。《易》“刚健中正,纯粹精也。”矩,法也。《论语》“不逾矩”。55 踳(chuǎn)驳:乖舛驳杂。《庄子》“其道踳驳”。规,法度;成例。《孟子》“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为圆之器曰规,为方之器曰矩。66 《礼记》:书名,一名《小戴记》,汉初河间献王得仲尼弟子及后学者所记一百三十一篇献之,时无传之者。至刘向考校经籍,检得一百三十篇,第而叙之,又得《明堂阴阳记》三十三篇,《孔子三朝记》七篇,《王史氏记》二十一篇,《乐记》二十三篇。凡五种,合二百十四篇。戴德删其烦重,合而记之,为八十五篇,谓之《大戴记》,其弟圣又删为四十六篇,谓之《小戴记》。汉末马融传之,融又益《月令》一篇,《明堂位》一篇,《乐记》一篇,合四十九篇为一书,即今《礼记》也。汉郑康成注极精奥,为言《礼》者所宗。唐孔颖达撰《正义》,发挥郑学,最为博赡,元陈澔撰《礼记集说》,明代列于学官,清乾隆时敕撰《礼记义疏》,虽兼採众说,要皆以郑、孔为主也。《月令》:《礼记》篇名,所以记十二月之政令也。77 吕氏之纪:指《吕氏春秋》,书名,旧题秦吕不韦撰,考之《史记》,实其宾客之所集也。凡十二纪、八览、六论。十二纪即《礼记》之《月令》,八览亦称《吕览》,是书大抵以儒术为主,而参以道家、墨家,其持论颇为不苟,今本凡二十六卷。88 三年问丧:《礼记》有《三年问》一篇,言丧事之礼。99 《荀子》:书名,周荀况撰,《汉志·儒家》载荀卿三十三篇,刘向序录称孙卿书凡三百二十三篇,校除重复,定著三十三篇。为十二卷。题曰《新书》,杨倞编为二十卷,复为之注,更名《荀子》,即今本也。其书大旨在明周孔之教,崇礼而劝学,倞注多明古义,亦颇详洽。《荀子·礼论》有关于三年之丧的叙述。1010 汤:商汤,名履,商朝的创建者,公元前1617—1588年在位,其中17年为部落首领,13年为中国国王。汤建立商朝后,减轻征敛,鼓励生产,安抚民心,从而扩展了统治区域,影响远至黄河上游,氐、羌部落都来纳贡归服。问棘(jí):《庄子·逍遥游》“汤之问棘也是已”。 棘,亦称夏革,传为商汤时的贤人。1111 蚊睫有雷霆之声:《列子·汤问》载商汤与夏革两人的精彩对话,商汤问夏革:“物有巨细乎?有修短乎?有同异乎?”夏革以黄帝能看到住在蚊子眼睫毛上的小虫焦螟,并能听到这种小虫发出的“雷霆之声”来回答他。这篇寓言论古往今来,谈世间万象,其神话传说,看似神秘虚幻,实寓精深妙理。1212 惠施:战国时人,庄子之友,司马彪注谓为梁相,其事迹不可考,庄子谓惠施之口谈,自以为最贤。故嵇康赋云“惠施以辩给”,《汉书·艺文志》有《惠子》一篇,今久佚。梁王:战国时魏国国君姬姓,魏氏,名罃,魏武侯子。因后来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故称梁惠王。孟子曾见魏惠王,劝其“施仁政,行王道。”魏惠王曾用惠施为相,进行改革。1313 蜗角有伏尸之战:《庄子·则阳》中惠施引见戴晋人与梁王的一段对话。戴晋人向魏惠王说:蜗牛左角上有触氏国,右角上有蛮氏国,两国相战,历时半月,伏尸数万。这个寓言旨在强调淡泊名利、无欲忘我的至人情怀。1414 《列子》:书名,旧本题周列御寇撰,然书中多称子列子,必为传其学者所追记,非自作之书,唐天宝元年诏号为《冲虚真经》,宋景德中又加称《冲虚至德真经》,晋张湛为之注,凡八卷。移山跨海之谈:《列子·汤问》载愚公和子孙决心把太行山和王屋山搬到渤海里去,后来感动了天帝,便帮助他们把山搬走。毛泽东的《愚公移山》,就是根据这个寓言写成的。1515 《淮南》:《淮南子》,书名,汉淮南王刘安撰,二十一卷,《汉志》有内外篇,今所传二十一篇,其内篇也,高诱序。此书大较归之于道,号曰《鸿烈》,故宋史《艺文志》作《淮南鸿烈解》,盖并高诱之注而言,诸书引用,或指本文,亦曰《淮南鸿烈解》,则误之甚也。倾天折地之说:《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zhuān xū)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1616 混洞虚诞:《校注》:“四字平列,而各明一义。'混’谓其杂,'洞’谓其空,'虚’谓其不实,'诞’谓其不经,皆就踳驳方面言。”这一段文字,真是耐人寻味!聪明人往往发梦呓之谈,诸子百家皆圣贤并列,同源而异流,所谓“世疾诸子”,似空穴来风,为不实之词。对照《文心雕龙》前文《辩骚》有关屈原、楚辞的非责言论和后文《论说》篇关于般若绝境之妙论,刘勰似乎在回避什么,以今天的观点看,无论屈原和其他楚辞作者,亦或是庄子之流,在中国文学史、思想史上的影响都是巨大而深远的,文学批评在哲学思想上的根据都与这些人及其作品分不开,刘彦和是绝顶聪明的人,其悟性之高堪与通透事理的苏子瞻相较量,虽然其成就及影响与后者不可同日而语,但其彻悟圆通的智慧令人佩服。从文学鉴赏的角度看,儒家论文意旨切实,不离杂文学的性质,而庄子之论则否。明明是触及到自然神化的境界,近乎画龙点睛之笔,还伴有炉火纯青之象,却被故意绕了个弯,在这些地方刘勰往往是正话反说、含糊其辞的。平心而论,无论是屈原还是庄子,都有“绚烂之归于平淡”的神化之妙,其人、其事、其作品、其影响,不正是般若之绝境的最好注释吗?这也正好印证了《齐物论》中有关“天籁”的那一句话:“夫天籁者,岂复别有一物哉!”这种莫知其然而然、纯乎近于自然之机的境界,不正是人们梦寐以求的吗?真是精微之意玲珑剔透、幽远而美妙……在这种地方委婉其辞、疏阔其意是需要智慧的,也是令人佩服的!1717 按:考验也。《汉书》“遣吏考按”。《归藏》:古《易》名,皇帝作。《周礼》“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一说,《殷易》、《归藏》,以坤为首,象万物之莫不归藏于地,故名。1818 羿:夏时有穷之君,夺夏相位,恃其善射,不修民事,为寒浞所杀。《归藏》经中讲到,羿射下十个太阳。1919 嫦娥:一作姮(héng)娥,古之仙人。《搜神记》“弈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之以奔月。”2020 《易》:经名,古卜筮之书,有《连山》、《归藏》、《周易》谓之三易,今但存《周易》,即《易经》。《周易》,传为文王、周公、孔子所作,因伏羲所画八卦,重之为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秦焚书,《周易》独以卜筮得存,故于诸经中最为完善,其言《周易》者,或谓其道周普,无所不备之义;或取岐阳地名,即“周原膴(wǔ美也,厚也)膴”之周,以别于《殷易》也。郑玄注今已佚,魏有王弼注,唐孔颖达为之疏,即今注疏本,唐有李鼎祚集解,宋有程子易传,朱子本义。  

【译文】

虽然诸子著述之多,比比皆是,但其“述道言治”的根本思想总是容易概括的。陈述道理、议论政治,诸子著作与五经都是一样的,它们都是圣贤经典,是同一根原的不同流派。其内容精粹纯一的作品入于法度之内,其言辞乖舛驳杂的著述出乎规矩之外。譬如《礼记·月令》,择自《吕氏春秋》的《十二纪》;《礼记·三年问》的有关内容,被写进了《荀子》这本书的《礼论》中。它们都是内容精粹纯一(持论严谨)之类的作品。至于商汤与夏革的对话,说黄帝能听到蚊子睫毛上的雷霆之声;惠施引见戴晋人与梁王的对话,说蜗牛角上的两个国家曾发生过非常惨烈的战争;《列子·汤问》中有关愚公移山的传说;《淮南子·天文训》中有关共工怒撞不周山,“天为之倾,地为之裂”的故事。它们都是言辞乖舛驳杂(神话传说)一类的著述。所以世人都憎恨诸子,尤其是那些混杂、深奥、虚无、放诞不经的言论。稽考查验古《易》的《归藏》经,大概就明白了不合事理的言论也是有根据的,比如说“后羿射日”的故事、“嫦娥奔月”的传说……连《殷易》尚且如此,又何况诸子呢!

【原文】

至如商、韩11,六虱、五蠹22,弃孝废仁33,轘药之祸44,非虚至也。公孙之白马、孤犊55,辞巧理拙,魏牟比之井蛙66,非妄贬也。昔东平求诸子、《史记》77,而汉朝不与。盖以《史记》多兵谋,而诸子杂诡术也88。然洽闻之士99,宜撮纲要1010,览华而食实1111,弃邪而采正,极睇参差1212,亦学家之壮观也1313

【注释】

  11 商:商鞅。韩:韩非,战国时韩之诸公子,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归本于黄老,与李斯并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后使于秦,为李斯所谗,仰药死,尝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难》等五十五篇,十馀万言,今所传《韩非子》二十卷是也。22 六虱:《商君书》“农、商、官三者,国之常食官也。农辟地,商物,官法民。三官生虱六:曰岁、曰食、曰美、曰好、曰志、曰行,六者有朴必削。农有馀食则薄,燕于岁;商有淫利,有美好,伤器;官设而不用,志行为卒。六虱成俗,兵必大败。”(又)“六虱曰礼乐、曰诗书、曰修善、曰孝悌、曰诚信、曰贞廉、曰仁义、曰非兵、曰羞战。”五蠹:韩非子著有《五蠹》,五谓学者、言古者、带剑者、患御者(即近侍之臣)、商工之民,不守法度而逞私意,皆为国家之蠹也。(白居易文)“才靡效于一身,害已深于五蠹。”33 弃孝废仁:刘勰对商鞅、韩非用严酷的刑法来治理国家进行指责。孝指孝义,即有孝行(孝行,谓孝养之事也。《说苑》“孝行成于内,而嘉号布于外。”)节义者之称。仁指仁爱,人所以为人之理也,爱人无私者谓之仁。《论语》“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44 轘(huàn):以车裂人,古代酷刑。商鞅被秦惠王用这种刑罚处死。药:指李斯把毒药交给韩非,迫他自杀。55 公孙:公孙龙,战国赵人,为坚白同异之辩,著书十四篇,《汉志》列于名家,参看公孙龙子条。(坚白同异:战国时名家之说。《通鉴》“有公孙龙者,善为坚白同异之辩。”<注>成元英《庄子疏》云:“公孙龙著《守白论》行于世”,坚白<言志节不可改也>即守白也,言坚执其说,如墨子“墨守”之义,自坚白之论起,辩者互执是非,不胜异说,公孙龙能合众异而为同,故谓之同异。)白马、孤犊(dú):《列子·仲尼》“白马非马,孤犊未尝有母。”为公孙龙诳(欺、惑)魏王之言。66 魏牟:魏国的公子牟。井蛙:《庄子·秋水》“公孙龙问于魏牟曰:'龙少学先生之道,长而明仁义之行。合同异,离坚白,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吾自以为至达已。今吾闻庄子之言,汒焉异之,不知论之不及与,知之弗若与,今吾无所开吾喙,敢问其方。’公子牟隐机大息,仰天而笑曰:'子独不闻夫埳(kǎn)井之蛙乎?’”。77 东平:汉宣帝四子刘宇,封东平王。求诸子、《史记》:《汉书·宣元六王传》载“东平思王宇来朝,上疏求诸子及《太史公书》。”88 诡术:诡秘之术。诡,奇异。《后汉书》“殊形诡制”。99 洽闻:犹言多闻。《汉书传赞》“此数公者,皆博物洽闻,通达古今。”1010 撮:採取曰撮。《汉书》“撮名法之要”。纲要:谓举其纲领及最要者。(殷绍文)“寻究经年,粗举纲要。”纲,凡以总而御分者曰纲。1111 览华而食实:欣赏其文采之美,择取其内容之实。《文心雕龙·辩骚》“酌奇而不失其贞,玩华而不坠其实。”择取奇美而不失其纯正,学其华妍而不失其朴实。览,观也,谓周视也。《汉书》“博览古今”。这里有鉴赏之意。1212 极睇:犹极目,极其目之所见也。(韦应物诗)“极目萧条三两家”。谓仔细辨别各派学说的不同。参差:不齐,不一致。1313 壮观:犹言大观。(司马相如文)“皇皇哉此天下之壮观,王者之丕业,不可贬也。”

【译文】

至于像商鞅、韩非这类主张使用严刑峻法的人,它们分别划分出六种败坏社会的风俗,五种不守法度而危害天下的坏人,治理国家忘记孝行节义、舍弃仁义道德。结果商秧被车裂,韩非也被毒死,自己反而惨遭酷刑,那不是没有原因的。公孙龙用“白马非马,孤犊未尝有母”的戏言欺惑魏王,话虽奇巧却毫无道理,魏公子牟把公孙龙比作井底之蛙,也不是平白无故的非刺他。从前东平王刘宇上疏求诸子及《史记》,汉成帝不同意。是因为《史记》讲了许多军事谋略,而诸子著作又往往杂聚诡奇之术。因此博学多闻的君子,应该採取其纲领及最要者,欣赏辞章之美而领悟其实质,舍弃错误的论说而采纳其正确的观点,仔细辨别这些不同的学派,诸子百家各承师说,自为系统,其景象真是蔚为大观。

【原文】

   研夫孟、荀所述11,理懿而辞雅22;管、晏属篇33,事核而言练44;列御寇之书55,气伟而采奇66;邹子之说77,心奢而辞壮88;墨翟、随巢99,意显而语质;尸佼、尉缭1010,术通而文钝1111;鹖冠绵绵1212,亟发深言1313;鬼谷眇眇1414,每环奥义1515。情辨以泽1616,文子擅其能1717;辞约而精1818,尹文得其要1919。慎到析密理之巧2020;韩非著博喻之富2121。吕氏鉴远而体周2222;淮南泛采而文丽2323。斯则得百氏之华彩2424,而辞气之大略也2525

【注释】

   11 研:穷究。《易》“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孟:孟轲。荀:荀况。即荀子(公元前313-238年),战国赵人,时人相尊,亦称荀卿。汉人或称曰孙卿,其学以孔子为标准,倡“性恶”之说,谓人性皆恶,不以礼义矫正之,则不能为善。其旨与孟子异。22 懿:美。雅:有典有则,不徇流俗。33 管:管仲,春秋齐桓公之贤相,名夷吾,相齐桓公成霸业,称仲父。《汉书·艺文志》载《管子》八十六篇。晏:晏婴,春秋齐人,字仲平,相齐景公,食不重肉,妾不衣帛,一狐裘三十年,尽忠补过,名显诸侯。(《晏子春秋》:书名,撰人名氏无考。书中皆述晏婴遗事,旧题晏婴撰,误。其旨多尚兼爱,故柳宗元以为墨子之徒有齐人者为之,名为春秋而实无年月,汉《艺文志》仅作《晏子》,隋《经籍志》始作《晏子春秋》,今本凡八卷。)44 核:查验,考事得其实曰核。练:精熟。55 列御寇之书:指《列子》。列御寇,战国郑人,与庄周同时,其学本于皇帝、老子,《列子》一书,多寓言,旧本题为其所撰也。66 气:指才气。伟:奇也,大也。如言秀伟,伟异之类。采:文采。奇:异也。如神奇。77 邹子:即邹衍。88 奢:过也。如奢愿,奢望。皆谓所愿望者太过也。比喻构思夸张。辞壮:辞趣丰硕,指文章气势强盛。壮,大也;强也,盛也。99 随巢:墨子的弟子。《汉书·艺文志》载《随巢子》六篇。1010 尉缭:尉缭子,战国时之兵家,不知其本末,或曰魏人,或又曰齐人,鬼谷子之弟子,所著书今存二十四篇,凡五卷,其书言用兵之道多合于正,故张载曾为之注,今已不传。1111 钝:锐之反,锋刃不利。比喻文章锋芒不露。1212 鹖冠:《汉书·艺文志》注,谓为楚人,居深山,以鹖为冠,故名。《鹖冠子》,书名,凡十九篇,不详作者姓氏,其书虽杂刑名,而大旨本原于《道德》,其文亦博辩宏肆,故刘勰、韩愈皆称之。绵绵:谓详密也。《诗》“绵绵其麃(páo)”。1313 亟(qì):频数。深言:犹深谈也。《国策》“使文王疏吕望而弗与深言,是周无天子之德,而文武无与成其王也。”深,邃也,深微也。《易》“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1414 眇眇:幽远。比喻精微至极,深不可识。(司马相如赋)“眇眇忽忽,若神仙之仿佛。”眇,精微也。《汉书》“穷极幼眇”。1515 环:围绕。奥:凡义蕴深秘不易窥见者皆曰奥,如奥旨,奥义。1616 情辨:指文章意味深长,事理分明。情,趣味也。辨,谓辩然于事分明,无有疑惑。泽:流风馀韵谓之泽。《孟子》“君子之泽”。比喻文章影响久远。1717 文子:《汉书·艺文志》注,称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时。《文子》书中称周平王问似依托,《读书志》引北魏李暹(xiān)《文子》注,谓即范蠡师计然,姓辛名釿字文子,柳宗元谓其书旨意皆本老子,浑而厚者少,窃取他书以合之者多。李暹注今已不传,宋昇元观道士杜道坚有《文子缵义》十二卷,亦裒集众解以成书,非道坚所自注也。擅:专也;据而有之。《宋书》“标能擅美,独映当时。”1818 约:隐约。《荀子》“《春秋》约而不速”。精:萃美。(元稹诗)“扬雄著述精”。1919 尹文:即《尹文子》。要:凡要也,总举之词。《史记》“要之以仁义为本”。指要言,谓言得其要也。《世说》“管公明曰:'善易者不论《易》’。何平叔含笑曰:'可谓要言不烦’。”2020 慎到:周人,务刑名之学,在申、韩之先,汉《艺文志》有《慎子》四十二篇。《慎子》其书大旨,欲因物理之当然,各定一法而守之,不求于法之外,亦不宽于法之中,则上下相安,可以清静而治,故《汉志》列之法家。析:剖析,经过判断、分析而得以解决。(陶潜诗)“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密理:深密之道理。密,默也,深也。《易》“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巧:美好也。《诗》“巧笑倩兮”。2121 著:明也。《中庸》“形则著”。可引申为标举。博喻:指比喻丰富。博,广也。《中庸》“溥博如天”。2222 鉴远:考观古今成败以为法戒者。体周:体制周密。体,体裁、体制。凡有一定格式或规模者皆曰体,如文体、字体、政体、国体。2323 泛采:博取。文丽:言文章之华美。2424 华彩:美文。华,喻文德之美。彩,文章也。《宋书》“俱以词彩齐名”。2525 辞气:文辞气韵。大略:大要。略,要也。《孟子》“此其大略也”。

【译文】

研究孟轲、荀况的论述,义理醇美而有典有则,不徇流俗;管仲、晏婴的著作,言之有据而语言精熟;列御寇的著述,才气秀伟而文采神奇;驺衍的言论,构思夸张而辞趣丰盛;墨翟、随巢的作品,意义显著而语言质朴;尸佼和尉缭的著作,贯通兵家谋略而锋芒不露;《鹖冠子》议论详密,时时发表深刻的言论;《鬼谷子》精深幽远,每每包涵义蕴深秘不易窥见的奥义。意味深长,事理分明,流风馀韵影响久远,是《文子》独具的优点;辞令隐约而文章萃美,《尹文子》可谓言得其要。慎到有剖析深密道理的美妙之言;韩非有标举比喻广博的宏富之辞。《吕氏春秋》考观古今成败以为法戒而体制周密;《淮南子》博采众家之长以怀万物而文章华美。它们堪称囊括诸子百家之精华,蕴涵文辞气韵之大要的好文章。

【原文】

若夫陆贾《新语》11,贾谊《新书》22,扬雄《法言》33,刘向《说苑》44,王符《潜夫》55,崔寔《政论》66,仲长《昌言》77,杜夷《幽求》88,或叙经典,或明政术,虽标论名,归乎诸子。何者?博明万事为子,适辨一理为论99,彼皆蔓延杂说1010,故入诸子之流。

【注释】

   11 陆贾:汉初楚人约公元前240-170年),以客从高祖定天下,有口辩,尝使南越,招谕赵佗,拜太中大夫,所著书,号《新语》,共十二篇,大旨崇王道,黜霸术,归本于修身用人,汉儒自董仲舒外,此为最醇。《汉书·艺文志》列为儒家。22 贾谊:汉洛阳人(公元前200-168年),李斯之学,传于吴公,吴公传之于谊,文帝召为博士,超迁至大中大夫,谊请定正朔、易服色、制法度、兴礼乐,为大臣所忌,出为长沙王太傅,迁梁王太傅而卒,年三十三,世称贾太傅,又以其年少秀才,称为贾生。著有《新书》五十八篇,《汉书·艺文志》列为儒家。33 扬雄:汉成都人,字子云,少好学,长于辞赋,多仿司马相如,成帝时,召对承明庭,奏《甘泉》、《河东》、《长杨》、《校猎》四赋,为人好古乐道,不慕荣利,独以文章名世,所著有《太玄》、《法言》、《方言》等书。《法言》:书名,汉扬雄撰,司马光集注,凡十卷,模仿《论语》,徒为貌似,惟尊圣人,谈王道,则纯乎儒者之言也。44 刘向:汉之宗室,字子政,楚元王四世孙,初为谏大夫,宣帝招选名儒才俊,向以通达能属文与焉。为人简易无威仪,专积思于经术,昼诵书传,夜观星宿,或不寐达旦,数上封事,以阴阳休咎论时政得失,语甚切直。元帝时为中垒校尉,时外戚王氏擅权,上数欲用为九卿,为王氏及在位大臣所持,官终不迁,所著书有《洪范五行传》、《列女传》、《新序》、《说苑》等。《说苑》:书名,汉刘向撰,录轶事之可为法戒者,与《新序》体例同,其分为两书之故,莫之能详,中有一事而两书异词者,盖採摭群书,各据所见,传疑而两存者也,凡二十卷。55 王符:东汉临泾人,为人耿介,不同于俗,志意蕴积,隐居著书,以讥当时之得失,不欲章其名,号曰《潜夫论》。《潜夫》:即《潜夫论》,书名,汉王符撰,凡十卷,三十五篇,符遭逢乱世,以耿介忤俗,发愤著书,然明达治体,所敷陈多切中得失,非迂儒矫激,务为高论可比。66 崔寔:字子真,一名台,字元始。崔骃之孙,东汉作家、政论家。少沉静,好典籍。明于政体,吏才有馀,论当世便事数十条,名曰《政论》。指切时要,言辩而确,当世称之。77 仲长:仲长统,汉高平人,字公理,倜傥敢直言,语默无常,时人以为狂生,为尚书郎,每论及时事,恒发愤叹息,因著论,名曰《昌言》。88 杜夷:东晋初年学者,字行齐,庐江人,怀帝时举方正,著《幽求子》二十篇。《幽求》:即《幽求子》。99 适:只,仅。1010 蔓延:言如蔓草之延长而不断。谓涉及广泛,影响深远。杂:集也。《易》“杂物撰德”。言杂聚天下之物也。

【译文】

至于陆贾的《新语》、贾谊的《新书》、扬雄的《法言》、刘向的《说苑》、王符的《潜夫论》、崔寔的《政论》、仲长统的《昌言》、杜夷的《幽求子》,有的陈述儒家经典,有的阐明政治方略,虽然以论为标题,归纳起来都属于诸子的范畴。何以故呢?有道德学问的人广泛阐明万事万物道理的书称“子”,只辨明一种道理的叫做“论”。上述作品皆涉及广泛,集天下万物以论之,因此应纳入诸子这个派别。

【原文】

夫自六国以前11,去圣未远,故能越世高谈22,自开户牖33。两汉以后,体势浸弱44,虽明乎坦途55,而类多依采66,此远近之渐变也77。嗟夫!身与时舛88,志共道申99,标心于万古之上1010,而送怀于千载之下1111,金石靡矣1212,声其销乎1313

【注释】

   11 六国:战国时函谷以东之六国,楚、齐、燕、韩、魏、赵,与秦并称七国。22 越世:超越世俗。越,度也,逾也。《三国志》“常有超越江湖吞吴会之志”。高谈:高远之论。33 户牖:犹言门户。44 体势:言文章体裁(文词之程式)表现出来的趋向。浸弱:逐渐衰微。指上古娴雅的文风渐渐散漫衰落。浸,渍也,渐也。55 坦途:平路。古人遵崇圣贤学说,犹行路之寻正道。66 类:种类。言诸子著作不同的分类。《易》“方以类聚”。 依采:喻仿效而作,缺乏新意。依,倚也。采,选择。77 远近:远指六国以前,近指两汉以后。渐变:逐渐的变化。88 舛(chuǎn):错乱。谓“英才特达”往往生不逢时。99 志:心之所至。《论语》“志于道”。道:天理,自然之道也。申:舒也。(班彪赋)“行止屈申,与时息兮。”指志向与大道一起得以发扬。1010 标心:指大道之心独树一帜。标,旌旗。比喻独树一帜。心,道心也。《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集传》“心者,人之知觉,主于中而应于外者也。指其发于形气者而言,则谓之人心;指其发于义理者而言,则谓之道心。”万古:千年万代。如言万古长存,万古流芳。1111 送怀:以高洁的怀抱举以奉之。送,举以奉之也。怀,怀抱。胸怀、抱负。王羲之《兰亭集序》“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1212 金石:金谓钟鼎之属,石谓碑碣之属。古人于日用器物,大抵镌勒文字,又颂功、纪事、寓戒,亦皆铭诸金石。东汉而后,则墓碑盛行,梁元帝集录碑刻,为碑英百二十卷,是为金石文字著录之始,顾其书不传。宋欧阳修、赵明诚辈,始事搜採著录,迄清代而大盛,金石之学,遂为专家,以其能识文字之源流,订经史之讹阙,所裨于学者多也。靡:灭,糜烂;损坏。1313 声其销乎:《文心雕龙·史传》“原夫载籍之作也,必贯乎百氏,被之千载,表征盛衰,殷鉴兴废。使一代之制,共日月而长存;王霸之迹,并天地而久大。”本章开端引《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语“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声,宣也。《孟子》“金声而玉振之也”。销,消也;小也。《庄子》“其声销”。《文心雕龙·原道》“至若夫子继圣,独秀前哲,熔钧《六经》,必金声而玉振。雕琢性情,组织辞令,木铎启而千里应,席珍流而万世响,写天地之辉光,晓生民之耳目矣。

【译文】

   在秦统一中国以前,距离古代的圣人还不算遥远,因此,人们能够超越世俗发高远之论,诸子百家也因言路大开而各立门户。自两汉以后,文章体裁所表现出来的趋向,已失去了上古娴雅的文风并渐渐衰微。各派学者虽然明白尊崇圣贤之道为坦途,但往往仿效、依附古人,缺乏新意。这是六国以前和两汉以后文章境界逐渐发生变化的原因。唉!不知有多少生不逢时的英才,他们有弘大的志向,其澡雪之精神可与自然天道共发扬,大道之心独树一帜,昭朗千秋万代,人们将高洁的胸怀与抱负寄托于悠悠的历史长河。也许铭记史实的钟鼎、碑碣会遭遇损坏,然而那“金声玉振”天籁一样宣流的德音会消失吗!

【原文】

   赞曰:丈夫处世,怀宝挺秀11。辩雕万物22,智周宇宙33

立德何隐44,含道必授55。条流殊述,若有区囿66

【注释】

   11 怀宝:古人以道德为宝,藏而有之。怀,藏也。挺秀:卓然不群也。《晋书》“英姿挺秀,藉甚一时。”22 辩雕:善于精细地判别、论述。《庄子·天道》“故古之王天下者,知虽落天地,不自虑也;辩虽雕万物,不自说也。”《文心雕龙·情采》“庄周云:'辩雕万物’,谓藻饰也。”辩,与辨同,判别。《易》“问以辨之”。 《文心雕龙·定势》“世之作者,或好烦文博採,深沉其旨者,或好离言辨白,分毫析厘者。”雕,刻玉。《尔雅》“玉谓之雕”。古以雕龙喻善辩,《史记》“故齐人颂曰:'谈天衍,雕龙奭。’”谓驺衍、驺奭也。裴骃引刘向《别录》曰:“驺奭修衍之文饰,若雕镂龙文。”故曰雕龙。万物:谓宇宙间一切之物也。《尚书·泰誓上》“惟天地万物父母”。33 智周宇宙:《易·系辞上》“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智,智慧,谓深明事理。周,遍也。宇宙,《淮南子》“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按)《庄子》“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盖以宇为空间之义,宙为时间之义,与《淮南子》说同。44 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如伏羲、神农、黄帝、尧、舜。55 授:传授,犹谓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如老、庄、荀、孟、管、晏、杨、墨、屈、宋、马、班制作子书撰集史传文章皆是。66 区囿:谓诸子著述百家争鸣,发表不同的意见,他们异彩纷呈就像各自拥有区域园地一样。区,域也,地之分为界域者皆曰区。《汉书》“甲第一区”。囿,园圃之属。(司空曙诗)“蔬囿水涓涓”。比喻各自有其不同的区划范围。

【译文】   

总之:出类拔萃的君子,他们立身处世,以道德为宝,超尘拔俗。他们善于精细地判别,准确地论述世间万物,用智慧去辨明事理、以辉煌的著述垂示后人,传播自己的声闻名誉,就像太阳和月亮那样万古长存、昭朗万有。伏羲、神农、黄帝、尧、舜这些华夏人文的始祖,他们探索隐微的大道之理,创制垂法,博施济众,老、庄、荀、孟……这些学养深厚的至尊大德,他们制作子书、撰集史传文章以传授后人。诸子著述百家争鸣,他们阐述精深的道理,虽异彩纷呈而又各自有其不同的区划范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