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说》 18 圣哲彝训曰经,述经叙理曰论。论者,伦也。伦理无爽,则圣意不坠。昔仲尼微言,门人追记,故仰其经目,称为《论语》。盖群论立名,始于兹矣。自《论语》以前,经无论字。《六韬》二论,后人追题乎!详观论体,条流多品。陈政,则与议说合契;释经,则与传注参体;辨史,则与赞评齐行;铨文,则与叙引共纪。故议者宜言,说者说语,传者转师,注者主解,赞者明意,评者平理,序者次事,引者胤辞。八名区分,一揆宗论。论也者,称论群言,而研精一理者也。是以庄周《齐物》,以论为名;不韦《春秋》,六论昭列。至石渠论艺,白虎通讲,述圣通经,论家之正体也。及班彪《王命》,严尤《三将》,敷述昭情,善入史体。魏之初霸,术兼名法。傅嘏、王粲,校练名理。迄至正始,务欲守文,何晏之徒,始盛玄论。于是聃周当路,与尼父争途矣。详观兰石之《才性》,仲宣之《去伐》,叔夜之辨声,太初之《本无》,辅嗣之两例,平叔之二论,并师心独见,锋颖精密,盖论之英也。至如李康《运命》,同《论衡》而过之;陆机《辨亡》,效《过秦》而不及,然亦其美矣。次及宋岱、郭象,锐思于几神之区;夷甫、裴頠,交辨于有无之域,并独步当时,流声后代。然滞有者,全系于形用;贵无者,专守于寂寥。徒锐偏解,莫诣正理;动极神源,其般若之绝境乎?逮江左群谈,惟玄是务;虽有日新,而多抽前绪矣。至如张衡《讥世》,颇似俳说;孔融《孝廉》,但谈嘲戏;曹植《辨道》,体同书抄。言不持正,论如其已。原夫论之为体,所以辨正然否。穷于有数,究于无形,钻坚求通,钩深取极,乃百虑之筌蹄,万事之权衡也。故其义贵圆通,辞忌枝碎,必使心与理合,弥纶莫见其隙;辞共心密,敌人不知所乘,斯其要也。是以论如析薪,贵能破理。斤利者,越理而横断;辞辨者,反义而取通。览文虽巧,而检迹知妄。唯君子能通天下之志,安可以曲论哉?若夫注释为词,解散论体,杂文虽异,总会是同。若秦延君之注《尧典》,十馀万字;朱文公之解《尚书》,三十万言,所以通人恶烦,羞学章句。若毛公之训《诗》,安国之传《书》,郑君之释《礼》,王弼之解《易》,要约明畅,可为式矣。说者,悦也。兑为口舌,故言资悦怿。过悦必伪,故舜惊谗说。说之善者,伊尹以论味隆殷,太公以辨钓兴周,及烛武行而纾郑,端木出而存鲁,亦其美也。暨战国争雄,辨士云涌,纵横参谋,长短角势,转丸骋其巧辞,飞钳伏其精术。一人之辨,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六印磊落以佩,五都殷赈而封。至汉定秦、楚,辨士弭节。郦君既毙于齐镬,蒯子几入乎汉鼎;虽复陆贾籍甚,张释傅会,杜钦文辨,楼护唇舌,颉颃万乘之阶,抵嘘公卿之席,并顺风以托势,莫能逆波而溯洄矣。夫说贵抚会,弛张相随,不专缓颊,亦在刀笔。范睢之言疑事,李斯之止逐客,并顺情入机,动言中务,虽批逆鳞,而功成计合,此上书之善说也。至于邹阳之说吴、梁,喻巧而理至,故虽危而无咎矣;敬通之说鲍、邓,事缓而文繁,所以历骋而罕遇也。凡说之枢要,必使时利而义贞,进有契于成务,退无阻于荣身。自非谲敌,则唯忠与信。披肝胆以献主,飞文敏以济辞,此说之本也。而陆氏直称“说炜晔以谲诳”,何哉? 赞曰:理形于言,叙理成论。词深人天,致远方寸。 阴阳莫忒,鬼神靡遁。说尔飞钳,呼吸沮劝。 【题解】 论:叙述;分析和说明事理的话或文章。 刘勰称“述经叙理曰论……论也者,称论群言,而研精一理者也。”(意思是对各种说法加以权衡、分析和说明,穷究其理以达到精粹纯一的程度。) 说:本义是用话来表达意思,这里的说有说服之意,即用理由充分的话使对方心服。 “说者,悦也。”——刘勰。 【原文】 圣哲彝训曰经11,述经叙理曰论。论者,伦也22。伦理无爽33,则圣意不坠44。昔仲尼微言55,门人追记66,故仰其经目77,称为《论语》88。盖群论立名,始于兹矣。自《论语》以前,经无论字。《六韬》二论99,后人追题乎! 【注释】 11圣哲:古圣先贤。圣,修养人格造乎至极之地谓之圣。哲,智也。《尚书·舜典》“濬哲文明”。谓贤智之人曰哲。如哲人,哲匠之类。彝训:常法、教诫。恒久之道。彝,常也;法也。《唐书》“虔守国彝”。训,教导、训诫。经:经书。《易》、《诗》、《书》、《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为十三经。22 伦:理也。33 伦理:事物伦类之理。爽:差也,忒也。《诗》“其德不爽”。44 坠:衰落。《论语》“文武之道,未坠于地。”55 仲尼:孔子,儒家之祖,周春秋时鲁人,名丘,字仲尼。初仕于鲁,为司寇,摄行相事,其后不用,遂周流四方。归鲁,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以传先王之旧,弟子三千人,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冬十月庚子,卒于敬王四十一年夏四月乙丑,年七十三。微言:微妙之言。《汉书·艺文志》“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66 门人:古谓再传弟子曰门人,谓受业于其门也。《论语》“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正义)“门人,曾子弟子。”后世则门人与弟子无别矣。追:上溯已往。《诗》“聿追来孝”。77 仰:敬慕之意曰仰。《史记》“孔子虽无位,其道可尊,使万世景仰。”《诗》“高山仰止”。经:指《论语》,为十三经之一。目:言精要之处也。88 《论语》:书名,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汉时有齐鲁二家,今何晏集解本,则据鲁论,齐论比鲁论多《问王》、《知道》二篇,后为张禹所删,后世无传。又于孔壁得古文《论语》,章句与鲁论不异,唯分《尧曰》、《子张问》以下为二篇,共二十一篇,《问王》、《知道》二篇,亦孔壁所无。99 《六韬(tāo)》:书名,太公《六韬》五卷,见《隋书·经籍志》。《晁公武读书志》“六韬,兵家权谋之书也,元丰中,以《六韬》、《孙子》、《吴子》、《司马法》、《黄石公三略》、《尉缭子》、《李卫公对问》,颁行武学,号曰七书。《六韬》,谓《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韬亦作弢。”(按)“《六韬》旧题周吕望撰,然文义不类三代,盖因庄子‘金版六弢’之语而附会成书者也。陆德明《经典释文》言太公《六韬》,文、武、虎、豹、龙、犬,则当时已有此书,其作伪在唐以前矣。二论:指《六韬》中的《霸典文论》、《文师武论》。 【译文】 古圣先贤那些堪为法式、恒久不变的教诲叫做经,陈述经典和义理的语言就叫做论。论的意思就是讲道理。事物伦类之理没有差忒,圣人的思想就不会丧失。从前夫子说过的微妙之言,由受业的弟子回溯并记录下来,因此人们景仰圣人辑录其精要的言论,即称之为《论语》。以论为题目的各类著作,就从此开始。在《论语》之前,儒家的众多经典尚无以论字命名的。《六韬》中的《霸典文论》和《文师武论》,大概是后人追溯已往而题名的吧! 【原文】 详观论体,条流多品11。陈政,则与议说合契22;释经,则与传注参体33;辨史,则与赞评齐行44;铨文,则与叙引共纪55。故议者宜言66,说者说语77,传者转师88,注者主解99,赞者明意,评者平理,序者次事1010,引者胤辞1111。八名区分1212,一揆宗论1313。 【注释】 11 条流:条理、脉络。形容各种各样的流派条理分明,脉络清晰。条,条理。《尚书·盘庚上》“有条而不紊”。《孟子》“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流,派别。多品:言论体种类之多。品,种类。22 议:文体之一,论事而决其可否者。如奏议,驳议。说:指说理的文体。合契:犹言配合。合,配也。《诗》“天作之合”。契,神合也。意志相合曰相契。33 传(zhuàn):这里指解说经义的传体。注:解释文辞。参:验也。《荀子》“参稽治乱”。这里指诸论与传、注这两种文体相参验。44 辨史:判别史实。辩,判别也。《易》“问以辨之”。世谓判别明显曰辨白。《文心雕龙·定势》“世之作者,或好烦文博採,深沉其旨者,或好离言辨白,分毫析厘者。”今亦谓事有冤抑,而曲折详细以陈述之者,为辩白。赞:古文体之一,如言传赞,像赞。颂的变体。史书中的“赞”,有褒有贬。评:平议也。平定事物之是非。《魏书》“今宜依旧诏百寮评议”。行:往也。《诗》“与子偕行”。55 铨文:鉴赏文章。铨,衡也,量也。《汉书》“考量以铨”。叙:凡书籍举其纲要,列卷首为叙,或作序。引:文体名,与序同,宋苏洵先世有名序者,故讳序为引。如族谱引,即族谱序也。共纪:法度相同。纪,法也。这里指序、引论事的方法。66 宜:恰当。77 说(yuè):同悦,服也。见《尔雅·释诂》。88 传者转师:《文心雕龙·史传》“传者,转也,转受经旨,以授于后。”传就是转的意思,转达圣贤经典的要义,以传授于后人。99 主:意旨所向曰主。如主张,主意。1010 次:次第。凡言等第,自上而下皆曰次。《左传》“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1111 胤(yìn)辞:将主旨扩而大之,加以说明的言辞。胤,子孙相承续也,继也,嗣也。《尚书·高宗肜日》“王司敬民,罔非天胤。”1212 区:类也。1313 一揆(kúi):同理。一,同也。《孟子》“先圣后圣,其揆一也。”揆,道也。宗论:各派的言论。宗,派别。论,指分析和说明事理的各种说法。 【译文】 反复地辨别思考论这种文体,各种各样的流派条理分明,脉络清晰。陈述政事,则与论事、说理的文体相合;解释经典,则与解说经义的传体和注解文辞相参验;判别史实,则与赞辞和评议一致;鉴赏文章,则与序、引论事的方法相同。所以,议就是恰当地表达意思,说就是讲令人心服的话,传就是转达圣贤经典的要义,注就是解释文辞,赞就是明扬其意志,评就是平定事物是非之理,序就是举其纲要按次第陈述事实,引就是将主旨扩而大之,加以说明的言辞。这八种名目虽然分类不同,但各派言论要说明的道理却是一样的。 【原文】 论也者,称论群言11,而研精一理者也22。是以庄周《齐物》33,以论为名;不韦《春秋》44,六论昭列55。至石渠论艺66,白虎讲聚77,述圣通经,论家之正体也88。及班彪《王命》99,严尤《三将》1010,敷述昭情1111,善入史体1212。魏之初霸1313,术兼名法1414。傅嘏、王粲1515,校练名理1616。迄至正始1717,务欲守文1818,何晏之徒1919,始盛玄论2020。于是聃周当路2121,与尼父争途矣2222。详观兰石之《才性》2323,仲宣之《去伐》2424,叔夜之辨声2525,太初之《本无》2626,辅嗣之两例2727,平叔之二论2828,并师心独见2929,锋颖精密3030,盖论之英也3131。 【注释】 11 称论:进行权衡、分析和说明。称,知轻重也。22 研精一理:穷究其理以达到精粹纯一的程度。研,穷究也。精,萃美也。一,纯一也。《尚书·大禹谟》“惟精惟一”。33 庄周:即庄子,战国蒙人,尝为漆园吏,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馀万言,大率皆寓言。楚威王闻其贤,迎以为相,辞不就。《汉书·艺文志》列有《庄子》五十二篇。《齐物》:《齐物论》,《庄子》篇名,自是非彼者,物论也,庄子立说以齐之,因以名篇。44 不韦:吕不韦,秦阳翟之大贾,贾于赵,时庄襄王质赵,以不韦计得归嗣位,不韦为相,封文信侯。尝著《吕氏春秋》悬之国门,曰:“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春秋》:《吕氏春秋》,书名,旧题秦吕不韦撰,考之《史记》,实其宾客之所集也。凡十二纪、八览、六论。十二纪即《礼记》之《月令》,八览亦称《吕览》,是书大抵以儒术为主,而参以道家、墨家,其持论颇为不苟,今本凡二十六卷。55 六论:《吕氏春秋》之《开春论》、《慎行论》、《贵直论》、《不苟论》、《似顺论》、《士容论》,合称“六论”, 凡三十六篇。昭列:一一明确地列举。昭,明也。66 石渠:阁名,《三辅黄图》“石渠阁,萧何造,其下砻石为渠以导水,若今御沟,因为阁名,藏入关所得秦之图籍,至于成帝,又于此藏秘书焉。”论艺:《汉书·施仇传》“甘露中,兴五经诸儒,杂论同异于石渠阁。”(五经,指《易》、《书》、《诗》、《春秋》、《礼》。《汉书·宣帝纪》载“甘露三年,诏诸儒讲五经同异。”)77 白虎:白虎观,汉宫殿名。讲聚:后汉章帝时,博士、议郎、郎官及诸生、诸儒,会白虎观,讲议五经同异,作《白虎议奏》,即《白虎通》。见《后汉书》。88 正体:纯正之文体。正,纯一不杂也。99 班彪:东汉安陵人,字叔皮,初事窦融,劝融归汉。光武时,举茂才,拜徐令,继司马迁之《史记》作《汉书》,书未成,其子固续成之。著有《王命论》,载《汉书·叙传》、《文选》卷五十二。1010 严尤:字伯石,新莽将领。王莽发天下郡国兵讨匈奴,尤上疏举秦汉北防之弊。后诱杀高句骊侯驺,复谏王莽勿预匈奴内事,先事山东盗贼,被策免。与陈茂至荆州击绿林,破下江兵,旋为刘縯所破。后与王寻等合兵,昆阳之战前进计取宛,被拒,大败后投刘望,为更始将刘信攻杀。著《三将军论》,已佚。1111 敷述:陈述。敷,陈也。《尚书·舜典》“敷奏以言”。昭情:明确地表达感情。1212 善:愈也。《史记》“臣多多益善耳”。史体:史有编年纪传二体,编年始于《左传》,纪传始于《史记》。1313 魏:指曹魏。霸:诸侯之长。《孟子》“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1414 名法:名家与法家。古分两类,其后以名家并入法家,故为刑名之学者,亦统称名法。1515 傅嘏(gǔ):字兰石,北地泥阳人,傅介子之后也。伯父巽,黄初中为侍中尚书。嘏弱冠知名,司空陈群辟为掾。著有《难刘劭考课法论》。王粲:“建安七子”之一,三国魏高平人,字仲宣。避乱,依刘表于荆州,貌短小寝陋,博物多识,问无不知。蔡邕奇其才略,闻粲在门,倒屐迎之,后仕魏,累官侍中。王粲强记默识,善算术行文。一次与友人共行,读道边石碑,观一遍而背诵之,不失一字。又曾观人下围棋,其局乱,王粲复为重置,不误一道。著有《儒吏论》、《务本论》、《爵论》,见《艺文类聚》。1717 校练:考校精熟也。言精于治道的傅嘏、王粲深明事理,博洽多闻。校,考校。练,精熟也。名理:名义及道理。名,称号,这里指事物的名分、名义。理,道理,义理。《三国志·魏志·傅嘏传》“时散骑常侍刘劭作考课法,事下三府。嘏难劭论曰:‘盖闻帝制宏深,圣道奥远,苟非其才,则道不虚行,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夫建官均职,清理民物,所以立本也;循名考实,纠励成规,所以治末也。本纲末举而造制未呈,国略不崇而考课是先,惧不足以料贤愚之分,精幽明之理也。’” 《三国志·魏志·王粲传》“魏国既建,拜侍中。博物多识,问无不对。时旧仪废弛,兴造制度,粲恒典之。”1717 正始:年号,三国魏邵陵厉公称之。时士大夫竞尚清谈,世称“正始之风”,嵇阮诸人之诗,亦谓之“正始体”。1818 守文:遵守文法。《史记》“继体守文之君”。1919 何晏:三国魏宛人,字平叔,何进孙。少以才秀知名,尚魏公主,累官侍中尚书,爵列侯。好老庄言,与夏侯玄等竞为清谈,士大夫效之,遂成一时之风气,后为司马懿所杀,作《道德论》,及诸文赋著述数十篇,传于世者有《论语集解》。2020 玄论:犹玄理,幽深之理也。《南史·朱百年传》“颇言玄理,时为诗咏,往往有高胜之言。”世人谓深妙之谈曰玄谈,言黄老之道也。(李白诗)“清论既扺掌,玄谈又绝倒。”2121 聃(dān):老子,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故亦称老聃,周守藏室之史。孔子适周,问礼于老子,所著书亦名《老子》,分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今所传本,有汉河上公注与魏王弼注二家。周:庄子,名周,战国蒙人,尝为漆园吏,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馀万言,大率皆寓言也。楚威王闻其贤,迎以为相,辞不就。《汉书·艺文志》列有《庄子》五十二篇。2222 尼父:孔子,儒家之祖,周春秋时鲁人,名丘,字仲尼。初仕于鲁,为司寇,摄行相事,其后不用,遂周流四方。归鲁,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以传先王之旧,弟子三千人,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冬十月庚子,卒于敬王四十一年夏四月乙丑,年七十三。2323 兰石:傅嘏,字兰石。著有《才性论》,今不存。《三国志·魏志》“嘏常论才性同异,锺会集而论之。”2424 仲宣:王粲,字仲宣。著有《去伐论》,今不存。2525 叔夜:嵇康,“竹林七贤”之一。三国魏谯郡人,字叔夜,丰姿俊逸,醒若孤松独立,醉若玉山将颓,导气养性,著《养生篇》,拜中散大夫,不就,常弹琴以自乐。景元中为司马昭所害。《晋书》立传,然当时魏祚未终,康实不得谓为晋人也。辨声:探求音声之自然本源。嵇康著《声无哀乐论》,载《嵇康集》卷五。2626 太初:夏侯玄,三国魏人,夏侯渊之从孙,字太初。少知名,弱冠为散骑黄门侍郎,曹爽辅政,玄为爽之姑子,累迁散骑侍中护军,旋为征西将军,都督雍凉州诸军事,爽诛,征为大鸿胪,时司马懿权重,李丰、张缉,谋欲诛之,以玄辅政,事泄被诛,夷三族。玄规格局度,负一时重望,临斩东市,颜色不变,举动自若。著有《本无论》,今不存。2727 辅嗣:王弼,三国魏山阳人,字辅嗣,辞才逸辨,注《易》及《老子》,年二十四而卒。两例:王弼著有《易略例》,旧分上下两篇。2828 平叔:何晏,字平叔。二论:何晏著有《道德论》二卷,论道与德,故曰《道德二论》。2929 师心:以己之心为师也。比喻心思敏锐,神悟事理者可以“我手写我心”。《关尹子》“善弓者师弓不师弈,善舟者师舟不师奡(aò),善心者师心不师圣。”独见:独特的见解。3030 锋颖:比喻笔力出众。颖,士才能拔类者。精密:言辞精确细密。3131 英:物之精萃者。《吴越春秋》“湛庐,五金之英。”比喻论文之美,纯乎其萃也。 【译文】 所谓论,就是对各种说法加以权衡、分析和说明,穷究其理以达到精粹纯一的程度。因此,庄周的《齐物论》即以论名篇,吕不韦著《吕氏春秋》,将 “六论”逐一明确地加以列举。到汉宣帝的时候,诏诸儒在石渠阁讲五经同异,后汉章帝时,博士、议郎、郎官及诸生、诸儒,会白虎观,讲议五经同异,叙述圣贤经典,通贯诸经之论,这些都是论文家应该取法的纯正文体。至于班彪的《王命论》,严尤的《三将军论》,详细地叙述事理,明确地表达感情,更加接近史书论事的体例。曹魏政权建立以后,统治诸侯各国,兼用名家和法家的学说。傅嘏和王粲的论文,考校精熟,深谙事物的名义及道理。直到正始年间,人们仍希望致力于遵守文法,何晏等名士竞尚清谈,开始盛行玄理的讨论,于是老庄思想充斥文坛,黄老之道与孔子之说展开了学术上的争鸣。仔细地审视傅嘏的《才性论》、王粲的《去伐论》、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夏侯玄的《本无论》、王弼的《易略例》、何晏的《道德论》,他们都是心思敏锐,以“我手写我心”有着独特见解的颖异的悟道者,他们那些笔力出众的文论,言辞精确细密,堪称论文中的精美之作。 【原文】 至如李康《运命》11,同《论衡》而过之22;陆机《辨亡》33,效《过秦》而不及44,然亦其美矣。次及宋岱、郭象55,锐思于几神之区66;夷甫、裴頠77,交辨于有无之域88,并独步当时,流声后代。然滞有者99,全系于形用1010;贵无者,专守于寂寥1111。徒锐偏解1212,莫诣正理1313。动极神源1414,其般若之绝境乎1515?逮江左群谈1616,惟玄是务,虽有日新1717,而多抽前绪矣1818。至如张衡《讥世》1919,颇似俳说2020;孔融《孝廉》2121,但谈嘲戏;曹植《辨道》2222,体同书抄。言不持正2323,论如其已2424。 【注释】 11 李康:字萧远,三国时魏国文人。著有《运命论》。载《文选》卷五十三。22 《论衡》:书名,汉王充撰,凡三十卷,大旨详于《自纪》一篇,盖内伤时命之坎坷,外疾世俗之虚伪,故发愤著书,其言多激,然订讹砭俗,亦殊有裨于风教,袁崧《后汉书》谓“蔡邕见之,以为谈助。”盖其论辨之新颖,固有足多者。33 陆机:晋吴郡人,字士衡,少有异才,文章冠世,服膺儒术,非礼不动,祖逊,父抗,世为吴将相,吴灭,机闭门勤学十年,太康末与弟云俱入洛,张华素重其名,曰伐吴之役,利获二俊。后事成都王颖,颖起兵,假机后将军河北大都督,牵秀等忌之,谮机有异志,遂被诛。著有《辨亡论》,载《文选》卷五十三。44 《过秦》:指西汉作家贾谊的《过秦论》,载《史记·秦始皇本纪》。文章议论深刻、见解精到、气势恢弘,结尾点题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55 宋岱:晋人,曾任荆州刺史。《隋书·经籍志》载他著有《易经论》一卷,今不存。郭象:晋河南人,字子玄,少有才理,好老庄,后辟司徒掾,稍至黄门侍郎,东海王越,引为太傅主簿,永嘉末病卒,先是向秀尝为《庄子解义》,惟《秋水》、《至乐》二篇,未竟而卒,象以秀不传于世,遂略事点窜,窃为己注,其后秀义别出本,故今有向、郭二庄,其义一也。66 几神:几微精妙。《易·系辞上》“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易·系辞下》“子曰: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xiàn)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几,微也。《尚书·皋陶谟》“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传》“言当戒惧万事之微。神,不可知之谓。《易·系辞上》“阴阳不测之谓神”。77 夷甫:王衍,晋人,字夷甫,祥之孙,时人称其风姿高彻,如瑶林琼树,为元城令,终日清谈,而县务亦理,累迁至司徒,护东海王越丧回,为石勒所害。裴頠(wěi):(公元267-300年)西晋思想家,字逸民,弘雅有远识,博学稽古,自少知名。88有无:指“崇有”与“贵无”。“崇有论”的代表人物是裴頠,著《崇有论》(载《晋书·裴頠传》)。“贵无论”的代表人物是何晏、王弼。魏晋时期的“有无”之辨非常著名,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深远影响。见《中国哲学发展史》。99 滞:凝滞。1010 系:缚也。1111 寂寥:寂寞也。《唐书》“弦歌之地,寂寥无声。”1212 徒:空也。锐:利也。1313 诣:所至之境。正理:纯粹之理。正,纯一不杂。1414 动:感也。这里有以心感悟的意思。佛家认识世界主张“唯心所现”,认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通过人心的变现产生出来的。这一动字用得极妙,堪称春秋笔法,刘彦和炼字的工夫可见一斑。极:穷尽曰极。《诗》“昊天罔极”。神源:万物之源。范注“动极神源,谓用思至极深之地;即下云般若之绝境也。神源,犹言理源。”陶潜《桃花源诗》“怡然有馀乐,于何劳智慧。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1515 般若:即智慧。探寻到万物的本源,真的是智慧现前而另有一番境界吗?般若这两个字妙不可言,可谓是最智慧的词汇被最智慧的人,用在了最恰当的地方。刘勰是纯粹的觉悟者,中国历史上也不乏苏东坡这样的彻悟者,政治人物中更不乏开天辟地的神悟者。中华文化精深博大、吞吐六合、传承有序,它造就的则是世界一流的大智慧,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绝境:与人世断绝之境。陶潜《桃花源记》“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1616 逮(dài):及。江左:谓长江以东之地,即今江苏等处,晋时温峤称王导为江左夷吾。《魏禧日录杂说》“江东称江左,江西称江右,盖自江北视之,江东在左,江西在右耳。”1717 日新:日日自新。《易》“日新之谓德盛”。《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1818 抽:引。(陆机赋)“思轧轧其若抽”。引其头绪曰抽绎。绪:馀。如绪风、绪馀。《吕氏春秋》“道之真以持身,其绪馀以为国家。”1919 张衡:后汉西鄂人,字平子,善属文,作《两京赋》,构思十年乃成。尤精天文历算,作浑天仪,机巧为后世所称。诗文有《张河间集》,著有论文《讥世论》(今不存)。2020 俳说:游戏言词,古称俳谐,类于俳优者也。宋太尉袁淑,取古之文章,令人笑者,次而题之,名《俳谐集》。2121 孔融:东汉人,孔子二十四世孙,字文举,少有俊才,献帝时为北海相,立学校,表儒术,寻拜大中大夫,值汉室之乱,志在靖难,然才疏意广,迄无成功,尝自谓“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矣。”后为曹操所忌,被诛。“孔融让梨”的典故家喻户晓。著有《孝廉论》,今不存。2222 曹植:三国魏文帝之弟,武帝第三子,字子建,封陈王,卒谥曰思,故亦称陈思王。十岁善属文,援笔立成,甚为武帝所爱。文帝忌而疏之,既就国,每欲求别见,幸冀试用,终不能得,怅然绝望,遂发疾薨。植文才富艳,谢灵运尝言“天下文章只一石,子建独得八斗。”其推重如此,所著诗文有《曹子建集》,凡十卷。《辨道论》载《曹子建集》、《续古文苑》卷九。2323 言:发声以表意思。正:纯一不杂。2424 已:止。 【译文】 至于像李康的《运命论》,主题与王充的《论衡》相同,而文章的品格却高于它。陆机的《辨亡论》,仿效贾谊的《过秦论》,但文章的见解和气势却远远不及后者。然而也堪称优美的论文。再有像宋岱、郭象,他们文思敏捷,用意精微、深不可测。夷甫、裴頠,就“崇有”与“贵无”的论题进行激烈的辩论。他们的论著都是那个时代天下无双的好作品,其声望也流传于后代。然而,滞累于“崇有”的人,完全束缚于所看到的有形的效用,主张“贵无”的人,又一味地执守于寂寞的话语。他们都是徒劳地在偏激的理解上固执己见,达不到先哲那些纯粹的道理所包含的高妙的境界。探寻到万物的本源,真的是智慧现前而另有一番境界吗?到东晋时期,玄风大盛,江东的名士们谈论的内容离不开深奥的玄理,虽有日日自新的愿望,也大都是前代话题的继续。至于张衡的《讥世论》,类似于俳优游戏的言词,孔融的《孝廉论》,也仅仅是论述嘲笑和戏弄的内容,曹植的《辨道论》,与书官抄写文章的体裁相同。倘若表达意思不持守纯粹的理念,这样的话还不如不说。 【原文】 原夫论之为体,所以辨正然否11。穷于有数22,究于无形33,钻坚求通44,钩深取极55,乃百虑之筌蹄66,万事之权衡也77。故其义贵圆通88,辞忌枝碎,必使心与理合,弥纶莫见其隙99;辞共心密,敌人不知所乘1010,斯其要也1111。是以论如析薪1212,贵能破理。斤利者1313,越理而横断1414;辞辨者1515,反义而取通1616。览文虽巧,而检迹知妄1717。唯君子能通天下之志1818,安可以曲论哉1919? 【注释】 11 原:谓推原其所由来。《管子》“比缀以书,原本穷末。”辨:判别。22 穷:研究,如言穷理尽性。有数:《庄子》“得之于手,应之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成玄英疏)“数,术也。”术,道也。《晏子·杂下篇》“言有文章,术有条理。”33 究:竟也。《汉书》“盛德不及究于天下”。究竟犹穷极也,无形:不具备某种事物的形式、名义而有类似作用的。此言于无形之中透彻地了解论文之道。44 钻坚:以谦卑和永不满足的态度去探寻道理,比喻彻底地弄明白。《论语·子罕》“仰之弥高,钻之弥坚。”通:贯彻。《易》“惟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55 钩深:探讨深奥的道理。钩,致难致之物。《易·系辞上》 “钩深致远。”(疏)“物在深处,能钩取之。”喻穷理之事也。极:穷尽,比喻程度之深。66 百虑:深思熟虑,言谋思之多。百,众多也。虑,谋思也,思有所图曰虑。《尚书·太甲下》“弗虑胡获”。筌蹄:捕猎的工具,比喻达到目的的手段。《庄子》“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77 权衡:品评事物。(李白文)“今天下以君侯为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权衡。”88 圆通:佛教语,《楞严正脉疏》云“六根互用,周遍圆融,成兹妙果,其修入方法,最为方便者,即从耳根修入,耳根闻性,人人本自圆通,如十方击鼓,一时并闻,是圆也;隔墙听音,远近能悉,是通也。声有动静,循环代谢,而闻性湛然常住,了无生灭,若不寻声流转,而能反闻自性,渐至动静双除,根尘逈(jiǒng)脱,寂灭现前,六根互相为用,遂得圆通。今俗谓性情圆活不执己见者谓圆通。99 弥纶:《易》“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弥如弥缝之弥,指联合;纶如经纶之纶,指条理。1010 乘(chéng):利用。1111 要:切要。《孝经》“先王有至德要道”。此言论文紧要玄妙之处。1212 析:破木。《诗》“析薪如之何”。1313 斤:斫木所用之刀。1414 横断:比喻主观臆断。横,恃势力而不顺理。1515 辞辨者:巧于文辞的人。辨:同辩。有口才者曰辩口。《史记·范睢传》“齐襄王闻睢辩口”。1616 反义:违背正义。通:陈述。《汉书》“先生通正言”。1717 检:查验。如检点,检收。迹:循实而考之。《汉书》“迹汉功臣,亦皆割符世爵。”前人所遗留者亦曰迹。《庄子》“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妄:诞也。指非经非典,荒诞的言论。1818 君子:此言德行出众的圣人。能通天下之志:《易·系辞上》“子曰:‘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1919 曲论:歪曲事实的狡辩;一面之词,即非正直的观点。曲,屈也,直之反。《尚书·洪范》“五行:三曰木,木曰曲直。”《管子》“辩于一言、察于一治、攻于一事者,可以曲说而不可以广举。” 【译文】 推原论文的由来,可以知道它是用于判别事物名义以确定其是非的文体。在文理方面穷理尽性,于无形之中透彻地了解论文之道,怀着敬畏之心以谦卑的态度探讨深奥的道理,它是深思熟虑之后达到目的的手段,它是品评万事万物正确与否的标准。因此,它的要义在于性情圆活不执己见,言辞应力求避免支离琐碎,务必使自己的思想与义理契合,融合各种材料而富有条理,把论点组织得天衣无缝;文辞和思想密切结合,使论敌无机可乘,这是最为关键的要点。因此,写论文和劈柴的道理一样,重点在于分析和说明事理。刀锋锐利,就可以不顾纹理将木头横着砍断;巧于文辞,往往违背正义凭主观意志来陈述意见。这类文章看上去似乎很美,一旦按照圣贤经典来稽考查验,就会发现它们非常的荒谬。只有那些德行出众的古圣先贤,他们见微知著,洞悉万物之源而贯彻天下人的心志,怎么可以歪曲事实,用一面之词,来发表并非正直的观点呢? 【原文】 若夫注释为词11,解散论体22,杂文虽异,总会是同33。若秦延君之注《尧典》44,十馀万字;朱文公之解《尚书》55,三十万言,所以通人恶烦66,羞学章句77。若毛公之训《诗》88,安国之传《书》99,郑君之释《礼》1010,王弼之解《易》1111,要约明畅1212,可为式矣1313。 【注释】 11 注释:注解。注,解释文辞。22 解散:分离。论体:被注解的这个文辞。33 “杂文”二句:对各种不同的说法加以权衡、分析和说明,穷究其理之后进行综合概括(以达到精粹纯一的程度)。杂,集也。《易》“杂物撰德”。言杂聚天下之物也。44 秦延君:名恭,西汉学者。《尧典》:《尚书》首篇,记帝尧之事,谓之典者,谓可为后世常法也。55 朱文公:朱普,字公文,西汉学者。《尚书》:经名,尚,上也,以其为上古典、谟、训、诰之文,故曰《尚书》,实世界最古之史也,秦火亡失,汉初济南伏生口授晁错二十八篇,号为今文《尚书》,后鲁恭王坏孔子旧宅,于壁中得竹简《尚书》,皆科斗文,号为古文《尚书》,合以今文,省其烦复,多三十一篇,故今《尚书》共有五十九篇。有汉孔安国传,孔颖达疏,共二十卷,即今注疏本。66 通人:《论衡》“博览古今者为通人”。恶烦:憎恶繁杂。77 羞学章句:以学习分析章节句读为耻。章句,言分其章节句读也。《诗疏》“诗有章句,总义包体,所以明情也。”《汉书·夏侯胜传》“胜从父子建,自师事胜及欧阳高,左右采获,又从五经诸儒问,与《尚书》相出入者,牵引以次章句,具文饰说,胜非之曰:‘建所谓章句小儒,破碎大道。’”88 毛公:毛亨。训:注解。《诗》:《诗经》,书名,诗本里巷歌谣与朝庙乐章。古凡三千篇,孔子删为三百十五篇,分《国风》、《小雅》、《大雅》、《颂》四体。汉时立于学官者,有齐、鲁、韩三家,后世皆不传,独传毛公之学,故《诗经》别称《毛诗》。以其书为毛公所传,故称《毛诗》。《汉书·艺文志》有《毛诗》二十九卷,《毛诗故训传》三十卷,但称毛公,不著其名。郑玄《诗谱》始称大毛公、小毛公。据陆玑《草木虫鱼疏》,大毛公为毛亨,汉鲁国人,小毛公为毛苌,汉赵国人,今所传者,即《汉志》之《故训传》,《四库提要》定为毛亨撰。自后汉郑玄为之笺。齐、鲁、韩三家之《诗》遂废,独存《毛诗》,唐有孔颖达疏共四十卷。99 安国:孔安国,汉之大儒,孔子十二世孙,师事申公,治古文《尚书》,以今文字读之,承诏作《书传》,又作古文《孝经传》、《论语训辞》,官至谏大夫,临淮太守。1010 郑君:郑玄,东汉高密人,字康成,少为乡啬夫,以不乐为吏,遂造太学受业,博通诸经,及《三统历》、《九章算术》等,后事扶风马融,游学十馀年,乃归,会以党事禁锢,遂隐修经业,杜门不出,党禁解,征辟皆不就,著书凡百馀万言,弟子自远方至者数千人。时孔融为北海相,深敬之,告高密县为特立一乡,曰郑公乡,广辟门衢,号为通德门,献帝建安五年卒,年七十四,经学家称郑众为先郑,因称玄为后郑,亦曰郑君,所著之书,今存者有《毛诗笺》、《周礼》《仪礼》《礼记》注,其《易注》及《春秋之箴膏肓》、《发墨守》、《起发疾》,皆后人所辑佚书,残缺不完矣。1111 王弼:三国魏山阳人,字辅嗣,辞才逸辨,注《易》及《老子》,年二十四而卒。1212 要约:要言不烦,言得其要。要,约也。1313 式:制也,样也,为人所取法者也。如程式,公式。 【译文】 关于注解经典的文辞,就是分离论体,对各种不同的说法加以权衡、分析和说明,穷究其理之后再进行综合概括,以达到精粹纯一的程度。不过像秦延君注解《尚书·尧典》,就用了十馀万字,朱文公解释《尚书》,也用了三十馀万言,这就是博览古今的学者之所以憎恶繁杂,以学习分析章节句读为耻的原因。至于毛亨著《毛诗诂训传》、孔安国著《尚书传》、郑玄著《三礼注》、王弼著《易经注》,他们的注解都要言不烦,明白畅达,可以作为注释经典的榜样。 【原文】 说者,悦也11。兑为口舌22,故言资悦怿33。过悦必伪,故舜惊谗说44。说之善者,伊尹以论味隆殷55,太公以辨钓兴周66,及烛武行而纾郑77,端木出而存鲁88,亦其美也。 【注释】 11 说:本义是用话来表达意思,这里的说有说(yuè)服之意,即用理由充分的话使对方心服。悦:乐也。《诗》“我心则悦”。指悦服。22 兑为口舌:出自《易经·说卦传》。兑,卦名,说也,直也。《诗》“松柏斯兑”。33 言资悦怿:《易经·说卦传》“兑,正秋也,万物之所说也,故曰说言乎兑。”意思是,兑卦,是正秋的象征,万物成熟欣悦于此,所以说喜悦的语言就是兑。资,用也,讬也。《易》“万物资始”。怿,悦也。44 舜惊谗说:《尚书·舜典》“帝曰:“龙!朕塈谗说殄行,震惊朕师。”舜帝对龙说,他要杜绝谗言与邪行惊扰自己的民众。舜,虞舜,虞帝之号曰舜,古圣德之君,以揖让有天下,为君主之极则,故颂君主必称尧舜。55 伊尹:商之贤相,名挚。初耕于莘野,汤三聘始往。相汤伐桀,遂王天下。汤尊之为阿衡,汤崩,其孙太甲无道,伊尹放之于桐宫,三年,太甲悔过,复归于亳。论味:《吕氏春秋·本味》载伊尹论五味三材之调和,与水、火、时、序的关系,进而论及圣人之治道。《史记·殷本纪》“伊尹,名阿衡。阿衡欲干汤而无由,乃为有莘氏媵臣,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隆:兴盛。66 太公:吕望,太公望,周初贤臣,姜姓,吕氏,名尚。初钓于渭滨,文王出猎遇之。曰:“吾太公,望子久矣。”故称太公望,为武王之师,故又称“师尚父”,佐武王克殷有功,封于齐,世传兵书有《六韬》六卷,旧题吕望撰,词意浅近,不类古书,疑后人所依托也。辨钓:今《六韬·文韬·文师》篇载太公辨钓语,意在助益家国天下。77 烛武:烛之武,春秋时郑国大夫。《左传·僖公三十年》载,在晋国和秦国围困郑国的时候,郑文公派烛之武去说服秦穆公,拆散秦晋联盟,解郑国之危。纾(shū):解也。88 端木:春秋卫人,姓端木,名赐,孔子弟子,列于言语之科,料事多中,善货殖。七十子之徒,子贡最富,《史记》称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储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出而存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春秋时齐国田常欲出兵攻打鲁国,子贡前往说服田常转攻吴国,保全了鲁国。 【译文】 说就是用理由充分的话使对方悦服。《易经》上说,兑是口舌的象征,因此语言是用来表达喜悦让人信服的。过分地讨人喜欢必定有欺诈的意图,所以,《尚书·舜典》载有虞舜对龙说的一句话,他要杜绝谗言与邪行惊扰自己的民众。善于言说的人,如殷商时期的伊尹,用五味调和的道理来比喻治国之道,使商朝得以兴盛;姜太公从钓鱼这件小事可以看出治理天下的大道理,来帮助周文王,使国家得以富强。到春秋时,郑国的大夫烛之武,在秦晋联合围困郑国的时候,说服秦穆公,秦郑结盟,进而解除郑国之危;孔子的学生端木赐,在齐国准备攻打鲁国的时候,说服齐国转攻吴国,从而保全了鲁国。这些都是巧妙地驾驭语言的典范。 【原文】 暨战国争雄11,辨士云涌22,纵横参谋33,长短角势44,转丸骋其巧辞55,飞钳伏其精术66。一人之辨,重于九鼎之宝77;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六印磊落以佩88,五都殷赈而封99。至汉定秦、楚,辨士弭节1010。郦君既毙于齐镬1111,蒯子几入乎汉鼎1212;虽复陆贾籍甚1313,张释傅会1414,杜钦文辨1515,楼护唇舌1616,颉颃万乘之阶1717,抵嘘公卿之席1818,并顺风以托势1919,莫能逆波而溯洄矣2020。 【注释】 11 暨:及、至。战国:(公元前475-221年)时代名,列国争战,故曰战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韩、赵、魏三家分晋,与秦、楚、齐、燕共为七国。自后至秦并六国,其间皆为战国之世。22 辨士:与辩士同。长于辞令者。云涌:言集合之盛。成语“风起云涌” 比喻事物迅速发展,声势浩大。33 纵横:合纵连横。合南北曰纵,联东西曰横。战国时有纵横家言,谓苏秦联六国以拒秦为纵;张仪说六国以事秦为横。参谋:代人出主意。亦指制定谋略、计划的人。44 长短:犹言善恶。春秋无义战,战国策士针对纷纭复杂的时势,论其权变的方法。角势:争夺权力或机会。角,竞也,如言角逐。势,权力;机会。《孟子》“虽有智慧,不如乘势。”55 转丸:喻便易也。骋:(孔融文)“飞辩骋辞”。言文辞之奔放。巧辞:富有智慧的言辞。巧,黠慧,拙之反。《老子》“大巧若拙”。66 飞钳:《周礼疏》“鬼谷子有《飞钳》、《揣摩》篇,皆言纵横辨说之术,飞钳者,言察是非语,飞而钳之。伏:匿藏。精术:精细的谋略。术,方法、策略。77 九鼎之宝:《史记·平原君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九鼎,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成汤二十七年,迁九鼎于商邑,周武王二十七年,迁九鼎于洛邑,三代时以为传国之重器,至昭襄王五十二年,秦攻西周,取宝器九鼎,其一飞入泗水,馀八入秦,嗣后九鼎遂无可考,唐武后及宋徽宗,复铸九鼎,宋九鼎旋入于金,后亦无考。见《史记·封禅书》。“九鼎”、“大吕”,皆传国重器,历代帝王珍宝之。此处极喻其辩言之珍贵。88 六印磊落:蔡邕《释海》:“连衡者六印磊落。”(《全后汉文》卷七十三)。六印,言苏秦曾佩六国相印。磊落,多貌,谓错杂不一也。《后汉书》“连横者方印磊落”。99 五都:《史记·张仪列传》载,“秦惠王封仪五邑”。殷赈(zhèn):富饶。(张衡赋)“乡邑殷赈”。1010 弭节:《楚辞》“吾令羲和弭节兮”。犹言驻节,今多指谓达官贵人税驾其地而言。(税驾:犹解驾,言休息也。)1111 郦君:郦食其(yìjī),汉陈留高阳人,谒沛公,说下陈留,号为广野君,又说齐下七十馀城,及韩信袭齐,齐以食其为卖己,遂烹之。毙于齐镬:《史记·郦食其传》载“郦生常为说客,驰使诸侯。燕赵已定,唯齐未下,使郦生说齐王。……淮阴侯闻郦生伏轼下齐七十馀城,乃夜度兵平原袭齐,齐王田广闻汉兵至,以为郦生卖己,遂烹郦生。”镬(huò),煮,这里指镬烹,秦代酷刑。1212 蒯(kuǎi)子:蒯通,汉涿郡人,本名彻,以避武帝讳,故汉史作通,楚汉时说士,有权变,武信君用其策,降燕赵三十馀城,韩信用其计,遂定齐地,自序其说,号曰《隽永》,凡八十一首。几入乎汉鼎:蒯通曾劝韩信背叛刘邦,刘邦抓到蒯通时,打算烹杀他,后又将其释放。见《史记·淮阴侯传》。1313 陆贾:汉初楚人(约公元前240-170年),以客从高祖定天下,有口辩,尝使南越,招谕赵佗,拜太中大夫,所著书,号《新语》,共十二篇,大旨崇王道,黜霸术,归本于修身用人,汉儒自董仲舒外,此为最醇。籍甚:记录口辩的著述。籍,书册以备记录者,凡书亦谓之籍。如经籍,典籍。甚,即甚口,言有口辩也。1414 张释:即张释之,字季,汉堵阳人,文帝时为廷尉,用法平恕,天下无冤民,景帝时,出为淮南相。傅会:颜师古注“令其议论依附时事也”。《汉书·张释之传》 “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卑之,毋甚高论,令今可施行也。’于是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汉所以兴者。文帝称善,拜释之为谒者仆射。”1515杜钦:字子夏,延年子。成帝初,大将军王凤请为武库令,去官。后举贤良方正对策,以病赐帛罢,后为议郎,复以病免。征诣王凤幕府,以寿终。《汉书·杜周传》称“钦为人深博有谋,尝有‘补过将美’之功。”另见《全汉文》卷三十一。文辨:富有文采的辨言。文,质之对。《论语》“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1616 楼护:汉齐人,字君卿,时王氏五侯宾客,各有所厚,惟护与谷永同为五侯上客,每日五侯馈饷之,君卿合五侯所馈为鲭,名五侯鲭。唇舌:谓口才。《汉书·楼护传》“为人短小,精辨,论议常依名节,听者皆竦,与谷永俱为五侯上客。语曰:‘谷子雲笔札,楼君卿唇舌。’”俗亦谓争论为费唇舌。1717 颉颃:傲视。《说文·通训定声》云:“傲睨之意”。比喻刚直不屈。万乘之阶:王庭。万乘,指皇帝。(张衡赋)“虽万乘之无惧”。阶,阶级。1818 抵嘘:《考异》“抵嘘者,言论吐纳于公卿之席也。《赞》云:‘呼吸阻劝’者,即为‘抵嘘’注脚。”范注“颉颃万乘,谓郦、蒯、张之属;抵嘘公卿,谓陆、杜、楼诸人也。”公卿:古代高官。如三公九卿。《论语·子罕》“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1919 顺风:与风向相同。犹言因循时尚,托势:迎合时势。托,即讬,假借。2020 逆波溯洄:比喻追本溯源。溯,追怀往昔。如追溯,回溯。 【译文】 到战国时期,诸侯争霸,辩士云集,声势浩大,他们合纵连横,为诸侯国策画谋略,以长短善恶之说角逐权力、争夺机会,以便易奔放之辞呈现语言的智慧,以洞察是非之语匿藏精细的谋略。毛遂一个人的论辨,比传国重器“九鼎”还要珍贵,他的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苏秦因“合纵”佩戴六国相印,张仪因“连横”获赠五座富城。到汉高祖刘邦平定秦、楚统一中国这段时期,辩士们也开始驻节休息。少数说客,如郦食其就被齐王田广烹杀,蒯通也差一点被刘邦煮烹。虽然还有陆贾的著述记录口辩,张释之的议论依附时事,杜钦辨白的言辞富有文采,楼护精辨过人的口才,他们看上去刚正不阿、傲视于王庭,与众官员一起高谈阔论,实际上都是顺应时风,假借时势而已,没有人能够追本溯源效法古人来扭转大局了。 【原文】 夫说贵抚会11,弛张相随22,不专缓颊33,亦在刀笔44。范睢之言疑事55,李斯之止逐客66,并顺情入机77,动言中务88,虽批逆鳞99,而功成计合1010,此上书之善说也1111。至于邹阳之说吴、梁1212,喻巧而理至,故虽危而无咎矣1313;敬通之说鲍、邓1414,事缓而文繁1515,所以历骋而罕遇也1616。 【注释】 11 抚会:识时务。范注“抚会,犹言合机。”《注订》“抚者因势,会者适时也。”抚,循也。《尚书·皋陶谟》“抚于五辰”。会,适也。谓适当其时。22 弛张:犹言兴废。《韩非子》“万物必有盛衰,万事必有驰张。”33 缓颊:以婉言相晓譬劝阻之也。44 刀笔:古简牍用竹木,以刀代笔,故曰刀笔。书吏之掌案牍者,亦谓之刀笔吏。《史记》“萧相国何,于秦时为刀笔吏。”后因称讼师为刀笔,这里指长于文笔善辩的官员。55 范睢:战国魏人,说秦昭襄王以“远交近攻”之策,得为相,封应侯。疑事:成就霸王之业的疑惑事。见《史记·范睢传》。66 李斯:秦始皇之相,本楚上蔡人,从荀卿学帝王术,西仕于秦,始皇既定天下,斯为丞相,定郡县制,下禁书令,变仓颉籀文为小篆,二世时赵高诬斯子李由与盗通,腰斩咸阳市。止逐客:秦宗室大臣向秦始皇建议,驱逐外来事秦者,李斯作《谏逐客书》谏阻。见《史记·李斯列传》。77 顺情:循乎人情。《易》“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顺,从也,不逆也。情,性之动也。入机:及于精微之奥、真性之域。入,自外而至内。机,凡发动所由谓之机。又真性、枢要之谓也。《大学》“其机如此”。88 动言中务:谓言语要符合性情,出自内心。动,起也。《魏书》“兵以义动”。中务,内心深密之要。中,心也。《史记》“深中宽厚”。务,事务,要务。《易》“开物成务”。99 批逆鳞:《史记·荆轲传》“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喻秦强暴不可抵触。《史记·韩非传》“夫龙之为物也,可扰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寸,人有撄之,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能无撄人主之逆鳞则几矣。”故称敢于触怒君上曰批逆鳞。1010 功成:大功告成。计合:符合策画。计,策也。《汉书》“用陈平秘计得出”。1111 上书:向君主进呈书面意见(多陈述政治见解)。1212 邹阳:汉临淄人,景帝时,与枚乘、严忌仕吴,以文辩知名,吴王阴有邪谋,上书谏,不听,去之梁,从孝王游,为羊胜等所谮,下狱,上书自陈,王出之,待为上客。有《上吴王书》、《狱中上梁王书》。见《汉书·邹阳传》。吴:指吴王刘濞(bì)。梁:指梁孝王刘武。1313 咎:愆也,过也。1414 敬通:冯衍,东汉初年作家。字敬通,京兆杜陵人。祖野王,元帝时为大鸿胪。衍幼有奇才,年九岁,能诵《诗》,至二十而博通群书。王莽时,诸公多荐举之者,衍辞不肯仕。《后汉书·冯衍传》载“更始二年,遣尚书仆射鲍永行大将军事,安集北方。衍因以计说永……”《计说鲍永》、《说邓禹书》,见《全后汉文》卷二十。鲍:鲍永,东汉初将军。邓:邓禹,东汉新野人,字仲华,幼与光武相亲,光武定河北,常与定计议,以前将军持节入关,名震关西,拜大司徒,云台二十八将,禹其首也。1515 事缓:不称职,言事过于宽舒。事,职务。《论语》“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缓,疏迟。《孟子》“民事不可缓也”。前文有所谓“缓颊”者。1616 历骋而罕遇:范注“衍在光武时,被黜,仕不得显,卒至西归故郡,闭门自保,不敢复与亲故通,所谓‘历骋而罕遇’也。”历骋,疏于文辞,很少上书陈政言事。历,疏也,义近于罕。骋,奔放。 (孔融文)“飞辩骋辞”。言文辞之奔放。 【译文】 说,贵在因循时势,契合时务,随世事兴替而产生变化。不仅可以用婉言相晓譬、徐言相劝阻,也少不了那些长于文笔善辩的官吏。如战国的范睢,就上书为昭襄王开释疑惑,助其成就王业,秦国的李斯,就秦宗室大臣向秦始皇建议,驱逐外来事秦者,上书进行谏阻。他们都能循乎人情,及于精微之奥、真性之域,以出自内心、符合性情的语言去感化别人,虽然触怒君上,也可以大功告成,符合策画,实现愿望。像这一类陈述政治见解的上书即是很好的说辞。至于西汉的邹阳上书吴王和梁王的言论,比喻精巧而道理至诚,因此,虽有危险却无罪过。东汉的冯衍上书劝说鲍永和邓禹,言事过于宽缓,且文笔冗繁,被黜以后更是疏于文辞,不复上书陈政言事,不敢再与亲故往来。 【原文】 凡说之枢要11,必使时利而义贞22,进有契于成务33,退无阻于荣身44。自非谲敌55,则唯忠与信。披肝胆以献主66,飞文敏以济辞77,此说之本也。而陆氏直称“说炜晔以谲诳”88,何哉? 【注释】 11 枢要:《后汉书》“天下枢要,在于尚书。”汉尚书为百官之纲领,政事之总汇,故曰枢要。凡为行政机关总汇之地,皆称枢要。枢,中央之机关。此言说辞之关键、要指。22 时利:机会很好。时,机会。《论语》“好从事而亟失时”。义贞:义正,符合正义。贞,正也。33 契:神合,意志相合曰相契。成务:成功之事业。《论语·泰伯》“巍巍乎其有成功也”。44 荣身:个人之声闻名誉。55 自非谲(jué)敌:运用权术对付欺诈的敌人。谲:欺诈。《淮南子》“以谲应谲”。66 披:开也。《汉书》“披心腹,见情素。”《晋书》“歃血断金,披心相付。”比喻以至诚待人。肝胆:诚恳之义,犹言披肝露胆,中藏坦白无所隐曲。77 文敏:文思敏捷。济:成也。《尚书·君陈》“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88 陆氏:陆机,晋吴郡人,字士衡,少有异才,文章冠世,服膺儒术,非礼不动,祖逊,父抗,世为吴将相,吴灭,机闭门勤学十年,太康末与弟云俱入洛,张华素重其名,曰伐吴之役,利获二俊。后事成都王颖,颖起兵,假机后将军河北大都督,牵秀等忌之,谮机有异志,遂被诛。说炜晔(wěi yè)以谲(jué)诳:陆机在《文赋》中对“说”的解释。炜晔,比喻辞彩之盛。炜,盛赤。《诗》“彤管有炜”。(蔡邕赋)“丹华炜炜,绿叶参差。”晔,光也。比喻文采。谲诳,运用权术欺诈的语言。谲,欺诈也;权术也。《论语》“晋文公谲而不正”。诳,欺也,惑也。 【译文】 说这种文体的关键,必须是适时地利用很好的机会而又符合正义,进可契合于事业的成功,退又无碍于个人的声闻名誉。运用权术对付欺诈的敌人,凭藉的唯有忠心与诚信。将至诚之心奉献于主人,用敏捷的文思来成就激扬的文辞,这即是说的根本。而陆机却直白地称:“说就是用辞彩丰富的语言来达到欺诈的目的”,这句话又作何解释呢? 【原文】 赞曰:理形于言11,叙理成论。词深人天22,致远方寸33。 阴阳莫忒44,鬼神靡遁55。说尔飞钳,呼吸沮劝66。 【注释】 11 形:现。《大学》“此谓诚于中,形于外。”22 深:邃也,深微也。《易》“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人天:谓人与天。《晋书》“帝尧昭焕而道协人天”。33 致远:致用于幽远。《易》“精义入神,以致用也。”《传》“神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故能乘天下之微,会而通其用也。”诸葛亮《戒子篇》“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方寸:谓心也。《列子》“吾见子之心矣,方寸之地虚矣。”比喻用心感悟以洞彻事理。44 阴阳:我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之中通贯物质和人事的两大对立面。《易》“一阴一阳之谓道”。莫忒:谓自然之道没有差忒。忒,差也。《诗》“昊天不忒”。55 鬼神:鬼怪与神灵。靡:无也。遁:逃也。66 呼吸:气息出入之作用。出息为呼,入息为吸。比如运用权术对付欺诈的敌人,而得心应手,进退自如。沮(jǔ):止也。《孟子》“嬖人有藏仓者沮君”。劝:奖勉。如奖劝,激劝。 【译文】 总之:道理是通过语言体现出来的,叙述经典、阐释义理以达到精粹纯一的程度就成为论。论说的言词深微至极,可以贯彻天下人的心志,它精义入神,致用于幽远,皆因为它能够传达洞彻事理、感悟世界的人们的心声。宇宙间阴阳变化的自然之道没有差忒,鬼怪与神灵也无法逃避人们洞悉世界的思想的智慧。说就是用话来表达意思,而精妙的说辞可以用洞察是非之语匿藏精细的谋略,用理由充分的话使对方心悦诚服,它可以得心应手地运用权术来对付欺诈的敌人而进退自如,它还可以制止昏聩,明辨善恶,奖劝忠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