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巧遇神医,一剂良方退高热

 知识传承永恒 2020-05-28

时隔多年,我依然记得那位头发斑白的老中医,坐在人群喧扰的地方,认真看书。

上回说到小时候经常跟爷爷上山采药,但长大之后学业繁忙就很少有这样的机会了。但是与中医的缘分还在继续......

1.半夜高烧不止

巧遇神医,一剂良方退高热

还记得高二升高三那一年,八月初的一个晚上,睡前我突然觉得自己非常口干,十分难受,可那时候已经是晚休时间,我只好跑去宿舍阳台的水龙头往嘴里灌水,(当时宿舍没有开水),不停地漱口,希望可以润一下喉咙。

到了半夜,我突然觉得全身极度的恶寒,额头也是热乎乎的,全宿舍的棉被都往我身上盖,我方才觉得暖和一点,好不容易熬到天亮。

早上起床打算去市中医院开点中药,但急诊医生才问了几句,就给我上了抗生素。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打吊针,也是至今唯一一次。

吊针当天烧退,第二天再次烧起,然后又是去吊针,就这样反反复复,持续了将近一周,结果还是高烧。

2.巧遇老中医

那天中午我路过菜市场旁边,刚好看见有一家药店,里面有个坐堂大夫。

那是一个女的老中医,头发花白,但脸上气色尤佳,在托着老花镜很专注地看书,一本旧得发黄的医书,店里略显冷清,静得我都不好意思打断她。

老人家还是注意到我了,轻轻放下手中的书,摘掉眼镜,目光里透露着慈祥、友善,很有医范。

她招呼我坐下,我略显拘束,我说我发烧了,吊了几天针水没有效果。

她便用手背碰了碰我的额头,接着右手搭我的左脉上,然后便是左手搭我右脉,再看了看我的舌,边看边问我的症状。

我忘记自己当时说了什么,只记得老中医身上散发着一种很值得人信服、不可置疑的气质,让人安心。

听完我的话,她点了点头,略作思考,随后就开了一张处方给药师抓药两剂(具体开了什么药,我没有看到),叮嘱我药煮沸之后就喝,不宜久煎。当天我把药喝了后就午休去了,不久便浑身出汗,换了几回衣服,然后烧就退了。

但我觉得浑身乏力、头晕嗜睡、脸色苍白,就赶紧喝了三支葡萄注射液(一盒五支那种,广西某厂家生产的),才觉得舒服一些。

就这样喝了两天葡萄糖,喝点热粥,休息几天,这病总算退去。

3.病情回顾

回想一下,当时我主要的症状:恶寒无汗、高热、口咽干、舌脉不详

根据《伤寒论》:“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伤寒。”

巧遇神医,一剂良方退高热

(麻黄)

我初步判断自己是太阳伤寒病,也可以简单理解为风寒感冒,但我认为这两个概念不能完全等同。我估计那大夫给我开的应该是麻黄汤或者葛根汤,可能还根据我的口干症状加了一味天花粉,当然这只是我的推测。

我病已一周,加上抗生素的针水过于寒凉已经耗伤我的正气。然后我又出汗太多(中药发汗不能太过,微微发汗即可),加重耗伤正气,所以我及时补充了葡萄糖(要温开水冲服),喝热粥以养胃气,也就是补能量,中医的说法就是补益正气,正气充足方可抗邪于外。

活到老、学到老、无止境

虽然当时没有和她作过多的交流,但是我已经彻彻底底为她的气质所折服,给人一种知识渊博、造诣深厚、医德高尚的感觉。

到现在我心里依然很感激那位大夫,一剂中药就让我邪去病安,可见得这是位功底很深的老中医,我不由感慨,高手在民间啊!

即使门前就是市场,即使店里也冷清,她也可以在这一片喧闹嘈杂中坚持读书充电,活到老,学到老,无止境,让我想到了陶渊明的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就是真真实实的写照。

细心观察,你会发现大多数名老中医都会有每天坚持读书甚至背书的习惯,读书百遍其义方可自见,这种治学态度着实让我钦佩,这段回忆也将会影响我的一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