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际根:博物馆里青铜器名称的由来(下)[博物馆日特稿续篇]

 RK588 2020-05-28

Archaeology

2

“无铭” 从古

并非所有铜器都有铭文。一些铜器虽然有铭文,却未必注明器名。若属同类器有“自铭”者提供参考,自可对照“自铭”铜器来甄别器类,从而获得类名。不过也有少数铜器完全找不到可资对比的“自铭” 青铜器。例如今天我们称之为“觚” 的器物,从未见有自铸其名者。此类铜器是地地道道的“无自铭” 信息青铜器。

北宋学者对于“无自铭”铜器的类名加注非常谨慎, 绝不擅作主张随意加注。他们的办法是设法从先秦文献、两汉典籍中寻找信息。古代有关“礼” 的三部经典《周礼》、《仪礼》、《礼记》, 便是他们最重要的参考书。

《礼记· 明堂位》 载“灌尊,夏后氏以鸡彝, 殷以斝, 周以黄目”。此条记载,对于北宋人加注斝的类名起了重要作用。他们可以根据“殷以斝”的线索,排除已有的“自铭”铜器之器名后,再追踪文献中有关礼器使用的相关细节,从而确定“斝”的器形。

《宣和博古图》 给牺尊加注类名,《续考古图》 给兕觥加注类名, 也都参考了《礼记· 明堂位》 载“牺象,周尊也”等记载。牺尊、兕觥等器物名均为今天所继承。(图十)

我们将北宋人这种处理“无自铭”铜器的加注方法,称为“无铭从古”。通过这种方法,北宋学者最终确定了觚、爵、斝、觯、卣、瓿等器的类名(图十一)。

900 多年前, 北宋人完成了绝大多数青铜器的类名加注。这是划时代的成就。

宋人称尊,今仍称尊;宋人称罍,今仍称罍;宋人称卣,今仍称卣;宋人称壶,今仍称壶;宋人称爵,今仍称爵;宋人称斝, 今仍称斝;宋人称觚,今仍称觚;宋人称觯,今仍称觯;宋称角,今仍称角;宋称豆,今仍称豆;宋称甗,今仍称甗;宋人称鍑[fù],今仍称鍑;宋人称盉,今仍称盉;宋人称瓿[bù],今仍称瓿;宋人称鐎[jiāo]斗,今称仍称鐎斗;宋人称匜, 今仍称匜(宋人偶而会将匜与觥混淆);宋人称盘,今仍称盘;宋人称钟,今仍称钟;宋人称錞[chún]于,今仍称錞于。今人可以说完整继承了宋人对古铜器的类名加注。

二、专名:以前缀别类


要真正将古铜器真正区别开来,仅有“类名” 显然不够, 必须给器物加注“专名”。器物一旦有了专名,便能与其它同类器物区分。例如“司母戊鼎” 如果只有类名“鼎”, 则无法将其与“司母辛鼎” 作区分。但加上“司母戊” 三字之后,它便独指一件特定器物。“司母戊鼎”便成为典型的青铜器专名。

铜器专名的命名办法是在类名之前加上前缀。类名犹如姓, 前缀犹如名。类名加上前缀之后,才形成了器物命名的唯一性。

《考古图》 曾将一件觚命名为亶甲觚,采取的便是加前缀的办法:觚是类名, “亶甲”据说是因为据说此觚出土于安阳,而安阳传为商代的“亶甲城”,故以此命名(图十二)。

加注专名, 除了正确区分器类之外,设定好“前缀”是关键。如何设定前缀?北宋人也确立了几个原则。

1

依“作器人”命名

北宋时期,“前缀+类名”的命名法被普遍使用,而“前缀”的选取,最常见的办法是找出铭文中的“作器人”。这是一种典型的“谁的孩子谁领走”的加缀方法。

在北宋人的专名命名体系中,依“作器人”命名是优先法则。

作器人不是指器物的具体制造者(制造者通常是工匠)。它大致可以理解为器物制作的发起人或出资人、主持人。

一部分古铜器的自铸铭文中保留有“作器人” 的信息。《宣和博古图》 收录 1 件方鼎,其铭文有“王伯作宝斋鼎”(《宣和博古图》 误将“斋”和“鼎”二字释为一字,本文作了修改)。王黼便将此器命名为“王伯鼎”。(图十三)

以“作器人”作为前缀加注专名,今天广泛应用在青铜器科研和收藏领域。皿方罍、利簋、何尊、虢季子白盘、遂公盨、宋公栾簠、越王勾践剑等,均是根据“作器人” 来命名的。

2

依“受器人”或族徽命名

三代青铜器有一个特点:其铭文即使未铸“作器人”, 很多时候却会说明此器是为谁而作, 即很多青铜器铭文提到了“受器人”。

以“受器人” 作为前缀给古铜器加放专名,也是宋人的发明。《宣和博古图》 有青铜器铸有“用作父乙尊”铭文,此器无疑“父乙”是“受器人”,故被命名为“父乙鼎”。铭文内容相同的铜器还有“父乙甗”等(图十四)。

年代稍早的青铜器,特别是商代铜器,如果有铭文的话,通常字数不多。常见的铸铭方式是“称谓+干支”。如“父乙”、“父辛”、“祖丁”。这里的“父乙”、“父辛”、“祖丁”,通常可理解为“受器人”。由于是“受器人”,加上铭文短,因而往往直接选定为前缀加注在类名之前,以形成该器物的专名。今天我们命名的一些青铜器,如“祖丁卣”、“父乙爵”等,便是依此种命名法获得的专名。有时候,青铜器中还会出现类似“妇好”、“亚启”这样的称谓。称谓代表的可能是“作器人”,也可能是“受器人”,并不能严格分辨,通常直接以其作为“前缀”。妇好三联甗、妇好觚、妇好爵、妇好斝,便是沿袭以此种选取前缀的方法命名的。

在铭文简单、 字数不超过 3-4 字情况下,宋人也采用合并族徽与称谓的办法加注铜器的专名。《考古图》 中的“戈父乙卣”便是如此。“戈”是族徽,“父乙”是称谓(图十六)。

3

依器形或纹饰命名

对于完全没有铸文字的青铜器,宋人仍然按照“前缀+类名”的法则授以专名。此种情况下,选取前缀的目标变成了“器形”和“纹饰”, 即以最具代表性的器形特征或纹饰特征为前缀。

北宋宫廷收录了 1 件鼎形鬲,没有铭文,其足部有如刀戈, 造型富有特色, 《宣和博古图》将其命名为“戈足鬲”。另一件宫廷文物西周鬲也无铭文, 但其腹部装饰的密集直棱纹很有特色, 《宣和博古图》便将其命名为“直线鬲”(图十七)。

依器形或纹饰加注器类的命名方式被继承至今, 成为处理类似情形的重要法则。著名青铜器——安徽省博物馆的兽面尊、 湖南省博物馆的四羊尊、 法国吉美博物馆的虎食人卣,均是按照这种方法命名的。

北宋人确立的“自铭优先、无铭从古”的类名法则,以及“以前缀别类”,依“作器人”、“受器人”、“称谓与族徽”、“形制与纹饰”选定前缀的专名法则,千年以来从未改变。

王国维评价北宋时期的古器物研究成就说:“至今仍无以易其说,知宋代古器之学,其说虽疏,其识则不可及也。” 直到今天, 北宋人的青铜器命名体系仍然是我们“观其器,诵其言,追三代遗风” 的基石。

                                         END

作者:唐际根(南方科技大学教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