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商代艺术——工艺

 人类研究中心 2020-05-28

商代的釉陶或原始瓷器工艺、髹漆工艺及贴金和锻铁工艺等,反映了商代青铜文化的杰出成就,同时也为商代艺术增添了光辉。

釉陶或原始瓷器釉陶或原始瓷器是商代艺术的一个新成就。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的制陶工艺就已经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不论是仰韶文化的彩陶,还是大汶口文化的白陶,亦或是山东龙山文化的磨光蛋壳黑陶,都是一种素烧无釉的陶器。只有进入青铜时代以后,由于长期冶炼青铜的实践,工匠们才逐渐认识到,在高岭土做成的陶坯上,涂上一层釉色后,可以烧制出光泽晶亮的釉陶器。这种釉陶器,由于系瓷土制胎,经高温烧成,所以胎质细密坚硬,烧结度高,无吸水性,有的学者又称之为原始瓷器或青釉器。现代的釉陶和瓷器是两个不同的品种,从胎骨、釉料和烧成火候都有较大的区别。但在早期陶瓷发展史上,二者有密切的关系,不好断然分别。不管称之为什么名称,它们都是陶瓷发展史上的重大成就,对研究瓷器的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商代的釉陶器,早在解放前发掘安阳殷墟和河南浚县辛村卫国墓地时,就已发现。解放后在河南郑州、安阳、辉县,河北藁城,山东济南、益都、滕县,江西清江吴城,湖北黄陂盘龙城等地又有出土。年代最早的是郑州二里岗商城中发现的一些釉陶器,胎呈黄灰色,器表有一层淡绿色或黄绿色的釉层。它们均以釉色见长,大多数在挂釉前于胎上刻印方格纹、弦纹、直线纹、划纹等几何图案。1960年经郑州地质局化验分析,胎骨瓷釉的化学成份,已同现代一般粗瓷器相近似。因此,可以称原始青瓷。特别是1965年郑州铭功路所出的一件完整釉陶尊,敞口、高颈、宽肩、凹底,造型规整,釉质细润明亮,青绿中有淡黄,通体饰细密整齐的回纹,堪称商代原始瓷器的代表作。

出土最多的还是江西清江吴城遗址,造型有小口折肩罐、尊、筒形双耳罐、盆、圈足豆和器盖等,大多胎呈灰白色,部分呈黄白色,通体挂一层青黄色釉,釉下装饰有方格纹、圆点纹等花纹,有的还刻有文字。特别是双孔马鞍形的釉陶刀,为罕见的釉陶生产工具,可能是作礼器之用。考古界认为它们有原始瓷器和釉陶器两种,胎质较白的可能属原始瓷器,烧成温度在1000度以上,吸水率仅0.5%以下。

在其它地区,即使是商代晚期都城殷墟,发现的釉陶或原始瓷器都很少。殷墟出土的双耳罐和高圈足豆有一些是釉陶,但还有许多是无釉的白陶。说明釉陶还是一种新兴的手工艺,不及青铜工艺发达。商代的釉陶同青铜器一样珍贵,一般都出自奴隶主贵族的墓葬或当时的大都市遗址中,可能全部为奴隶主贵族占有,有的甚至还具有礼器的作用,而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用具仍然是粗糙的陶器。

髹漆工艺商代的髹漆工艺比釉陶工艺要发达,因为髹漆工艺早在商代之前就有了数千年的发展史。特别是青铜工具的广泛使用,促进了商代漆木器制作的发展。根据考古发现的事实,商代已普遍出现了雕花漆器。但由于这时的漆器还是以木胎制作,木质易朽,不容易保存,所以完整器发现很少,大多仅存漆皮的痕迹。

湖北黄陂盘龙城商代前期遗址奴隶主贵族的墓葬里就发现有雕花漆木椁板遗迹,椁板外壁上阴刻有饕餮纹和云雷纹,纹饰用朱色漆绘,整个椁板涂成黑色。1973年在河北藁城台西遗址中,发现几十件商代前期的厚木胎漆器残片,器形有盒、盘等,均为朱红地,黑漆花,构成饕餮纹、蕉叶纹、云雷纹和夔纹等,花纹比例均匀,清晰明朗,漆层较厚,近似木雕,有的还镶嵌着磨制成圆形、三角形的绿松石片,更有的贴着不到0.1厘米厚的金箔,装饰颇为富丽堂皇。

商代晚期的殷墟遗址中,发现的雕花朱红木器遗迹更多。1950年,在安阳武官村大墓中发现有朱红"雕花木器印痕"。南京博物馆保存有解放前安阳西北岗商墓出土的一批雕花朱红漆痕标本,当时共有240多小块,抗日战争期间被日寇炸毁一部分,又劫走一部分(解放前日本人发表了14幅彩色图片),现存仅24块。这些花纹印痕深约0.4厘米,清晰可辨,多为云雷纹、饕餮纹、龙虎纹和夔纹等几种,虎纹与武官村大墓所出虎纹石磬上的纹饰大体相同,其余则与青铜器上的图案无异。部分花纹中镶嵌有刻旋涡纹的圆形蚌泡和长方形小石块,使纹样的构图和色彩更加丰富。从印痕形状观察,可分辨出簋、豆、敦、-等器。殷墟妇好墓的木椁上也有红、黑相间的漆皮,并有明显的层次,像是多次髹漆形成,椁内有放装饰品的红漆木匣遗迹。殷墟1001号王陵也发现有雕花红漆木椁板,并镶有野猪牙片。此外,殷墟并发现有漆绘木鼓和木盾牌。

商代漆器的使用已很广泛,不仅商王,连中小奴隶主贵族也都使用。漆器上不仅雕花,还镶嵌蚌饰、玉片,甚至金箔,使漆器更显高贵豪华,表现出商代髹漆工艺已达到很高水平。

贴金与锻铁工艺商代已有贴金工艺。早在50年代,河南辉县琉璃阁商墓中就发现有小金叶;70年代,河北藁城台西遗址商墓中也出土有用于镶嵌漆器的金箔。北京平谷刘家河发掘的一座商墓还发现有金臂钏两个、金耳环和笄各1个,以及金箔1片。金臂钏是用直径0.3厘米的金丝制成。安阳殷墟也出土过金箔,妇好墓所出的一件铜虎形饰件就用金箔包镶虎的双眼。经对殷墟出土的金箔进行科学检验,测定厚度仅0.01毫米左右。用金相组织观察,其颗粒度大小不均匀,晶粒界呈平直状态,说明是经冷加工锤锻而成。锤锻如此薄的金箔,工艺相当精湛。四川广汉三星堆的两个祭祀坑中也出过一些商代晚期的金箔制品,其中1号坑出土的主要有如下三件:金杖用金箔包卷而成。为一件金皮木芯铜龙头杖,全长142厘米,直径2.3厘米。上端有近半米长一段阴刻平雕图案。图案分三组:最下一组为两个相同的人头,五官清楚,人头戴冠,耳饰三角形耳坠,人周围刻线纹,两个人头间用勾云纹相隔;中间一组为两个背相对的鸟,上面一组为两条背相对的鱼,鸟和鱼头部下压一穗形叶柄,鱼身刻满鳞片,雕刻极为精美。

金面罩金箔模压而成。似人面形,眉、眼缕空,鼻凸起,嘴宽大。

虎形饰金箔模压而成。昂头张嘴,大耳细身,粗尾上卷,身屈似U形,作扑击状,通身压印有目形斑纹。

这些金箔和金饰品的发现,无疑是商代已有贴金工艺的实物证据。同时也说明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黄金的认识相当早。在3000多年前他们就已经认识了黄金的延展性,知道怎样锤锻出很薄的金箔,还能在其上雕刻出精美的花纹。

铁是人类物质文化发展史上一种重要的金属。商代在青铜冶炼技术的基础上,也开始认识了铁,出现中国最早的锻铁工艺。1972年,在河北藁城台西遗址第112号商墓中出土了一把铁刃铜钺,与许多青铜礼器随葬在一起。经科学鉴定,铁刃部分是用天然陨铁加热后锤锻而成,这表明中国早在公元前14世纪时就已经开始认识铁,并具备了锻铁技术。台西的标本并不是孤例,其后,北京平谷刘家河商墓也发现一件大约同时间的铁刃铜钺。这件铁刃铜钺残长8.4厘米,钺身呈长方形,有上下阑,铁刃嵌入钺身内约1厘米。经鉴定铁刃也系陨铁锻成,这是继藁城台西的铁刃铜钺之后的又一重要发现。尽管它们是陨铁,而非人工冶铸的铁,但同样具有重大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