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古大文豪苏轼在黄州的苦中作乐,从苏轼成为了苏东坡

 知历史工作室 2020-05-28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四十三岁时因调任湖州知州所写的本是例行公事所写了一篇《湖州谢表》,没想到引起了牢狱之灾影响了苏轼的仕途。这就是青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至黄州,一待就是四年。

在黄州,苏轼开始了死里逃生之后的全新生活。

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苏轼变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夫。春日的清晨,他唤来家人商量:“如此坐吃山空终究不是办法,现在我俸禄微薄,不如找朋友相帮求一处田地,也能给家里添些吃食进项。”

家人们都很愿意,妻子表态说:“如此很好,家里人手多,自己养活自己不成问题。”

苏轼于是求助于老友马正卿,向州郡求得黄州东门外东坡故营地数十亩,开垦耕种,自号“东坡居士”。他早想归隐田间,却不想在这离家千里的地方当上了农夫。回想少时与弟弟子由约定早些归隐的话,万般感慨系挂于心。

苏轼经常下厨,也因此烧得一手好菜。现在我们在各处餐厅饭馆中吃到的东坡肘子和东坡鱼,就是苏轼所创的。这样的生活舒服又自在,他每天在体力劳动中挥

洒出的汗水,似乎带走了曾经的失意与悲愤。田地的朴实与丰收,更让他品尝到了一种成就与自足。孩子的笑脸,妻子家人的欢喜,还有因务农而越来越矫健的身体。谁也不曾想到,这名满天下的大文豪,哪怕是做农民,也是一流的农民,并且越活越滋润,越来越自在。

这位东坡先生,已经进入返璞归真的境界了。他有一首词,记载了这种情景。

梦中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

雪堂西畔暗泉鸣。北山倾,小溪横。南望亭丘,孤秀耸曾城。都是斜川当日景,吾老矣,寄余龄。(《江城子·梦中了醉中醒》)

兴之所至,苏东坡在雪堂的墙壁和门板上写了三十二个字,日夜观赏。内容是四道警告:

出舆入辇,蹶痿之机。

洞房清宫,寒热之媒。

皓齿峨眉,伐性之斧。

甘脆肥酸,腐肠之药。

热爱生活,又能于生活之上享受美好,时刻提醒自己保持清净自持之心。这样的苏轼,人品上能做儿子们的标杆,生活上能成为儿子最完美的榜样。农田垦好,他衣食无忧。他有一大群朋友,大家都和他一样自由,一样口袋空空却悠闲无比。

苏东坡说自己的老师欧阳修的这一首诗最能形容当下的自己: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

(欧阳修《梦中作》)

但生活也不仅仅有这些愉快,当地人并不是个个都像东坡先生一样过上了这样的生活。因为贫穷,黄州当地许多穷人养不起孩子,于是在孩子出生后即将其溺死。这个溺婴的恶俗使苏轼深受震撼。

“未曾想到世间竟然还有这样的习俗,稚子无辜,怀胎十月,一朝分娩却是赴死之时。”苏轼马上给武昌太守写了一封信说及此事,请求官府可以多少资助一些,让这些婴儿得以存活下来。

“苏先生,我们一起成立救儿组织吧。要做什么您安排,需要什么我们去求助。”

朋友们聚在一起成立救儿组织,请有名的善人担任会长。苏轼和朋友们发动富人捐了很多钱财,并且财务支出全部公开,时刻欢迎大家监督,只求能多救几个婴儿。

这些富人们感于苏轼的善心,再看到财务如此分明,并非欺世盗名的行径,而是真心相助,个个都愿慷慨解囊,一年各出十缗钱以上。这些钱由专人来管,有些钱专门用来买米、有些钱用来买布、有些钱则专门用来买棉被。

为了帮助更多的人,苏轼和他的朋友不辞辛苦去乡村调查拜访即将生产的妇女,还要找到愿意养育孩子的人家,只要肯养小孩,苏轼就送给足够的钱米布减轻他们的负担。苏轼想的是:一年若能救下一百个婴儿,也算得上是功德无量了。

苏轼虽然很穷,所得之食也仅够温饱,但他的家人们都非常支持他。每年苏轼都要捐钱十缗,专门用来救助婴儿,妻子孩子也经常把自己家的米送给贫苦的农家。

当他全心投入到生活之中时,他甚至有了闲情,想起了年少时听那位尼姑讲的花蕊夫人的故事,如今到了黄州,他把这首词自己补记了出来。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洞仙歌·冰肌玉骨》)

在这样的日子里,苏轼越来越能看清自己的处境,也就越能体会人生的况味:

“我读书时,读书作文都是为了应考而已。等到了进士及第还嫌不足,又去考制策,其中有什么意义呢?今天的科举,说是要我们直言进谏,但是每年的科举题目依然是些古代大道理。人最痛苦的莫过于不自知,到了今天,我终于明白了一点点,也算是不枉此生了。没想到我开始明白这些时,稍在诗歌里提及一点就几乎被抓去杀头,甚至还有世人认为我苏轼是为了标新立异故意为之。其他的话多说也无味,就这样吧。”

每天苏轼都要在雪堂和城内的临皋亭里两头奔波,他穿着一身粗布衣服,脸被晒得黑里透红,手上都是做农活留下来的老茧,不认识他的人根本就认不出来这就是那位大文豪苏轼。

他的生活每天都充实而忙碌,最喜欢的就是晚上去找人喝酒。有一次苏轼和太守两人在湖上饮酒聊天直到半夜,等到他回到家里已经很晚了,家里人都睡着了。苏轼大半夜一个人拄着竹杖在门外敲了半天没人过来开门,没办法他只好一个人走去了江边。

夜风如袭,江水滔滔,月光之下波浪如银。嘴里的酒味还在,全身都是暖烘烘的酒气,这时候万籁俱寂,这样的月光,这样的江水,这样的人生,苏轼一时感慨,写下了一首《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毂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苏轼在黄州自由的生活使他的心灵产生蜕变,原来刻薄的讽刺、尖锐的笔锋,一切激情与愤怒都过去了,代之而起的是光辉、温暖、亲切、宽容的幽默感。

当苏轼成为了苏东坡,说明他真正成熟了。

在黄州的日子里,陪伴他的邻居是潘酒监、郭药师、庞大夫和农夫古某。住在临近有一位泼辣的农妇,不仅说话嗓门大,隔大老远都能听见她的说话声,在为人处事方面更是跋扈又嚣张。苏轼每次想事情想不通,愤怒于世事时,一看见这个妇人生龙活虎骂街的样子就会觉得什么样的生活都能过得去!

黄州太守徐大受,武昌太守朱寿昌,还有一位朋友马梦得(字正卿),始终陪伴着苏东坡。这些朋友们与苏轼一样,坚守本心,丝毫不在意自身的得失。他们在一起聊天的时候,自嘲又穷又不得志。苏东坡最会打比方:“你们如果再跟着我,这辈子要想发财,就像想在龟背上采毛织毯子一样了。”

一说完,众人大笑,尤其是马梦得,一直无怨无悔地跟随着苏轼,能帮工就帮工,能做事就做事。他对苏轼佩服得五体投地,做这些事情倍感幸福。因为这件事,苏轼还写了首诗:“可怜马生痴,至今夸我贤。”一日,甚至还有一位从四川眉州来的清贫书生,专门到苏家来免费做了两年塾师。在黄州的这段岁月里,抚慰苏轼的不仅有家人,更有这些知己朋友。

哪怕一切变得不可控,苏轼也能自己一砖一瓦垒成城墙,守护自己的一片天地。如后世刘安世所说:“东坡立朝大节极可观,才意高广,惟己之是信。”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之后的苏轼,即使受到贬谪,人生行到窄处,终是有一处人性的温暖所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