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母效能训练手册P.E.T(二)

 咩咩羔 2020-05-28

这本书详细的描述一个有效亲子关系的完整模型,具有极大的创新性,因为它和传统的教育和教养模式很不一样。

它既适合于婴幼儿的父母,也适合十几岁的青少年的父母,既适合于残疾儿童的父母,也适合于“正常”孩子的父母。

绝对不是纵容孩子的教育方式,纵容只会让孩子自私、无法管教、缺乏合作精神,无法考虑父母的需求。

当然,我们做了父母,开始承担一种职责或者扮演一个角色,认真试着做出某些特定行为,是因为我们认为为人父母的行为就应该是这样的。

这个责任感让很多我们抛弃了自己的需求,为孩子做出了牺牲,很多人无条件的接受、容忍和爱护孩子,生怕自己会犯父母对自己犯过的错,

让孩子生活在痛苦、无助之中,觉得孩子应该幸福,想让孩子得到最好的。

当我们演一个角色太久,深入其中,往往会忘记自己的初衷,忘记自己是一个真实的人,而不是演员,一直假装成一个不符合他们本性的人。

对于这一点,书里说到:

父母根本无需假装对一个孩子感到接受和爱,而实际上并没有这样的感受;

也无需对所有的孩子感到同等程度的爱和接受;

夫妻二人也无需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站在同一战线;

最重要的是,家长必须了解自己的真实感受。

P.E.T鼓励父母做真正的自己,可以犯错,有限制性,有真情实感。

所以,父母必须做好自己的心理建设,承认情绪,接纳情绪,毕竟他们是人不是神。

我理解为——只有接纳自己,才能接纳孩子,一直不与自己和解的人,也会对孩子苛责,过分要求,吹毛求疵,甚至打击、惩罚孩子,导致孩子叛逆、反抗、怨恨,这是亲子关系的大敌。

多数父母在不同的时候,会对孩子产生两种不同的情感——接受和不接受;

有时候会感到自己能够接受孩子的某个行为,有的行为不能接受;

行为指的是孩子做的事,说的话;

而不是你认为的那种,评判的那种行为——

例如,孩子把衣服留在地板上是一种行为;

你批评她很“邋遢”,这是贴标签,是你对她行为的评判。

如果父母对孩子很多行为看不惯,贴标签,无法接受,那么对孩子实际上是没有太多温暖和爱的感情的。

父母越不接受孩子,孩子以后就越可能具有较高的侵略性,活跃好动,或者会显示出某些不讨人喜欢的特点。

不容易接受别人或孩子的父母,通常对于他人“应当”做出什么行为,什么行为是“对的”和“错的”抱有非常强烈和坚定的观念。

比如,超市购物的母亲,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不停的告诉孩子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跟上我!”“不乱跑!”“不要动那个!”“不要拿这个!”“不要跑!”“说了你怎么不听?”“还不快点走!”“不要和弟弟打闹!”“快点!”

似乎孩子的任何行为她都无法忍受;

而作者从旁边看到孩子没有吵吵闹闹,没有引起任何麻烦,觉得他们表现很不错,就是对孩子的高容忍度。

能够接受他人,高容忍度的人往往有这些特点:

TM有内在的安全感;

TM接受自己,喜欢自己;

TM认清了自己的感觉与身边发生的事情没有什么关系;

在这类人身边,你会自我感觉良好——你可以坦率的和TM谈话,可以不用正襟危坐,可以放松的做自己。

大部分父母更容易接受女孩而不是男孩;

喜欢乖巧懂事,温顺依赖性强的孩子;

或者成绩优异、积极向上的孩子;

不喜欢充满好奇心、喜欢独立探索各种事物的孩子;

不喜欢不断惹麻烦,捣乱的孩子;

当然,父母自我感觉良好的时候也更容易接受孩子;

父母睡眠不足、疲惫不堪、身体不适、急躁易怒的时候孩子的很多行为让TM心烦;

来客人了,孩子的行为、礼仪不好,这个时候让父母没有面子,也会对孩子的容忍度降低。

有些父母假装接受孩子的大部分行为,假扮一个好家长,表面上表示接受,内心其实根本不接受;

TM情绪上的不耐烦,面部表情僵硬,皱眉,说话语气不善,声调古怪,甚至推推搡搡孩子,都是表明对孩子的不接受;

TM自以为瞒得过孩子,其实孩子是最敏感的!

所以,P.E.T里说:

最好不要在违背自己的真实态度的基础上试图扩大TM的接受区域。如果无法接受孩子的行为时,最好不要假装接受。

这是具有欺骗性、有害的观念,尽管可以减轻一些父母在不接受孩子行为时产生的内疚感,但这个观念其实一直在损害亲子关系。

比如,父母肯定不会接受孩子把脏鞋子踩在沙发上,这个时候,会批评、说教、打骂,但自己给自己的解释是——对事不对人,自己仍然爱孩子,不会因为这个事不爱孩子。

父母可以将二者分别对待,但孩子可不会这么认为,就像你让TM相信打她的屁股“会令父母比她更疼”——就是打在儿身,疼在娘心的诠释。

此时,你告诉孩子:“我接受你,但你要停止这种行为。”

这样说,根本不能改变孩子对你行使权利的反应。

孩子痛恨被父母否定、限制或遭到禁止,不管这种权威和权力的行使伴随怎么样的解释。

还不如像孩子坦然承认:“你在特定时刻以特定方式表现出某种言行时,我无法对你产生接受感。”

这样,孩子会认为父母坦诚,真实。

态度问题确认。

就是“谁该为问题负责”。

书上说到,众多父母陷入一个陷井——本应归属于孩子的问题被父母承担和解决了,而没有鼓励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

这些独立于父母生活之外的事,是孩子自己生活中经历的问题,孩子应该为这个问题负责。

比如,孩子被朋友拒绝;

孩子该自己检查作业;

孩子的玩具被抢走了;

孩子房间没有收拾;

闹钟响了,孩子继续赖床,很有可能迟到;

在某些问题上,孩子确实需要帮助,但长远来看,最有效的一类帮助就是不提供帮助。

更确切的说,这种帮助是把寻求问题解决方案的责任留给孩子。

在P.E.T里面,这些被称作“倾听技巧。”

今天就到这里,下次继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