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香菱喜欢陆游诗,林黛玉为何告诫断不可学?你看陆游做了啥

 君笺雅侃红楼 2020-05-28
林黛玉唯一一次做老师,就是教授香菱学诗。原文说香菱羡慕大观园诸人作诗风雅,一心想要学诗。恰好薛蟠远游,香菱也搬进衡芜苑,想要学诗薛宝钗却不教她。她顺势求教林黛玉,两个人也就成了诗文上的“师徒”。
香菱学诗,举个不恰当的例子,颇有点“东施效颦”味道。林黛玉叫颦颦,东施不是香菱,而是指薛家。

薛蟠自当初一见林黛玉酥倒后念念不忘。回家求母亲给他说媒被薛姨妈拒绝,自知不可能对佳人一亲芳泽,不免对能读书识字作诗的女子心生羡慕。
香菱是薛蟠的妾,想“丈夫”之所想,才想自己学诗愉悦薛蟠。
薛家上下对香菱学诗的企图一清二楚。才会既不拒绝也不教她。否则薛宝钗薛宝琴都是其中翘楚,何用求教林黛玉。更何况香菱一个妾不安本分,薛家怎么可能让她学诗,香菱就要学习林黛玉的诗才有意义。
关于香菱学诗“速成”,也令人奇怪。作诗绝不那么容易,需要对古文、典故知之甚深,随手拈来就是典故,而不是随便的文字堆砌。

香菱自小被拐走,不像钗黛、三春家学渊源,如何那么快学成作诗?其实真相一点不难理解,只是有点悲伤。
拐走香菱的拐子其实是明清专有的“养马人”,这些人拐走或者买卖少年男女,专门培养,长大后再根据外貌才情待价而沽。是为“扬州瘦马”。
香菱被卖的时候就是“扬州瘦马”,她在拐子处几年,吹拉弹唱,诗词歌赋都要学习,虽说诗词上没有名师教导不擅长,文化功底很扎实才能那么快上手。
香菱有文化基础。她学诗快不是什么聪明,或者被拐之前的家学,而是被拐以后吃了无数苦换来的。天才未必没有,却绝不是香菱。

闲言少叙,本文主要说的是另一件事,就是林黛玉教授香菱学诗,开宗明义告诉她不要学习陆游。这是为什么呢?
(第四十八回)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从林黛玉推荐香菱学习的诗人看,可知她非常注重诗的意境推崇。王维的五言律,杜甫的七言律,李白的七言绝句,都是登峰造极之作。再加上陶渊明、鲍照等魏晋南北朝诗人之浪漫天真,就是史湘云说的“是真名士自风流”了。

反观陆游诗就套路多多了。其实陆游的诗也很好,更是古代留下诗篇最多的诗人。但就因为产量大,难免入了窠臼,像流水线生产的一样。缺乏“真性情”。
魏晋南北朝之时,是春秋战国以后,又一个文化爆发点,情况与后代两宋时期差不多。那时代民族大融合,诗人天性中的浪漫,天真,不拘束成为主流。从竹林七贤以降,到陶渊明的田园,鲍照的乐府,真正是五言诗、七言诗发展的“可爱”时代。
林黛玉天性崇尚自然,对真性情的诗更偏爱。
等到陆游的南宋时代,诗已经不如词,属于诗的大势结束,难逃古板颓唐。所以林黛玉不让香菱学“末世”,让她学“创世”,真正是真知灼见的好老师。也值得现代人学习和掌握。

不过,林黛玉真正讨厌陆游的另一个原因,源于《钗头凤》的典故。
陆游与表妹唐婉成亲,感情深厚。陆游母亲认定唐婉耽误陆游进步,棒打鸳鸯拆散姻缘。唐婉后来另嫁他人,陆游遗恨终身。
虽说陆游此后余生一直耿耿于怀,但对后人来说,还是难免给他一个渣男评价。早知现在何必当初,抛弃唐婉的是他,纠缠不休自说自话的还是他。这种人林黛玉看不上。
《钗头凤》这段故事与《孔雀东南飞》一样,被曹雪芹借鉴在宝黛爱情之中。
林黛玉正因为王夫人不同意她与贾宝玉的姻缘,不满陆游这样首鼠两端之人。又怎么可能让香菱学这种“妈宝男”的诗。

最后附录《钗头凤》一首: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林黛玉是写出《五美吟·红拂》“不可羁縻女丈夫”的豪情之人,当然不喜欢陆游畏畏缩缩的品性,不让香菱学陆游,个人情感占据最多。

文|君笺雅侃红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