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看是“鸟人”,件件是国宝

 馱夫 2020-05-28

羽人划舟纹铜钺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銎宽3.5厘米,刃宽12厘米,厚1.5厘米,面高9.8厘米,背高10.1厘米

宁波鄞县甲村公社郊家棣石秃山出土

宁波市鄞州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藏

在首都博物馆“穿越——浙江历史文化展”上,一件羽人划舟纹铜钺带有鲜明的文化风格,极受关注。

此钺形状,呈扁平风字形,顶窄刃宽,顶为长方形銎,刃部圆弧,有刃角,无锋口,两侧边缘呈内弧、弧度对称。

此钺纹饰成就了它的传奇地位——

其背面光素无纹,正面通体施纹饰。

在边框线内,上方有两条相向的龙,前肢弯曲,尾向内卷,昂首向天。

下部以边框底线表示狭长的轻舟,上坐四人,头戴羽冠,双手持桨划船。整个画面勾画出一幅水上生活的生动图景。





越族风格的钺,在湖南、广西等地出土,上面也铸有各种纹饰,但以羽人划舟纹样出现仅此一例。

越人素以擅长水上航行闻名,闻一多先生在《神话与诗》中曾提到古代吴越民族要在端午这一天“在急鼓声中划着刻划成龙形的独木舟,作水上竞渡的游戏,给图腾神也给自己取乐”,此习俗在多地仍沿用。羽人划舟纹铜钺堪称最早的竞渡纹实物,说明至迟在春秋时期就出现竞渡了。划舟的羽人,头戴羽冠,这种装饰,与越人的原始宗教舞蹈有关,也是越族风俗的一种反映。

羽人划舟纹饰为早期铜鼓上较为突出的纹样之一,在云南、广西及东南亚各地出土的铜鼓中均有出现,是反映南方水网地区的一种水上生活。




西汉羽人划船纹栉纹铜鼓

高24.4,面径29.3,足径37cm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藏




汉代羽人划舟纹铜鼓

国家海洋博物馆藏



鼓面中央铸有一太阳花纹饰,周边铸有连珠纹及太阳鸟纹,鼓侧铸有羽人划船图案。该铜鼓属石寨山型铜鼓,是战国初期至东汉初期流行于我国西南地区南越民族和东南亚诸国的典型器物,是我国古代南越先民舟船文化的象征,也是南越文化与东南亚文化在海上丝绸之路上交往的历史见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