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公民自治篇

 粤静深 2020-05-28

此明夷先生之來稿也。其推重民義。以地方自治為立國之本。可謂深通政術之大原。而最切中國當今之急務也。又其引例詳而博。論理透而達。尤足以發皇耳目。開拓心胸。因亟錄之。以廣其傳。但其以立公民之事。望諸政府。又以立公民為籌欵一法門。則與記者所見不無異同。記者以為公民者。自立者也。非立於人者也。茍立於人。必非真公民。徴諸各國厯史。有明驗矣。至公民之負担國税。則權利義務之關係。固當如是。非捐得此名以為榮也。若以是為勸民之一術。則自由權之必不能固明矣。於此諸義。未敢苟同。雖然。論學理與論事勢。其道固不得不異。茲篇所言。救時之艮言也。為今日之中國設法也。讀者深知其意焉。則著者之所望也。亦記者之所望也。本社記者識 

舉中國萬里之土。地四萬萬之人民。内治外交之繁夥劇賾。而人人不分。任惟政府一二人任之。雖聖人亦有不周者矣。士民覩國政之不善。則歎惜痛恨曰。此地方官之不善也。外而守今。内而諸曹。覩國政之不善。國體之削弱。則又歎惜痛恨。曰此大官之不善也吾輩小臣。不得與焉。若京卿司道。近於大官矣。則、又歎惜痛恨國政之不善。國體之削弱。曰公卿督撫之責任也Q吾輩閒曹何與焉。其大學士尚書侍郎督撫。覩國政之不善。國體之削弱。則歎惜痛恨。曰此樞臣之責也。吾輩何與焉。其樞臣覩國政之不善。國體之削弱。亦痛心蹙額歎惜痛恨曰。此首輔之責也。吾輩隨班何與焉Q吾自與公卿士大夫遊而習聞之。乃以四萬萬人之大國。無一人有國家之責任者。所謂國無人焉。烏得不弱危削亡哉。嗚呼。豈不異哉。雖然。此非其不忠之諉託也。

本朝之法。鉗制其下。上下隔絶。官民隔絶。其權限實有然也。而所謂謂首輔者。則類皆以親王國戚旂人為。之身未嘗學問。足未出國門。其才僅足以奉君上之意旨。而以尊寵彈壓百僚而。巳故中國雖有四萬萬人。而實得一二人。且得一二瞽聾瘖跛心疾之人。以此政體。投之季世亂時。已不能立矣。夫今歐美各國。法至美密。而勢至富强者何哉。皆以民為國故也。人人有議政之權。人人有憂國之責。故命之曰公民。人人皆視其國為己之家。其得失肥瘠皆有關焉。夫家人雖有長幼貴賤。而有事則必聚而謀之。以同其利而共其患。今以此一二瞽聾瘖跛心疾之人。而負荷萬里之廣土衆民。以與彼數千萬人分任極輕者鬬。其成敗不待計算矣。孔子之經義。曰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又曰靈承于旅。又曰謀及庶人。又曰媚于庶人。孟子曰國人皆曰賢然後用。國人皆曰可殺然後殺。此不易之經也。然此猶言義理。吾姑為言事勢可乎。夫以一人任重任易乎。抑衆人分其重任易乎。必曰衆易矣。同舟遇風。則胡越同心。一人專利。則至親袖手。與衆人同憂樂易成乎。抑一人獨憂樂易成乎。必曰與衆同憂樂易成矣。為人謀與己自謀孰周乎。則必曰為人謀不如為己謀之周矣。夫歐美日本各國之立公民也。使人人視國為己。而人人公講其利害而公議之。故上之有國會之議院。下之有州縣鄉市之議會。故其愛國之心獨切。親上之心甚至。昔法之償德兵費也。十五萬萬。限期三年。法人年半而償之。此非公民而能得是哉。蓋其分責一大任於數千萬人也。乃所以陶鎔鑄冶數千萬人而為一體也。夫以數千萬人而共擔一任。其政安得不美密易舉哉。以數千萬人共治一體。則其力安得不堅固洪大哉。以人人自謀。安得不親切哉。故弊無不克去。而利無不能興。事無不能舉。而力無不能。入此今大地各國致富强之成效大驗。而非儒生空言引經之迂説也。故有公民者强。無公民者弱。有公民雖敗而能存。無公民者經敗而即亡。各國皆有公民。而吾國無公民。則吾國孤孑寡獨而弱敗。若吾國有公民。則以吾四萬萬人選公民至多。以多公民與少公民者較。吾國必較列國而尤强。故今之變法。第一當立公民矣。

今中國民智未開。雖未能遽立國會。而各省府州縣鄉村之議會。則不可不立矣。且今各省府州縣。常有公局。有紳士聚而議之。又有大事則開明倫堂而公議。有司亦常委入焉。是議會中國固行之矣。吾粤尤久行之特制未明宣。法禾詳密。任數紳士之盤踞爭傾。而未嘗有國法以為之鑒定。故未見其大益。而所以助有司之治而通小民之情。為功巳大矣。但在立定律。舉公民以為之。則長官劣紳不能武斷。而公民為公益。得以自為謀焉。故人人與之俱死。而後可與俱生。人人與之俱亡。而後可與俱存。公民哉。人人與之同憂。而君可免憂。人人與之同患。而國可免患。公民哉。人人與之同權。而君權益尊。人人與之同利。而君利益大。公民哉。夫英之維多利亞。德之威廉第。一其威名尊榮。與亡國奔走或被殺逐者亦遠矣。故明夷子曰。今中國變法。宜先立公民哉。 凡公民之制。美國則男子年二十無過犯。人人得為之。德則有租三千。納税十二馬克。英則納四十喜林。奥則百金。其法意瑞荷璉挪各國。皆數十金不等。日本則納六元者得為之。皆取有名譽無過犯。許為公民。公民者。擔荷一國之責任。共其利害。謀其公益。任其國税之事。以共維持其國者也。既有公民之資格。則可被選舉為鄉縣郡國之議員鄉官。可自舉鄉縣郡國之議員鄉官。若無公民之資格。則不得舉充鄉縣郡國之議員鄉官。亦不得自舉鄉縣郡國之議員鄉官。夫凡人皆有恥。心皆有好事。心況合舉國大衆而驅之。如風潮之怒湧也。其聲必大。有報館而鼓之。如鐘鐸之激撞也。其響必應。人之有恥心好事心進上。心必日增而大長。既恥不列於公民。尤樂預於選舉。人尤望己之可為議員鄉官。而發議論而舒其意志也。蓋舉國之人。苟非貧極無聊者。無不發揚蹈厲而爭為公民矣。 凡既為公民有四益。一愛國之心日熱。一恤貧之舉交勉。一行己之事知恥。一國家之學開智。加以報館之終日激揚。大衆之互相鼓勵。日進而愈上。行己知恥。則風俗日美。而犯罪者少。恤貧交勉。則仁心日長。而貧民有託。愛國熱。心則公益曰進。而國事有賴。學識開進。則才能曰練。而人地升進。是以舉國之民而進化之。而後能以舉國之政事風俗而進化之。昔者晋為法弱。幾不成國。自立公民。而國驟强。此其明效也。是故今歐美日本各國。乃至專制之俄。無不立公民者。雖少分等級。而其不能不立公民則一也。故昔者之國。爭在一君一相一將之才。今者之國。爭在舉國之民之才氣心識。與其舉國之政之學。及其技藝器械。即以中國之大。而昔者敗於最爾之日本者。非吾將相之才之必遠遜於日本也。乃吾無公民之不如日本也。以無公民。則散四萬萬而為數人。有公民則合數千萬而為一人。此其勝敗之數也。夫萬國皆有公民。而吾國獨無公民。不獨抑民之資格。塞民之智慧。遏民之才能。絶民之愛國。導民之無恥已。也且人有寥寥之寡民。而善待而用之。其民日。進其國日强。其主曰榮。吾有地球第一之衆民。乃不善待而善用之。其民日退。其國日削。其主日辱。孰得孰失。不待再計而決矣。抑且舉萬國皆有公民之資格以貴其民。而吾乃遏民使賤。昔者一國閉關而立。鉗制之餘。民智未開。猶之可也。今萬國比較。日視各國之民如此其通貴。其國因以致富强也。吾國之民如此其辱賤。而國日以削弱也。梟梁之民。將自求之。夫使民自求之。則有土崩瓦解之憂。有主弑國亂之禍。英法意奥。百年内亂。可為鑒也。孰若君自與之。則有尊君親上之美。有愛國奉公之益。晋之威廉法之拿破侖之强盛。可為法也。戊戌之秋。我聖主嘗欲開議院以同民矣。此所謂自君與之者也。然且吾民未嘗有求之。而聖主慨然行謀及庶人之典。此大地所未有。而絶出於萬國者。也雖今民智未開。未能遽行。若夫州郡鄉邑之議院。則雖俄之鉗壓專制。猶行之矣。今變法第。一當令省府州縣鄉市徧舉公民。選舉議員而公議之。 今中國舉公民之制。凡住居經年。年二十以上。家世清白。身無犯罪。能施貧民。能納十元之公民税者。可許為公民矣。凡為公民者。一切得署銜曰公民。一切得與齊民異。如秦漢之爵級然矣。既為公民。得舉其鄉縣之議員。得充其鄉縣府省之議員得舉為其鄉市縣府之官。不為公民者。不得舉其鄉之議員。不得舉充鄉縣府省之議員。不得舉充鄉市縣府之官。一切權利。不得與公民等。如此則榮辱殊絶矣。民將皆發憤為公民。民將皆自愛而重犯法而期為公民。民將皆務施捨而為公民。民將皆以清白□子孫而為公民。民將皆勉輸十元而為公民。民將皆好學而期為議員為鄉官之公民。其未能為公民者。皆將有進憤愧恥之。心其已為公民者。皆將有愛國施捨自重好學之志。夫民抑之則無恥。冷之則自守。塞之則蠢愚。揚之則進上。熱之則摩厲以須。導之則開明通達。況以中國之夙昔教化。而生質質敏慧者乎。一舉公民。則舉國四萬萬之民。進於愛國。進於公益。進於自重。進於好施。進於學識。踴躍磨濯。如大海之鼓潮如巨風之振山也其孰能禦之。且今内外汲汲憂貧。司農之終日仰屋也。疆臣之終日持籌也。羣吏之分途捜括。也摸金都尉。捜栗中郎。無不徧及矣。間架推䣶。賣賭鬻爵。無不入微矣。裁職事之官。停羣臣之俸。絶勳烈世爵之祿。無所不至矣。而無如百執胸中。只知中國之舊法。而不知東西之新法。甚且政務處。只知節流之死法。不知開源之生法。宜其極力捜括聚斂而無所補也。夫以舊臼制之壞若彼。執政之謬若此。吾不敢以新法理財吿之以累吾民矣。惟今姑以立公民之一法吿之。或不以為愛民同民之義行之。姑以為籌欵之法行之可乎。自道光二十九年。普計民數四萬二千六百七十三萬。以東西各國例之。五十年人數當倍。自道光二十九年至今。五十餘年矣。人數當倍至八萬萬五千萬。吾中國養育之法未至。或不能倍。且咸豐時大亂。或䘮其十之二三。或數未能確。然以各國公理推之。必五六萬萬矣。但未嘗核算。人引舊文而忘之耳。即以少數五萬推之。男子當二萬五千萬。

吾粤人也。且以粤論。順德、新會、番禺、南海、香山、東莞、之大鄉。如九江、沙頭、兩龍、容奇、桂洲、外海、沙灣、潮連、等鄉。男子數皆十數萬。過於東西一大郡矣。英德法之盛。以二三萬人以上為大都會。比於吾粤之大鄉。曾不足齒數。故吾粤人數數千萬。可比英法德奥意日本者也。而户口亦多給足。人民有氣好進上。虚銜翎頂之無用。而爭輸重金以捐之也。以炫榮於鄉衆。若有公民之實權利。若税僅十金。其將恥於不齒而爭為之也。壯男必十逾大半矣。故即以廣州一府論。人口千餘萬。男子不止六七百萬。老壯男子三四百餘萬。公民必可得百萬。人納公民税十元。是即一府嵗入千萬矣。其餘九府四直州。當近得百數十萬公民。亦可得千數百萬。其他江浙四川之富庶。亦略與粤近。當得千餘萬。如此已得五六千萬。此外十八行省。應合得四五千萬。故但以公民一事論之。已可嵗籌萬萬。因人心之樂輸。而未嘗有分毫强之。既可同民。又可集大欵。然則為今旦計。一舉而數善備者。雖孔孟管葛拿破侖畢士麻克復生。亦何能捨公民。何能捨公民。 為人代謀者之不如自為謀也。人治之者之不如自為治也。此天下之公理矣。以一人為十百人謀。智猶不暇給。若以一人為百數十萬人謀。無有能給者矣。既不能給。而欲因時制宜。周密纖悉。無不至也。無不舉。也未之有矣。未能因時制宜周密纖悉。而欲其無利不興。無弊不去。所欲必成。有事皆舉。無一夫不得其所。未之有矣。假而能四目四聰。因時制宜。周密纖悉。興利除弊。率作興事。人民皆被澤矣。然賢吏千百而一見。且未必能久任。則循吏煦哺於前。而酷吏壞之於後。假而久任終身。舉國二千餘縣令皆召父社母。永永代任皆賢聖。如陽城元紫芝。民不識不知。含哺而遊。以樂閉關之國可矣。以當爭競之國。猶之愚弱而亡也。何也。蓋以民之徒受治於官也。無議政之權。則無議政之思慮也。無政事之學識也。無大衆之講議也。無得失之激射也。無美惡之法戒也。無進退之比較也。是故其民俗樸而愚。喬而塞。蠢而野。耕田鑿井。長子抱孫。没齒老身。自幸承平而已。以此之故。民有六害。學問不進。智識不開。技藝不新。器械不巧。心思不發越。志意不踔勝。夫進化開發者。提携互進。日升而無已。守舊閉塞者。扶同沈溺。日下而無已。以日下之民。與日升之民較。日退之國。與日進之國較。其勝負不待決。故挾此舊制以較今曰。而徧國郡縣。永永得人。如陽城元紫芝召父杜母者。國必亡。此非矯激之言也。比較之數也Q若夫今者令長之官百數十萬。人民之所寄。而選之極輕。養之極薄。責之極重。課之極繁。待之極賤。佐之極少。此雖周公之才之美。所不能以空餓而獨任數百里百千萬人刑獄催科撫字教養之責者。況於法網之密。朿縛手足。風俗之壞。敗損人才。藉地之遠。如客入王家。遷移之多。視官如傳舍。而又屠伯市儈。紈袴孩嬰。朝輸金貨。夕綰銅墨。或文字不識。國士不知。若陽城元紫芝者。乃古今天下不一二數者。也而其下僅佐雜數人以供奔走。且無鄉官以分治之。以此之制。而與萬國自治日進之民角。其勝負不待決矣。且即内不為兆民計。外不與各國角。而今之言變法者。亦未始不知措意於學校農商之業。製造選兵之事。及其日夜憂貧。思所以為聚斂民財之法。然以今地方治法之疏。以一切非常變法之大政。責之於未嘗學問耄老窮困捐納鑽營之令長。於其簿書刑名錢穀之餘行之。是何異使蚊負山也。夫以萬里大國之大。而江鄂大都會。乃始有一二學堂。則其餘為自割地鬻民已甚矣。若欲望之令長。徧舉新政。以是法制人才。學校如何而能興。農商如何而能勸。製造選兵如何而能精。且即設印花房屋之税。如何而能遍逮於民。俾差役不害。而隱匿不行。假即令長能舉之。而何能令普國鄉市徧舉之。夫國何以成。非成於民耶。治何以起。非起於鄉耶。故古者之治。起化於鄉。自州黨族里。其法至纖悉而皆舉。今者各國鄉邑之治。自户籍、死生、婚姻、產業、警警察、保衛、治安、審判、議税、印花、勸辦中小學校、專設石路及縣路鄉路、市場廣場、橋梁、築室、防火、消水、衛生、救貧、醫生病院狂院、選兵、公債、山林、橋梁、鐵路、銀行、以及激其愛國之。心進其學業之識。勸其技藝。長其精神。凡此皆一鄉所有之政。其繁密纖悉。精詳瑣細。幾同小國之體。各國何以能然。蓋皆聽民自舉人而治之。故其自為謀也。至當且周。其趨公也。至勇且熱。故其民志意騰踔。心思發越。神氣王長。學識開明。技械精巧。政體皆隨時議決。故其氣象新而體理生。租債皆量力公定。故其輸將樂而作事舉。民安而樂之。動而翔之。進而揚之。以視閉關守分受治之民。循死法而窒心思。抑志意而閉學識。風俗阻閉蒙塞。神氣委靡頽散。政事荒蕪疏絶。財用困匱乏短。技械苦窳鈍樸。是故其民新舊日相反相遠。愚智日相反相遠。開塞日相反相遠。板活口相反相遠。鮮腐日相反相遠。神識志意日相反相遠。以此而與萬國自治日進之民角。其勝負不待決矣。夫民者國之本。鄉者治之本。本立則基固。基固則雖拱把之小樹。亦能枝幹堅勁。而花實繁榮。若本根萎弱。則雖參天大樹。枝葉亦應時悴落。況求其著花結實。何可得哉。是故小國民本能立。其國亦强。大國民本不立。其國弱亡。觀於英三島之臣印度。日本三島之敗我國。其已然之迹矣。嗚呼。以今日地方之制而按之。孟子同民之理。既相背馳。而敢不戁不竦。投之於列强競爭優勝劣敗之時。則是恐四萬萬民之太安。而自塗炭之。慮萬里地之不速割。而急自鬻之也。慘愚若此。而舉國謀臣智士。不知所以救之。豈不大可哀哉。 救地方之術若何,曰知病即藥

今吾中國地方之大。病在於官代民治而不聽民自治也。救之之道。聽地方自治而已。今歐美之日强。人民之日智。地利之日出。學校之日盛。技械之日精。宮室橋梁道路之日修。警察保衞之日安。賦税之日多。醫病恤八之日仁鐵道銀行之日廣。山林漁澤之日闢。因以整其兵備。精具航船。以横於大地。剪滅東方。此其本非在國政也。非在政府及疆吏令長之一二人也。乃由於舉國之公民。各竭其力。盡其智。自治其鄉邑。深固其國本故也。非惟歐美而然。也日本明治維新以來。行地方自治而驟强矣。又非惟日本為然也。專制威權無上之君權若俄者。亦已行地方自治矣。故其民才足用。而鄉政克修。地利盡舉。夫俄與我國之專制同。而强弱異者。由地方代治與自治異也。此又非今各國之新制也。我三代漢晉六朝實行之。周官鄉遂之制。一萬二千五百家為鄉而有大夫。二千五百家為州而有長。五百家為黨而有正。百家為族而有族師。二十五家為閭而有閭師。五家為比而有比長。設官若此之多。而職事若此之少。此非朝廷所命也。蓋亦民自舉而官許之耳。以其自治。故能登其夫家衆寡。辨其貴賤老少廢疾。辨其弛舍及其六畜車輦。以令貢賦聽訟移民。治其祭祀䘮紀冠昏飲酒師田行役相保相受刑罰慶賞之事。嵗時讀法。興賢舉能。書其孝友睦姻有學敬敏任恤。其間簡兵器教稼穡正地域列溝樹。行其下劑樂昏土宜以利民。且能大説衆志。以開議會。其纖悉若此。故其自治至密。過於東西矣。漢人十里為亭則有長。十亭為鄉有三老。嗇夫遊徹以掌教化訟獄益賊之事。則今歐美之學校警察審判官也。亦皆民自舉而官命之。故政雖疏而未失。至隋盡收小吏之權。簿尉皆命於天子。而吏部數人。安能察萬里之地。官守令以上。已行崔亮停年之格。孫丕揚抽籤之制。安能及鄉。故鄉政由是盡隳。鄉官由是不舉。自治之法廢。而地方不修。民治不舉。國本不立。職是之故。自上言之。則督撫司道守令。層級累重。自下言之。則鄉州黨族里閭。無一官焉。有大官而無小官。有國官而無鄉官。有國政而無民政。有代治而無自治。故政事粗疏荒蕪。人才不進。地利不闢。而財用匱乏。蓋立法之意。但以為國。非以為民。但求不亂。非以求治。故即有循吏。至於桴鼓不鳴。厖吠無警。餘糧棲畝。訟獄少囚。則以為治效之至矣。故自來地方政論。皆以清靜無為。寛簡不擾為王。曹參。曰勿擾獄市。乃千古治法之極則。此皆老子愚民之法。所謂常使民無知無欲。安其居。樂其業。美其服。老死不相往來。夫所求不過如此。乃與今競爭之理相反。故謂舉國守令皆召父杜母陽元而國必亡也。蓋將南其轅而北其轍。則愈疾行而去愈遠。起點既異。則測綫之相反。差以毫釐而謬不止百千萬里者。故天下之患。莫苦於舉國習為固然。以古自證而不知察。則其病不可救也。雖然地方自治法。吾中國固已行之。而吾粤尤盛矣。蓋一縣之地為里數百。為口百數十萬。多者乃數百萬。此蓋東西一小國之地。加拿大萬里之國。人數不過四百萬耳。順德幾幾比之矣。僅以一令及八九品數佐雜治之。此必不給之勢也。故地方之訟。獄以遼遠不及赴訴於令。地方之保衞。不能不民自為謀。學校道路橋梁博施院醫院。不能不民自為理。於是有紳士鄉老族正以斷其獄。選人為更練壯勇以衞其鄉。以及隄堰廟堂學校道路橋梁公所祭祀一切。不能不自為私斂以成之。或特别捐抽。或常行征税於嘗業田畝室屋人。口事畢布吿其數於公所。其重且大思垂久遠者。則請之官得許而為例。鄉縣處處不同。各因其俗而人安之。雖私税之無閒言。至咸豐之亂起。紳士各團練自衞其鄉。以一鄉力薄。則聯數十鄉或數鄉。因其地勢以成之。或一大鄉自為一團。號之曰局。則常有征税。而有鄉官治事其間。即以南海同人局言之。其治下凡三十六鄉。男女約五萬。局有長二人。以進士舉人諸生充之。鄉人有訟斷於是。局勇二十人。有武官統之。猶警察官也。有書記一人。司會一。人其一切諸局。或大如九江。則男女三十餘萬人。小則數千人。體裁詳畧不同。而大體不外是。粤中幾徧省有之。局紳皆由紳舉而官允許者。亦有不請於官者。有大事則凡列紳士者得預議焉。甚類於各國議員。其大局則規模章程具備。純乎地方自治之制矣。但國家未為定制。而議員局長不由民舉。故時有世家巨紳盤踞武斷之弊。而小民尚蒙壓制愚抑之害而不得伸。此蓋貴紳牽制之害。蓋舊俗之源出於國治。而非出於民治。故雖美而未盡善。若國家有公民議員之制。則民氣之激揚。可一朝而拔發也。蓋鄉官公民議員之義。出於天然之公理。國不為立。而民自立之。各直省雖不能然。然鄉落皆有紳士主持之。有事則有司咨之。小民請命焉。猶然地方自治之意。此則舉國皆然矣。今若就廣東先行之。為定鄉官議員之制。粗定大律。而聽令各鄉斟酌其枝條細目。則可立為施行矣。因其地之本有而潤色之。至易為功。紓其民之積氣而利導之。至易為德。夫萬國自治之效若彼。中國故事自治之善制如此。察之現時之民俗自治之制已具。故以勢言之。中國不能不改地方自治c以俗言之。中國已行地方自治。在一轉移間耳。 且夫自治之制。天理也。自然之勢也。無論如何專制之國。不能鉗絶廢止之也。凡民一家之中。聽其父兄自治之。故古經名曰家君。而今律名曰家長。國法雖極密。亦萬無代治及其家者。君權雖極專。亦未嘗慮家權之分之者。蓋國者大團體也。家者小團體也。凡一大團體。必積無數小團體而後能成。此物之公理也。故人積無數血㸃然後成身。天積無數星球而後成天。國積無數之家鄉土司縣邑州㕔府省之小團而後成國之大團。故大團之國權患其不集。而小團之民權患其不分。故兵事與外交集權之益最大。民治與競爭集權之害最大。今夫人之為身也。固患腦魂不强大。心血不豐足。而若無萬千微細腦氣筋。九十餘里之微絲小血管。以徧周而營衛之。則手足指爪眼舌。亦何能開合屈伸。便捷機警。以為言語飲食動作行持之用乎。舌之腦氣筋不能自王開合。則一日而飲食絶。人死矣。其他目筋不能自王則盲。耳筋不能自王則聾。手足指爪筋不能自主。則不能持行而百事廢。有此者號之曰廢疾。命之曰廢人。故國之無地方自治者。其國臃腫頽敗不生活。雖龐然大物。亦號之曰廢國。有廢疾者小兒得而欺弄之。為廢國者小國得而割滅之。蓋體不備者謂之不成人。機不備者謂之不成。器法不備者謂之不成國。不成國者大何恃乎。 且今大地民立鐵道。民立汽船。民立礦山。民立學校。民立保險。民立會社。民立工商農業各種公司。皆聽其自為立法。自為行政。其大公司用人十數萬。上下百司Q同於小國。等於古之封建矣。英以一商業公司而闢萬里之印度及南洋各島。若德少克魯伯砲厰之宏大。工人數萬。綿地數十里。是皆中國人所耳熱而豔稱之者。而皆由民權自治法得之。即中國工商百業善堂皆有行有公所有總理值理之人。如今上海之廣幇浙幇蘇幇徽幇閩幇。則以地聚衆而自治。錢業絲業及廣東之七十二行。則以業聚衆而自治之。皆在國家法律之下。而國家聽具自立。未嘗分毫撓之。此工商業所以盛也。故凡集國之大權者惟恐其不。一而民之分小權者惟恐其不多。分之愈多愈細則愈靈活。否則臃腫蹣跚而不能行。故集權與分權相反而相成者也。古者以封建而治民可以纖悉。後世不能行封建。故遂疏濶不修。唐行口分世業之。田其制至善。由無封建之故。故旋踵不能行。然儒生開口言三代即及封建井田學校。夫地方自治。即古者之封建也。但古者亂世。封建其一人。則有世及自私爭戰之患。此所以不可行也。今者升平。封建其衆人。聽民自治。聽衆公議。人人自謀其公益。則地利大闢。人工大進。風俗美而才智出。若美國之州郡並聽自治。此則古公侯大國之封建。與德國聯邦同矣。英法德日本之例。但聽鄉邑自治。此則子男小國附庸之制矣。德之篐斯烏衣孖路人二十九萬。税乃八千萬。呼路咩悟自立市方里九十九。不過中國三十里。當附庸之地耳。人口十四萬。而男子八萬。然立外務文部司法大藏警察醫務衛生陸軍商船港津鐵道土木殖產救恤十六部。凡十六長官。其議員用大學卒業者十四人。商四十二人。工二十二人。上判院。一下判院二。嵗入至二千三十三萬二千二百八十馬克。呂伯雷地積政體略同。人僅六萬。乃有高等學生五百人。工學。一商學。一女高等學。一中學。一高高等小學。一小學十八。學生六千七百人。報館三。警察費至十六萬。其繁盛如此。此深得古封建之意故也。今吾粤九江沙頭龍山外海容奇桂州各鄉皆二三十萬口。比之古者大國廿四萬口已過之。則即今之俗。其地方自治。巳合古者封建大國附庸之制而盡兼有之。但國家不為定律。而鄉官不入典章。無以增其榮而予其權。故治效不著。且無公民以擔國事。則民自安於愚賤。而不與君國分其憂。共其任。此所以頽敗而失其本也。德國自治之法行之。則一鄉而可税數千萬。立多官羣學矣。今若此小團者數十百萬。鼓其志而發其識。大地何有焉。故通地方自治之制。知古人之所以勝於今者。在有合乎封建之意。歐美之所以勝於中國者。在以民自治而不代治之也。 美國州縣之自治。今不能行於中國。可無論矣。法德英日地方自治之法。有都市鎮之治。有鄉村之治。其制畧同。但繁簡少異耳。日本純採法國之制者也。由公民中舉議員。議員中舉鄉市長。有正有副。有參事會員。有議會名譽員。有收税役。有醫長。有常委。員有特委員。數千之。口官多若此。德國自治制尤密矣。凡人口五百至三百。力能任公事具費用者。可為一區。其力弱者合五村為一區。五鄉長有參事會。會計院。議員治焉。凡人口一萬以上之都邑堡。皆設都府。凡二千五百為市。凡千六百口以上之區。設警察。由大地主舉之。立判審官。警察官。設户籍局判番官警察官。小者英德美皆由民舉。大鄉鎮由官命。法則悉由官命。今亦多民舉矣。然警官純乎官體。法鄉會員十人至三十人。可議鄉税。筦財。產可建議於政府。法除鄉外皆官掌之。德則官民劃然。即大區亦民贊之。法則鄉之團體可直達於州郡。德則鄉上於縣邑。由縣邑乃上於州郡。村長之上有邑長。而德制以大團包小團。而小團之中皆有獨立之權。生活之體。尤得古者封建之意。而助民人發揚之力也。於中國俗為近。法則國税鄉税同。收令縣必需之欵。先輸其地之物。名曰閒税。不足則國補助之。分兩度徴税。得手工數兩次為益。德英則國與鄉分收。鄉税有普通。有特别。聽其自定。然亦雨法並行。英限鄉税不得過國税十之五。日本限鄉税亦不得過五之。二徳則有人税獨立税犬税賃屋税收入税舞蹈税。其手工數則自賣買免許。死生婚姻產業憑照墓地照學校照道路照度量權衡撫賞照。皆惟鄉治舉。乃能纖悉若是。德制凡由公民舉議員及鄉長官廿嵗以上。居一年。貧民受恤。未嘗一年不納税。未嘗犯罪者。有產業若干。土地若干者。得被舉焉。美國收租五百以上。乃得為判官。其破產受人救助傷損公權者。皆不得舉。舉人有明有暗。而論者以暗為是。凡四百口者可舉一人。以次類推。其被舉之人。第一須有學識。曾經閲厯實事都。分擔事務。第二須有德行高志。以求公益。第三凡生計饒裕者。即盡力助公。此鄉官之選格也。其都會之制。自府長以下。皆同鄉制。惟分百數十區。巴黎日本分二十區。倫敦伯林皆分二三百區。各設區長焉。區長位議員下。從其命令。凡都市鄉官皆以榮譽勸職。都人士以有職為榮。除長及建築技師法律士有俸外。餘皆無之。德之伯林從事者二萬人。皆以榮名效職而無俸者也。其年限六年。留三之二。或九年十二年不等。都市舉議員。凡二千五百人舉十二人。萬至二萬舉三十人。十萬下則舉六十人。各國雖有不同。略皆相近也。 今中國舉行地万自治。因鄉邑之舊俗。而採英德法日之制。可立推行矣。請略以萬人以上地方十里者為一局。或名曰邑。不得過多濶矣。每局立局長一人。總任局事。兼理學校。設判官一人。審訟獄。用古名曰士曰嗇夫皆可。或名曰鄉平。警察官一人。巡捕奸宄盜賊非常。税官一人。收賦税筦户籍。郵官一人。主通信兼印花。郵官或專或兼攝。皆由議員中公舉。設議事會。五官共之。而長官為議長決焉。其長官之下。設又案雜役數人。酌其地之大小立焉。下為議例會。衆議員聚議決一鄉之政制賦税大事。上以應國事。下以增公益為義務。其議員視其地之大小。民之衆寡。以三四百人舉一人。由公民公舉之。凡公民中有學識及能捐助貧民。有行未嘗犯罪為鄉里不齒者。曾曰辦過鄉國之事。實有閲厯及身家富厚者。皆得充焉。其有犯不孝不弟不睦恤及有不齒之事者。擯不得舉。如此則清議所在。汝南月旦之評。九品中正之制。而風俗知恥矣。其有職官紳、士舉貢諸生向有位於鄉者。除其行不齒於衆外。皆許預議。名之曰紳議員。如各國上議院之制。日本所謂名譽員也。則紳士不失其榮矣。而議之決否。以議員人數多少為定。如是則劣紳不能武斷矣。其職事惟五官支薪水。餘皆不支。大都市宜皆以榮譽體靣為勸。如善堂然。則諸官不支俸可也。每都市邑局之中。分各村各約。以千數百人為度。立正副二人。董任其事。其大鄉則增設警官判官分治焉。地方大者其判官或多設數人同審判焉。乃言鄉官之職。 第一職立警察。簡禁盜賊奸宄。有風火大災皆當救之。以保衞閭里。 第二職修户籍。凡生死婚姻葬埋及禮樂吉凶歌舞之事。 第三職修道路。分國道縣道鄉道分别敷設石路。俾遠近易通。其有水利開濬。設橋梁。築堤堰坡塘。其有民所走集。設市場。築廣場。以合民衆。其有可為鐵道馬車道者。皆議議開通焉。以及種殖樹木之事。 第四職凡人民通信及電報電話之事。 第五職收賦税。凡土地舟車烟酒出產製造營業賣買。因其舊俗地宜。隨時公議。 第六職立學校。凡男女中小學塾及工藝院之募開。增長鼓勵。令凡民七嵗皆入學。否則罪其父母。 第七職勸農業。凡耕地種植山林原野酌土宜覓新種開農會以勸墾闢。 第八職助工商。開勸工場技藝院。以鼓勵百工。振興商務。而設法資金以補助之。其有民間乞丐。驅入技藝院教之。俾其餬口。不聽者判官禁之圜土其窮老者付之恤貧院。 第九職講衞生。潔淨室屋道路。俾免疫癘。疾病則設公醫院醫之。 第十職開善堂。舉恤貧養病癲狂之會。開院養之。拓增經費。收禁乞流。無使有乞丐顛連者。並開講堂以誘導愚蒙。今江粤已大行。每鄉局推廣之。 法以三萬人以上者為都會。然舉國亦不過四十七耳。德以五萬人者為都會。法有邑二萬六千百四(十然過萬人者不過二百三十二。故法之邑真吾粤鄉局之比也。若數萬人之都會。則吾國不可以數算。其都會若順天廣東則百餘萬人。此外各省會及上海天津漢口甯波厦門重慶潮州九江凡諸通商之口及諸府城大縣城及大市如佛山景德及大鄉數十萬者尚不勝數。皆宜以地方自治行之。採用倫敦伯林巴黎横濱之法。酌其地之大小。分為各段。每段皆用鄉官之制。而立總局以總之。省府縣城名某城總局。市鎮曰某市鎮總局。每局設總辦會辦帮辦。凡賦税工程郵政印花監獄學校慈善。皆當每事設司令。纖悉皆至。德伯林執事者至二萬人。其繁密可知也。立議事局以會辦帮辦及諸長官為之。而總辦為之長而決焉。由各段舉公民為議員。三萬人以下。凡五百人舉一人。十萬人以上。千人舉一人。三十萬人以上者。二千人舉一人。五十萬人以上者。三千人舉一人。其貴官紳士皆為上議員。别自公舉。皆以人數多寡決從違。其職事皆如鄉制。而增加繁密。以適事宜。皆如善堂之制。不設薪水。其長及五官有俸。其長皆由議員公舉。吿諸官。其諸官皆由其長與衆議各舉半數。其長及諸職無官銜者皆給職銜。萬人以下者長給正九品鄉正下士銜諸職。給從九品從下士銜。萬人以上者給正從八品鄉中士職銜。三萬人以上者給鄉上士職銜。五萬人以上者給六品鄉大夫職銜。十萬人以上者給五品公大夫職銜。日本東京之制。可採用之也。其市長之下。有助役四人。收入役一人。長技師長一人。即副長也。有名譽參事會十二人。内局有事務員十人。分四部。曰總務部。曰土木部。曰水道部。曰會計部。各有部長一人。事務員百數十人。土木水道部則有技手數十。人總務部則有掃除巡督長一人。監督十人。巡視數千人。分十五區。每區有長一人。書記數十人。有養育院病院醫院醫員數人。其警察裁判皆逮於官焉。可全用日制而行之。其長有遺愛者以半俸終其身。 其縣皆開議會。令一縣之公民舉議員。凡公民住居一年。年二十五以上。大農大工大商。家產萬金。或曾遊厯外國。或在大學卒業諸生士人有學者。能創學校工藝院醫院善堂者。一市一鄉選一人。大者或二三人。每七十萬人議員三十人。過百萬者每五萬人加一人。其紳士自知縣舉人以上許大縣别為選舉。皆以人數之多寡決從違。其縣官之議事局。得用議員二人。餘悉同鄉制。其道或府皆開議會。以大農大工大商業家產十萬或曾遊厯外國及大學卒業若士人之著書有學名者。暨能創學堂工院醫院善堂者。一縣一人。大縣或二三人。每百萬人議員二十人。過百萬者每十萬人加一人。紳士自道府郎曹進士以上。許為紳議員。其道府官之議事局得用二人。其各直省皆開議會。以大農大工大商家產百萬或或曾遊厯遊學學外國若大學卒業及名士學問有名著書傳世者。及獨力捐資成一學堂醫院工院善堂者。一縣一。人大縣或二三人。每十萬人選一人。其省官之議事局。用議員二人。餘皆用鄉制。議員皆以三年為限。一年去二留。四以資諳練。凡一縣一道府一省之政。例在國律範圍之中。凡賦税公積警察户籍學校農工商道路橋梁市港山林川河醫病衞生慈善教化。皆由議會議定。地方長官許可。則施行之。其大事則許省道府縣之議會公詳政府。 夫舉民有鄉舉里選之遺。集議得公是公非之見。地不濶則直接而易得其情。生其地則熟習而周知其故。國當其衝。而鄉行其密。人人有言事執政之權。人人有愛國愛家之意。誘其同。心長其神氣。開其知識。發其志意。聯官民之交。而審其結合。無有阻碍。謀公益之事。則自為受用。爭自激勵。官僅為之監督。律粗為之範圍。而一切聽之。輸賦籌餉起債為百事之原。則出自公議。必度民力所能。民心所樂者乃為之。皆有決算出入表。以吿於衆。各議員自議之。而吿於所舉之人。人人知自為自益也。知身家營業之增長。也知官未曾取之也。知强紳不得獨佔强奪之也。人自鼓舞。雖有大舉。而事無不成。觀於各善堂之大舉而可見矣。故欲養警察之卒而卒可養。欲修道路橋梁場所則工可立修。欲經營學校醫院貧院狂院則事可立集。欲勸工闢地植農惠商則策可立舉。人慕作鄉官議員。皆知自愛。重犯法。爭於恤民。奮於愛國。務於公益。則仁惠之風行。廉恥之俗成。風俗美而大進矣。學校多而才智出。農工商盛而財用足。國乃於是取其材。用其氣。收其財用。所謂百姓足君孰與不足也。以四五萬萬人之衆。成城斷金。誰能禦之。必若此而後富强之基可立。故行地方自治之制。而民不富樂。士不智勇。而中國尚弱者。未之有也。

 明夷: 公民自治篇》,《新民丛报》1902年政治页码: 12-2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