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生态”这个词近几年很火,充斥着网络和媒体。一边有超级巨头们用各自的生态圈把数字商业版图界定殆尽,一边也有把“多元化战略”或“战略合作”直接冠以“生态战略”这个新名词就似是而非的抛向市场营销炒作。 为什么有人将生态圈演绎到极致让商业取得指数级增长,有人零敲碎打停滞不前,更有在质疑声中走向危机?生态战略的真正的逻辑是什么?让我们从“生态思维”开始说起...... “生态”不是目标,而是一种思维方式企业构建生态圈从不是目标,而是让商业成功的一种方式。商业的本质是交换,而交换的本质是供需。 优化供需的方法可以归结为:
所以,让商业成功的不是“生态圈”本身,而是隐藏在各类“生态圈”下的同一类思维方式被合理地运用,成功的优化了供需关系,最终帮助企业实现了指数级增长。 什么是生态思维?我们把这一类可以帮助企业通过构建生态圈取得商业成功的思维方式归结为“生态思维”。 这个概念复杂又抽象,堪称宇宙第一“Buzzword”。所以今天我们先忘掉那些互联网巨头、忘掉数字技术、用一个最简单的生活案例一起掰扯掰扯,到底什么是生态思维: “多样” over “单一”从前,小马有一块儿地,种地卖米挣银子,生意勉强糊口。 后来,小马发现买米的村民是为了回去做饭,一顿饭光只有米可不行。于是小马又开始种菜养猪。这下村民们一次性可以从小马这买来做饭需要的一切,小马赚的盆满钵满。 多样化经营的思路降低了单一产品风险、带来了投入产出比的优化、扩大了客户群体、提升了客户体验,最终带来收益结构的多样化。 那么,企业是不是只要突破原有产品体系,提供多样化产品或服务就等于构建了生态呢? “开放共创” over “封闭独创”还是小马:客户越来越多开始供不应求,小马在田里开辟空地,邀请米农、菜农、肉农在这摆摊,没有租金,不限经营方式,只要大家从收入里让小马抽一些“佣金“。很快,这块儿空地因为能让村民买到各种各样的生活品而天天人头攒动,形成了一个小集市。而小马就舒舒服服的躺在家里数钱。 开放思维可以帮助企业:
“连接流通” over “生产制造”市集越来越红火,小马细心观察发现:每一个摊位都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经营方法,各自获得了不少老顾客。有没有方法可以让大家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经过一段时间观察,如果把市集看成一个整体:水果摊前每天的新增顾客最多,肉摊的单次交易额最大、买米的客户最有可能再买蔬菜,如果能把他们盘活,就可以带来整体利益的最大化。于是小马集市给水果摊做广告吸引顾客,买完水果发优惠券引导客户买肉、统一发积分、统一收费体系和商贩统一结算等等措施让集市流动。 很快,越来越多客户在多个摊点都产生了消费,小马集市整体收益大幅提高,甚至出现小摊贩间合作推出新产品、共享先进加工技术等新的利益交换方法。 “只要把东西造好就能卖个好价钱”的逻辑,在商业世界里,叫“商品主导”,核心逻辑是“制造”,制造逻辑下的增长往往是线性增长。而“连接流通”作为新的价值创造方式,往往给企业带来的是指数级增长(如苹果、阿里巴巴等等),为什么? Ray Stern在培训Intuit公司的CMO时绘制了这张有关网络效应(任意用户对产品的使用越多,产品对其他用户的价值越大)的视图,说明网络的价值总和与网络中的连接数成正比,连接数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的价值总和呈指数级增长。 映射到生态系统里的商业玩家同样适用:
“编排引导” over “价值独创”小马集市里的摊主越来越多,客户越来越多,大家玩法也层出不穷。混乱不可避免的产生了:有村民投诉米摊用陈年旧米冒充新米,也有大量卖家因为缺乏客源惨淡关门。于是小马想出了一系列新措施: 针对以次充好:买家把钱付给集市,客户表示满意集市才能把钱转给卖家,否则由集市直接退款。同时增加了集市的质量准入标准,不如何标准的摊主不得入驻。 针对生意不佳的卖家:集市统一为摊主准备广告牌等营销方式、摊主可向集市申请低息贷款等。 调动合作伙伴合作共创极大提高了价值创造效率,但同时也引入了不确定性。在生态思维下,企业不再是价值创造的主体,而是在不同玩家间设立一系列生态机制编排引导,促进有序合作:
“价值共享” over “价值独享”小马市集里有一个特别的角色,是为摊主们送货上门的骑车大爷:骑车大爷每帮摊主向村民家中送一次货收5分钱,这项服务给村民大大增加了便利,让集市的外卖生意更好了。 自组织性使得有机正向的生态系统周围必定会自发演进出新的价值交换形式,但真实场景中很多商业模式的设计者都忽略了每一个关键价值的创造者都需要有一个合理的价值定位和诉求。只有每一个人的利益都可以得到满足,生态才能有序的转动并持续正向演进。 快速总结运用生态思维的目标是帮助企业高效优化供需,理想结果是指数级增长成为可能。 多元化、开放共创、连接流通、编排引导、价值共享是生态思维的5个核心原则。 文/ThoughtWorks 孙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