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万古江河》中华文明从何而来

 秋琰 2020-05-29

你好,欢迎来到「益伴」。

今天为您解读的这本书叫做《万古江河》,本书共有26.2万字,我会用6期的内容为您来讲解本书的精髓,本期是讲解的第1期。

中国文化从何处来,又将去向何处?

本期解读的这本《万古江河》将告诉你答案。

《万古江河》是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撰写的一部中国通史,副标题为: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许倬云先生通过梳理上下几千年的历史,讲述了中国文化和中国人多彩鲜活的成长故事。

许倬云,1930年7月出生于江苏无锡,现为美国匹兹堡大学历史学系荣休讲座教授,台湾“中研院”院士,美国人文学社荣誉会士。代表著作有《万古江河》、《西周史》、《中国古代文化特质》、《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等。

2019年清华大学发出的录取通知书中,便附赠了一本清华大学校长邱勇送给新生的《万古江河》,并寄语:“从历史文化中汲取力量。”

中华文明孕育的万古江河,奔流不息,它不只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人类。

01

文明的起源

从自然地理上看,中国核心文化地区,位于欧亚大陆的东南部,北边是沙漠和草原,西边是高及天际的高山与高原,东边和南边面对大海。整体看来,中国对外有高山峻岭、沙漠、海洋为界限,尤其是北边的沙漠和西边的高原、高山这两大天然的屏障,使得中国的世界是望向东南的。

然而,中国文化史上的地理,并不是只朝一个方向看的,而是四面八方各个地区都自成格局,各有创新,也有交流。这里所谈到的文化地理,并不是一个有着清楚边界的政治版图,而是孕育出中国核心文化的地理空间。

正是这一情形,使得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复杂的面貌特点:既能始终呈现各个地区的地方性特色,又能在小异之上颇见大同。

中国的农业地带可以划分成为两个地区:

一是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和黄土平原。黄土平原上的人民,背向青天面向地,每一份粮食的收成都是依靠自己辛勤的汗水换来的,他们坚定地固守在家乡,不愿迁移,心态上比较保守。

因此,北方黄河文化孕育出循规蹈矩、安分守命的儒家。

二是长江流经的长江中下游。长江一路奔流,经过高山之后,流入丘陵,穿过四川的峡谷,奔向有着湖泊河流的大小平原,最终流入东海。丘陵和山林中有足够的粮食,湖泊和河流的旁边都有肥沃的土地,因此,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民生活是快乐的,心态上也比较活泼,愿意变动,也不在乎变动。

因此,南方孕育出多思辩甚至是辩证式的老子和庄子,他们对宇宙充满了好奇。

综合言之,中国的世界既封闭又开放,各地区之间看似分隔,实际上却又联合。正好像,在中国这个巨大的舞台上,各个角落的演员们以各自的声音唱出多变的旋律。

下面我们就来谈谈这个舞台上的演员,以及他们最早的活动。

人类的活动第一次可以被称为“文化”,是在人类有能力生产食物之际——不论是农耕还是畜牧。有了固定的食物来源,人类聚集在一起,逐渐构成社群和社区,这才是人类迈出超越一般动物生活的一大步,此后,人类的生活也有了重大而深远的变化。

许倬云先生界定的文明,是人类在聚居和固定食物来源的文化基础上,再迈进一步,能做抽象思考的时候。

中国地区的人类,至晚在公元前六七千年,发展了农业,也发展了定居的聚落。北方的粟作农业及黄土房屋,与南方的稻作农业及竹木建筑,都是因地制宜,各有特色。

《万古江河》中华文明从何而来

除了栽培的谷类食物,人类已发展了相当种类的蔬菜及家禽家畜。拥有稳定的生活资源,于是,古代人类进入了新的阶段,在社会组织及心智活动方面,都有进一步发展的余力了。

在距今五千年左右,秦安大地湾仰韶文化、大凌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和江南良渚文化,这些地区的社群,都已经发展为控御广大地区,能动员大量人力物力,掌握不少财富的多层级复杂社会。

从一万年前人类掌握生产食物的能力,形成定居聚落,经过五千年的发展,人类社会既聚合,也分化,已是十分复杂了。

02

文字与王权的出现

中国文字的源头,起于殷商时代。

传统历史中的夏、商、周三代代表着中国文化的核心。中国文化的中原意识,也来自于这一核心观念。

不过,夏代的历史至今只有传说,还未有确切的考古证据。河南偃师的二里头遗址,如今被考古学界当作是夏文化的所在,但也只是根据传说中夏代的地理位置,再加上这一遗址有大型公众礼仪性的建筑,来推测这里是夏代的王国都城。

商代的遗址,自从1928年发掘出安阳殷墟以来,不仅有建筑和墓葬遗存,也有大量甲骨卜辞的文献资料,来证实传统历史中关于殷商的记载。

据传统历史记载来估计,商王朝自公元前17世纪建国,至公元前11世纪灭亡,享国五六百年之久。当今考古界将商文化分为先商、早商和晚商三个时代。

先商文化分布在今天的河北太行山东麓、河南的黄河以北卫辉一带。这些文化遗址的毗邻之处,被认为是夏代的二里头文化分布的地区,但这二者间的文化特色有着显著的差异。

而早商的文化特色则与二里头文化相当接近,由此推测,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先商文化,在接收了二里头文化的影响之后,开始发展为早商文化代表的强大势力。

早商文化分布的地区十分辽阔,遍及今日河南全省、山东省的大部分、山西南部、陕西中部、河北西南部和安徽的西北部。几乎涵盖了后世所谓“中原大地”的华北地区。

这一地域广大的分布形态,说明了早商文化的强劲,其发展当与商王国的政治与军事力量有很大的关系。

《万古江河》中华文明从何而来

晚商文化指的盘庚迁殷后的殷商历史,年代为公元前13世纪至前11世纪,绵延二百余年。晚商考古工作偏重河南地区,因此不能呈现较为广阔的分布形态。但从将近二十万余片卜辞所显示的资料来看,当时商王国政权之所及,足以伸展到后世所谓的整个中原地区。

殷商文化的时代性特色,一是有了当代文字的记录——卜辞,二是从卜辞中显见商王国政权的演化过程。文字与王权的出现,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里程碑,是史前文化进入历史时代的分界线。

03

华夏文明体系的形成

公元前11世纪,陕西关中的周国,在经过古公、文王和武王三代的经营后,击败了商王朝,建立周朝。

周代的建立是整个文化与政治体系的重新组合,为中国文化的系统奠定了一些基本的特色。周人源起何处,至今仍未有定论,但是周人能扩大成为强大的族群,一定吸纳了不同文化的人才,使得周文化具有了多元的文化渊源。

从《尚书》最后几篇文献中可以看出,周取代商后,并没有因为胜利而沾沾自喜,反而处处检讨这一历史发展的原因,总结出“天命靡常,惟德是亲”的理论,第一次将道德的意义放到至高的位置上。

由此可见,周将商王朝灭国的原因归咎于商王德行的败坏,其罪名有荒淫酗酒、不恤民力等等,这些罪名是否真的足以让一个强大的王国灭亡,后世史学家有着不同观点,这里不做展开讨论。

周人提出的“天命”观念,可以引申为两点:第一,统治者治国必须符合一定的道德标准;第二,超越的力量,也就是上天,对人间的秩序有监督和裁判的权力。

这一观点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突破。它认为统治政权的合法性,是基于道德性的价值判断,而上天具有裁判权,这一观点摆脱了宗神与族神的局限,转化为具有普世意义的超越力量。

正是在天命的大框架下,周人不只是谴责商人失德,而是建立起一套“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统治机制。“天命”的观念不仅帮助周人肯定自己的统治,也帮助周人说服商人的后代合作,将商周文化扩张到整个中国的北方。

自春秋战国以来,中国思想系统沿着两条平行的脉胳发展:一条是以儒家为中心的人间秩序;一条是以阴阳五行家为中心的自然秩序。

《万古江河》中华文明从何而来

人事与自然的两套系统,又叠合为一个复杂的系统,既上下统摄,也内外消长。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学说,不应该被看作各自独立发展的思想流派,而应该被视为经过长期的辩论交织而成的后世两千多年中国文化的思想核心。

孔子的儒家思想是如何从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思想的核心的呢?让我们期待下一期的解读。

以上是本期节目的所有内容,感谢聆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