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姑娘节随想●乡情旧事,难忘的红薯情结

 大成教育图书馆 2020-05-29

边疆老兵\图文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红薯是农家人的命根子。每回与同伴走在街头,看到摆卖烤红薯的,总引起我许多乡愁,总要对同伴说:“吃个烤红薯吧”!我这般馋相,每每也遭到同伴的不理解,其实,烤红薯还是蛮好吃的,香甜、可口,吃后嘴里留有余香,这在上半个世纪却是难得的杂粮,家家户户必种的粗粮,要知道那时没有那么多大米饭吃的,一天就得吃上两顿杂粮,解决温饱问题却是整个中国老百姓面临的困境。由此,我的一段红薯情结源于童年的往事,这故事说来耐人回味。

    小时候,与众多农家人的生活一样,家中的生活并不好,几乎每餐都是红薯和稀饭,我们这些孩子,便是在满腹薯香中长大的。奇怪的是,我没有吃厌红薯的味道,却在远离了童年远离了家乡之后,深深地怀念着家乡的红薯。怀念红薯那香喷喷、甜滋滋的滋味;怀念红薯那或白或紫或黄的颜色,甚至怀念它那丑丑的带着泥土芬芳的样子。

    在部队从军的假期里,每当过年回老家,我喜欢远离节日的热闹,躲在家中的房子里陪着母亲说话。因为母亲喜欢怀旧,忆往事是她空闲的习惯,说起我出生的那个年代,说起红薯。随着母亲的话,我又回到了童年的日子。那时候,家乡人无薯不成餐,嫩薯叶摘来做菜,红薯切成条或块,或煲或烤或煮,而更多的是整只煮熟来吃,上学时或上山砍柴时还口袋怀揣几个带上,饿了填肚子。在那些虽说是贫困的日子里,家乡人却被红薯养育得健美而滋润。好吃要留种。每到开春,乡民们便把红薯种埋进土地,等它们发芽,抽蔓。到了初夏,割来种薯藤,一根根栽进土。生命力极强的红薯,不出两个月,就满地都是一片新绿了。红薯的花是那紫蓝色刺叭形的,夏天,它们朴素、简单地开着,给乡村披上一层秀色。到了初秋,乡亲们收完第一轮稻谷后,便可以收地里结得又多又大的红薯了。

    最难忘的,是童年时与小伙伴一起烧“红薯窑”。小时候,常爱和伙伴们到田间、小溪旁挖几块泥土,然后把泥土一块一块地往上叠成窑,再捡几枝树枝,点火把窑子烧得又红又热的时候,把红薯丢进窖里,再抬块石块往上压好。然后自顾上学去了,等放学回来取窰的红薯,这时红薯便熟了,不糊不生,掌握的火候和封窰的方法正好。打开窰后,那喷香,松软、烫手的红薯啊!当我在写这些文字时,那香香甜甜的滋味仿佛就飘荡在四周,诱惑得我馋诞欲滴。

    现今,已没有多少人吃红薯了,就连曾经相依为命的“猪先生”、“猪小姐”们也喜新厌旧起来,钟情于食料了。只有少数农民还种着几分田的红薯,偶尔尝一尝,或者高价卖给城里人赚钱,吃红薯已经是种怀旧了。可我不能忘记,那些靠红薯支撑着过的日子;不能忘记,一担红薯曾经是我母亲在生产队里幸苦一个月的粮食。我想念那乡村放牧牛羊的农耕岁月,背着一筐薯藤,赤足走在田埂上的乡亲,想念故乡那片不算肥沃的土地,那不仅仅是简单的“籍贯”,那是总让我午夜梦回的裹满红薯香味的快乐单纯的童年和少年!  

    因为忙碌因为遥远,主要是因为身处异乡难以凑齐一家几个人的假期一同出发,不是自己没假期就是家里的其他没得长假,即使有了假期因为工作的原因而又不能一起请假,唉……回老家真难!背井离乡阔别故乡有好些年没有回老家了。正如毛主席那句:“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那般境况。如今,父母随我转业来到边陲城市,红薯的情结还是依然“涛声依旧”,其实,人,怎么会忘记过去呢?在城里,在某一小巷,偶尔仍会看见一处烤红薯的火炉,间或也有人掏出一两元钱买几只烤得金黄喷香的红薯尝鲜。当你细细品着红薯沁人心脾的馨香,会不会也像我这般想起那些与红薯相依的苦难岁月?

    今天,适逢东兴市的红姑娘节的盛会,睹物思情,在盛赞无公害种植和科普种植的成果时,一段乡情旧事同样与红薯节情景生辉,多想在老家也搞一场绿色食品节,以红薯、马铃薯、芋头、竹笋、豆子、花生、玉米、木薯等等,让人们餐桌上填满绿色、注入续命延年的元素。打造一个“长寿之乡”、“绿色之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