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体制内“县城剩女”的出现不光是社会问题,还是教育的问题

 小小书法家 2020-05-29

体制内“县城剩女”的出现不光是社会问题,还是教育的问题

“我目前最大的苦恼是不知道选哪个女孩做女朋友。因为我的一个女同事经常找我玩,帮我代课、打饭、送水果什么的;乡镇的一个女干部也时常打电话约我散步;还有乡镇卫生院的一个女护士也对我表示有好感,而且人也长得漂亮。所以,真的不知选哪个好,好苦恼”。

这是《中国青年研究》2019年第10期发表的《小县城里的体制内“剩女”:一个日益庞大却被悬置的群体?》刊登的一个个案。

案例中苦恼的男士是一名乡村小学教师,1990年生,身高偏矮、长相很一般,说话有点娘娘腔,家在县城,家庭条件一般。

5月20日,我读到G男士的“苦恼”时陷入了深思。这篇文章告诉我们,无论是在北上广深,还是内陆的县城,“体制内剩女的存在”已然成为一个普遍性的社会问题。

但这真的仅仅是一个社会性问题吗?

在《小县城里的体制内“剩女”:一个日益庞大却被悬置的群体?》一文中,江西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的欧阳静和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的马海鹏用来自中部某县城的调查数据和个例访谈向我们传达了一个越来越不容忽略的问题:

体制内“县城剩女”的出现不光是社会问题,还是教育的问题

这些数据,简单总结就是三句话:

  • 教育系统的剩女在增多!

  • 医疗卫生系统的剩女在增多!

  • 公务员系统的剩女在增多!

作为一个教育行业观察者,讨论“剩女”这个问题似乎有点狗拿耗子多管闲事,但这不仅仅是一个民生社会问题。这是因为,剩女的大量存在势必会导致结婚登记人口的下降,结婚人口的下降势必会让出生率进一步下降,新生人口的减少无疑会影响托育、早教和幼儿园的发展空间,因此,探讨一下体制内剩女产生的诱因,中教投研也责无旁贷。

其实,我们很早就观察到了教育系统内“女进男退”的现象。我们先不讨论新生儿的性别比例是否均衡,我们直接来看一下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中女性学生的比例。

这个比例的变化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帮我们解释一下为何体制内的剩女越来越多!

先看一下幼儿园、小学和初中的数据。

体制内“县城剩女”的出现不光是社会问题,还是教育的问题

从上图可以看出,自2011年以来,随着学前教育普及率的上升,我国学前教育中女性在园儿童的比例整体呈现上升趋势,至2018年达到了46.75%。但是这个比例仍然未达到50%,仍然远远小于在园男性儿童的比例。

我们都知道,小学和初中属于义务教育,而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在小初阶段,女性在校学生的比例与学前教育相当:

体制内“县城剩女”的出现不光是社会问题,还是教育的问题

自2011年至2018年小学阶段的在校女生比例整体是上升的,但初中阶段女性学生的比例却出现了下降。对此,我们不清楚真正的原因,可能是不少地区,尤其是落后地区的父母不重视女性教育,导致女性在初中辍学的比较多。

总结一下:整体看,在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整体是女学生少于男学生。

分野发生在高中阶段。我们统计了从2011年至2018年我国高中阶段女性在校学生的比例,整体上高中阶段的教育女性的比例仍然远远小于男性,在2018年,女性在校生的比例仅为47.41%,而男生的比例则高达53%。

体制内“县城剩女”的出现不光是社会问题,还是教育的问题

但是,高中阶段的教育包括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而这两个不同的教育类型,女性在校生的比例却出现了巨大的分野。

在普通高中,女性在校学生的比例在2011年即达到49%,而近年来均已超过了50%,2017年甚至达到了51%。

而在中等职业教育中,情况却完全不同。2011年在中职学校中,女性学生的比例还高达45.7%,近年来,女性学生的比例逐渐下降,至2018年仅有42.25%,这意味着,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男性学生的比例已高达58%。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巨大的分野?

我们认为,这跟初中毕业以后实行的强制分流有关,即不管男生还是女生,在初三毕业后均需按照中考成绩排名选择进入普通高中或者中等职业学校就读,这就是大家常说的普高控制线,大部分省份的普高控制线在50%左右,这意味着成绩排在后面50%的将无法建立普通高中的学籍,只能去中等职业学校就读。

之前,我们曾在中教投研的今日头条上探讨过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很多网友表示,在初中阶段,大部分知识属于记忆,且女性的发育早于男性,较为理性和自律,在中考中占据优势,而男性则处于叛逆期,缺乏自律,在中考中占据劣势。

当然,这些都是很多人的主观看法,真正的原因仍需要有志之士进一步探讨。

男性和女性比例在普通高中出现的截然相反的变化趋势对之后的高等教育以及体制内女性比例上升影响深远。

我们来看一下上普通本专科的女性学生比例。

体制内“县城剩女”的出现不光是社会问题,还是教育的问题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近年来,普通本专科中的女性在校生比例逐年上升,至2018年已达到52.54%。在这其中,本科女性的比例上升的更快,在2011年,本科生中尚只有50.4%的女性,但到2018年这一比例已高达54%。

而女专科生的比例则出现了下降。在2011年专科学生中,女性比例为52.2%,到2018年专科女性学生占比仅为50.37%。

这意味着,在本专科阶段,女性本科生的比例在大幅度上升,男生在下降;女性专科生的比例在下降,而男性在上升,这是实实在在“男退女进”。

其实,在研究生阶段也是如此。

体制内“县城剩女”的出现不光是社会问题,还是教育的问题

统计显示,无论硕士研究生还是博士研究生,女性的比例都在上升。

我们还统计了一下成人本专科教育情况,发现也是女性比例更高。

体制内“县城剩女”的出现不光是社会问题,还是教育的问题

在接受成人本科教育的学生中,女性的比例在2018年已达到了62.45%,男性的比例还不足38%。

总之,种种迹象表明,高学历的女性越来越多,哪怕是没有本专科学历的女性,踏入社会以后也比男性更热衷于提高学历。

其实,单看女性在校人数的比例变化情况仍不足以帮我们理解为何体制内的剩女越来越多。体制内剩女增多还跟体制的选材机制有关。

就教师群体而言,女性比例高自不待言,大部分老师来自师范类院校,而有些学校甚至还公开要求不招非师范类院校的毕业生,而师范类院校的女性比例就更高,甚至能达到80%。

这自然会导致中小学教师群体中,“女性教师比例高,男性比例低”的局面。这个局面,加上交际圈受限,不少女教师婚恋问题也成了校领导的重点工作之一。

在笔者曾呆过的一所民办K12学校,女教师的婚恋问题数次在校级最高会议上讨论,因为这个问题关系到师资的稳定性,而师资的稳定性关系到学校的招生和教学质量的稳定性,往深了说,能否帮女教师解决婚恋问题关系到学校能否良性健康发展。该校工会主席的主要工作就是“当红娘”。

在公务员和其他事业单位中,之所以女性比例高,剩女成疾,也跟其选材机制有关。

近年来,由于大学的不断扩张,这些体面的、有编制的、铁饭碗单位总是广大毕业生就业的热门单位,但职位却比较少,既然僧多粥少,那就需要设定一些门槛,而这些门槛无非就是学历(本科研究生学历)、院校(是否为985、211)、专业对口等因素。根据我们前面的分析,拥有这些优势的,又以女性居多,且叠加考虑女性的就业偏好——体制内,安稳稳定可靠,那么就会有更多的女性应征者参与进来。相反,来自名校的男性硕士则更可能愿意去大城市打拼或者考大城市的铁饭碗岗位。

只要能进入体制,加上学历、家境和工作单位,这些女性无疑会越来越有竞争力,眼光越来越高,但是可供选择的婚恋对象却越来越少。

这就出现了文章开头提到的状况:一位乡镇中小学男教师的苦恼!

写到这里,我又回想起十年前研究生毕业时父母苦口婆心的劝告:回家吧,考个公务员或教师,过安稳日子,媳妇也好找!

那么,这个问题的存在,教育上有什么问题?

我想首当其冲的应该是反思那个“初中毕业后强制分流的政策”。

这个规定,盲目地一刀切,不考虑男性和女性的生理发育特点一刀切地执行。尽管,我们视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为同等学历,但是在招生上普通高中却有优先权,总是招生那些文化课学得好的学生,成绩靠前的学生,而学不好文化课的学生才会去上中职。

一位来自广州某中职学校的教研室主任告诉中教投研:“我真的不知道,现在制定这个普高控制线有什么科学依据,这个政策完全不考虑学生实际,只考虑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到底是谁的观点认为学不好文化课可以学好职业技能?我接触的大量学生告诉我,如果学不好文化课,那学职业技能也很难学的好。”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的《2019年中国西部农村基础教育研究报告》认为,相对于普通高中教育,中职教育的个人收入回报率偏低,世界银行也建议各国将高中阶段的公共投资更多地从中职教育转向普通高中教育。罗斯高及其团队的倾向性意见也是优先发展普通高中教育。

这不仅是因为学生不欢迎中职教育,而且因为普通高中培养的人才具有比中职教育更高的素质和更好的职业适应性。事实上,由于强行维系普通高中与中职教育1:1的比例,普通高中供不应求而难以发展。在许多农村地区,由于只有约1/3的初中毕业生有望升入普通高中,中考的竞争比高考更为激烈,甚至出现了中考复读生,一些学生因升高中无望而在初中辍学。

但是我国目前仍然是通过提高质量和吸引力继续建设发展中职教育。

我们在前面分析过高中阶段之后,女性的比例均超过男性,这意味着接受高等教育的男性群体比例要大大低于女性,而实际上男性总人数要远远高于女性,这意味着有大量的男性未接受过高等教育,他们去哪里了?

答案是:辍学或中等职业学校,然后毕业后去哪里了?我们不知道。可能有一些送外卖去了,有一些去工厂了!

我们应该反思的第二个问题是,我们的考试制度。为什么在这些考试当中,女性的比例越来越高?是女性的整体智商水平高过男性还是其他情况?这是一个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第三个应该反思的是体制内的选材标准。尽管目前国家在大幅度鼓励职业教育,也有越来越多的男性进入职业教育,但是公务员、事业单位的招聘要求,几乎不会考虑职业院校出来的应聘者。这实际上是在抵制鼓励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

作为一个男士,我很支持女性接受教育,接受更多的教育,而且有证据表明,女性教育水平越高,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发达程度也越高,创建的环境也越有助于下一代健康成长,因为,在绝大部分家庭,女性仍是抚养下一代的主力军。

但是,优质剩女越来越多,后浪们越来越少了,终究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局面。

我们不能鼓励女性改变婚恋观选择下嫁,这是每个人的个人选择。现实中,女白领和外卖员的幸福爱情故事也只是少数。

我们更应该从可以调整的地方下手,去调整、改变加剧剩女问题的不合理政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