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咖说 | 高血压伴糖尿病,降压治疗如何选?

 尚振奇 2020-05-29

侯静波教授接受采访音频.mp3 来自基层云学苑 13:01

侯静波 教授


· 医学博士,博士后,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 哈医大二院心内科副主任,

· 教育部心肌缺血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腔内影像及生理学组副组长,

· 中国医师学会心血管分会委员及血栓学组委员。

Q1. 糖尿病是高血压的常见共患病,这会给患者带来哪些危害?

侯静波教授

(1)高血压和糖尿病均为心脑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高危因素。近1/3的高血压患者合并糖尿病,近60%的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在总体人群中,有45.3%的患者二病共患¹。

(2)当高血压与糖尿病恶性叠加时,对人体的危害往往是1+1>2,可显著增加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风险,并可加速视网膜病变和肾脏病变的发生/发展²。因此,对此类患者进行恰当的治疗尤为重要。

Q2. 对于高血压伴糖尿病患者,该如何制定降压目标?

侯静波教授

(1)ACC 2020年会上公布的PARAGON-HF试验证明,将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HFpEF)患者的收缩压(SBP)降低到120~129 mmHg时,患者的事件发生率最低³。

(2)真实世界的大型研究数据显示,老年患者的血压与死亡风险呈U型关系⁴,即120~140 mmHg为最佳的SBP区间。现在强化治疗已不再是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禁区。若SBP<130 mmHg时,5年死亡率可降低15%

(3)AHA指南建议强化治疗“一视同仁”,即推荐所有10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风险>10%的患者均将血压控制在130/80 mmHg以下⁵。中国指南则推荐“两步走、逐渐强化”的降压治疗策略,普通患者的降压目标应<140/90 mmHg,耐受性好及部分高危的患者应<130/80 mmHg⁶。此外,老年患者还应注意,在降低SBP的同时,舒张压不要降得过低。

因此,高伴糖患者应从高血压自身的防控来讲主要的防控目标和靶标。

Q3. 药物治疗是血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血压伴糖尿病患者,应如何进行药物降压治疗?

侯静波教授

(1)高伴糖患者即容易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又容易出现微血管病变(如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肾病),因此在选择药物治疗时,既要保护大血管,又要保护微血管。总体而言,降压治疗原则有两个:①降压达标;②平稳降压。

(2)考虑到高伴糖患者发生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及微量蛋白的风险增加,因此高伴糖患者可首选以A(ACEI/ARB)为基础的降压组合。从降低心脑血管事件、死亡率及微量蛋白尿风险的角度综合来看,ARB类药物中厄贝沙坦的作用或相对较强,对肾脏的保护作用亦较强

(3)如果单药治疗不能平稳降低血压至目标值,可考虑联合用药,即在ACEI/ARB的基础上联合应用钙通道阻滞剂(A+C)或利尿剂(A+D)。从病理生理机制上来看,钠水潴留和RAS激活是高伴糖患者的重要特点。噻嗪类利尿剂具有排钠利尿作用,能够有效减少钠水潴留,因此在联合用药时,A+D组合具有明显的优势。为提高患者依从性,可直接选用单片复方制剂(SPC),如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为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Q4. 对于高血压伴糖尿病患者,我们应如何进行综合管理?

侯静波教授

(1)高伴糖患者既要控制好血压也要控制好血糖,而且要改善胰岛素抵抗,以最终降低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等的发生率,进而降低死亡率。

(2)在临床实践中,可根据上述降压目标和药物组合进行血压控制;可选择二甲双胍、胰岛素、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SGLT2)抑制剂、人胰高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等进行降糖治疗。

(3)对于高伴糖患者,临床医生不应将降压和降糖独立开来,而应从改善心脑血管预后的角度,改善其代谢综合征和胰岛素抵抗,以进行综合管理。

(4)除此之外,戒烟、运动、饮食控制等改善生活方式亦是高伴糖患者管理的重要措施⁶



参考文献:

1.Song J, et al. J Hypertens. 2016 Aug; 34(8): 1648-53.

2.Parving HH, et al. Kidney Int. 2006 Jun; 69(11):2057-63.

3.Jonathan W. Cunningham, et al. JACC: Heart Failure, Available online 30 March 2020.

4.Sim JJ, Shi J, et al. J Am Coll Cardiol. 2014 Aug; 64(6): 588-97.

5.Whelton PK, et al. Hypertension. 2018 Jun; 71(6): e136-e139.

6.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 et al.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9; 24(1): 1-46.

*以上内容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

仅供相关医学人士查阅

MAT-CN-2007287

有效期至2022年5月28日

我 知 道 你 

在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