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宋听雨诗词

 江山携手 2020-05-29

 听雨诗词

丁启阵

 

上篇文章说到,我国古代诗词中,梧桐、夜雨两种事物同时出现的时候,表现的往往是生离死别的悲伤情感。倘若不跟梧桐联系在一起,对诗人而言,听雨原本是一件风雅之事。唐宋时期,就有不少善于写听雨的诗人。

最能把听雨变成一件风雅之事者,应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很多人都知道,白居易有一首邀请朋友刘十九饮酒的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其实,白居易也曾写过一首诗体书信(《雨中招张司业宿》),邀请朋友到他家同宿听雨。诗是这样写的:

 

过夏衣香润,迎秋簟色鲜。

斜支花石枕,卧咏蕊珠篇。

泥泞非游日,阴沉好睡天。

能来同宿否,听雨对床眠。

 

夏末秋初,穿着清爽的衣服,躺在新换的枕席上,白居易心情不错,诗兴大发。但是,道路泥泞,天气阴沉,没法出门游山玩水。于是,他别出心裁,写信邀请做着国子监副校长的这位张姓朋友,到他家住宿,以便同居一室,卧床听雨。很显然,在白居易看来,听雨是一件可以与朋友共享的风雅之事。

最有创意的听雨者,应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红楼梦》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林黛玉说自己最不喜欢李义山(李商隐)的诗,只喜欢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其实,林黛玉(或许是曹雪芹)记忆有误,李商隐的原作题为《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全诗如下: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一“枯”一“残”,一字之差。把爱情视为生命的林黛玉,竟然不喜欢中国文学史上表现爱情的第一高手李商隐的诗,不免令人意外。或许,这是林黛玉先抑后扬的说话艺术,目的是为了表示自己对李商隐这一句诗的激赏。

最闲适悠然听雨的,当属盛唐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春晓》诗妇孺皆知,后两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透露出这样一个信息:头天晚上,诗人于有意无意间听到了风雨之声。第二天睡到自然醒之后,他悠然忆起昨夜的风声雨声,关心落花的多少。

最浪漫的听雨者,当属唐末五代诗人韦庄。韦庄有一首[菩萨蛮]词,是这样写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一般人听雨都在夜间,韦庄却在白天;一般人听雨都在屋内,韦庄却在船中;一般人听雨不太讲究地方,韦庄听雨却是在江南;一般人听雨就是听雨,韦庄听雨却要联想到美丽的江南女子。不过,有人说,“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这两个好句子可能是温庭筠写的,韦庄不是原创者。

最有慈悲情怀的听雨者,非诗圣杜甫莫属。杜甫《春夜喜雨》诗曰: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诗中虽然没有一个听字,但是,我们分明可以感觉到,杜甫是用心在听。他不但听到随风潜入夜的雨声,还听到了雨水滋润草木的声音。用心听,听得仔细,那是因为杜甫知道土地、草木、百姓的需求,他对春雨怀有感激之情。

最专心痴情的听雨者,非宋末人词人蒋捷莫属。蒋捷有一首[虞美人]《听雨》,全词如下: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听雨,不是一回两回,是一生一世。少年、壮年、老年三种听雨场景的变换,折射出词人经历的人生坎坷、家国兴衰、悲欢离合,使得读过这一首词的人,心灵深处,无不受到强烈的震撼。

    辞曰:

西南大旱,爱莫能助;秀才人情,短文充数;名为说诗,实乃祈雨:龙王雨师,润我红土!(注:西南地区多为红色土壤

                                                  2010-4-2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