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长征历史的学习与认识

 崑仑决 2020-05-29

一、长征的概念

关于长征历史的学习与认识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转战两年(1934.10-1936.10),到达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行动。

二、长征的背景

1930年12月-1934年夏,国民党在“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下,对共产党进行了五次军事围剿。与之对应的,共产党也进行了五次反“围剿”。前四次,由于采取的路线、方针正确,国民党均遭到惨重失败。转折点在1933年9月-1934年10月的第五次反“围剿”,由于中共中央领导人博古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先是实行冒险主义的进攻战略,后又实行保守主义的防御战略,致使红军屡战失利,苏区日渐缩小,面临严重的生存威胁。特别是1934年4月的广昌战役,国民党集结11个师兵力,围攻中央苏区重镇门户广昌。中央红军采取处处设防、节节抵御的战法,以较弱小的力量同优势的国民党军在固定阵地上拼消耗,结果损失惨重,伤亡5093人,约占参战总人数的五分之一。国民党仅用18天就占领的广昌(4.10-4.28)。

由于一系列失利,中央根据地岌岌可危,红军失去了在根据地打破“围剿”的可能,第五次反“围剿”宣告失败。自此,中央决定实施战略大转移,中国工农红军踏上了艰苦卓绝、悲壮辉煌的长征之路。

三、长征的基本过程

大概分成四支队伍、三大主力,从不同的根据地分别进行转移。

关于长征历史的学习与认识

第一支,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从江西瑞金等地出发,途径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西延安,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第二支,红二十五军(后编入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同陕甘红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行程近万里,最早到达陕北的一支红军。

第三支,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5月初放弃川陕苏区,由四川绵阳等地,向岷江地区西进,1936年10月9日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一万余里。

第四支,红二、红六军团(后同红一方面军第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于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1936年10月22日到达甘肃会宁以东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两万余里。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长征期间,红军以10万兵力对阵国民党军近100万兵力,共进行各种战役战斗600余次,比如我们熟知的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其中师以上规模120多次,伤亡超过20多万名红军。期间,中国共产党还召开过很多重要会议,比如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

四、长征的历史意义

关于长征历史的学习与认识

长征的胜利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图谋彻底失败,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肩负着民族希望的胜利,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开启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斗争的新的伟大进军。

五、几点体会和认识

关于长征历史的学习与认识

1、战略错误往往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从前面介绍可以看出,长征是之前第五次反围剿战略方针错误的一个结果。实际上,战略决策往往意味着生死存亡。比如二战时期,德国错误的进攻苏联,结果把自己拖垮;日本错误的偷袭珍珠港,结果把美国拉入战火,加速了自身的灭亡。第五次反围剿的指导方针,也差点将党的事业拖入深渊。最终,经过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进行不断纠风纠偏,并经过艰苦卓绝的长征,才从根本上扭转了不利局面。但是,我们付出的代价也异常巨大,就是两万五千里长征,就是经历600多次战斗,就是死伤20红军,就是爬雪山、过草地。

2、实事求是、尊重规律才是取得胜利的基础

第五次反围剿时期,党的临时负责人是博古、李德。博古是个好同志,但当时(1934年)才27岁,与41岁的毛泽东相比肯定是远远不够成熟;李德是共产国际派来的,不了解我们的情况。所以,当时推行的是前任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路线。王明的特点是媚苏亲苏,会讲俄文,可以直接见斯大林,他推行的路线也是从斯大林那学来的。按理来讲,人家才是正宗的马列主义,应该更加根正苗红啊。为什么在王明的指导下会导致失败?根本原因是未能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对苏联模式机械的生搬硬套。没曾想,我们的力量、状况怎么能与苏联相比,军事力量、军队素质远远不在一个水平上,面对的国情也没有可比性。所以失败是必然的。

因此,直到我们党确立毛泽东的核心领导地位,我们才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了团结广大工人、农民的路线、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游击战的路线,马列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才使我们找到了正确方向,不断取得胜利。

3、伟大的胜利必然要经历伟大的苦难

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毋庸置疑,也是国共内战的重要转折点,为未来共产党打败国民党奠定了基础。其背后也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所有成功的背后都是苦难。假如共产党反围剿没有失败,假如共产党的兵力强于国民党,我们还会长征吗?还会彻底推动土地革命吗?还会密切联系群众吗?会不会成为另外一个国民党?对于国民党而言,难道是他们的三民主义不够先进吗?就像公司今天的困局,我们比如说好多公司转型说缺钱,但是真正有钱了,我们还有动力转型吗,还能转的动吗?我们转型不成功,是因为钱的问题吗?马云曾讲过,阿里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当初没钱。我想这些问题显而易见。所以,长征既锻炼了队伍,磨炼了意志,宣传了党的思想,也使我们党真正的快速成熟成长起来。

4、决定最终胜利的是意识形态和价值观

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关乎民心向背。共产党的意识形态是共产主义、马列主义;价值观是人民当家做主,坚持群众路线,革命队伍内部大家互相称为同志;目标是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推翻资产阶级政权。从而能够获得工人农民阶级的拥护和支持,把中国最广大的力量组织了起来。

国民党的价值观是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这也是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一套理想化的理论。它有它的先进性,但是与中国的实际有所不符,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还达不到这个水平。另外,他的继承者在践行三民主义上也发生了扭曲,蒋介石在推行改革上,无视民生问题;军事上过度依赖国外力量的支持,没有充分结合中国的国情。寄希望借助外部力量解决国内的矛盾。所以,在军事上采取占领城市的路线,这样可以获得比较大的政治影响。同时,国民党内部腐败也非常严重,党内派系分化、互相欺压排斥。诸如此类种种问题导致国民党失去了民心民意,导致了最后的失败。

现在,我们到宁波还可以看到蒋氏故居,它的建制、规格也相当气派,反过来我们再看毛泽东故居,那是天上地下的差别。这也能反应两个党在价值观上的区别。所以,共产党走到最后是合乎民心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