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木偶书馆】百年前的怨魂附体事件

 木偶漫画 2020-05-29
作者:判官笔
本期的《木偶书馆》呢,由作者木偶漫画判官笔以及演播贰飞,为大家讲述中国民间文化中的传奇故事。

本期的故事呢,由木偶漫画判官笔及演说贰飞,共同为大家讲述,中国传承文化中的奇人异事。

关于鬼上身,在咱们木偶漫画的所有作品里面,也算的上一个经常讲的灵异事件了。

不管是咱们的《中国诡实录》还是《诡案实录》,都不止一次的讲过鬼上身事件。

可要说这种事真有吗?真就那么邪乎?究竟这世间真有如此玄奇之事,还是说人们凭空杜撰?乃是危言耸听以讹传讹之事?

这不好说,反正我这儿是亲眼见过,现在各地也都有这些说法,尤其是咱们木偶读者的投稿里边儿,总共不下几百乃至上千个相关的真实事件。

再有,在清朝志怪小说《阅微草堂笔记》和《子不语》里边,也曾有一段关于鬼上身的故事。

而且啊,这两部作品里边所讲述的那个鬼上身事件,极其的相似。

这事呢,就发生在乾隆十五年。

话说有那么一天,京城一带官库玉器被盗,一时间闹得满城风雨,城中的捕快开始挨家挨户搜查。

最后抓捕了一批有盗窃嫌疑之人,开始逐个审问,一套审讯下来,都挺顺利,该排除嫌疑的排除嫌疑,该羁押候审的接着关。

可唯独审问到一个名叫常明之人时,发生了一段插曲。

常明,家住城北海淀一带,三十岁左右一中年男子。

审问的官员惊堂木一拍,喝道:“常明,我来问你,可是你将官库之中玉器盗走,还不如实招来?”

可谁知话一说完,那常明跪在大堂之上耷拉着脑袋半天不言语。

审讯的大人一看,嘿!这人难不成做贼心虚吓傻了?就这胆儿也敢当贼?

正纳闷儿呢,只见大堂之上一阵风刮进来,紧接着那常明浑身一哆嗦,突然抬起头来,嗓子里竟然发出孩童的声音,说道:

“大人,玉器没偷,人倒是杀了,杀得就是我,我就是被这个常明杀死之人的魂!”

审讯的官员一听,傻眼了。

古代人迷信,对这等幽冥之事很难保持怀疑,这一听又是命案又是鬼上身的,赶紧的,也不审了,把这常明交到了刑部。

接管此案之人,乃是姚安公,姓纪名容舒,乃是大名鼎鼎的纪晓岚他父亲,也就是纪老爷子,因为做过云南姚安知府,被称为姚安公。

纪老爷子接过这案子,一番审问,那个附在常明身上的鬼魂将事情一五一十的说了出来。

这人名叫二格,十四岁,家住城北海淀一带,父亲名叫李星望,与这个常明乃是邻居,两家离得不远。

不过,这个常明啊,有断袖之癖,正月十五,常明带着二格看花灯,回家之时竟调戏于他。

二格全力挣扎并扬言告知他父亲,常明便恼羞成怒,解下衣带将其勒死,埋在了河岸边。

后来,他父亲怀疑常明把他藏了,便将常明告到了巡城御史那,但因为没有证据,案件转移送到刑部,至今了无音讯。

而二格死后,灵魂一直跟着常明想要找机会伸冤雪恨,奈何人鬼殊途,根本进不了常明的身,只要离近了,便被其阳气烘烤的十分难受。

可近日来,这常明不知为何,身上的热力消退,二格的冤魂也能慢慢靠近于他。

直到昨日官库玉器被盗,常明被当做嫌疑人抓起来,这二格的冤魂才趁其阳气衰弱附在了他的身上。

纪老爷子一听,这事实在过于稀奇,但古往今来,冤魂伸冤之事并非绝无仅有啊?

再说了,他那儿子不还捣鼓着写什么《阅微草堂笔记》是吧,上面记载的都是纪晓岚在各地所见所闻的志怪之事。

于是,纪老爷子就问了:“既然你声称自己被这常明害死,那我且问你,你尸身埋在何处?可敢与你口中的父亲相认?”

附在常明身上的二格一听:“有何不敢?”

这么一来,纪老爷子当即派人,前往他指定的河边,按照他说的,什么方位,第几棵树底下。

可没想到,真就挖到了一具尸体,经过仵作验证,其死法、年龄,与附在常明身上的冤魂所言一般无二。

后来,又把住在海淀区的那个二格的父亲李老爷子请来,经过辨认,正是他失踪已久的儿子二格。

就这么着,这个李老爷子和附在常明身上的儿子二格当庭叙说家事,果真是条理分明没有一丝不顺。

这还没完,接下来更神的一幕发生了,附在常明身上的二格,竟然能和常明当庭对质。

大伙儿该纳闷儿了,这俩一人一鬼,用的一个身子,那怎么对质?难不成自言自语?

还真是!

纪老爷子得知事情来龙去脉,开庭审问两位当事人,喊到常明之时,那具躯体则如梦中惊醒一般,说话也是常明那个三十来岁的中年男子声儿。

喊到二格的时候,那具身体则是脑袋耷拉下去,整个人昏昏沉沉无精打采的,说话声音也是十来岁的孩童声儿。

就这么对质了没一会儿,在二格附身后据理力争之下,常明终究是败下阵来,认罪伏法。

到了这会儿,我估计纪老爷子也糊涂了。

这案子怎么判?反正常明也是死罪,要不把这具身体判给二格,让他一直附在上面?

那好像也办不到啊?毕竟人鬼殊途是吧?

最后,也只能按照阳间之法,将常明判了个死罪,等着秋后问斩。

至于二格,则是在大堂之上和父亲道别之后,离开了常明的身体,前去投胎转世了。

这事呢,到这儿也就算是了了,到后来,被纪晓岚写进了《阅微草堂笔记》里边。

而同样的故事,在《子不语》里边也出现过,原文是这么写的:

乾隆十六年八月初三日,阅邸抄。

见景山遗失陈设古玩数件,内务府官疑挑土工人所窃,召执役者数十人,立而讯之。

一人忽跪诉曰:“我常格也,系正黄旗人,年十二岁,赴市买物,为工人赵二图奸不遂,将刀杀死,埋我于厚载门外堆炭地方。我家父母某,尚未知也。求大人掘验伸冤。”

言毕仆地。少顷,复跃而起曰:“我即赵二,杀常格者我也。”

内务府大人见其状,知有冤,移交刑部掘验,尸伤宛然。访其父母,曰:“我家儿遗失已一月,尚未知其死也

随拘,询赵二,尽吐情实。刑部奏:“赵二自吐凶情,迹似自首,例宜减等;但为冤鬼所凭,不便援引此例,拟斩立决。”奉旨依议!

满篇文言文,大伙儿看着可能别扭,但是翻译成大白话,基本就是前面咱们讲的那个故事,只不过两个故事的主人公名字换了一下,被杀的那个叫常格,是一名少女,杀人的那个,叫赵二。

这么一来,两个版本大伙儿细品,这两个版本的故事,一个是乾隆十五年,一个是乾隆十六年。

前边那个俩人一个叫常明,一个叫二格;后边那个一个叫常格,一个叫赵二,相似度也太高了点是吧。

再说这两个故事的作者,《阅微草堂笔记》,作者是清代乾隆时期大名鼎鼎的大学士纪昀纪晓岚。

而《子不语》的作者袁枚,与纪大学士乃是同一时期又同朝为官,俩人也就差八岁。

《子不语》大概成书于乾隆五十三年,《阅微草堂笔记》则是乾隆五十四年。

俩人同朝为官,古代文人又心高气傲,抄袭不太可能,所以说,两部作品中所写的这段鬼上身的故事,八成乃是乾隆十五年或者十六年,真实发生的一件事。

当然了,至于整个鬼上身的案子是真是假?那不好说,不敢说肯定是真,但绝非子虚乌有。

所以呢,咱也不说这世间到底有鬼没鬼,很难说,但即便是有也是人鬼殊途。

所谓鬼上身,按照道家文化和咱们民间的说法,无外乎于两种情况:八字弱、时运低。

都说人怕鬼,但其实鬼更怕人,怕活人身上的阳气,倘若八字弱,时运低,阳气也就稍弱,容易被不干净的东西所扰。

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干了亏心事。

就比如说故事里边儿那个常明,将二格杀死之后,导致阳气越来越弱,被二格附在身上控诉其罪行。

这就是老话常说的,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

行嘞,本期的《木偶书馆》就先到这儿,咱们下期见!

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