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体验经济正在重构商业逻辑

 葉帥 2020-05-29

2000年 中国进入新时代,互联网技术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社会形态,也不断的在丰富消费体验。开始从小卖铺几十几百的商品到大商场几千几万的商品,再到电商平台百万千万乃至亿级的商品。琳琅满目,极大的满足人们的消费诉求。

20年后 国的消费选择几乎无处不在,随手、随时都可以通过移动终端满足衣食住行的消费诉求。中国巨大的人口体量,创造了庞大的消费经济,同时成就了多个国际型的平台,惊艳了世界。

未来,将会如何的发展?如何延续?

让我们以新商业的视角,不断的发现新的可能性。

凯文凯利说过: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让我们为了不变的问题,找到新的答案。

01


商业经济演化






1.产品经济时代。产品经济又称农业经济,是在大工业时期没有形成前的主要经济形式。当时的商品处于短缺期,即供不应求阶段,谁控制着产品或制造产品的生产资料,谁就主宰市场,统治经济。

产品经济的代表是农业,它从自然界挖掘和提炼出材料,产品是不易细分的、可以替换的。后来的工业革命彻底地改变了这种生产与生活方式,使得产品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



2.商品经济阶段。商品经济又称工业经济,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加强,商品不断丰富以致于出现过剩,即供大于求阶段。市场竞争加剧导致市场的利润不断稀薄直到发生亏损。

商品经济又可被称为工业经济。其特点是通过公司标准化生产和销售有形的商品,1913年福特生产线的问世标志着这一时代的开始。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工厂对工人需求逐渐降低,导致产品大量积压,工人失业及对服务的需求增加和服务人员的增加。


3.服务经济阶段。服务经济是从商品经济中分离出来的,它注重商品销售的客户关系,向顾客提供额外利益,体现个性化形象。

所谓的服务是指根据客户的需求以商品为依托进行定制的无形活动。制造商们逐渐认识到,消费者更加看重的是服务,一些精明的制造业者声明自己是一个服务提供商。接下来他们发现,自己曾经免费提供的服务,事实上是最有价值的商品,比如,汽车制造商通过金融手段挣得的钱比制造过程挣得要更多。其结果是,服务经济逐步走向极致,仅仅有商品和服务已经远远不够了。


4.体验经济阶段。体验经济又是从服务经济中分离出来的,它追求顾客感受性满足的程度,重视消费过程中的自我体验。

如同服务经济从商品经济中分离出来一样,体验经济也是从服务经济中分离出来的。体验本身代表着一种已经存在但先前并没有被清楚表述的经济产出类型,它作为一种独特的经济提供物将为我们提供开启未来经济增长的钥匙。

所谓的体验是使每个人以个性化的方式参与其中的事件,是当一个人达到情绪、体力、智力甚至于精神的某一特定水平时在意识中产生的美好感觉。体验策划者不再仅仅提供商品或服务,而要提供最终的体验,充满厂感性的力量,给顾客留下难忘的愉悦记忆。换句话说,农产品是可加工的,商品是有实体的,服务是无形的,而体验是难忘的。


可以认为,体验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它的提出展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孕育着消费方式及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适应体验经济的快慢将成为企业竞争胜负的关键。


02

商业关系演化






过去的企业运作模式,基本以产品为中心,以销售为终局。


过去,企业追求的是广度。

即是将产品尽可能的覆盖更大区域与更多的人群,以规模化的产品或服务输出获得利润,从而循环再造。这基于中国在完成从物质匮乏中的巨量物质需求。在过去的时期,我们感觉造什么都能够获得足够多的丰厚回报,加之中国加入WTO,以及美国冷战次序下的产业转型与日本领导的东亚雁形格局的解构,全球巨大的制造需求,为中国赢得千年的发展契机,也为企业带来黄金时代。

但随着人们消费理念的升级,以及技术工具的迭代,消费者的诉求并非仅仅停留在产品本身,而围绕着产品所展开的一系列的服务与体验(参与度、互动性、个性化、文化属性)成为决定企业价值创造与生存的重要选项。


现在以及未来,是以“人”为中心的时代,销售只是一切的开始。


今天,企业需要的是深度。

商品市场已经空前丰富,人们的收入与消费理念不断的升级;对产品的多维的功能与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从追求广度,需要逐渐演化成寻求深度。从用户的产品需求与情感诉求进行思考,重新构建企业的战略系统。


通过智能与数字技术的系统建设,以销售作为入口(链接),围绕着用户全生命周期的服务模式开始了。新的消费形态,催发新的企业生产与服务模式:

产品创新:闭门造车的大规模供应不再适合市场。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才能赢得市场的认可,企业需要具备洞察用户、理解用户、满足用户的能力,基于此的产品创新模式,将让企业获得商业市场与持续发展的机会。

文化归属:产品以及品牌,不再是冰冷的个体,它应该具有“内涵”与“温度”的生命力。不同的群体对价值主张有不同的需求,需要企业针对目标用户进行深度的分析,为产品与品牌赋予生命力,让目标用户获得归属感,持续的为企业发展与社会传播增加源动力。

实时互动:用户在购买、使用、售后、复购等一系列的消费活动中,需要实时的获得反馈和回应,消费者的耐心习惯正在被技术不断的拉低,稍微不爽,就送你“差评”。所以,企业需要能够满足用户的实时互动工具或系统,能够为企业的用户服务增加效率。

柔性供应:信息化的系统建设,用户行为、用户习惯与用户周期的数据,是企业非常宝贵的资源,能够为企业储备未来发展“柔性供应”充足的养料。通过与用户的互动以及用户需求的记录形成用户画像,可以帮助企业建立预测模型、柔性供应链改造、以及新品研发,提前或超预期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与满足需求的产品与服务。


03

非零和博弈




企业发展阶段和业务模式的不同,决定了其在用户经营上的核心诉求不同。拓新期企业关注更高效的快速用户规模增长,发展期企业关注激发持续的用户收益,破势期的企业则期待通过用户网络效应促成更为持续和高效的用户价值突破。无论是处于拓新、发展抑或破势阶段的企业,都需要持续关注用户全周期及体验管理,确保有效用户的长期留存及其忠诚。 

用户共创将帮助企业更及时且更精准地响应市场用户未满足需求,DT(数据技术)驱动业务将利用大数据和算法帮助企业更好地侦查用户类型和细分差异需求,社交/个性化营销则真正帮助企业实施消费者定制和千人千面。

从企业发展全局的角度出发,任何提供消费产品、服务或增值的过程,都离不开便捷和良好的用户旅程和用户体验。我们发现,在高度竞争的行业中,许多企业通过极致用户体验管理突破重围,基业长青

在大量的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企业在发展初期就通过聚焦某领域的体验式运营,通过颠覆式模式创新成为了行业“黑马”。包括小米、字节跳动、拼多多等企业,尽管各自的突破点有所不同,但无一不是回归如何用户体验本身。

回归企业本身,面临外部市场的动态变迁,以“人”为核心的战略思考是必要的、更是紧迫的。若想成功地借助体验经济的发展推动企业思维方式的转变,需要系统性的规划部署,从以下四个维度的战略设计和落地推进。

首先,准确理解企业面对的消费者及其核心诉求回归用户本身,是企业商业模型运用的出发点。企业需首先认识到自己的消费用户是谁,理解其价值偏好,并从理性和感性的角度摸清其消费行为,进而厘清关键用户旅程、链路痛点及关键需求。基于充分的目标人群认知,企业方可理解自身产品或服务与人群的匹配性,从而建立品牌吸引用户的价值联结。

其次,内部审视,理解企业的核心业务模式和所处发展阶段。的运用并非千篇一律,而是需切实结合企业发展需要,满足阶段性成长目标。从最佳实践的研究中得出场景与企业发展阶段的匹配关系。

基于对行业和商业模式的充分理解,准确剖析企业发展现状,方能提高方案策略的针对性。在此基础之上,基于战略框架,定义并发力核心场景,作为用户经营的引爆点基于对消费者、企业自身的认识,明晰和聚焦用户经营的主要改善场景,明确相应定义及目标方向。其中包括确认用户场景的优先级,针对性设计符合企业基因的核心场景优化策略,匹配相应的营销/产品/渠道界面的引爆手段,并列明关键变革点和行动策略。

最后,在企业发展的全过程中,构建体系化的内部能力支撑,打造步步为赢的根基体系化的建设和配套是至关重要的。

未来商业将是一个建立在庞大系统之上的生态,以人为中心可持续性地进行价值交换。曾经的商业环境及企业组织形态是有围墙的花园,强调秩序、规则、等级、边界,而现今围墙正被打破。生态化让商业竞争从零和博弈变成非零和博弈,企业不再聚焦存量市场下的竞争,而是通过协作不断为人创造更多价值。

全文完。

感谢你的耐心阅读,请顺手点个“再看”吧!


1367 启示录
叙事经济学
做爱经济学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沉没成本  无法打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