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去接孩子放学的路上,我发现了孔子的一个惊天秘密......》

 新用户56909953 2020-05-29

01

前天下午,我陪表哥一起接小侄子放学回家,小侄子今年12岁,再过几个月就要升六年级。小侄子从学校门口面无表情的走出来,一上车就问表哥拿手机。

表哥问“今天在学校怎么样?”小侄子答“就那样。”

表哥问“回家想吃什么?”小侄子答“都可以。”

小侄子回答的生不如死,表哥听着也一脸无奈。

表哥不甘心继续笑着问“儿子,明天周六,你是想去学吉他,还是想让陈老师来家里给你补补课?”

小侄子刷着抖音,抬起头想了一下“随你便。”

表哥摸摸头对我苦笑着说,“这孩子啊,整天都没劲,哪像我们上学那时候生龙活虎的。”

放学人多,车子在学校门口堵了一会儿,看着孩子们从学校出来大都是一脸疲惫,也就理解了小侄子的“无所谓”,当看到校园里正对着门口的孔子雕像时,我不禁陷入了沉思,至圣先师孔老夫子啊,这就是您所提倡的教育么?

想到孔子,便想到了春秋战国,周亡秦盛,我忽然发现了一个自己都不敢相信的秘密:难道正是孔子的出现才加速了周朝的灭亡?!

但凡经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人都知道,孔子的后半生都在为重建礼制、复兴周朝统一天下太平而努力,这个猜想太不可思议。可是这世间往往很多事就是这么讽刺,你越是朝着一个方向使劲儿,事情却越是朝着反方向使劲儿地作对。于是我掏出手机开始查各种资料,来证明我的猜想。

02

周朝延续了八百年,是中国历史上年代最长久的一个王朝,从公元前1000年推翻商纣,直到公元前256年又被秦灭了周天子,这个王朝从名义上算是彻底结束。为什么周朝能存在这么久?又为什么灭亡?

传说当年周文王请姜子牙出山时,背着姜子牙走了八百步,实在撑不住的时候,姜子牙说,“大王背了我八百步,那我就保周朝八百年呐!”当然这是一个传说。用马克思主义来讲,是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匹配,不匹配就要变革,于是有了新的政治形态和王朝更迭。马克思的解释是站在历史高度宏观分析,而当我们把目光放回到那段历史,就能看到一些更符合人性逻辑的真相。

孔子活在相对稳定和平的春秋时代(前770-前475),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而在他死后三年,到了公元前475年,历史的车轮就驶入了战国时代,这是东周末年诸侯各国战争最混乱的时代。

我们先回顾下孔子的传奇一生,他生于鲁国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15岁开始四处求学,26岁创办私立学校教学生,30岁成名后仍然继续求学,52岁当上大司寇,54岁跟鲁国公不合,开始周游列国,一边到处收徒传学一边说政传道,68岁时学生在鲁国当了大官,于是又回到鲁国,终其一生也未实现政治抱负,72岁含恨而去。孔子活着的时候,就开始了“三家分晋”,诸侯各国有时也会打仗,但都是小战,而且那时候的战争还颇有现在的奥林匹克精神,当兵的都是贵族,双方打仗时讲究礼貌,不怎么流血的。

然后我们看一下周朝是怎么灭亡的。直接原因是秦国一家独大,周天子号召其他六国要灭秦国,结果被反杀。说到战国混乱,就要说到“诸子百家”,各家流派的思想学说对当时的诸侯各国在治理国家上也产生了不同影响,秦国之所以比其他诸侯更强大,就在于秦国在治理国家上的文化思想是融合了诸子百家之长,这也是为什么秦始皇称帝后就要搞“焚书坑儒”,他太清楚了,自己就是靠这些起家的,不能再给后人机会。

但现在有一个问题,究竟是“诸子百家”造成了战国混乱,还是战国混乱成就了“诸子百家”呢?根据马克思辩证主义,这两者之间是一种相互作用,而且这种文化兴盛和战争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不是偶然。欧洲14世纪的文艺复兴,同样战乱不断,英国跟法国的百年战争恰恰就发生在文艺复兴时期。而我们当代科技文明的很多重大突破同样也是来自于二战时期。

为了更好地解释“诸子百家”和战国时期战乱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引入一个热力学中的“熵论”。熵代表热力系统的混乱程度。一个封闭系统的熵会随着时间而增加,系统也会更混乱。原因是系统内部的随机行为会造成系统各元素的状态变化,状态数越多的系统,混乱度也就越高。熵论也同样适用于经济学和社会学。

如果我们把战国时期的社会看做一个系统,而百家争鸣的文化思想就代表着系统内元素状态的多变,因此战乱就成了系统混乱的必然呈现。而孔子就是这个系统中此时出现的一个随机变量,这个随机变量又紧接着引发了更多的状态变化,便是“诸子百家”。

03

为什么这样说,那我们就不得不再回到那段历史查证一下“孔子”和“诸子百家”的关系。

先解释下,所谓“诸子百家”,“诸子”其实只有九子,而“百家”是汉朝对知识分类的一种统称,“诸子百家”一词最早的说法出自于《史记》,而东汉班固作《六略》将当时社会所有的知识书籍分成6大块189个小分类,这些知识统称为“百家”。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提到:“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分别是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和农家。民国时期史学家吕思勉又把诸子百家列为十二家,在班固提出的九家之上,加上了小说家,兵家和医家。但实际上这些学派思想说法都是汉朝之后才有命名的,春秋的孔子不知道自己是“儒家”创始人,战国的庄子也不知道自己是“道家”的二把手,墨翟更不会对别人称自己是“墨家巨子”。

我们现在细说这九家。“农家”在当时都没有代表人物也没有具体的学术思想,后人把神农氏强行列为农家始祖。“杂家”代表吕不韦,其实就是融合儒墨名法这四家。“纵横家”创始人鬼谷子是后人编造的传说,就没有史料证实鬼谷子的存在。“阴阳家”代表人邹衍是融合了道家和儒家的学说。“名家”创始人邓析是和孔子同时期的人,战国时期把名家学说发扬光大的惠子(和庄子讨论鱼非鱼安知鱼之乐)和公孙龙(提出白马非马),这两个人史料上并没有记载他们的师承,但战国时代大部分士族幼时启蒙都是接受的儒家教育。

战国时期最有影响力的是儒墨道法四家。“道家”创始人老子,是后人给强加上去的,而且老子的《道德经》也是孔子给传播出去的,而战国时期道家学说成为一个流派盛行,主要是庄子的功劳。庄子和孟子是同时期人,而且庄子幼年启蒙便是师从儒家,孟子师从孔子的孙子,著书立说成名也早于庄子。法家代表韩非子和李斯,都是儒家荀子的学生。而鼎鼎大名的墨子也是先拜师儒家,后对其不满才创立了墨家学派。说到这儿,大家能看出来,所谓诸子百家的思想学说,基本上都跟孔子的儒学离不开关系。

如果把孔子的儒学比作土壤,在周游各国时散播了文化的种子并孕育出“百家争鸣”,毫不为过。

孔子周游列国,在更大的范围传播了教育理念和发展了教育体系,埋下了“诸子百家”的种子,而“诸子百家”文化繁荣的出现,使得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也使各诸侯有了自己做天子的观念,因此出现了战国混乱的局面。其中,文化融合能力最强发展速度最快的秦国就成了最后的赢家。所以说,孔子的出现加速了周朝的灭亡。

但,孔子对这个世界的影响,还远不止如此。他的学说思想,他的教育开创,影响的是一代代人的认知观念,是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是王朝政权的不断更迭,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璀璨,也是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04

在美国联邦法院的门楣上,刻着三个人像,分别代表法律、宗教和教育,而代表教育的那个人像,就是孔子。同时,孔子也是被列入世界联合国“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其实,严格来说,加速周朝灭亡的并不是孔子本人,而是孔子创立的教育。孔子当年周游列国本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理想没有实现,却顺带着打下了中国教育的基础。孔子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教育理念,有意识的发展教育,并建立教育系统的人。这也是为什么在诸子百家中,只有孔子被称为大教育家,被世界公认为教育始祖。

孔子当年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徒子徒孙遍布天下。他最初创立的教育思想被后人不断地修改完善,他所创立的教育制度也不断被后世发展壮大。孔子的一生都想实现天下大同,两千多年过去,到了今天这个社会,是否实现了孔子当初的人生理想?

如果小侄子学校里的孔子雕像突然活过来,看到一个个毫无精气神的学生走过,不知该作何感想?他曾经所创立的教育,又何以成为今天的模样?


   我想,他一定不会比我表哥更轻松。想到这里,我跟表哥说,“明天我们陪孩子一起去郊区摸鱼去吧,咱们也放松放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