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生家庭之最残酷的实验:三胞胎分别被富人、中产、穷人收养,后来怎样了?

 jessy60320 2020-05-30

在1980年美国,刚满19岁的大学新生鲍比Bobby有一段令他一头雾水的经历:
开学第一天,当他来到纽约州北部的沙利文县学院时,发现几乎每个人都亲切地跟他打招呼,可此前Bobby从未到过那里,也不认识大家,同学们也不叫他Bobby,而是叫他Eddy。
Bobby最初还笑着跟大家解释自己不是Eddy,直到有人拉着Eddy和Bobby见面,众人完全吓傻了,他们有着同样的笑容、头发、表情,完全一模一样。
Bobby和Eddy同一天生日、来自同一家领养机构,他们是一对分离19年的双胞胎,因为就读同一所大学相认,很多人对此都难以置信,在八十年代的美国,这可是一件重磅新闻。《纽约日报》的记者特意飞过去采访双方,在确认了事件的真实性后,写了一篇关于双胞胎分离多年重逢的报道,很快这件稀奇的事情在美国传开了。

故事还没结束,在一位读者看到报道后,发现自己的朋友David跟这对双胞胎也长得一模一样,甚至也是同一天生日、来自同一家领养机构。
最后,所有的巧合证实了,David和Bobby、Eddy是三胞胎,在小时候他们被分开领养了!
这在当时成为了美国家喻户晓的事情,奇遇为三胞胎带来了名气,拍广告、在电影里客串角色……还开了一家餐馆,超高的人气让三兄弟在1年的时间里就成为了百万富翁。

以上这段故事并不是什么电影中的桥段,而是18年圣丹斯电影节上,收获一致好评的纪录片——《Three Identical Strangers》中的真实故事。
1
孪生三胞胎
被不同阶级家庭领养
当年为什么三胞胎会失散?他们各自的养父母对此意见很大,找到当初的领养机构想讨个说法。领养机构给出的回答是:很难将3个孩子安置在同一个家庭。

与此同时,有一位美国记者在做调查时,偶然间发现了关于研究儿童成长的相关文献,其中部分内容就是把同卵的兄弟姐妹分开,分到背景有所差异的家庭领养,以此来观察孪生孩子的遗传基因,是先天决定还是后天影响。

三胞胎Bobby、Eddy、David就是这批研究对象中的重点案例,当年领养机构把这3个男孩分别给了蓝领、中产、富裕3个不同阶级的家庭中领养。
Bobby去了一个富人家庭,Eddy放到了中产家庭,而David则被放到了穷苦的移民家庭里。

被富人家庭收养的Bobby,养父母是医生和律师,他出身优越,受过良好的教育,性格温和,彬彬有礼,待人和善。
而中产家庭收养的Eddy,养父是严厉的高校教师,他的教育方法非常粗暴。
被贫困家庭领养的David,养父母是移民,英语是他们的第二语言,以经营一个小杂货店谋生,收入不高。
除了参与这项实验的科学家,其他人包括本人对这个秘密项目都一无所知。研究者除了秘密观察,还会以领养机构的名义对被领养孩子在领养家庭的成长状况进行回访。
2
不同成长环境下的三胞胎
最后怎么样了
纪录片节目组辗转找到了这场实验的操盘手著名精神病医生、耶鲁大学教授彼得·纽鲍尔当年的研究助理——年近古稀的娜塔莎·乔斯弗维茨。
娜塔莎说,彼得·纽鲍尔此举的目的在于探讨“育儿差异”,验证先天与后天,哪个才是塑造人类的决定性因素。
通过观察三胞胎的成长轨迹,了解育儿实践是如何影响孩子成长的。

孪生兄弟之间总有一些奇妙的共通相似之处,身上有极其强大的血缘默契,科学也无法解释,心有灵犀这种神奇的现象。

三胞胎在采访中表示,3人都曾是摔跤运动员,喜欢同一种颜色、同一牌子的香烟,都喜欢中国菜的口味,甚至还都喜欢同一种风格的女孩。

三胞胎客串电影《神秘约会》
虽然他们先天性格相似,但因为收养家庭以及成长环境的不同,对他们的最后人生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餐厅开业第1年大获成功之后,他们的人生怎么样了呢?
餐厅的经营很快迎来了波折,虽然三胞胎彼此感情深厚,但仍然不懂得如何在困难中相处、沟通。
Bobby退出了生意,他个性比较保守,但比较有主见,后来生活得也最好;备受打击的Eddy患上了躁狂抑郁症,在一段时间干预治疗无果后,在家中开枪自杀,结束了自己的人生;个性居中的David,日子过得也还不错,虽然不是很富裕,但他始终保持乐观的精神。
3
改变孩子命运的
究竟是什么
虽然这个鲜为人知的“秘密实验”不太人道,三胞胎的性格和最后命运的不同,也为我们判断一个孩子的命运,先天遗传和后天培养哪个更重要,侧面提供了参考。
站在三胞胎五十多岁的人生节点往回看,我们可以发现,先天的基因,只是一个人命运和人格的起点,最后真正决定人一生轨迹的,是家庭环境以及教养方式。

抛开三个家庭的经济硬实力,来看他们的养父母育儿细节,都有明显差别:▼
Bobby的领养家庭富裕,养父母虽然工作繁忙,几乎没时间陪伴Bobby,但他们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用正向、温暖的方式,教育指导孩子成长。
成长在移民家庭的David,虽然他的养父母社会地位不高,教育程度也很低,但成年后的David依旧很积极向上,这要归功于他的养父巴布拉。巴布拉是3位养父中最风趣幽默的,他十分喜欢孩子,有大量时间陪伴孩子成长,无论儿子做了什么,他都觉得非常骄傲。
三胞胎最后比较不幸的是成长在典型中产家庭的Eddy,作为高校教师的养父非常保守,总是制定军事化的规矩。从小到大,Eddy都与他缺少沟通。在如此严苛残酷的家庭教育下,活泼的Eddy渐渐变得很情绪化,高压教育最终让Eddy变成了低自尊的性格,躁郁症让他的人生在中年就戛然而止。
他们的故事让我们明白,孩子是家庭的产物,孩子的性格爱好可能与基因有关,但孩子未来的路,却与父母的教育脱不开关系。

请努力让孩子看到一个三观正,积极成长且有爱的父母。原生家庭带给孩子最重要的,是为人处事的方式,行为习惯,还有认识及思考世界的途径。
茁壮健康的大树,需要从幼苗时期就开始施肥、浇灌、除虫、松土、剪枝……养育者是否耐心细致,认真负责,决定了这棵树未来的高度。
当我们想改变孩子时,说不定他们也在想改变我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