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买了5套房后,我悟出了3句黄金规律

 tianzi5210 2020-05-30
买了5套房后,我悟出了3句黄金规律

大部分人自以为理解的,其实背后还有无限的未知。

今天这篇给大家聊聊一个成熟购房者应该具备的素养。

我昨天翻了一下魔都财观以往的文章,已经输出超过500+的原创了。

从之前的单打独斗,到现在也有几个志同道合的团队成员,这里有四大行的中层管理,有500强玩金融的90后新秀,也有混迹房产圈多年的老炮。

我们每个人都从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专业分析角度,试图去跟大家把房地产的混沌说个一清二白。

但最近我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不管是唱空还是唱多,说回暖还是冷冻,总有人跳出来跟你杠上半天。

刚开始我会在后台拿数据和事实和这些不同的声音理论一番,但是现在我想明白了,有些人始终不愿意面对事实。

仔细想想其实就像我开头这句话,有些人的思维被眼前的认知框住了。更扎心的是,还有些人其实没那么懂买房。今天的内容有点忠言逆耳,想提升自己的购房者,建议你把它看完。

01

有句话我一直用来鞭策自己:很多人觉得他们在思考,而实际上他们只是在重新整理自己的偏见。

这里没有贬低任何人的意思,我也经常反思自己,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撇除自己的固有偏见。但愿意听进去并且真正愿意学习实践的人,还是太少了。

举个例子,魔都财观举办过很多线下讲座,我们团队也分享过很多买房过程中的干货和心得,大家听的时候都很认真,但到了提问环节,总是会画风一转:

XX城市有价值吗?

这个板块有价值吗?

买哪几个小区能获利?

还能实现翻倍收益吗?

买A盘好还是B盘好?

....

不是说这些问题不好,但我觉得问这个问题前,你心里肯定有自己的解读和答案,最应该做的是,把自己的理解拿出来和我争论一番,然后以此来佐证自己的观点。

对了,就用自己的观点,错了,就听我的建议。

但绝大部分人不是,说穿了就想做一个伸手党。

买了5套房后,我悟出了3句黄金规律

所以很多人买房,都懒得思考。要么就干脆听中介的,要么就自己拍脑袋,还有稍微好点的,会去咨询懂房产的朋友或大V。

以上全错。

只要稍微深度思考你就会明白,中介不完全是你的朋友,他们的核心诉求是促成交易。你真正想要什么,房子有哪些缺点暗坑,这些并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

他们关心的,是你会不会在这里成交,会不会买他们房源库里的房子。

ps:这一点,魔都财观努力想做出不一样的购房服务,有兴趣的话了解一下

拍脑袋就更随意了,大多会有这样的想法:有人说既然刚需随便买,投资尽管加,只要上车就行。所以想这么多没用,不如干脆不想。我还不如花这些时间去好好挣钱。

但你有没有想过,这个想法其实是极度不负责任的,把房产这个大宗商品投资交给运气,这是赌徒心理,房产也过了闭着眼就能赚钱的时代了。

很多人一辈子只可能买一套房,对于经纪人和销售来说,你只是物化后的一笔单子,但对你来说,可能就是一生的负担。

找懂行的朋友或大V,相对是个不错的选择,但也会存在一定的风险。

懂行的朋友还好,但怕就怕朋友也是一知半解,买过一套房就跟你长篇大论,然后影响你的购房决策,最后执意让你买入错误的区域,这是无法挽回的损失,你也不能因此去和别人断交,两面痛苦。

而大V说什么就买什么,看似的确不用思考。但可能会涉及到广告费或返佣,说的可能并不一定都是实话。

买房这件事,说到底还是得靠自己,没人能代替你思考的。

要知道,人过生活在多大程度上按照自己的思想,在多大程度上顺从别人的想法,这是人与人之间的重大区别之一。

02

有人会说,你说的道理我都懂,我也在学习思考,却依然买不到好房子。

原因就是,懒得行动。

要知道关于房产投资的科技树或者实战打法,总共就那么多,只要仔细研究,几周或几个月内,基本就能全部掌握。有兴趣的,可以关注下我们的买房学堂系列文章,大部分精华都写过了。

但只掌握心法是远远不够的,你需要的是实践。

今天我们重点说说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踩盘,要看够多的房子。

买了5套房后,我悟出了3句黄金规律

很多朋友过来线下交流的时候,房产投资心法和技巧、板块和区域理解,讲起来头头是道,感觉已经是半个房产专家。

但一细问看过哪些楼盘?买在哪?买了几套?

他们就开始会有很大的落差,脸上的得意会瞬间被慌张掩盖,因为有些人实战经验不足,看过的楼盘也不多,充其量算是理论专家。

有研究表明,专业来源于刻意练习,而踩盘,其实就是一件极其耗费体力和心力的活动。

得提前联系好中介,安排带看和时间,在看房过程中,需要花心思去记住小区的关键信息,包括楼龄、朝向、主力户型和历史成交价等等。

看完小区之后,要顺便逛逛周边环境,时间充裕的,还可以试着走到附近的地铁站和超市,记录路上花费的时间和所见所感。

更细致的踩盘,至少要在不同时间段,看两次房。

白天看房型、看采光、看人流、看周边环境,晚上要多注意看噪音、看安保、看停车、看亮灯率,这些都会影响到最终的居住体验。

我的实操经验是,你这样看房的话,从一大早开始看到晚上不方便敲门,一天最多也只能看12套房。

然后你大概需要看满30套房子,才能了解一、二个板块,看满60套房子了解一个片区。看完200套房子甚至更多,才能了解一个城市。

看过足够多的房子之后,你对楼市的会变得非常敏感。

你会知道,上海的房子其实是有代际变化的,不同年代的产品,都有它适合的用途,按照场景选择,你大概率不会买错。比如,当下如果希望买的房子涨得快一点的话,2005年到2015年带学区的中外环、电梯、次新板楼、中高楼层的房子是最理想的选择。

买了5套房后,我悟出了3句黄金规律

这些真正的实操经验,是让你和那些理论家拉开距离的关键,所以理解为什么有些人懂得多却买的少吗?

他们没实地看过盘,就不会坚定的认可某个板块,也不会挑到好房子或笋盘,而实操经验足的玩家,看过一定会倒逼自己——如何通过多个途径和办法筹得首付,这个盘我买入卖出是否就可以腾挪20%的利差。

实地看盘的人,才是买房最多的人,他们懂自己想要什么房子,也懂得什么房子适合自己,而这些因素,通通都会倒逼他们去买房。

没钱想办法也要筹钱,没资格想办法也要获得资格。

五年十年后,有些人还停留在纸面,有些人却已经买了5套房。

如果懒得去行动,不想去看房踩盘,那么,买房增值很可能就与你无缘。

03

有的人还会问,我也思考了,也行动了,也踩了几百套盘了,为什么买入的标的或者收益率总比别人低。

原因就是:懒得麻烦。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买房似乎很简单,带好钱买个房就好。我问过不少粉丝,为什么不考虑买二手,而直接想选择新房?

最常见的原因,不是因为楼龄新,也不是因为有限价,而是因为大部分人嫌二手房麻烦,不仅有税费,还要去做赎楼,买新房就相对轻松省事。

但想要通过房产增值,二手房才是更好的选择。你可以随意去问买入过5套房产以上的人,他们再投资基本不会选择新房。

因为除了押中潜力板块的线上利润外,我们还非常看重房产议价带来的线下利润。

而当你买新房的时候,售楼处的灯光音响咖啡,都算在你的购房成本里。

而当你未来出售时,新房最有价值的处房权也已经没有了。

最关键的是,新房议价对手你面对的是思维缜密的营销总,买的没有卖的精,你很难拿到很大折扣。

但是二手房不一样,同时找多个房东谈判,总有一个能谈下来,当下的疫情更是放大了这个效果。

有不少买家,就是因为怕麻烦,所以错过二手房淘笋的机会。

比如在上海闵行浦江镇,在售的新房,毛坯单价在7万左右,120平的三房总价达840万,而同属一个开发商建造的前期次新房,同样面积、同样户型的总价只要668万,还是带装修、即买即住的现房,加上税费、中介费以及考虑几年房龄,买二手房也能为你省下一百多万。

买了5套房后,我悟出了3句黄金规律

在买房上,嫌麻烦的事例还有很多,比如有人怕多看房麻烦,看了几套就自我感觉良好,于是着急下定,买完之后才发现不对。

有的在月供上怕麻烦,我身边不少朋友,刚开始都会有全款买房的想法,或者是10-20年等额本金,赶紧还完,原因就是不想付这么多利息,怕负债太高。

还有的怕筹钱麻烦,让他们办信用卡用来消费,省下资金买房,像是要他们的命一样,总是跟我抱怨,之前都没办过信用卡,怕忘记还了怎么办,然后为了图简单,偷偷点开短信,办了利率18%以上的分期信用贷。

我接触过最头疼的粉丝,是连入户挪房票都嫌麻烦,这类粉丝往往都在外地,看到房价利好消息后,总是问我上海深圳能不能买。

等到我聊到落户房票,需要几千至几万不等的费用后,这些粉丝突然就不了了之,过一段时间后看到楼市回暖,很可能又跑来问能不能买,于是如此往复。

由于工作原因,我经常会碰到很多粉丝咨询,聊过几句后,基本就能判断,谁买房能获利,谁买房可能会踩坑。

那些愿意认真踩盘,愿意去做正确、但有点麻烦事情的人,投资增值的可能性,相对会更高。

而怕麻烦,懒得去弄的这些人,后面等待他们的,也许是更多的麻烦。

因为怕麻烦本身,就是最大的麻烦。

04

写到最后颇有感触,因为恰逢上海楼市、深圳楼市回暖,有些嗅觉敏锐的买房人开始联系我们,当然也有人非常犹豫。

我觉得吧,多空自取,无可厚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

但是我希望大家永远不要让固定思维框住自己,要一直保持思考,并不断的实践行动,永远都不要怕麻烦。

不仅仅是买房,这三句话,可以贯穿所有人的一生。

以上是正文,来自观观和楚门。

如果你觉得有用,请把这篇文章转发给有需要的朋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