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之蚓 --宋瓷美学十三 陈逸民 陈莺 宋代钧瓷之美,有其最具特色之处,论者莫不称道其开片之美,是谓“蚯蚓走泥纹”,和汝窑的蟹爪纹、官窑的文武开片、哥窑的金丝金铁线同为宋瓷开片的《广陵散》,醉倒多少江湖豪客,迷晕无数文人墨客,而钧窑的“蚯蚓走泥纹”,更是宋瓷开片的翘楚。 1 2 “蚯蚓走泥纹”是梦胧的(图1),它在雾状般的釉面下,淡淡浓浓,时隐时显,犹如忙碌的蚯蚓在泥下穿梭耕耘,用其蜿蜒的身影勾画出美妙的曲线。“蚯蚓走泥纹”又是清晰的(图2),它的身段曲折妸娜,时而在釉下蜿蜒时而在釉面突起,犹宽犹窄,勾勒出一幅繁忙的春耕景象。 3 4 5 6 7 “蚯蚓走泥纹”和开片是稀碎的,可以如同鸡爪(图3),在亭园中散步;可以类同龟背(图4),在泥土中匍匐;图5和图6的“蚯蚓走泥纹”,更像散乱的脚印,是鸟在啄食的痕迹还是蜥蜴爬行的轨迹?而图7的“蚯蚓走泥纹”简单直白,清清楚楚不尚弯曲。这些不同的形状,明明白白告示着“蚯蚓走泥纹”的形状是多样的,绝不能使鉴赏的思维直线化,形成“蚯蚓走泥纹”一定要像“蚯蚓”那样弯曲才是正确的观念。世界是复杂的,小小的“蚯蚓走泥纹”也在其多种多样的走势。 8 9 “蚯蚓走泥纹”可以出现在器物的内部(图8),也可以出现在瓷器的外部(图9),那种认为只有钧窑瓷器的“蚯蚓走泥纹”只能出现在瓷器内部的单一思维也可能误判钧窑瓷器的真伪。 “蚯蚓走泥纹”的成因也是诸多学者讨论的焦点,从古至今有着多种解释,很难一一叙述,而李媛 、苗建民 、孙新民 、冯小琦 、贾翠 等人所著的《古代钧台窑钧釉“蚯蚓走泥纹”的成因探析》一文中论述“蚯蚓走泥纹”“形成于釉料干燥或预热阶段,是釉层水分蒸发使釉料收缩过大而出现初始裂纹,然后烧制过程中由釉料中的最易熔组分的填充而成。随着烧成温度升高,保温时间加长,‘蚯蚓走泥纹’由深变浅,呈现逐渐淡化消失的趋势;‘蚯蚓走泥纹’部位的caO及着色元素Fe2O。含量均高于周围釉质,从而使‘蚯蚓走泥纹’在元素组成和外观上有异于釉面其他区域。”这个从现代物化理论叙述的观点,科学地解释了“蚯蚓走泥纹”的形成机理,简单地说,“蚯蚓走泥纹”的出现并不是在烧制完成后才形成的。图10和图11在开封博物馆展出土的宋代钧窑没有烧制成功的两件瓷器证实了这个解释。 10 11 以开片为美,这是宋代瓷器的绝唱,犹以钧瓷为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