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点哲学】《心富论》(1~5章)

 老沔城人 2020-05-30
作者:晧灵格勒


笫一章 什么是精神财富

    如果叫你回答什么叫做属于你的精神财富,你的答案将是什么呢?每个人可能给出不同的答案,但我相信大部份人的答案都会有一个明显的共通点,这便是大家的精神财富,不应全然由拥有具体的物质财富所能代表的,它可以代表着我们的快乐,它更应该是属于我们精神活动的产物等等。

    举一些日常例子,一个男人新购买一套房产,他充满自信,期望以房子为基础进一步和他的妻子组建家庭,以满足自我实现,获得温暖,例子中的房产毫无疑问便是物质财富,不过,若果该男人巳经病入膏肓,自知和认识到时日短少,人生苦短,无福消受,我相信男人此时可能没有那么快乐了。我们可见同等程度下的物质财富,每一个人的精神财富是可以存在差异,而当中的差异,可否为我们提供方向,寻找属于每个个体的精神财富呢?

    我的方法是这样的:假如一个人便好像一个国家般运作,我们的政治便是我们的理性、我们的经济便是我们的心灵、我们各自独特文化便是我们的性格人性,把自己尽量放大,可否更能发现自己?若果从这个角度切入,我们对自己或别人可否发现更多?如是,我们各自有着怎样的心灵经济?

    精神财富较精确的定义该是什么呢?为了对这个概念有更好的了解,我们先了解什么叫「精神」,什么叫「财富」。

    精神一词,在<<哲学大辞典>>中有这样的描述: 「精神指人的感觉、思考等意识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包括情感、情绪、观念等有意识的方面」①,简而言之,精神是一项意念和情感的混合概念。

    财富一词,历代的经济学家在不同的时代,对财富二字有不同的定义,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著作《国富论中对财富提供过这样的解释:「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就是供给他们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财富并非由金或银带来,其实全世界的财富最初都是通过劳动得到的,对于那些拥有财富换取某些新产品的人来说,财富的价值精确地等于获得或支配这些产品所需要耗费的劳动数量。」②从斯密的话中,我们知道了财富的概念,即拥有财富一指获得生活数据,二指支配能够提供生活数据或生产产品的劳动力。

    精神财富,若果结合上述对「精神」和「财富」的定义,它应具备上述两组词语的特点和内涵。

    精神财富,它应该以人的情感或感觉为表现形式,使我们能够感受它们的存在。我们面对一件值得愉快的事情时,不论它的来源是什么,我们此时内心总有着不同程度的快乐,带给我们身体相应的感觉。例如由你升职的消息给你的高兴、和家人相处的愉快,及到你迎接新生命到来的激动,因为这些情感你我都会在内心中辨认出来,所以,内心的感受便是精神财富的表现。

    精神财富,它应该可以满足人的心理需求。前面刚刚陈述了精神财富有着以情感为本质的属性,而获得情感意味着相应的心理需要将得到满足,所以精神财富应该可以满足人的心理需求。例如升职带来的高兴,可能印证了你多年的劳力,满足了自我实现的需求。

    精神财富,它是应该被我们的心灵世界中赋予了价值的,是我们渴求的。当一种感觉被我们需要时,便是对于我们来说是有一定的价值。例如,一般人都愿意追求正面的情绪,皆因我们大部份人都会用自己的心灵感觉去作为评价自己生命意义的一项准则,因此,精神财富和我们价值之间的关系,令我们追求精神财富。

    就这些关于精神财富的特点以及财富中劳动力的概念进行推论,我们可以总结出精神财富的定义:精神财富便是我们生命中需要的情感,以及支配那些能够创造我们所需情感的心灵活动的能力。

    精神财富对我们的效用是不容置疑的。想象一下,现在有一个刚刚离婚的男人。毫无疑问,他此时内心世界应该相当贫困,理由是他内心的精神财富不足,他一方面内心缺乏了昔日婚姻中的温暖感和安全感等所需情感,另一方面他可能因为婚姻的失败,侵食了他对婚姻和爱情能为他带来快乐的期望和动机。而且,婚姻的失败可能令他的思考沉溺于心理的创痛中,令他再没有追逐幸福的勇气和动力。然而,如果这时候他收到了家人的安慰和温暖,而且假定家人的安慰的确满足了他对温暖感和安全感的需要的话,那他有可能把他的心灵重心转移到他的家人上,而他的思考也很大可能转向为他的家人着想或期待,令他的内心重新富裕起来。

    若果长期缺少精神财富,后果将会是怎样呢?

    没有积累精神财富之习惯,我们的思想便经常为身体的情感需要所占据,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去重视我们的理性和各种发展可能性。试想像,总有一些人想透过物质财富的拥有去满足自己的安全感和虚荣心的需要,但他心灵成本(mentalopportunity cost)是巨大,因为他们把所有思考力和时间投放在如何追逐物质,令他们缺少资源去发掘能为他们更有效率地满足自己情感需要的方法或者反思自己的人生,例如他们其实可以诉诸家人或宗教的慰藉等等。由于他们所需要情感的产额,被他们有限的思想和成见所限,并和他们拥有物质成正比关系,因此很客易让自己眼界、情操、总体感觉只会重视自己的情感需要,变得相当情绪化和过敏,甚至网顾正确的事物、理性。

    经济学家麦克库洛赫在《政治经济学原理》中这样说过:「国家的野蛮与文明之分,依靠于积有一定量的财富甚于依靠其他任何条件。」的确,关于一个人是充满兽性或是理性高尚的问题,我们往往发现世界上的哲人和贤人,大部份都甚少情感失控并因以能保持理性长期稳定和独立,对吧?

    1.1 基本假设

    为了让经济学的模型更具准确性,经济学家假设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即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

    同理,一般而言,我们每一个念头在参与我们的心灵活动时,它们都会有着「利己」的倾向。也就是说,我们各个追求情感满足的念头和想法们,都力图最大限度地去争取优势动机,以满足该念头的追求,即情感的满足。

    这种现象常见于两种情感的竞争之中,例如有一个人,他看到了地上一张大额的钞票。假设他对金钱带来的满足感,以及他对道德带来的满足感,都存有同量的情感需求。那么,如果那个男人把钞票捡起来,据为己有的话,那他当然会拥有金钱所带来的满足感;相反,如果那个男人把钞票捡起来,把它送到有需要的人仕或者送到机构内等遣失者认领的话,那他便会拥有道德带来的满足感。

    在男人作出决定的过程中,实际上是两个念头互相竞争,各不相让,追逐优势动机的过程。两个念头分别代表着两种情感的追逐,即金钱的满足感和道德的满足感。而且,这两个念头一般会在我们的心灵中,用各自更多的期望和思考活动,去争取更大的优势动机,优势动机的谁属最终决定了这个男人的行为。

    1.2 基本原理

    经济(economy)这个词来自希腊语oikonomos,意指管理家庭之术。在汉语中,「经」有指经营和管理的意思,而「济」有指分配之意,所以,经济学是一门经营和分配方法的学问。构成这门学问的重要基础,是稀缺(scarity)的存在。稀缺的存在,指示了相对于人们无穷的欲望而言,用来满足人类欲望的资源是有限的,正因如此,人类便需要利用各式方法去分配有限的资源,以最大限度满足人的需求,这些方法的合成便是我们今天的经济学。

    既然经济学所指的是一门有关于分配和经营的学问,若果把我们的心灵活动去用经济学的方法去分析,并将有关于分配和经营的方法应用于我们心灵中,这一门「心灵经济学」将是怎样?

    第一,我们的心灵内在是具有稀缺性的。根据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思洛,他提出的马思洛需求阶梯理论指出了人需要各类的情感,以满足人的心理需要。然而,人们的欲望是无穷的,我们每天都需要不同份量的情感,而这种的需要至我们逝世的一刻都不会消失停止。不过,在我们现实世界中,那些帮助我们满足我们无限情感需要的材料如特定的想法、相应的外界接触刺激、内心中强烈的动机,实际上根据大自然的法则,它们的份量是相当有限的。因此,由于我们的心灵一方面对情感和欲望需要的无限性,以及能相应满足情感和欲望需要的心理资源有限性,这两个条件在我们心灵中并存下,构成了心灵内在的稀缺性,也因此促成了我们要探索各式方法去分配有限的心灵资源,以最大限度满足人的情感需求,这便是我们的心灵经济学。

    第二,获得某种心灵产物的成本便是放弃其他选择的可能性。正因为心灵资源有限性和我们欲望无限性的共同条件下,我们所有人都要面临取舍,作出抉择,以为我们各自心灵获取最大限度的福利和得益,在抉择过程中,选择了的选项会带有获得它的成本。例如,在繁忙的商业社会里,一个人追求事业满足感的同时,他的成本便是在家体息中舒适带来的自在感,因为当他去追求事业满足感时,他便舍弃了其他情感的享受,即他无法享有自在感的事实。

    【注译】

    金炳华等人,《哲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第674页。

    亚当·斯密,郭大力、王亚南译,《国富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1页。

    约·雷·麦克库洛赫,郭家麟译《政治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83年。


第二章 我们的情感

    为了让读者明白刚刚下的定义,我觉得有必要把定义中出现过的词目作详细的解释。

    生命中需要的情感到底具体指什么?从情感的方向来区分,我们的情感有两个端末,它有快乐(正面)和痛苦(负面)的方向之分。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在《政治经济学理论中,这样描述了快乐和痛苦的主要分别:「吸引我们为某种行为的动机,统被称为快乐;阻止我们使不为某种行为的动机,统被称为痛苦」杰文斯这样的描述,指出了人的基本情感中的对立面,我们平时的心理状况,便时常在快乐和痛苦的尺度上流动。想想我们的人生,前一刻升职的快乐,期望着新加的薪金如何为你满足心中所想,以及它之后带来的快乐之时,很有可能下一刻就被生活中其他痛苦的事情中和了我们的快乐。这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痛苦是快乐的负数。一般而言,要增加我们精神财富的根本方法,便是尽量把诸种能营造快乐的情感增加起来,以减少诸种形成痛苦的情感所对我们的心灵影响。

    然而,为什么我们的情感中有着快乐和痛苦这样的对立?快乐是对个体的一种讯号,可以反映出我们生存条件的好转,另一方面,当我们感受到痛苦之时,其实也意味着我们那些认定了的快乐巳经丧失,这会左右我们的意志,去驱使我们寻找相应的快乐,以回复当初心灵的自然平衡。所以,情感的对立面是协助人类生存的工具之一。

    我们需要的情感到底具体指什么?从情感的属性来区分,我们的情感有三种类别:



    第一类情感是原始情感。这些情感实际上是我们心灵世界中所需诸种情感的原材料,是一切情感和动机的根本来源。

    第二类情感是复合情感,它们是在人有了基本情感之下,经过相应程度思考的劳动,才能诞生出来的。

    第三类情感是自我情感,它们的形成是需要长时间的心理趋势,而这类情感一般放大或增幅原始情感和复合情感对我们的影响和效果。

    2.1 各类所需情感的特点

    我们的情感分为三类:原始情感、复合情感、自我情感

    原始情感大部份都是由我们身体机能对外界物体的物理性质如气味、质地、声音等的反应所引起。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不乏其数,例如你可能在生活中遇上一次大型营销活动,引起了你的兴趣;你又有可能在阅览群书中,找到了可以一解你心中多年疑惑的答案,使你惊叹;或者你身处一间舒适的餐厅,使你感到愉快等等。众多的例子,可以为我们引去一个定律:原始情感的来源,是源于我们的生理结构对外界事物的互动和获取,也就是我们的物质世界。

    然而,原始情感的首次产量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不由我们主观意志去决定。人是大自然的产物,我们的心理和生理系统自然也受到相应的规律所控制,在缺少相应和足够的刺激下,我们不太可能立刻拥有超额的原始情感。记得上面的例子吗?如果你遇上一次大型营销活动,引起了你的兴趣,但在你认知了该营销活动的存在后,以及你还没有对该大型营销活动产生任何幻想和期望之前,你会发现在该段很少的时间中,你肯定了自己是有兴趣和意欲的,但每个人的内心的感觉和程度却不尽相同,有的强烈,有的只是关注。这种差异,说明了原始情感在还没有经过我们思考劳动和加工下,原始情感对我们的效用或影响是有限的,而该效用的程度高低则是因人而异的,简而言之,原始情感的产额不会超过我们各自自然产出的一定分量。

    另外,在没有持续的刺激下,原始情感是难以保存的。引用看书人的例子,当他看到他想看的内容时,他固然会感到惊叹,但若果时间持续,而往后书本的内容假设再也不能引起他的惊叹,而且他只会思量正在看的页数,那么他那对书中那页内容的惊奇便会随时间的推移而渐渐消逝。

    第二种是复合情感。

    复合情感通常需要思考劳动,才可获得。法国经济学家扎伊尔在其著作《政治经济学概论》中这样说过:「物质不是人力所创造,而物质的量也不会忽增忽减,劳动所能做到,便是改变巳经存在的物质的形态。人力所创造的不是物质而是效用,这种创造便是财富的创造」,引用他的原理,我们面对诸种外物剌激时,若果我们的思绪对此一无所动,我们是满足不了我们对情感的需要的,因为我们需要通过思考的活动,去在我们所能感知的剌激中,转化为我们所需的情感,为我们心灵创造效用和影响。

    举个例子,你想获得事业上的成功感,那么明显地,你需要思考了你对事业成功的期望是怎样,再在获得实际事业成功的过程中,你必需思考事业所给你的剌激和事物,是否实现了你所期望的内容,如是,事业上的成功感便应能产出。再简单而言,例如有一个人预计自己今天完成工作,那么他便要首先计算好自己的工作量,这是第一次思考劳动。而在随后你对工作投放精力,思考去怎样完成工作并完成工作后,最终你思考自己现实状况是否跟预期一样并认定自己的努力后,这便是第二次思考劳动,这个思考过程有助你获得事业上的成功感,自我认同。

    另外,一个人所能拥有的复合情感的产额,必然受能促成它们的原始情感产额所支配。由于原始情感的源头,便是我们生活中的剌激和事物,所以原始情感会随着我们生活中剌激和事物的丧失,也因而丧失。因此,如果失去了相应的原始情感和剌激,复合情感便没有生成的条件。举个例子,一个人通常是先对自己事业表现感到高兴或者愉快才会产生事业上的成功感,这是因为当我们感到愉快,我们实际上会思索愉快的成因,直至发现它的源头时,我们脑海中会加以整理,确认自己的价值,在这样的原始情感的基础上,我们才会有事业上的成功感。

    复合情感的心灵成本会因我们欲望的膨胀而上升。每一种的复合情感在形成过程中,都需要不同的材料,例如时间、思考力等等,然而,在同一时间下,某种的复合情感和别种的复合情感会存在竞争性供应(competitive supply),互相争夺他们各自生成自己的材料占有权,而我们在效用的指导下,会决定需要哪种复合情感,舍弃哪种复合情感。

    举例说,一个人只渴求家人所给予的温暖感,那么他的生产任务是简单的,因为他和家人的互动将是生产手段,他只需付出时间、精力以及为家人着心和肯定自己所为的思考力后,使他内心感到舒服便利,这便是一个完整生产过程。而且,由于过程中并没有其他情感的选项以及各项用于生产温暖感的材料和条件并没有其他的用途,所以我们可以说他是没有成本的。

    然而,假如他有着同时获得事业成功的满足感以及家人所给予的温暖感的需要,那么,他将要面临选择了。心灵成本(mental cost)指是指为了得到某种具心灵价值的事物而所要放弃另一些具心灵价值的事物的取得;被舍弃的选项中的最高心灵价值者是本次决策的心灵成本,很明显,若果他认为事业成功的满足感比起家人所给予的温暖感更有价值的话,他便选择奋斗于事业,以获得事业成功的满足感的话,那么他便需要舍弃可以制造出温暖感的时间和相应的精神。在这里,我们假设了他作出了一个决策,他选择了事业的满足感,放弃了家人的温暖感。对比前一个例子,他的心灵成本便由没有成本上升至温暖感的获得。所以,不同种的复合情感是带有不同程度的竞争的。

    第三种是自我情感

    自我情感通常是经过长年的生活经历或先天性格所形成的。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性格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先天遗传因素,而我们的习惯则由长时间所积累下来,这种因个人因素而造成的情感差异,便是自我情感。例如一个人性格乐观,易于有正面的思考,那么他和其他人比较下,他会一开始比别人有较强烈的反应和动机,这些动机令他较快和较容易获得安全感,而在同种的刺激下,他将比其他人能够获得更长时间和强度的安全感,也就是说,因个人因素而致的额外动机,提升了复合情感的生产效率。

    2.2 计算情感

    我们到底有多快乐?我们应如何精确地表达出自己感受呢?想象一下,有两个女孩子吃着冰淇淋,一个孩子相当兴奋,面上挂着一丝丝的笑容,手舞足动地吃着冰淇淋,另一个孩子的反应程度相对地没有那么激烈,只是面露微笑,享受着冰淇淋,那么,我们能够说出哪个女孩子更快乐吗?也就是说,我们的情感可否采用一个大家都能感知的、客观的方法去表示出来呢?

    一种情感的单位到底是什么?我们如何去统计测量自己的情感产额?的确,我们为了寻找一个客观的方法去表示我们的情感数量,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数理的方式去表达出我们的情感。虽然总有人会认为情感一物实在过份抽象,难以衡量,但面对这样的看法,我想引用杰文斯的一段话:「在科学上,最无理由的一件事,是不肯研究颓丧的精神。在这类事情上,心怀绝望的人几乎一定是从来不曾成功过。」

    要测量自己的情感产额,我们可以用以下的维度去进行测量。

    1.历时(duration

    每一种产品都会以同种产品数量多少,去表达它们的供应量、需求量、交易量等数量上的概念。同理,每一种情感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维度,也就是每一种情感所能维持的时间,这样的变量具有可比性,可以和其他种类的情感客观地进行比较。

    2.心灵价值/平均所需价值(mental value

    假如我们现在有了情感的产出量,那么一种情感的「价格」将是什么?一般而言,价格是一种可以表示一物所蕴含价值的工具,一种情感在每一刻的情感价值中,包含着它的稀少性、获得该情感的劳动价值即思考力的付出,和创造该情感所需的动机价值。也就是说,所需价值将是获得以及提供一定时段情感所需付出精神成本的总称。



    我们尝试根据上述量度我们情感的维度,可以得出上述图表。

    处于X轴的变量是一种情感的维持时间,这个变量将表示着一种情感所维持的时间,它可以用秒、分钟、甚至年数去作为单位。

    处于Y轴的变量是一种情感的心灵价值,以衡量着我们需为某一种情感付出的代价。

    在A点中,X轴的变量是V1,而Y轴的变量是T1。这表示了要获得T1时间的情感数量,便要在每刻时间付出V1的心灵价值。

    面积B是X轴的变量与Y轴的变量相乘的结果,这表示了一种情感的维持时间与其相应的情感的心灵价值的相乘,这面积的实际含意,是表示了该种情感在其T1的时间中,对我们情感所付出和投入的总量。

    另外,同种情感之间的分别,是在于其情感来源及其情感强度之间的分别。

    【注译】

    斯坦利·杰文斯,郭大力译,《政治经济学理论》,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44页。

    斯坦利·杰文斯,郭大力译,《政治经济学理论》,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32页。


第三章 情感的循环



    我们的心灵经济中有两个角色:一个是我们欲望,另一个是具动机的意念。

    欲望是情感的消费者。当我们通过各种途径获得我们需要的某种情感后,这个获得的过程,便是我们的欲望得到满足的过程。欲望所消费的是情感带来的效用(utility),即该情感对于满足我们心理需要的价值和能力,而非情感本质。随着我们的欲望得到满足,满足其欲望的情感所带来的效用也就会一并消耗掉,这是因为前一刻的情感的效用,我们是不能「再享受」的,时光是不能倒流的,我们只能继续享受情感下一刻的效用。所以,我们的欲望便把情感这样的「消费」掉了。

    另一方面,我们的欲望是动机的提供者。欲望指使着我们的心灵活动,根据人性,它为我们创造了对情感的需求,而我们为了获得该种情感,我们的心灵会付出动机,为我们提供基本的力量去追求情感。欲望所提供的动机具有心灵资本(mental capital)的作用,它驱使我们进行思考劳动(labor of thoughts)和作出期望投资(expectation investment),以维持我们对情感的持续追求提供条件。

    那些具动机的意念,为我们创造了我们需要的情感。具有动机的意念,一方面,它自己本身是欲望的代表因而具有动机,或者我们的欲望和一众想法认同该意念,因而使它具备了足够的动机,这可以有效率地组织和诱导我们众多的思考和念头,另一方面,动机中的意念明确地指使着我们的思考、身体、动机如何协同地努力在现实世界中获得情感,从事情感生产,最终创造了我们需要的情感。

    什么是情感生产?情感生产(mental production)是指人类从事创造精神财富的活动和过程,它的结果是我们获得所需的情感,而这个结果的先决条件,是我们拥有足够的动机,去让我们的意念动员着它的一切,为获得所需情感创造一切所需的物质和心理条件。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欲望是以情感的需求者来出现在情感交换;具动机的意念是以情感的提供者出现在情感交换。

    情感流动方向是循环的。人类的欲望是无穷的,当一种情感需要得到满足后,新的情感需要便会产生。为了获得该种情感,我们心灵中的欲望产生动机。意念结合了动机后,协调着我们情感所需的生产要素,去追求或创造我们所需的情感,最终满足了我们的欲望。然后,我们的欲望又令新的情感需要产生,这些过程不断重复,直至我们生命完结为止。

    欲望和具动机的意念,它们的心灵互动活动,是通过在情感交换的需求关系和供给关系的相互作用而联系起来。我们的欲望对各种各样的情感存在着需求,而具动机的意念,则担当了情感生产者的角色,因为它们利用和动员着我们心灵的力量,去探索和滋生出我们的情感。欲望对情感的需求和具动机的意念所带来的情感供求相遇于我们心灵中的情感交换,决定了我们每一种所需的情感的均衡代价和均衡时间。可见,情感交换,是通过相互作用决定一种或一系列所需要情感的供需数据的集合,这一个集合便把我们欲望和具动机的意念联系起来。

    在动机交换中,欲望和具动机的意念的心灵经济活动,是通过在动机交换中的需求关系和供给关系的相互作用而联系起来。具动机的意念对它所需的动机,存在着持续的需求,以满足意念自身的目标性和要求,并尽量驱使着我们身体的一切去配合情感生产,而我们的欲望担当了动机提供者的角色,为情感生产提供了根本的力量,去支撑我们的情感生产。欲望对动机的供求和具动机的意念所带来的动机需求相遇于我们的动机交换。


第四章 心灵的资本——动机

    在经济学中,要进行生产,就必须投入资本和劳动。同理,在心灵经济学中,要进行情感生产,就必须投入心灵资本(mental capital)和思考劳动。那么,我们的心灵资本是如何和情感生产发生关系呢? 我们先看看「资本」在我们的心灵经济中,到底所指的是什么东西。

    资本(capital)一词,在<<现代西方经济学词典>>中,它被定义为用来生产产品的产品,它的目的是创造更多的产品。它是经营工商业的本钱,它是由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也是牟取利益的凭借①。由此,我们可以说,资本是重要的生产要素。从资本的定义中,我们可以推想到,我们的心灵资本是一种用来生产情感的事物,它是各项情感生成的本钱,它可以由某几个念头占有,是为我们心灵牟取效用的凭借。

    因此,所谓的心灵资本,实际上便是指我们的动机。动机(motivation)一词,在<<心理学大辞典>>中,动机是一种能激发和维特有机体行动,并便该行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驱力。用较文艺的说法,动机就是我们内心中时常涌现的热流。这种内部驱力,驱动着我们去追求我们各需所需的情感,驱使我们去满足欲望,实现和建构我们的是我们欲望体系,是精神财富中重要的一员。

    4.1 心灵资本的属性

    心灵资本即动机作为一种属于资本的概念时,固然会带有资本的特点和属性。

    第一,动机是具有增值性的。经济学认为,资本能够增值的特点,是因为人类使用资本而具有利己性所致的,它是资本进入生产领域并支持生产过程顺利完成的动力源泉,是资本在运动中所追求的主要目标,即能够带来一个比原出资额更大的一个回归额。事实上,我们的动机,一方面通过调动各情感生产要素去支持情感生产过程外,它另一方面,因使用动机的念头们本身的属性,动机实际上会通过情感生产为手段,去追求更多、更强烈的动机,为往后扩张情感生产作准备,为满足日益增长的欲望作准备。这便是所谓的动机增值性。

    譬如,在职场上,我们想追求事业的满足感,然后,我们心灵中的动机,驱使着我们去追求事业的满足感,当我们事业上已取得一定成就时,我们一方面享受着事业的满足感,另一方面,我们的野心也因此长大扩展,令我们再有新一轮的动机去追求更多的事业成就和满足感,这时我们心中的动机,总额上已经比一开始的时候增多了,因为心中的动机从一开始的原始动机,至有了一定事业成就后,我们拥有了一定份量的事业满足感和更大的野心以及动机,对我们追求事业满足感的动机来说,这是一个加量。从例子中,我们以为只看到生活中一个普遍的现象,实际上,它揭示了我们的动机是如何运动,还有动机所具有的增值性。

    第二,动机是具有生产性的,没有投放在情感生产的动机只是一股情感的能量,仅会有限度地满足我们欲望对情感的需要。只有投入情感生产领域的动机才能成为真正的心灵资本。例如,在我们有了一定事业成就后,我们拥有了一定份量的事业满足感,但可能有些人就此满足,即使他对更大的事业成就有一定野心,但他那充满动机能量的内心也没有去思考、推动自己去追求事业的话,那么,他心中的动机便只会空置了下来,随时间慢慢消耗了它的效用。

    第三.动机是具有扩张性的。资本是会返回生产领域,成为生产重新开始和不断扩张的动力源泉,即资本具有扩张性和扩大再生产的能力。我们的动机也是如此,动机是会返回生产领域,成为情感生产重新开始和不断扩张的动力源泉,即动机具有扩张性和扩大再生产的能力。

    你还记得职场上的例子吗?追求事业的满足感的过程中,心灵中的动机,去协助我们去追求事业的满足感,如果我们事业上已取得一定成就时,我们一方面享受着事业的满足感,另一方面,我们的野心也因而扩展,令我们再有新一轮的动机去追求更多的事业成就和事业满足感。动机的增加,扩大了我们对事业满足感的投入,扩张事业满足感的生产,而获取更多的事业满足感。

    第四,动机是具有流动性的。经济学指出,流动是资本得以存在的必要条件,资本如果停止流动,价值增殖的过程就难以维持。事实上,我们的动机也自然地有着这样的运作规律。我们的动机,一般会流向可以比期望中可以获得更多的情感和动机的情感产业或项目之中,这样的流动,保证了动机的增值性。

    假设这位男人,跟前面我们所提及的例子一样,他又要再次面临家人的温暖与事业成就的两难处境之中。如果他认为或觉得追求事业满足感能更大程度符合他的情感总需求,或者事业满足感能带给他更大效能和更长时间的快乐的话,那么,自然地,他内心中大部份的动机便会流向追求事业的情感产业中,以获得最大限度的快乐产值(happiness product),而他的优势动机便落在追求事业满足感的项目之中。

    4.2 心灵资本对精神财富的作用

    人的快乐,是体现于情感和动机的集合。

    在现实世界中,人们都为着各式各样的资本奔破,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可以家财万贯,藉此希望往后生活无忧无虑。然而,随着人类文明不断进步,虽然我们的物质财富生产力提高了,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不过无论我们多么的富有,我们也难保我们的心灵经济可以长期稳健增长,总会在人生中经历不同程度的痛苦和悲伤。从心灵的角度,我们知道有很多人都告诉我们各式各样快乐的方法,但从悲伤到幸福快乐的关健原因是什么?

    要解答这些问题,我们先要知道资本到底对经济有多重要。一般而言,资本是劳动力的后备。在《国富论》中有这样的描述:「一人所有的资财,若仅足够维特他的生活,不从这笔钱财取得额外收入,依靠自身劳动的资财,一旦失去劳动能力,便成为贫苦劳动者。」这句话,表示了一个人或一个国家,不要单靠劳动去构成他所有的财富,资本的本质,便是积累的劳动力,我们应该积极利用手中的资本,去寻找更多的资本,以保证不会过份依赖有限度的劳动力,这才是正确的生财之道。如是,我们的心灵能否快乐,精神财富是否丰裕,我们可不可以从中借鉴?

    同理,失去追求快乐的动机,心灵经济必然贫乏和不稳健。如果一个人,他只能从日常生活中,只对每一天的身外刺激,过着因物而喜、因物而悲的生活,从不记下快乐的往事,又从不对现在生活抱有任何期望。那么,我们可以说他没有保储太多可以令他时常维特快乐的动机和事物,也就是说,他没有充份发展追求快乐的能力,他的心灵经济过份依赖于不确定的外在剌激和他有限的思考识见。假如外围环境因素不允许,例如他失去了行动能力,这与他以前的生活水平大打折扣,那么他有可能长时间郁闷起来,令他更难获得可以使他快乐正面的各种情感。

    另外,资本的多少,决定了我们将是丰饶还是贫乏。斯密曾说:「资本都具有同一目的,也只有一个目的,便是令留供目前消费的资财不致匮乏,而且能增加。人民的生活,都仰给于这种资财。人民的贫富,取决于这项资财是丰饶还是贫乏。」这句意思是说,一个人想物质财富丰饶,就只有通过在生产过程中,把那些比之前在生产中消耗了的产品和资本后所多出的产品和资本,都投入于再生产,才能逐步扩大个人的、社会的生产资本和资财总量。这是由于生产者在创造新价值的同时必须不断消耗一定的价值和资本,充其量不过是生产所得超过了这消耗的价值,所以,一个国家或全体人民所能获得的增加财富,便是这种剩余价值的总和。

    同理,我们动机的多少,决定了我们心灵将是丰饶还是贫乏。一个人是否快乐幸福,不全然在于现在他拥有多少快乐,而更在于他追求快乐的心理能力到底有多高。我们的动机,也有着一个明确的目的,便是让内心中用以追求所需情感的动机不致匮乏,而且可以逐步增加,我们的整体的精神财富的多与少,便是取决于我们追求各式情感和快乐的动机到底有多少。

    在我们第一章的例子,可以具体地解释这个的定理。一个男人新购买一套房产,他充满自信,期望以房子为基础进一步和他的妻子组建家庭,以满足自我实现,生活美好。在这个例子裹,我们可以断言,他现在的精神财富是丰足的,这是因为他内心中具备种种能为他追求他所需情感的动机,再加上外在环境(如身体情况)、物质条件成熟允许,追求快乐的能力有一定的水平,当他心中所需情感得到逐步满足时,他还可以用他那时充满幸福的心灵,具备更强烈的动机和家人一起追寻更多的、更多元化的快乐。这个结果,除了表达了中国人对共享天伦的愿望外,更表达了一个心灵经济的定律: 我们若要拥有我们所渴求的快乐,就必定要时常保持和激起足够的动机去追求它。

    不过,假如该男人年轻时巳经病入膏肓,他的生命即将消逝,那么他的快乐将是只有一定的限度。因为疾病明显地把他未来的快乐给破灭了,他追求各种所需情感和获得快乐的能力明显比上个男子低得多。这会使他一方面对未来不作太多的期望,对未来失去信心和追求,另一方面,他因而没有足够的动机和意欲去思考未来,对自己的状况只是感到无奈或郁闷,在这样的心灵状况,是较难实现以前的情感需求和目标的。即使他以前曾有各种令他暂时得到快乐的事物和一刻动机,例如昔日的回亿和亲友的到访,但当这些事物的效用,在我们心灵中日渐消失,我们总有一刻会感到心灵真的会有一穷二白的一刻,那么,这会任由痛苦煎熬着我们疲弱的心灵。如是,我们可知,时常避免丧失能够追求快乐的动机,积极寻找快乐,便是最好的保心安念之道。

    4.3 心灵资本的种类划分

    在经济学中,资本有着明确的目标,便是扩大原有的资本额。不过,不同类型的资本,会有着不同的方式去实践这个目标,不同的资本,会依据其自身特性,去实现这个目标。同理,我们的心灵资本,即我们的动机,实际上可以按其作用和特性,自然地划成多个部份,以它们各自的特点和方式,去追逐更多的动机。

    经济学把生产性资本分为两种,一为不变资本,二为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C)是指由生产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资料构成的资本,它是资本家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它是价值运动中的守恒部分。它借助于工人的具体劳动,把资本原有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过程中,价值量没有发生变化。

    在我们的心灵中,由各人的性格特点、心理条件以及各种外界刺激所致的动机,被称为不变动机。在情感生产过程中,这些动机以不同方式参加情感的生产,这些动机逐步消耗自己的使用价值和效用,转移自己的价值到它们所生产的各种情感中的价值量,使各种我们所需的情感被赋予了一部份的价值。

    例如,大凡任何制造品中都蕴含着其原材料的价值,同理,任何一种的复合情感,都蕴含着一定份量的原始情感,而原始情感的价值和效用,会转移自己的价值到它们所生产的复合情感中的价值量,如一个人有事业满足感时,都会对自己的工作是感到兴奋和愉快,这种原始情感便可能来自于业绩达成或者收到薪金等的外界刺激,而这些刺激和原始情感构成了我们动机一部份,使我们思考并认同了自己的价值,进一步获得事业满足感。这些事业满足感,由于是以刺激和原始情感作为基础,经过思考的加工才会诞生的,因此,这种事业满足感具备了不变动机和思考劳动的价值。

    可变资本(V)是指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它是一项商品所内含价值运动中的动力因素及增值因素,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劳动力的使用,创造出了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使预付资本价值量发生了变化。

    在我们的心灵中,用于驱使我们进行思考劳动的动机,被称为可变动机。它是一项情感所内含的价值运动中的动力因素及增值因素,在情感生产过程中,原有的动机配合思考劳动的使用,创造出了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使预付动机价值量发生了变化。

    例如,一个人在拥有事业满足感前,在各项环境或物质条件都允许下,如业绩达成或者刚收到薪金时,我们都会对自己的工作是感到兴奋和愉快,这些感觉变成了新加的动机,透过借助于和驱使我们念头的具体思考,例如肯定和意识到自己的工作成就,并将其新加动机的原有价值转移到情感中去,使情感生产程序得以完成,这些事业满足感,经过思考的加工才会诞生的,因此,这种事业满足感具备了思考劳动的增值价值。

    4.4 心灵资本的积累

    我们常常看到有些人可以时常快乐永不遏止,过着一个幸福的生活,即使偶有挫折和失落,他也可以很快平复心境。我们可以说,他们有着一个稳健的,抗风险能力强的心灵经济体系,让他们的一生,都过得相当安稳,然而,这样的心灵,是如何打造的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第一笔资本是怎样得到的。

    现实世界中,我们的经济之所以逐步发展,皆因生产成果中的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剩余价值的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于购买扩大生产规模所需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因此,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而资本积累则是我们经济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在整个情感生产内,一股动机结合了必要的思考力,创造了所需情感,再因为欲望得到满足而有了更强烈或新的欲望,而具动机的意念们以动机需求者身份成为欲望一份子,这个角色使欲望造就了用以追求更多份额情感的额外动机的出现。这些意念通常以回忆或欲望所致的期望来筹集动机,这个多出的额外动机,便是我们的心灵剩余价值。当这心灵剩余价值再次投入生产领域,转化为心灵资本即动机时,它便用于扩大情感生产规模的项目中,例如:驱使更长时间的思考劳动和动员我们身体各部份去在外界寻找更多所需的剌激,去追求更多的所需情感,以满足新欲望的需求。这样,心灵剩余价值是心灵资本积累的源泉,而心灵资本积累则是我们心灵经济扩大再生产,去追求更多情感的前提条件,当我们能拥有更多所需情感时,亳无疑问,这是对我们精神财富的一个加量,也增加了我们的快乐产量。

    然而,不是所有心灵资本都直接投入再生产的。当人们对一种所需情感的需求已大致得到满足时,多出的动机,会以回忆或记忆的方式储存,这股动机将由该段回忆的意念私人占有,只有唤起该段回忆时,动机才会再次释放。生活中,不少人忆起美好往事时,当日的情感和动机也会释放出来,喜盈于色,但随各种回忆内含的情感和动机,会因应其自身性质和我们各自的特点,随时间而渐渐消耗,没有当时的强度和时长。一般而言,大部份刚刚受到挫败和受到痛苦的人,都会唤起美好回忆和记忆,去激发和获得新一论的动机,对未来作出更多的期望,让自己心灵重新拥有新一轮动机,去继续追求所需情感,从挫败走向崛起,从痛苦走向幸福。

    第二,我们的心灵资本,又是依据怎样的原理被安排到合适的情感项目中呢?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在《国富论》中,得到一点点的启示。

    《国富论》中曾有这样的表述:「生产性基金(资本)将如何使用,虽然没有法律契约加以规定,但有一个强而有力的原理保护其安全,就是所有者个人的利害关系。」⑤这一段是说,资本是根据那些占有它们的人所在的利害得失关系,由他们自然地决定资本的方向和用法。

    相似地,我们的动机的去向如何、怎样使用,一般都没有强烈的制约力如个人原则加以规定,但的确有着一个历久不衰的原理保障了我们的动机,这就是我们所有意念之间各自的得失关系。若果有股动机被某些意念所占有,那么,很自然地,这些意念会自行作出一个最有利于自己的决定,令这些意念可以保障自己,不致于令它们所拥有的动机受到损失,甚至被我们自己在整个心理体系中淘汰,实际上,这就是我们情感市场机制。

    我们又再次回到事业家庭两难全的男人身上,我们先前假定男人选择了追求事业满足感,并一直持续进行情感扩大再生产,尽力追求事业满足感。不过,不是所有人都是工作狂,总有一刻,我们对事业满足感的需求巳充份得到了满足,情感市场开始出现饱和,事业满足感不久将出现过剩的现象。另一边厢,男人对家庭温暖感产生了强烈的欲望和需求,他想多陪伴他的家人,于是,种种动机开始流向家庭温暖感的生产项目,这时,男人会开始忆起和家人相处的片段,以及对家人相处开始产生幻想和期望,进一步令自己有更强烈的动机,去强烈地追求家庭温暖感,逐步减少了对事业满足感的投入。此时,对生产事业满足感的动机占有者和意念们,它们最好将自己的生产规模减少甚至停产,以适应我们欲望对情感市场的变化,尽量以记忆方式,保留了对事业追求的动机,以减少损害其动机价值的可能。这是男人心灵的变化,现实中,他会尽快下班回家,多抽取时间陪伴家人去了。

    如果有人滥用资本,不能抵偿其原有价值,不考虑风险,以致入不敷支,最终结果便是削弱了资本。也就是说,一个人滥用资本,将会使他陷入自身的贫穷;一个国家滥用资本,将会使全国陷入匮乏。这是因为,个体不遵守市场的规律,而受到市场的惩罚;国家不遵守国际市场的规律,而受到国际市场的惩罚。这,都是意志错误行为的结果。

    同理,如果有意念滥用动机,不能产出能抵偿其原有价值的情感,以致入不敷支,最终结果便是削弱了动机。意念滥用动机,将会使它陷入自身的贫穷,意念在我们心里不获重视,以致淘汰,令下一次追逐同类情感因欲望的减少而令其相应动机也相应减少。这是因为意念不遵守情感市场的规律,而受到情感市场的惩罚。

    我们再次引用上述的例子,假如男人一意孤行,即使对家庭温暖有着急切和强烈的需求下,但他也不顾自己内心巳转变的情感需求,只顾一味地追求事业满足感。若果情况持续,男人对事业满足感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少,最终,付出动机虽多,但内心始终欲望还是不能满足,日渐感到孤独和痛苦,而用来追求事业满足感的动机日渐消耗殆尽,尽管可能有一定事业成就,却不曾再有一丝满足感。更甚的是,男人厌恶了工作,工作热诚大大降低,短期内,对事业投放的动机量大幅下降,间接令那些追求事业满足感的意念不再受到重视,在我们的心灵中,那些意念的生存空间大减。这,都是我们理性放任感性的错误行为所致的结果。

    第三,我们通过情感生产,怎样收集和增加心灵资本,使一个快乐的人有别于一个悲伤的人?

    《国富论》曾说:「富国用来补偿资本的那部份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比起贫国大得多。」这句的意思是,一个国家比起另一国家较为富裕的特点,是消耗了的资本可以得到更多程度的补偿,以便进行扩大再生产的资本活动,然而,为了积累一定数量的资本,增加资本的手段是再生产,保存已增加资本的手段却是储蓄,斯密曾言:「要增加国民资本,亦须从收入内节省而不断蓄积。」我们若果结合马克思的经济理论的话,我们不难发现,人们是以再生产的手段来增加资本,再通过在不断的再生产过程中,从收入中进行不断的节省,把资本进行储蓄,形成再生产的基础,只要整个过程,可以补偿生产中资本的损耗,一个国家便可谛造富有。

    这可以引用到我们的心灵吗?实际上,正如我们先前提及的情感再生产理论后,我们在整个人生中,都会拥有或创造了很多的美好的回忆,这些回忆实际上,代表了某些个别意念所占有的动机,也就是说,动机是以记忆的方式进行储蓄的,我们只要在我们情感生产过程中,不断收集这些回忆,也就是把大量的动机进行储蓄,只要整个过程中,可以补偿情感生产时动机的损耗或情感生产中所致的痛苦,再大量储备美好的回忆,一个人便可谛造心灵富有。

    我们又再一次回到事业男人的身上,他在事业满足感的生产过程中,拥有了一定份量的事业满足感,用来补偿或者驱使思考进行劳动,以持续生产的所需动机外,也拥有了额外的动机是用以扩大生产规模。若他停止了工作,暂停追求事业满足感,那么,多出的动机,男人将以记忆方式储蓄起来,只要他一再需要事业满足感,他便可以勾起相关回忆和动机,进行再生产。整个过程中,只要他可以补偿情感生产中痛苦,即越追求事业满足感,便越有更多动机,而非追求至渐渐感到失落的话.他便可以走向心灵富有。

    第四,心灵资本应流向何方,可以让我们拥有最大限度的快乐?

    古典经济学中,重农学派以自然秩序为最高信条,视农业为财富的唯一来源和社会一切收入的基础。斯密则在《国富论这样说过:「一国资本,要是不够同时兼营三项事业,投在农业部分愈大,所推动的国内生产性劳动量愈大,对社会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所增加价值愈大,推动制造业……」这段话的意思,是指一个国家要发展实体经济的前提,便是先充份发展一些对经济具基础性和支配性的产业,例如先发展农业,满足社会对农产物的基本需求,这才可以让社会可以释出额外的劳动人口,推动更多生产性劳动,以促进其他产业,让社会和经济得到充份发展。

    这段话对于我们心灵是富有含意的。现实上,我们一切所受的物质剌激成就了我们的原始情感,例如愉快、惊奇等等,这些原始情感是我们心灵一切快乐和情感制作的基础。一个人的动机,往往难以同时既兼顾物质刺激的追求,又要兼顾个体心灵内的思考和情感获得,更要注重人际贸易的商务。如果我们投在物质刺激追求的动机愈多,满足个体对物质的基本需求,这才可以让个体可以释出更多额外的思考空间和时间,推动更多生产性思考劳动,以促进其他情感项目,让个体和其心灵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简单而言,一个人若果投放在搜寻或追求所需物质刺激的动机较多,他往往可以带动出更多的动机去追求他各式各样的快乐。例如男人只有把较大部份的动机放在追求实在的事业成就和业绩,以获得相应的剌激,才可以带动更多动机,去进行各类复合情感项目,如事业满足感、自豪感等等。所以,为了我们精神的繁荣,我们的心灵经济一定程度上要按照自然的步伐来发展的。                

    4.5 积累的因素

    在我们的实体经济中,资本积累的规模大小,是由剩余价值量决定的,而剩余价值量则由多种因素所决定。相似地,我们心灵资本积累的规模大小,也由心灵剩余价值量决定的,那么,什么因素决定着我们的剩余价值量呢?

    1.心灵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心灵剩余价值率越高,同量可变动机获得的剩余价值就越多,动机积累的规模就越大;反之相反。 心灵剩余价值率是情感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和预付可变动机的比率。它的公式如下:

m'm/v

    在该公式中,m'为心灵剩余价值率,m为心灵剩余价值,v为可变动机。

    在思考劳动过程的一段时间内,生产出的价值,相当于可变动机价值部分,思考劳动时间叫做必要思考劳动时间,又把这段时间中所耗费的思考劳动叫做必要思考劳动;思考劳动过程的第二段,是心灵生产剩余价值的思考劳动时间,叫做剩余思考劳动时间,把这段时间中所耗费的劳动叫做剩余思考劳动。

    必要思考劳动是一众想法作为思考力价值所得到预付动机作为报偿的部分,在这个意义上它是有偿劳动;剩余思考劳动则是占有动机的意念们,在完全无偿给负责思考工序劳动的一众想法们的情况下,所取得额外动机的部分,在这个意义上它是无偿劳动。因此,剩余价值率,表示了占有动机的意念们,通过没有补偿额外动机予一众帮助情感生产的想法们,做到以预付较少的动机,去赚取最大的剩余价值,最终实现动机积累。

    举个例子,那位追求事业满足感的男子,假设他对工作充满热诚,强烈的动机让他的身体和思考都配合了他的工作,想着各样方法或计划着怎样一步步完成工作,然而,他的工作任务相对地简单,比他预期中要快,这令他相当满意自己的表现,并内心中期待着自己下一项工作项目可以有更好的表现,让他多添份了动机去继续工作。这个例子中,显示出当一整个情感生产过程中,那些曾经替我们进行思考劳动的想法,它们只能得到一开始预付动机的份额以保持其思考运动,但它们并不能得到往后的额外动机去作为补偿,相反,这些额外动机只由某些意念占有并决定它们的用途。简单来说,如果一个人在付出较少的情况下,便能够获得他所欲所想,那么,他快乐的积累的速度当然比其他人为快呀!

    2.思考劳动生产率的水平

    思考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使同量的可变动机推动更多的思考劳动力,更多的思考劳动力可以被应用到更多的情感生产资料上,从而生产出更多的所需情感和心灵剩余价值,增加动机积累。

    再举个例子,那位追求事业满足感的男子,假如他的一众想法中,能够更有效率地完成工作,或者想法中有倾向自我认同的讯息的话,那么,同等所付出的动机量,将可以令他更大的工作成就和完成量,以及获得长时间的事业满足感,所以,思考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生产出更多的所需情感和提高心灵剩余价值,这些多出的动机可以用回忆的方式去进行积累,或者直接带动个体去投入再生产的领域中,两者皆可逐步增加动机量,令动机进行积累。

    3.预付动机量的大小

    假设不变动机和可变动机的比例不变,则随着预付动机数量的增大,动机所能带动和驱使的思考时数和劳动量随之增加,占有动机的意念们,因为情感生产规模的扩大,也使心灵剩余价值数量增加,从而动机积累的数量也会增加。

    再回到那位追求事业满足感的男子的身上,假设他对工作的热诚上升,这令他对追求事业满足感的欲望增大,欲望的增大,则吸引了身体交出更多的动机量,去追求事业满足感,由于动机量的增加,他便更愿意为工作付出更多,具体的例如加班工作等等的行为,实际上都令他的思考时数和思考劳动量增加,以投入事业满足感的生产过程中,假设他最后因加班工作,令他的工作业绩比他预期的好,使他更满足。那么,他那个要获得事业满足感的意念,便因为情感生产规模的扩大,令他获得更多的事业满足感,也使心灵剩余价值数量增加,从而动机积累也增加了。

    人的资本若果只是意味着让我们的产物和财富的生产工具的话,那么这未免太狭义单一了。我们的动机,作为一种心灵资本的时候,它驱使着我们追求着一切我们生命中的所需;它刺激了我们的心灵,使我们勇于追求;它是重要的情感生产因素,是构成我们精神财富不可缺少的一部份。然而,光有动机,没有「劳动」,是难以得到我们需要的情感的。所以,下文将会探讨我们精神的「劳动」——思考。

    【注译】

    胡代光、高鸿业主编,《现代西方经济学词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90页。

    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主编,《心理学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23页。

    亚当·斯密,郭大力、王亚南译,《国富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

    亚当·斯密,郭大力、王亚南译,《国富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

    亚当·斯密,郭大力、王亚南译,《国富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

    亚当·斯密,郭大力、王亚南译,《国富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

    亚当·斯密,郭大力、王亚南译,《国富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

    亚当·斯密,郭大力、王亚南译,《国富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


第五章 精神的劳动——思考

    每一个人的生活经历都不尽相同,但我相信我们每天都有各式各样的思维活动。我们每一天都要为基本的起居饮食安排;我们每一天都要为工作学习拼博;我们每一天都要尽量满足自己欲望而去追求。种种人类的行为,都需要着我们的思考替我们去安排和帮助,去决定着我们所有行为的细节,这种具创造性的力量,便是我们的思考力。那么,什么叫”思考力”?为什么我们的思考就是我们心灵中的劳动?思考对我们的精神财富有什么意义?

    我们先逐步解释为何劳动和我们的思考,可以是在我们心灵中是恒等的。

    “劳动”一词(labor),在《现代经济学词典》中,劳动指社会可用于生产过程的一切人力资源①。明显地,这个定义表达了劳动是作为其中一种生产要素的意思。当然,不同的经济学家,对劳动一词有着不同的解释。根据马克思的经济思想,劳动一词可以概括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他认为劳动是由人类所进行,一种为满足自身的物质和精神需要,而有目的地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是一种以改变自然物为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为何人类需要劳动?如果用法国经济学扎伊尔的说法,劳动所能做到,便是改变已经存在的物质的形态,而所改成的新形态,将会提供新的效用,以满足人类各项需要②。历代经济学家对劳动一词的定义,实在不能尽录,但我们都可从这些经典解释中,大概知道劳动一词所包含的意思。

    那么,什么是思考?思考(thinking)是思维的一种探索活动,思考作为一种能量便是思考力,它是在思维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具有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作用力。

    我们的思考,有着劳动的性质。思考是可用于情感生产过程中的情感生产要素之一,它以分析、判断、推论、联想等方式,协助我们追求情感,获得情感。思考是由人类思维进行,一种为满足整个个体的心理需要,而有目的地去调整和控制思维的过程,是一种改变物质所带来主观感觉的实践活动。在我们心灵中,思考所能做到的,便是对我们己有的情感和观念,甚至整个精神世界,进行加工,去提供新的主观感觉,扩大原有效用,以满足人类各项心理需要。

    5.1 思考的劳动


    思考是怎样体现在我们心灵,进行情感生产呢?


    一个较能体现思考的情感生产性的例子,莫过于人们进行换位思考法。一个女士,认为她的丈夫某一种行径使她难受,如丈夫指责妻子的懒情,一般而言,如果妻子真心于丈夫,愿意为丈夫作出改变的话,那么,强大的爱情动机会驱使女士尝试说服自已,思考自己的缺失(分析)、思考自己如何作出改变(判断)、思考自己改变后的结果(联想)。思考或者带来了女士的衷心改变,这也会达到思考的最终目的,即获得由丈夫重新给予的被爱感和幸福感。

    然而,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世界上也没有免费的思考!现实世界中,我们也曾发现过一些女人不肯为伴侣作出改变的现象,为什么换位思考没有体现在这些女人身上呢?

    一个没有动机的人,怎会愿意作出思考?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缺乏必要的生产要素,生产活动便会停止。经济学家扎伊尔曾说:“如果没有资本,劳动就不能生产什么”。资本是劳动的驱动力,劳动的发生,是因为资本雇用了劳动;资本是劳动的对象,劳动的应用,是在于对资本进行运动。同理,不管你的思考技术有多高,若果缺乏必要的动机,情感生产活动便会停止。动机是思考的驱动力,思考的发生,是因为动机可以把想法得到实现;动机是思考的对象,思考的应用,是在于对动机进行运动,使动机可以增大。

    回到这些女人身上,这些女人不肯为伴侣作出改变,主要原因是缺乏动机去作出改变,她们可能觉得改变后所得到的,如幸福感,不足以补偿她们为丈夫作出改变所带来的种种付出,如自主地位、被尊重感等等。因此,女人们并不渴求因作出改变后所获得的幸福感,也因为没有相应的欲望,自然不能筹集出足够的动机去追逐幸福感,也就是停止情感生产。既然连一丝意欲和动机也没有,你还会有意念和想法去换位思考吗?

    5.2 计量思考

    我们到底思考了多少?我们应如何精确地计算出思考在心灵的表现呢?想象一下,有两个男人都在工作,他们都追求着事业满足感,两个人都对工作有一样的热诚,因此,双方都投放了等量的动机,应付着他们各自的工作任务,一个男人的工作任务相对地较为简单,只是工作了数个小时,便巳经完成工作,因而内心感到来自工作完成的事业满足感,另一边厢,另一个男人的工作任务相对地较具挑战性,工作了一整天,仍没有完成,在他还没有感受到事业满足感时,他巳经烦恼不堪,甚至想作出放弃。我们应怎样描述男人的思考表现呢?也就是说,我们的思考,可否采用一个大家都能感知的、客观的方法去把它的表现显示出来呢?

    思考的单位到底是什么?我们如何去统计测量自己的思考表现?的确,我们为了寻找一个客观的方法去表示我们的思考表现,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数理的方式去表达出我们的思考。

    要测量自己的思考表现,我们可以用以下的维度去进行测量。

    1.历时(duration

    大凡产品都会以同种产品数量多少,去表达它们的供应量、需求量、交易量等数量上的概念。同理,不同种的思考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维度,也就是每一种思考所能维持的时间,这样的变量具有可比性,可以和其他种类的思考客观地进行比较。

    2.动机价值(motivation value

    假如我们现在有了思考的数量,那么,一种思考的”价格”将是什么?一般而言,价格是一种可以表示一物所蕴含价值的工具,一种思考在每一刻的动机价值中,包含着它的稀少性和获得该思考力量的付出,也就是说,动机价值将是以付出动机的方式,去获得以及提供一定时段思考所需付出价值成本的总称。



    我们尝试根据上述量度我们思考的维度,可以得出上述图表。

    处于X轴的变量是一种思考的维持时间,这个变量将表示着一种思考运动所维持的时间,它可以用秒、分钟、甚至年数去作为单位。

    处于Y轴的变量是一种平均动机价值,以衡量着我们需为某一种思考,心灵需要付出多少动机量为代价,以维持思考有足够动力去运动。动机之所以成为代价,是因为同一股的动机有其他的用途,如投放于别的情感项目等等。

    在A点中,X轴的变量是V1,而Y轴的变量是T1。这表示了要获得T1时间的思考运动,便要在每刻时间付出V1的动机价值。

    面积B是X轴的变量与Y轴的变量相乘的结果,这表示了一种思考的维持时间与其相应的情感的动机价值的相乘,这面积的实际含意,是表示了该种思考运动在其T1的时间中,我们所投放的总动机量。

    举个例子,那位想通过完成工作去获得满足感的男人,要他为工作去进行各类思考劳动,首先他要有足够的意欲和动机,去推动他进行思考劳动。男人将愿意进行T1时间的思考运动,以获取满足感。然而,男人需要以付出平均每一刻V1的动机价值予一众参与思考劳动的想法为代价,才有T1时间的思考运动,去为他完成工作,获取满足感。整个生产过程,他需总共付出面积B的动机去进行情感生产。

    另外,思考生产率(Thinking productivity)是指思考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情感成果与其思考时数的比值。思考生产率水平可以用在固定单位时间内生产某种情感的时数来表示,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思考生产率就越高,公式如下:



    5.3 思考生产力的增进

    我们为了获取某种我们所需的情感,我们会由我们的意念,组织起各类情感生产要素去进行生产,让动机推动思考,最终通过思考活动逐步取得所需情感,完成整个情感生产活动。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我们的思考越趋灵活,我们的脑海也积累着一段段的回忆,以及一个个的想法和观点。越多的想法所积累下来,也意味着我们的思维以及心灵的活动将会日渐频繁。那么,思考的情感生产力是如何增加,以应付各种日渐增大的思维活动和心灵需求呢?

    在我们的心灵中,思考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缘于想法间的分工。据《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分工可以定义为一项把工作进行划分的行为,指把工作分成几个部份,每部份由不同的人来完成③。让我们由实体经济转到我们各自的心灵经济领域中,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思考为了完成情感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思考工夫和思考工序,我们的思维都会倾向把整个情感生产所需的思考工序进行划分,例如分成好几个甚至好几十个步骤,再交由不同的想法或意念去完成,以完成整个情感生产所需的思考工序。

    生命中是不乏这些例子的,男人为了完成事业满足感的情感生产,他便要把整个情感生产的思考工序进行划分,例如有对工作任务的分析、有负责工作要点的决策、有负责肯定自己价值的判断等等的思考工序。为了更有效地成整个情感生产,我们的思维会根据各个思考工序对想法所需性质,会交由合适或便利的想法各自负责不同工序,完成情感生产。例如面对工作任务的分析,会交由过往负责分析资料的相关经验负责,但我们正常地并不会或甚少胡思乱想,交给不相关经验或想法去负责此等思考工序,以确保情感生产顺畅。

    恰切的想法间的分工,将令同等的思考时数,能完成比过去更多的思考工序。

    首先,想法的情感生产技巧,会因为专业的分工而日进。所谓的技巧提升,实际上指我们的思维定势。在我们的情感生产中,我们的思考就是按照积累的思考活动经验教训和已有的思维规律,来协助我们情感的获得,特定的想法在反复使用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定型化了的思维的路线和模式,提升我们的思考的生产效率。

    例如,一男一女相爱,磨合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不论男女双方,一开始都想获得幸福感,在他们的情感生产中,他们思考的恰切分工就是按照积累的思考活动经验教训来获得,磨合期间,通过双方不同的想法的实现,去了解和探索如何最有效率地获得幸福感,知道了哪些想法更加合适,制定出“有所为,有所不为;有可思,有不可思”的情感生产方案,这些特定的想法在反复使用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定型化了的思考生产方式,将最大限度地迎合了双方对彼此的要求,协助我们情感的获得。这样,我们的思考便通过经验的总结,总结出各种情感生产所需的思考内容和思考工序,让我们和特定的想法日渐熟悉相关的情感生产工序,提升我们的思考的生产效率。所以,这是为什么男女间在磨合期间,会有苦恼对方的一面,但最后可以和谐地相处。这是因为,他们为了获得幸福感,他们的动机只会录用最合适的想法去负责相关思考,并随时间的积累,相关想法熟悉如何获得情感,令所需思考时数减少,提升情感生产效率。

    其二,利用适当的性格个性的影响力,能在一定程度上简化思考和节省思考。思考分工的结果,使各个想法的全部注意力自然会倾注在一种简单思考工序上。所以只要工序性质上还有改良的余地,不久自会产生出一种心理倾向,一种因习惯或因个人经历积累而成的个性,成为了一种心理倾向,以一些比较容易而便利的方式,来较容易地让我们完成先前各个的思考工序,这样凭借与自然力的合作,可减省一部份的思考力,提升我们的思考的生产效率。

    举个例子,一个人大部份的性格形成,一般都在其幼年,假设一个男孩幼年时过着一个快乐的童年,因此培养了乐观好天的性格。那么,在男孩往后的时光,该男孩应该在同等的思考时数和动机的付出,能够比起其他人更容易获得或获得更多的幸福感。这是因为在他的情感生产过程中,乐观好天的性格有助他偏向选择具正面态度、更合适的想法,去完成各个思考工序,例如乐观性格,让他的想法偏向判断和相信事物美好一面比其丑恶一面远远,他往往因为其性格的影响,只注重世界的正面,没有过份注重负面的一面,直接缩短和减少了在幸福感生产过程中的思考时数的耗费和想法分工安排的麻烦,令他更容易满足和幸福,间接地提升我们的思考的生产效率。

    5.4 思考分工的由来

    分工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特征,人类因为分工,建立了一层层的社会经济关系,通过专业化的分工,我们的生产工序不再只局于依赖自身的劳力,人类懂得了利用别人的努力,去实现共同的目标。然而,这样的进步是需要一定的条件和基础的。

    分工是源于我们具有进行交易的能力。斯密认为,社会因为分工的缘故,令各行各业产量大增,当产量大增后,人们除了满足自身需要外,产量的增加造就了大量出卖的可能性。在交易中,人人都会把自己生产物的剩余部份,换得自己所需要的别人生产物的剩余部份,这个过程鼓励大家各自委身于特定的业务中,而个中才能和价值间所形成的极大差异,造就了交易的倾向。所以,交易是一项人类通过互通有无以互相帮助的行为,而交易同时是分工的基础,因为只有交易的存在,人们才会通过分工去增加产量。

    回到我们的心灵中,思考的分工,是源于我们的想法和意念都具有进行交换的能力,我们的思考实施分工后,会一定程度上令各个所需情感的产量增加,产量的增加造就了我们总体动机的提升,为其他情感持续生产造就了可能性。在交换中,具动机的意念会把自己动机的剩余部份,换得来自其他源头或意念但自己所需要的动机,以确保自己可以正常生产,造就了交易的倾向。简单而言,每一个具动机的意念,都要跟不同的意念和想法中换取所需的动机,以实现它自身的运动。

    举例,现代人大多生活于商业社会,个人的安全感和事业成功挂勾是都市人常见的心理模式,因此,这种事业营造的安全感实际上是和事业成功感通过进行交换才会取得。我们假设一个男人在事业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并因而获得相当分量事业成功感,因此,在交换中,由于男人感受到大量的事业成功感,所以多出的成功感会成为生产个人安全感的必要资本,另一方面,男人追求事业成功感的其中一个目的,便是从而满足安全感的需求。这便成就了意念之间的交换,因为一方意念是追求事业成功感,另一方意念是追求因事业成功而起的安全感,双方生产活动造就了对方的存在,而双方意念便是通过交换对方多产出的情感,以再次推动自己意念所属的情感生产。交换的存在,决定了我们思考分工的需求,以增加各种所需情感的产量。

    5.5 思考的数量

    为了获取某种我们所需的情感,我们的意念,组织起各类情感生产要素去进行生产,让动机推动思考,最终通过思考活动逐步取得所需情感,完成整个情感生产活动。然而,我们发现,我们对某一情感有了欲求,我们才会了动机,对该种情感进行思索该如何取得。为了获取某种我们所需的情感,我们到底可以动用多少的思考量?

    《国富论这样写道:“对工资劳动者的需求,必随一国收入和资本的增加而增加……社会的劳动,只能随社会资本的增加而比例增加。”④明显地,一国对劳动者的需求,是由一整个国家的收入和资本的数量所决定,而且是以正比关系所表达出来的。

    同理,一个人对思考量的需求,必随该人的动机增加而增加。一个人对思考量的需求,是由整个人的动机数量所决定,而且是以正比关系所表达出来的。道理是显浅的,因为当思考是作为一种劳动,以生产情感为目的来看待时,思考必需从情感生产中收取一定的回报,才能持续运动。动机作为一种内部的驱动力,使我们继续有意欲去追求情感,实现各种想法,因而驱动了我们持续思考。所以动机的数量决定了我们的思考量。生活中,男人对各式各样的欲望都有需求,故此,他在生活中各项事物都投有一定的动机,他才会对种种事物都有打量和盘算。相反,如果一个人的动机量不增加,那他对生产性思考的需求也不增加。生活中,男人对各式各样的事物都不能引起他的兴趣,故此,他这时内心中没有半点欲望和动机,所以他不会对事物有着任何打量和盘算。

    5.6 增加思考对精神财富的影响

    我们知道了我们思考量的需求,是由我们的动机量所决定的。但是,思考量的增加将怎样影响我们心灵?

    第一,我们思考量的增加,会协助我们更易于取得我们需要的情感,增加我们精神财富的存量。斯密曾言:“增加一国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只有两个方法,一为增加生产性劳动者的数目,二为增进受雇用劳动者的生产力。”斯密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一国的真实财富是一国劳动和土地的年产物,惟有增加生产它们的劳动者数目以及增加他们的生产力,才能直接地增加一国的真实财富。         

    因此,要增加一个人的精神财富,方法便是增加生产我们生命所需情感的思考数量以及增加我们思考的情感生产力。例如,人类对各式各样的情感都有需求,对种种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情感的事物都有打量和盘算。只有通过了人们的盘算,我们才可以有计划地把追求情感的目的实践出来;只有人们总结了经验和有了习惯习性,我们才可更便利地获得情感。

    第二,思考量的增加,除了协助了我们的情感生产,也间接地提升了想法生成的程度,刺激着我们整个心灵。

    对思考需求的多少,决定着想法生成的程度。我们先前提及,欲望的增加会导致动机的增加,动机的增加则会令思考的需求上升,而思考的需求上升最终会令人的思维生成出更多的念头和想法。这是因为要进行思考,先决条件便是一要有足够的动机,二要思维中有基本的外界讯息和想法,以进行各式的思考活动。思考的最基本单位便是想法,是由它们来进行整个思考步骤的。当我们对思考需求上升时,这意味着我们有足够动机,去实现想法的要求和内容,所以,各类想法便会涌现,以作思考之用,而且思考的结果,有助生成各类想法。

    例如,男人想要获得事业满足感,欲望的出现提供了动机,动机驱使了思考,为了获得情感,男人需要各类方式的思考和想法,去协助他完成工作任务,以获得满足感。在这过程中,由于对思考需求提高了,以致在思考过程中,他各种想法涌现,以帮助完成各类思考工序。

    提升了的想法生成的程度,使我们的精神财富由于一众想法的需求即欲望增加而增加,刺激着我们整个心灵。在《人口原理》曾道:“构成国家强大的因素是人,财富是由于他们的需要而增长的。”人本身就成为自己财富的第一个创造性因素。这是因为人本身的各类需求产生了经济市场的需求,为增长和追求财富提供了内部驱动力。

    同理,众多想法本身就成为精神财富的第一个创造性因素,这是因为各类想法中的需要,总和地构成了我们整体的欲望,为我们增长和追求精神财富提供了内部驱动力和必要的动机。

    一个人当对一种事物相当感兴趣时,他的思维活动是相当活跃的。我们现在假想男人已上了一整天的班,他想回家陪伴家人和体息,他此时想追求家庭的温暖感,他对和家人相处的场景进行回忆,他对追求家庭的温暖感有了深切的动机,他更会对和家人相处的场景有了期待和幻想。正正是这些的想法,通过回忆、期待和幻想的方式,构成了男人现在的欲望,为他增长和追求精神财富提供了内部驱动力和必要的动机。

    5.7 被剥削的思考

    你有没有经历过自己某一两种情感得到满足后,依然感到内心中有一股缘于失去和后悔的压仰?或者你有否曾经为满足某种欲望,过程中忽视了很多缘于自己各种心底裹的想法,以不择手段去得到满足?如有,我们便是正在剥削着我们积极的思考。

    剥削(exploitation)一词,源于卡尔·马克思的经济思想。剥削是一些人或集团凭借他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或垄断,无偿地占有那些没有或者缺少生产资料的人或集团的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所谓剥削劳动,具体指一个阶级社会对它所赖以存在的剩余劳动价值的一种榨取。

    为什么社会出现剥削?阶级社会是指在特定的社会劳动分工基础上,一部份人对另一部份人实行统治的社会。统治阶级控制了得以维持自己的生产过程,使被统治阶级需要用部份劳动时间为统治阶级去生产必需品,因此,阶级社会必须以榨取剩余劳动,即超过为劳动阶级本身生产必需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来赖以生存。

    在资本主义阶级社会中,资本家阶级的统治是建立在对大量社会生产数据的占有和控制的基础上。由劳动者组成的工人阶级,必须依靠资本家阶级去劳动和生活。劳动者是以出卖劳力而资本家给予工资作赔偿的互换,构成生产关系,这样的生产关系表面是平等的交换关系,但其本质依然是不对等的。因为当工人阶级被使唤从事劳动,他们的剩余劳动价值构成了资本家利润的基础,这种利润使得资本家阶级可以扩大生产,追逐更多利润。相反,工人必须在剩余劳动时间进行劳动,以生产出成为利润基础的那部份剩余产品,然而,资本家持续生产是追求利润,即一种无偿于劳动者的价值,但工人所获得的并没有专属于他们的剩余价值,基层工人的收入往往只会满足他基本生产需要,并只能受制于市场和资本家阶级,令他们相当困难去提升其社会地位和实现更多相关的自身利益。在长期激烈竞争和发展下,社会大部份利益和收入来源终将由少数人的资本阶级所垄断,而低下工人基层则被资本阶级以另一种方式进行”奴役”。这样的社会结构,便是剥削和不平等生产关系的时间产物,这是一个正常但不健康的社会现象。

    回到我们的心灵,我们是怎样不知觉地剥削着我们自己,只为追求内心情感呢?

    心灵剥削是指一些意念和动机集团凭借他们对生产性动机的占有或垄断,无偿地占有那些没有或者缺少生产性动机的的想法或意念的剩余心灵价值,即无偿地夺取了因欲望增长所产生额外多出的动机。所谓剥削思考,具体指一个有内在阶级性的心灵对它所赖以存在的剩余心灵价值的一种榨取。

    在我们的思想世界中,各想法在我们内心中的阶级地位都是分明的。想法或念头是构成我们精神世界最基本的单位。但每个想法或念头之间的地位都不尽是平等的。具有动机的意念是处于我们心灵上层的阶级,一众想法念头则是我们心灵下层的阶级。在所有想法都是依附于动机主义的心灵中,动机者阶级的统治是建立在对大量情感和动机生产数据的占有和控制的基础上。由一众想法念头所组成的思想阶级,由于自身缺乏一切动机,所以它们的心灵地位处于弱势,必须依靠各式动机去进行思考劳动以维持自身的存在。这样,想法们便是以出卖其讯息内容而动机者给予预付动机作赔偿的互换,构成情感生产关系。

    然而,这样的生产关系本质依然是不对等的。因为当思想阶级即一众想法被使唤从事思考劳动,由他们产生的剩余心灵价值构成了所有动机占有者得以扩张的基础,这种多出的额外动机,才使得一众具有动机的意念可以扩大生产,追逐更多情感和动机。相反,情感生产过程中,那些曾经替我们进行思考劳动的想法,它们只能得到一开始预付动机的份额以保持其思考运动,但它们并不能得到往后多出的额外动机去作为补偿。

    这些额外动机不同于预付动机,是在于当我们情感被生产出来时,人的欲望受到情感的刺激,产生出额外的意欲和动机作为激励去持续追求情感,例如我们欲望会付出更多动机让我们持续期望,这是因为情感会被分配到把情感化作回忆以及负责期望的想法中,这些拥有了情感的想法会成为动机的基础,以让欲望提供动机然后让我们意念可以换到更多动机,这构成了额外动机的来源。相反,预付动机的来源,只限于一开始较少的欲望和期望,自然不及后期剩累下来的动机多,换句话说,连同产出的情感和多出额外动机的总和,总比一开始只有预付动机为多,但一切想法都必须在剩余思考时间进行劳动,以生产出成为额外动机的那部份剩余情感,动机者持续情感生产是追求额外动机,即夺取一种无偿于一众曾投入于思考工序的生产性想法的价值。

    但是,一众想法所获得的并没有专属于他们的剩余价值,普遍的思想阶级往往只能被给予满足基本情感生产需要的预付动机,并只能受制于一切外在环境因素和动机者阶级,令他们相当困难去提升其心灵地位和实现更多相关的自身利益,这一众想法缺少足够的动机去追求和实践他们的要求,无法扩大他们在我们心灵中的影响力。长期发展下,我们心灵大部份动机来源将由少数占有动机的意念所组成的动机者阶级所垄断,而低下思想基层实际上是被动机者阶级以另一种方式进行“奴役”,传统的具有动机的意念们使其他一众想法出卖了使它们发展的自由。这样的心理结构,便是剥削和不平等生产关系的时间产物和心灵历程,这是一个正常但不健康的心理现象,甚至会造成心灵动荡。



    (图为某种情感中内含的价值部份分布,可见不是所有想法都可以均享动机的

    这种心理现象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灵中是常见的。每一个人都曾经后悔或压抑自我。我们再次回到事业家庭两难全的男人身上。没错,他心中的优势动机自然地指使着他对事业满足感的追求,但他心中的根本想法也有渴求家人温暖感的需要呀! 在这样的情感生产下,我们的思想阶级与动机阶级之间的生产关系是不平等的。男人的各类想法都被投入事业满足感的追求,他们的剩余心灵价值即因得到事业满足感而由不断膨胀的欲望所多支付出的额外动机,构成了因追求事业而占有了优势动机的意念得以扩张的基础,这种多出的额外动机,使得这些意念可以扩大生产,追逐更多事业满足感和动机,成为男人持续工作的原因。一切想法都必须在剩余思考时间去完成各类思考任务,以生产出成为额外动机的那部份剩余情感,即超出最低份量的事业满足感。动机者持续情感生产是追求额外动机,即夺取一种无偿于一众生产性想法的价值。这是因为多出的动机是不会被用来满足那些过往想法的各类需要的,而只会被一味地追求更多同类情感。而且,一众想法所获得的并没有专属于他们的剩余价值,普遍的思想阶级往往只能被给予满足基本运动需要的预付动机,并无法有足够动机去满足其他需要。

    由此,这种自然的不平等,不知不觉地随着情感生产关系的不平等而展开了。因此,由状况不同而发展起来的想法之间的差异,开始影响着一众想法的命运了。

    例如,我们追求事业满足感中,我们的意念很多时候没有让某些曾协助追求事业满足感的想法去实践他本来内容,如有些想法渴求家人温暖感,这有效刺激了我们完成工作的急切性,这是对事业满足感的一项的思考工序,但这些想法最终无法拥有足够动机去追求家人温暖感,实践他本来内容,令一众想法在缺少动机下,相当困难去提升其心灵地位和实现更多相关的自身利益。长期发展下,在这个正常但不健康的心理现象中,即使内心有着事业满足感的收获,但男人会因而感到懊悔和压抑,因为不是所有想法都得到实现、得到满足,在一片满足总有一点悲哀。

    简单而言,通过情感生产,本来具有动机的原有意念们赚取额外动机,不断壮大,然而,不是所有想法都可以均享动机,无法受益于心灵的扩张。在这样动机主义心灵下,具有动机的意念之间的竞争淘汰,决定了优势动机的谁属,造就了现在由一群少数意念的动机者阶级,主宰了一切想法兴起衰落、以及它们的存在意义的局面。

    从这个结论来看,我们不难联想到一些关于我们内心中的分配正义的疑问,动机作为一种有价值的心理力量,应采用哪种机制或原则进行分配到我们一众不同的想法呢?我们人类应该继续沿用我们内心中自然的心理机制,或是应该采取按劳分配、按需分配、甚至采用新的突破如混合式原则呢?

    每一个体的心灵有着各自的特点或差异,不过,拥有一颗以公正来对待自己全部的心灵,才会使一个人的幸福和伟大更完整。在我们心灵世界中,我们的思考和想法构成了我们能感知的思维世界的大部份,也占有一个人的精神世界的主体地位。因此,我们的一切想法作为我们思想的中心部份,任何想法的存在都蕴含着一定的价值,若果任何想法都能最大程度地受到我们均等的重视和得以逐部实现,这决不是对我们心灵不利;相反,若果大部份想法都陷于消失和放弃的边缘,每一个想法都不能被分配到足够的动机去实现它的内容,只有少数想法才能有资格占有优势动机,依附于这样的心理结构,我们决不能说这是一个自由的、幸福的、完整的心灵。如果连我们自己都不能为自己打造一颗自由的心灵,人本身岂能拥有自由?

    5.8 思考所得

    为了让人持续思考,各种的想法都要有足够的预付动机去维持它的存在和运动。然而,我们的想法,在什么情况下将得到最大的动机量呢?

    《国富论曾言:“不同国家不同真实劳动报酬的比例,不受各国实际贫富程度的支配,而受各国经济状态是进步、退步或停滞等状态的支配。”斯密的意思是:一国真实劳动报酬是由一国经济状态所决定。这是因为,当一国经济状态是处于进步阶段时,投资和生产活动最为频繁,经济增长速度处于高企,以致劳动的需求为了适应生产要求而上升,在假定劳动供给情况不变下,均衡劳动数量和均衡平均工资都会提升。劳工阶层会比以往得益更多。

    这个现象可以用供需图去印证和表示:



    在图中,旧的均衡劳动量和旧的工资水平分别是Q1和W1,劳工的总收益是面积B。由于经济状态处于进步,劳动需求上升,所以旧的劳动需求曲线D1往右移至新的劳动需求曲线D2,表示对劳动需求的增加。相应的均衡数量也因而增加,假定劳动供给情况不变下,均衡点会由E1上升至E2,因此,劳动数量会由Q1上升至Q2,平均工资水平会由W1上升至W2。最终,劳动总收益会由以前的面积B,增加至面积W2E2Q2。这反映了整个工人阶级收入上升,他们的工资总收益得以提升。

    回到我们的心灵,类似的现象也可以被发现于我们心中。

    不同人的不同真实思考动机报酬的比例,不受各人实际精神财富贫富程度的支配,而受各人心灵状态是进步扩张、退步负面或停滞不变等状态的支配。一个人的一众想法所得到的动机量,是由一个人的心灵状态所决定。这是因为,当一个人心灵状态是处于进步扩张阶段时,各种对情感的欲望正不断地涌现,各类期望期待和一系列追求情感活动最为频繁,心灵增长速度处于高企,以致对思考活动的需求为了适应情感生产要求而上升,在假定思考供给情况不变下,均衡思考时数和均衡平均所得动机量都会提升。思想阶级会比以往得益更多。

    这个现象可以用供需图去印证和表示:



    在图5.2中,旧的均衡思考时数和旧的平均动机量分别是T1和Q1,一众想法的动机总收益是面积B。由于心灵状态处于扩张的阶段,欲望不断澎胀,对思考力的需求上升,所以旧的思考需求曲线D1往右移至新的思考需求曲线D2,表示对思考需求的增加。相应的均衡数量也因而增加,假定思考力供给情况不变下,均衡点会由E1上升至E2,因此,思考时数以前的面积B,增加至面积V2E2T2。这反映了整个思想阶级收入上升,他们的动机总收益得以提升。

    在生活中,人类总会遇到对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他们的欲望也因而增大了,欲望的增大,造就了我们心中会出现更多和更强烈的动机,去进行思考、期望和行动等实际情感生产活动,各种想法都可以因为动机的增长而更好地得到重视。因此,这解释了为什么我们面对着我们有兴趣的事物时,会展现出不厌而烦的耐性去思索探索,还有我们各种兴致勃勃的表现。例如,原本沉闷乏味的重复性工作,会因为工资的提成而所得到的事业满足感,令你更有冲劲去进行劳动,提升了对思考力的需求,一众的想法可以更充份地得到推动和实现。

    【注译】

    胡代光、高鸿业主编,《现代西方经济学词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89页。

    扎伊尔,陈福生、陈振骅译,《政治经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

    约翰·伊特伟尔等编,陈岱孙等译,《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977页。

    亚当·斯密,郭大力、王亚南译,《国富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

    亚当·斯密,郭大力、王亚南译,《国富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

    马尔萨斯,朱泱等译,《人口原理》,商务印书馆,1996年

    亚当·斯密,郭大力、王亚南译,《国富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




    (来源:简书)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