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开斯特轰炸机是由英国阿佛罗公司研发的一款四发重型轰炸机。 技术数据: 乘员:7人 机长:21.11米 翼展:31.09米 机高:6.25米 空重:16571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21727千克 最大飞行速度:462千米每小时 最大航程:4073千米 武器配备:机枪:2×勃朗宁.303MarkII,2×勃朗宁.303MarkII4,4×勃朗宁303 MarkII。炸弹:6300千克或10000千克炸药。 1936年,英国皇家空军提出P.13/36双发动机中型轰炸机的设计案。阿佛罗公司提出以劳斯莱斯设计的秃鹰24汽缸液冷发动机为动力的设计案,被称为曼彻斯特轰炸机,当然最后失败了。由于秃鹰发动机的测试过程相当不顺,1940年,阿佛罗公司决定重新上马四发方案。该方案可以使用75%的曼彻斯特轰炸机的部件,主要改动集中在机翼中段的重新设计,以便能容纳四台发动机。阿佛罗公司提议以将4具劳斯莱斯的梅林的X型发动机加上曼彻斯特的机体结合而成新的轰炸机,兰开斯特在1941年1月试飞的第一架原型机的机身,中段与尾部都是直接使用曼彻斯特的结构。 原型机BT308号于1940年1月9日首飞,当即表现出良好的飞行品质和可靠性。也就是这个时候,新机型才安装了更大功率的梅林XX型发动机,机首、机尾、背部和机腹都安装了炮塔,增大了载油量。 配置了自动充气救生筏,并于1940年10月31日进行了试飞。由于新机型与早先的双引擎型号区别极大,所以有必要重新命名,因而兰开斯特轰炸机就此诞生了。由于其极其优异的性能,很多工厂都被用来生产兰开斯特,使它的最终产量达到了7734架。 兰开斯特的机身结构尚称坚固,但其最大的缺点来自其设计上的问题。设计上,这型轰炸机未能装设机腹炮塔,对于下方来的敌机,无法反击。德国夜战机部队很快就就发现这项弱点。他们往往从后下方接近此型机,然后利用倾斜式机炮,往其软下腹猛轰,轻而易举即可摧毁此轰炸机。据统计,英国重轰炸机司令部在大战期间一共阵亡45000名的重轰炸机组员,若再加上受伤与被俘的人数,则其总数超过55000人,是全部服役人数的百分之四十五以上。在欧洲战场,这伤亡率仅仅次于德国潜艇部队。 欧洲的战争快要结束的时候,兰开斯特式轰炸机深入德国的心脏地区活动。记录上的最后一批出击任务是1945年4月25日轰炸希特勒的阿尔卑斯山顶别墅贝希特斯加登,和对挪威石油设施的许多夜间攻击。到了战争结束的时候,兰开斯特一共出击156,000架次。1945年4月,皇家空军轰炸机司令部共有56个一线战斗中队,装备了745架轰炸机,另有296架飞机用于训练。停战以后其中大部分飞机被用来运输战俘,总共输送了75000人。 战后,有些于1946年装上了照相侦察设备,随同第152轰炸机中队和第82轰炸机中队间服役于东部、中非和西部非洲。还有一些兰开斯特式轰炸机改装后执行海空救援任务。隶属于空军海防总队的兰开斯以马耳他为基地,到1954年2月最后一架飞机返回本土之前,一直执行海上侦察飞行任务。 采用常规布局的兰开斯特轰炸机具有一副长的梯形悬臂中单机翼,四台发动机均安置在这相对较厚的机翼上。近矩形断面的机身前部,是一个集中了空勤人员的驾驶舱,机身下部为宽大的炸弹舱,椭圆形双垂尾和可收放后三点起落架则与当时流行的重轰炸机毫无二致。 硕大的弹舱内可灵活选挂不同的炸弹,除了250磅常规炸弹外,还可半裸悬挂从4000、8000、12000直至22400英磅重的各式巨型炸弹,用于对特殊目标的打击。作为自卫武器,它的基本装备是机枪,后机身背部和机尾分别设FN5、FN50和FN20型动力炮塔,各炮塔安装勃朗宁7.7毫米机枪2-4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