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声音之谜,曾国藩分开来论,沈括却介绍了一个奇特的方法

 思明居士 2020-05-30

我们平时可能没有注意到:中国一些寺院的钟声总是雄伟浑厚,让人回味无穷。西方的一些教堂钟声虽然悠扬但是显得急促单调。这是什么原因呢?

古代声音之谜,曾国藩分开来论,沈括却介绍了一个奇特的方法

因为西方敲钟的方式与中国敲钟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感受的声音也不一样。

中国古代敲钟总是从外撞击钟身,所以我们会听见撞击外壁而产生的声的同时,还会感受大钟内的混响共鸣而生的音,因为彼此独立没有破坏,当这种声和音综合在一起时,就形成了独有的韵味。

西方的钟声却是从钟内敲击内壁而发出的,所以声和音混合在一起,彼此夹杂,如同西方的美声歌剧,虽然激昂感人,却缺少余韵。

古代声音之谜,曾国藩分开来论,沈括却介绍了一个奇特的方法

这种差别来自中国一直传承的“声”和“音”的比较严格的区分,而西方却缺失了这一块。

中国古代对于“声”和“音”是区分来认识的。

在今天,“声”和“音”我们合称为声音:因为在大多数时候两者几乎同时存在,要细分不容易。但是在古代,声和音是区别来讨论的。

曾国藩的《冰鉴》里有《冰鉴·论声》也有《冰鉴·论音》。他是如此分的:

“声与音不同。声主“张”,寻发处见;音主“敛”,寻歇处见。辨声之法,必辨喜怒哀乐。”

“音者,声之余也,与声相去不远,此则从细曲中见耳。”“禽无声,兽无音。”

意思是说音是声的余韵,在声的闭合处随之而生。《礼记·乐记》中说“凡音者,生于人心也”,又说“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

曾国藩是分开来论声和音的:声是在发音器官开始发出响声的'时候听到的,音是在发音器官快要闭合的时候感受到的。声是入耳引起的听觉反应,音是人的内心对响声的反应。所以我们说“声声入耳”,而后“余音绕梁”。

古代声音之谜,曾国藩分开来论,沈括却介绍了一个奇特的方法

古人的“声”是指因外物作用于物体而发出的响声,有两类,一类是敲击或演奏乐器所传递入耳的旋律。另一类是因为风等外力作用于物体所发出的声响,如波浪拍打岩石的声音。这个从繁体的“聲”可以看出,声是从耳入,与器有关。

古人的“音”是物体本身依靠发音器官所发出的音,鸟叫,人说话唱歌所发出的音.金文和小篆都是在言的上面加了一横。《说文解字》如此注释音:“声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

在古代的发展中,声音也是他们特别注重的一个方面。古人对于“声”和“音”也有了系统的认识。

邵雍说“声音唱和,与万物数通,举正音而声在其中,举律数而吕在其中。”大意是,声和音是相辅相存的,与天地万物的规律是相通的,我们感受到音的时候,往往声也同时存在,而听到声的时候,音也会伴随其中。(律指六律属阳,吕指六吕属阴)。

音有辟翕,声有清浊。辟者音之扬,翕者音之抑。清者声之轻,浊者声之重。”辟翕就是开合。音有开合,声有轻重。

古代声音之谜,曾国藩分开来论,沈括却介绍了一个奇特的方法

“十二音律”的出现和“五音”结合造就了古代音乐

正是对声和音的如此精细划分,古代音乐的制作有了“十二律“和“五音”。

一十二律其实就是古代的定音方法。这一十二律都有一个奇怪的名称(对今人来说真的很陌生):黄钟,太吕,太簇,夹钟,姑洗,中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奇数为阳称为“律”,偶数为阴称为“吕”。

五音(又称五声)是古代的音阶,相当于今天的do1,re2,mi3,sol5,la6.它们的名称依次是宫,商,角,徵,羽。

古人说,“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指五音需要一十二律来找到首音的音高(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定调)。

古代声音之谜,曾国藩分开来论,沈括却介绍了一个奇特的方法

一十二律在古代为何如此的重要呢?

我们看到十二律第一个律是黄钟,所以古人首先要找到这个音。黄钟这个音相当于今天钢琴的A音,古人又是通过什么方法找到的呢?在《后汉书·律历志》和《程子樗言》里均记载了一个古人奇特的定音方法。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象数一》引司马彪《续汉书》记载:“候气之法,于密室中,以木为案,置十二律管,各如其方,实以葭灰,覆以缇縠,气至则一律飞灰。”也就是说将葭莩的灰塞在律管中,当特定的季节或月份到来时,和它相应的律管里的灰便会飞动出来。这就是“吹灰候气”,听起来有点匪夷所思,这是一个奇特的办法。

具体方法:制作一十二根律管,长度是不一样的(长度是三分损益法依次递减)。要建一个三重的密室,最里边那重的门和最外面那重的门要开在正南方(向子即向北),中间那重门开在正北方(向午即向南)。然后在密室内把12根律管依次(从长到短)从北顺时针排成一圈。正北的位置是最长的。

每根管内填充芦苇的灰。在一年的周期中(一根管对应一个月),到了一定时候,管内的灰会对应时节喷出来。发生了喷灰,这根律管的长度就确定了,用这些确定好的管吹出来的音,就是对应的十二律,按顺序命名为黄钟,太吕,太簇直到应钟十。

黄钟之音又称为元声。

古代声音之谜,曾国藩分开来论,沈括却介绍了一个奇特的方法

这样在理论上,十二律可以用来确定五音(宮商角徵羽)每一个音的音高。宫调式就有十二种调,商角徵羽也可各有十二种调。共有八十种调,当然常用的也就二三十种。

古人视这种律和音为神圣,因此常运用到其它领域:历法,气候,地理,玄学,甚至医学。《周易参同契》中说:“处中以制外,数在律历纪”,在古代后来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律历不分家。

古代声音之谜,曾国藩分开来论,沈括却介绍了一个奇特的方法

对声音的系统认识,加快了古代律学的发展。

可见,古人对声与音有较为严格的区分:声为入耳之响声,音为人心为之感应之响声。音为声之余韵。声音相和才组成世界上万千种优美的旋律。

最早声音的产生,思想交流的功能少,而是用“声”作为一种传递工具,让对方知道自己所指。

随着进步,古代人发现了“音”可以帮助别人或自我进行调节。人可以通过“音”感受其中的喜怒哀乐,并且让人的心为之触动,这种触动引起了身体的一些变化:心跳加快,血脉扩张,身体出汗等等。

古人研究声和音的特性后,开始了音乐之路------声和音的完美结合的产物。

声音、乐曲如果安排得巧妙,能够把外在的“声”和内在的“音”——看不到能量形态的音,比较和谐地表现出来,就能对人体内的能量起到一种谐振和调节的作用。

也由于古人对音的探索如此痴迷,形成了中国古代器律一体,律历一元的传统。这是一个与西方数理律学部分相通但又独具特色的律学体系!是中国文化独有的产物,可惜的是,如今的我们,由于受西方律学的影响,对这些古人的传统渐渐陌生甚至全部放弃:

一方面,古代的由声音而形成的律,被无限制地用到各种领域中,杂象众生,体系繁杂。

另一方面,古代的律历都是由统治者掌控,民众除了迷信难以窥到真面目。统治者往往会神化或魔化这些知识。

古代律学几乎已经成为绝学

由声音而产生的律学,以及后来的律历合一,几乎已经成为绝学。少有的记载资料也被束之高阁。由于资料的缺失,我们几乎无法考证源头,但是古代律学在中国盛行两千年是不争的事实!

古代声音之谜,曾国藩分开来论,沈括却介绍了一个奇特的方法

十六世纪我国明万历时期,大乐律家朱载堉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写成《律吕精义》一书,在世界上第一次阐明了“十二平均律”。朱载堉发现十二平均律后,过了52年,法国音乐理论家梅尔生也发现了十二平均律,跟中国的十二平均律遥相呼应。

朱载堉将他的毕生努力所得,呈献给皇上后,这些无价之宝却被当作一团废纸,打入冷宫,束之高阁。

但是梅尔生的十二平均律已经风行于世界。

正因为古代对声和音有如此的细分,才让这些元素在传统文化上熠熠生辉,成为独特的风景线,中国民歌就是一例。中国民族音乐也有调式,常用的是"宫、商、角、徵、羽"五声调式。分别用"宫、商、角、徵、羽"作主音。

《春江花月夜》就是商调式,委婉质朴的旋律,平稳舒缓的节奏,巧妙细腻丝丝入扣让人心旷神怡。

《梁祝》是徵调式,一段柔美,深情的旋律打动了多少人的心。

《三国演义主题曲》就是羽调式。恣肆的豪放,含蓄的深沉让你领略了历史的深沉。

不同的调式其音乐风格有明显的不同。

纯音乐 - 春江花月夜.mp37:26
来自碧山云开

这就是我们要继承和发扬的优良传统!

对于古代的声音之研究,我们也要找出优质的内容,让这些各方面优质的内容继续引领中国的文化,而不是一味地否定,然后迷失在各种错乱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