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的酒到底多少度?为何古人连喝好几坛都不会醉呢?换你也可以

 花样年华malan 2020-05-30

在现代人的印象中,古人的酒量简直可以用海量来形容。比如唐朝大诗人李白,不光自己作诗说自己能够“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就连好基友杜甫对他的酒量都佩服不已,留下了“李白斗酒诗百篇”的千古佳句。

古人爱喝酒,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再比如《水浒传》里的武松,景阳冈十八碗酒喝下去,还能打死一只猛虎。那么,古代的酒到底多少度?为何古人能够连喝好几坛而不醉呢?其实,并不是古人酒量大,换你也可以做到。

可能很多人在看《水浒传》的时候,也经常会对书中的一个情节感到奇怪,那就是很多梁山好汉,喜欢在大热天的中午喝白酒解渴。很多人读到这里的时候,可能还会笑话梁山好汉太傻,大热天用白酒解渴,这不是越喝越渴吗?实际上,古代的人们还真用白酒解渴,基本上跟现代人们常喝的果酒饮料差不多。

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主要以采集野果、野菜等为生。当时的人们发现,那些因为储存时间太长而变质的野果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流出来的汁水也有着一种香醇的口感。这种滋味令当时的人们感到沉醉,逐渐迷恋上了这种味道。所以后来人类开始刻意地将野果在自然环境下发酵变质,酿造出了最早的酒。

酒这种东西可以说是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早在数千年前的上古时代,人类就已经发现了酒的奥妙。根据考古专家的发掘,在三四千年前的商代青铜器中已发现盛有酒。通过对一些原始文化遗址的发掘,更是可以清楚地看出,无论是早期的仰韶文化,还是稍晚一些的龙山文化和良沽文化,都发现了不少盛酒用的陶器。

古代的酿酒技术比较落后,在宋代以前,酒的度数基本上都在10度以下,跟现在的啤酒差不多。一般来说,最高也不会超过15度。虽然说古代的人们并没有度数的概念,但是度数越高的酒无疑就更加珍贵。这也是为什么在古代,那些技艺精湛的酿酒师大受欢迎的原因。也许他们酿造的酒只比市面上的普通酒高出3到5度,但是这在当时已经是了不起的技术了。

到了北宋末年的时候,蒸馏酒的技术开始逐渐传入中原。在此之前,古人酿造的酒基本上属于黄酒或者甜酒一类,本身度数就不怎么高。直到蒸馏酒技术出现之后,才逐渐产生真正意义上的白酒。当时的古人采取将酒液多次蒸馏提纯的方法,使得酒的度数进一步提高,普遍可以达到10度以上,最高可以达到18度。

虽然北宋时期的酒已经有18度了,但是和现代白酒比起来,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现代人们所饮用的白酒,一般都是在42度以上,有些甚至可以达到62度。如此高的度数,一般人还真承受不住。可是,如果是喝古人所喝的那种只有几度的果酒,恐怕现在很多人都可以达到李白诗中的“一日须倾三百杯”了。

古代民间最常见的酒,大多数是只有八九度的甜酒或者黄酒,这样的酒确实也非常适合用来解渴。这也是为什么在许多古典小说中,都会出现用白酒解渴的描述。

实际上,喝酒并不能解渴,因为酒精进入人体后,会使人心跳加快、体表散热增加,从而增加水分蒸发,更容易引起口干。只不过,古人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才会以为喝酒能够解渴。

虽然酒并不能真的解渴,但是喝酒的时候却会给人一种能够解渴的假象,实际上是越喝越渴。只不过,对于酒量稍微大一些的人来说,这种度数很低的果酒,喝个三五坛也不会有什么问题。

所以说,古人“千杯不醉”实际上是一种假象。因为古代的酒大多数都是低于10度,就算是乔峰在聚贤庄所喝的烈酒,度数最高也就只有十几度。当然,以乔峰当时所喝的酒量来说,确实已经算得上是名副其实的海量了。如此高的酒量,恐怕也只能存在于文学作品中了,现实中大概是没有这么高酒量的人存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