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的要义:只读经典,精读、深度、多读-认知提升八原则(二)

 鹰击天空同 2020-05-30

读书有三个非常典型的阶段:求学时期、职业发展初期、未来人生期。

求学期的学生大多都被各种教材、习题、竞赛类图书所包围,实质上这个阶段的选择并不多,但对读书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那些因为家庭原因自小就选择经典入手的人,都不会有太差的人生。职业发展初期,要在职业领域之内泛读,所有职业领域还不错的图书都要翻一翻,快速补充自己的职业范围内的认知体系,这是时间持续2年左右,不要超过3年。这个阶段属于成长中很特殊的过渡期,一方面你要习惯于功利性读书,另一方面你要回归于认知性读书。越过这个阶段,你一生所读图书只有一个大类:经典。职业方向上的经典图书、人类文明中的经典图书。这个阶段读书的目的,就是不断突破自我的认知天花板,建立跨学科思维,以修身养性。

稍微研究那些出类拔萃的大师,你会发现这个群体要么是出身自带“后门”,处处开挂型天才人物,要么是积千里跬步在八九十岁之后才终成大师。93岁的查理芒格被形容为行走的图书,但很明显,他并不是天才型选手。这样的人只做了两件事:活的久、学的又多又经典。前者放到孙子兵法中就是“不败”的思想,追求生命持续性的不败,后者放到曾国藩的笨学体系中就是“下笨功夫”,还是老话:下日日不断之功。

今天这篇就是下笨功夫最关键的基础性方向:只读经典。

一、生命有限,你一辈子能读多少书?

读书是一生的修行,但生命非常的有限,书几乎是无限的,市面上的图书早已突破千万级,但一个人一生能读多少书呢?

1、你一辈子读不到600本书

假如你今年刚毕业,25岁,未来人生都按百岁计,剩余75年的时间读书,这样我们可以很清晰的计算出未来的读书量。

如果你一个月读一本书,一年12本的阅读量,75年也就900本图书。有的人很努力,坚持每个星期读一本书,所以我们将这个数值扩大4.2倍,大约一生能读完3780本图书。

读书的要义:只读经典,精读、深度、多读-认知提升八原则(二)

图01:2018年我国成年国民各类图书阅读量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16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

3780本,这是一个普通人最大努力后的读书数量。实际上,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第16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成年国民的综合阅读量为:人均纸质书阅读量4.67本,电子书3.32本。也就是75年的时间内,国人人均只能读不到600本书。

2、深读经典的代价

如果说,一个月一本或者一个星期一本的读书量,是一些号称爱读书人自我标榜的价值观,那么经典图书,想要做到真正的能读懂,能吃透,能体系化,能内化为自己真正的认知,别说一个星期,一个月的时间也非常的吃紧。

一本经典拿到手,我一般会读至少五遍,才敢说自己读过这本书,我的一贯做法是:速读一遍,知大概;深度一遍,知细节;精读两遍,并做出大量的读书笔记,知深度;再深度一遍,知体系。然后才敢说读过这本书,并且每隔一段时间,大约是一年到两年,会拿出来再翻一翻。

例如我最近读的经典有两本,一本是老书叫《创新者的窘境》,是多年前深读后再回头翻阅的一本书,号称不爱读书的乔布斯也大加赞赏的一本是。第二本是一本新书,历史还未证明其是否会是一本经典,但和我之前互联网生态建设思路很大程度上吻合,也选择了精读,就是《智能商业》。

读书的要义:只读经典,精读、深度、多读-认知提升八原则(二)

图02:深读一本经典 来源:李有龙《保险业生态战略系列培训课程》

为了让不同时期的认知不至于影响未来读书获得,真正的经典图书,我都会买两本,一本做笔记,上面全是密密麻麻的笔记;一本上面不会做任何标记,主要用于最后一次的深读和未来翻阅。实际上很多经典图书,我都会买三本甚至更多。

如果每一本经典都这样读,你大约计算下你的读书速度,你敢说你一个星期能读一本书?

生命非常短暂,经典中的经典图书也有几千本,读懂一本好书需要花大工夫。好好珍惜生命。

二、只读经典

在这个获取信息如此便捷、多元化的时代,我们为什么还要读书?因为各种资讯渠道获取的信息,都是通过最直观的方式传播给你的,内容非常的浅显、粗疏、碎片且可信度存疑,也就是不成体系,不知道其价值,所以我们必须找“大师”背书:读经典似乎就成为我们唯一的选项。目的也很明确,利用大师的思想体系,补充你的认知体系,然后等产生质变的那一天。

1、选择书籍最重要

意大利政治家、思想家尼可罗·马基亚维写了《君主论》之后,震惊西方,他本人后来被佛罗伦萨公国君王罢黜流放,回农村种地,期间,他白天干农活,晚上读书。这里面有一个非常经典的典故,马基亚维每次读书前,都会认认真真的净身沐浴,换上自己最庄重的、最能表达自己身份的服装,然后才正襟危坐开始读书。

在马基亚维看来,读什么书就是在跟什么人对话,绝不敢轻慢对方。对大师或者我们所谓的学者而言,只有他们的著作,最具深度。因为他们在写作的时候,调动了最高的智力,是用最严谨的逻辑和最精准的词汇表达最系统的想法。如果你选择所读图书的内容质量很低,就等于和很庸俗的人对话。这就是为什么要读经典的第二个原因

所谓经典,不是自命的经典,也不是指派的经典,而是经过时间检验,能成为人类历史和文明长河中作为思想奠基的那些书籍。现代人在越来越汹涌的信息洪流中逐步失去了读书的习惯,就等于失去了和最伟大的人对话的机会。

2、读书的时候一定要虚心

乔布斯、马化腾等商业精英都追求一种叫“1秒变小白”的产品哲学,这和哲学大师们推崇的“思想腾空”哲学如出一辙,放在读书领域就是:虚心。只有腾空自己的原有思想,想办法追求对方的思路,并致力于用对方的思想来证实自己思想种种,你才有机会进入大师的思想境界,当然这个过程一定要避免进入证实性偏见。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黑格尔说在一篇序言里,不论对哲学作出怎么样周详的陈述,这些等等说辞都不能算是适合于陈述哲学真理的方式和办法。也就是说,一旦用语言表述哲学思想,马上就会发生质变和肤浅的问题,从这个角度,进化出语言,似乎对人类文明是一种阻碍。

在读经典的过程中,你只有进入对方的思想境界,能与对方契合,才能在思想的高度与大师对话,才能问出真问题,才能获得真答案。

经典存在的原因就是因为无数历史一再论证的结果,如果你无法读懂经典中真正的含义,建议首先检讨自我。当然,如果真的有经典中存在错误的地方,也要反复思考是自己理解的不对,还是对方真的有问题。只有抱着这样极谦虚的态度读书,才能达到学习的效果,才能吸收到别人的想法以及想法中的合理之处。

3、让推荐书的都不真正爱读书

一篇读书类的文章,如果写的很好,阅读者众众,一定会有人让推荐好书。实际上,一旦这个问题出现的时候,往往也很可能是错误最开始的时候。

有一个答案肯定的恒定的,那就是人类史上的经典肯定是有一定数量的,经典的经典预计几千本,普通的经典不会超过三万本。个体之间价值观不同、职业不同、年龄和认知结构也完全不一样,所以,荐书一说,实属谬论

阅读经典的人,可以把自己的读书感悟长篇大论抛之于众,但寻书的人,一定要有自己的基本判断力。不可不信,但一定不可全信。

4、只读经典

生活中,如前面所说,大多数书都是无用的垃圾,剩下的那些除了经典就只能当做参考资料,我一直坚信的哲学就是:读经典六经注我。

2017年,初入保险行业不久,啥都不懂,为了做国寿的项目,我几乎买了所有京东上可以买到的保险基础知识、风控和保险科技、金融科技类图书,还有得到那一年上新了听书的产品,统计下来2017年翻阅、听完的书有一千多本,这一千多本的学习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前面第一句话:大多数书都是无用的垃圾。

2018年始,读书数量上大规模收缩,践行了只读经典中的经典这个原则,而且每一本精选的图书都深读。这个阶段的原则就是:每年10本经典中的经典,每本都要深度。读书可能无法让你变得富有,但它的的确确可以改变一个人。把有限的生命集中在最具价值的点上,会让生命从此变得有意义。

按照我每年10本的阅读量,二十岁开始坚持,百岁人生的节奏计算,人生也不过区区800本书可读,少的可怜,我们又为何不去精挑细选呢?

至于如何选择经典,如果辨别经典,如果你真爱读书,我想,这都不是问题。

三、学会积读

最后介绍一个让你谦虚的词:积读。

我身边有很多人,经常买书,买了很多很多书,但一本都不看,为此自我陷入深深的自责当中,如此以往,囤积越多心理压力越大,最后读的反而越少。

实际上,人们往往把一件正向的好事,看成了代表自我拖延的坏事。

积读这个词最早来源于日本,说日语里有一个词专门概括这种收集一大堆没读过的书的行为,叫“积读(tsundoku)”。《黑天鹅》的作者纳西姆·塔勒布说的你需要一个“反图书馆”,也是指这种现象。不过纳西姆·塔勒布的原意是非常积极的,目的是通过这种行为,可以让人保持谦卑。

1、有三万藏书的作家

有个意大利作家,他家里有三万本书。人们经常问他,你买这么多书读的完吗?

塔勒布说问这种问题的都是愚蠢的人。

没读过的书比读过的书更有价值,我们家里本来就应该多放没读过的书。塔勒布建议你应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储备没读过的书,这些书就构成了你的“反图书馆”。

你的知识越多,你的反图书馆就越大。书架上那一排排想读又没读过的书,时刻提醒你自己的无知。

2、多读经典,避免邓宁-克鲁格效应

心理学有个非常著名的效应,叫邓宁-克鲁格效应(The Dunning-Kruger Effect),也称达克效应。喜欢学习的你一定在很多场合都看到过,这里稍作延伸。

读书的要义:只读经典,精读、深度、多读-认知提升八原则(二)

图03:邓宁-克鲁格效应(英语) 来源:李有龙《保险业生态战略系列培训课程》

邓宁-克鲁格效应是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虑的决定的基础上得出错误结论,但是无法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辨别错误行为,是一种认知偏差现象。这些能力欠缺者们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的优势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却无法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

读书的要义:只读经典,精读、深度、多读-认知提升八原则(二)

图04:邓宁-克鲁格效应(汉语) 来源:李有龙《保险业生态战略系列培训课程》

绝大多数人,终其一生,很可能就藏在“巨婴”阶段,浑浑噩噩的认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也就是愚昧之巅上徘徊不想下来。

邓宁-克鲁格效应结合深读经典,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甚至五十年坚持深度经典,人才有机会爬过开悟之坡,登上持续平稳的高原。

所以,从今天开始,积极的积读吧,让家里囤满经典吧!

我们已经浪费太多的生命在垃圾之中,是时候珍视重拾经典了。

全文完,欢迎留言批评~

读书的要义:只读经典,精读、深度、多读-认知提升八原则(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