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儿科辨病专方(一)[原创]

 vov369 2020-05-31
体的组织细胞具有普遍增强保护作用,提高机体神经体液调节功能。方中山药含有多巴胺及多种氨基酸,能提高蛋白质利用率,促进食欲,提高消化能力,有助于人体对营养的吸收,改善虚损体质,故用于佝偻病患儿有一定的疗效。
  用量与用法:3~7岁3g,>7岁6g,每日3次,口服。忌生冷辛辣等刺激食物。
  【西医药治疗】
  1.一般治疗 合理补充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肝、奶油、蛋黄、鱼子、菇类等;增加日照,适当进行户外活动。
  2.维生素D治疗 ① 早期:口服维生素D2000IU~5000IU/d,1月后改服预防量400IU/d;② 极期:1万IU~2万IU/d,1月后改预防量;③ 突击疗法:吸收困难或有严重下呼吸道感染者可肌注给药,早期或轻症1次给予维生素D2 40万IU或D3 30万IU,1月后口服预防量;极期中度者给突击量2次,间隔2~4周;重症可于1月后肌注第3次,其后口服预防量至2岁。
  3.钙剂补充 维生素D治疗期间同服钙剂;有低钙抽搐者应先服钙剂3日。
  4.后遗症治疗 鸡胸可取俯卧位、俯卧撑及引体向上等锻炼。
参 考 文 献
1 胡淑德,等.佝偻病患儿中西药治疗对血清25(OH)D3 水平的对照观察.中医杂志,1993;34(5):295.
2 王忆勤,等.朱瑞群儿科验方拾零,中医杂志,1995;36(5):273.
3 尹永洗,等.滋阴补肾药对佝偻病钙磷代谢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87;7(7):423.
4 张国思,等.中医药治疗小儿佝偻病临床研究.河北中医,1993;15(1):21.
5 陈文利.中药治疗小儿佝偻病的临床观察.北京中医,1991;(4):17.
6 杨志新,等.补骨液治疗小儿佝偻病的疗效观察.中医杂志,1998;39(6):353.

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抽搦症

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抽搦症又称婴儿手足抽搦症,多发生于婴儿期。因维生素D缺乏以致血钙降低,神经肌肉兴奋增强,出现局部肌肉或全身抽搐等症状。病因与佝偻病相同,由于甲状旁腺代偿功能较差,致血钙降低而发生惊厥。
【辨病】
  本病以手足抽搦、肌肉颤动甚或全身抽搐为主要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学“慢惊风”、“惊厥”等范围。病因多为禀赋不足,或喂养不当,或久病失治所致。病机关键为脾肾不足,肝邪有余;病位在经筋,主脏在肝,与脾、肾关系最为密切;多呈虚实夹杂之证。
  二、诊断标准 [参考《儿科疾病诊疗标准》]
  1.春初发病率高,多见于<1岁人工喂养儿或未成熟儿。
  2.轻者仅有惊跳和面部肌肉抽动,重者手足呈节律性抽动,眼球上翻,大小便失禁,偶有喉痉挛而致窒息。发作间隙神志清醒。
  3.血清钙<1.875mmol/L或游离钙<1.0mmol/L可确诊。
  【专方辨证论治】
  1.缓肝理脾汤
组成与用法:桂枝3g,煨姜6g,人参6g,茯苓12g,苍术6g,山药10g,炒扁豆12g,白芍12g,甘草3g,大枣6枚。上药文火缓煎,共取汁100ml,分2次服用,每日1剂,10日为1疗程。
  功用评述:缓肝理脾。方中桂枝、炮姜温运脾阳;人参、扁豆、茯苓、苍术益气健脾,生化气血,化湿助阳;山药益脾育阴;白芍柔肝缓急,抑制神经肌肉兴奋性的增高;甘草、大枣补益气血,并调和诸药。有报道苍术富含大量的维生素D,可使血清钙浓度升高。诸药合用,不仅能调整机体功能,增强肠道对钙、磷等营养物质的吸收,从而改善临床症状。
  2.理中汤加味
组成与用法:党参12g,干姜6g,白术10g,炙甘草6g,制附子3g,法半夏10g,双钩藤12g,陈皮6g,云茯苓12g。上药水煎2次,共取汁150ml,分早晚温服,每日1剂,10日为1疗程。
  功用评述:温运脾阳,平肝熄风。方以四君子汤健脾益气;理中汤温运脾阳;二陈汤化湿助运,以资化生;双钩藤平肝熄风。有报道,白术能促进胃肠分泌作用,能增加肠道对钙、磷等物质的主动运转吸收。合而用之,脾胃健运,肝风自熄,诸症可愈。
  3.定风散
  组成与用法:钩藤10g,夜交藤10g,连翘10g,地龙6g,天竺黄6g,蝉蜕6g,川楝子6g,甘草6g,全蝎3g。每日1剂,水煎2次,分3~4次服。
  功用评述:平肝熄风,清热化痰。方用钩藤、全蝎、蝉蜕熄风为君;辅以天竺黄、僵蚕祛痰为臣;伍以川楝子抑肝而条达,夜交藤养血以安神,连翘清心以开窍为佐;甘草调和诸药而为使。临床治愈率达97.5%,故不失为本病肝风内动病儿的有效方剂。
  【辨证论治评述】
  综观现代中医学对本病的临床研究进展,本病的病机关键为脾肾不足,肝邪有余所致,治疗***应以补养脾肾,平熄肝风为主,并视其脏腑阴阳、风火虚痰的不同酌情选方遣药。方一以缓肝理脾为主要组成部分,不仅能调整机体功能,而且能促进肠道对钙、磷等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故用治本病土虚木亢者疗效显著。方二重用健脾温中之药,配合平肝熄风、化痰宁神之品,适用于脾阳虚衰,虚风内动的本病患儿。方三侧重平肝熄风,清热化痰,更适宜于有本病痰热风动证候的治疗。以上诸方各有侧重,临床可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表现详加辨证,加减用药:①脾肾阳衰者,可合固真汤;②肝肾阴亏者,合大定风珠;③四肢拘挛者,酌加木瓜、薏苡仁、桑寄生;④搐搦明显者,加天麻、石决明、鸡血藤、钩藤;⑤多汗虚烦者,加山萸肉、龙骨、紫贝齿;⑥纳呆食少者,加谷麦芽、神曲、炮内金;⑦夜惊惕动者,加五味子、龙齿、夜交藤等。
  【专药选用】
  1.龙牡壮骨冲剂 详见本章“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西医药治疗】
1.止痉 即予苯巴比妥钠5mg~8mg/kg,肌注;对喉痉挛者,先将舌头拉出,行人工呼吸,必要时气管插管。
2.补充钙剂 即用10%葡萄糖酸钙5ml~10ml等量稀释后缓慢静注(心动过缓时减速或停用)每日1~3次;2~3日好转后,改用口服3%氯化钙15ml~30ml,每日3次;3~5日后改服葡萄糖酸钙。
  3.补充维生素D 详见本章“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参 考 文 献
1 林季文.浅谈小儿惊风病机证治.新中医,1993;25(10):50.
2 曾立昆.内外合治小儿惊风40例.湖南中医杂志,1991;(1):26.
3 阎田玉,等.中药钙剂治疗儿科肾虚缺钙证.中医杂志,1992;33(6):43.
4 江育仁,等.实用中医儿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400.

营养性锌缺乏病

  营养性锌缺乏病又称锌缺乏症,是由于摄入不足,需要量增加,膳食锌生物利用率低所致。锌是人体六大酶类、200种金属酶的组成成份或辅酶,对全身代谢起广泛作用。锌主要含于肉类与谷物中。缺锌时,以食欲减退、生长迟缓、异食癖和皮炎为突出表现,多发生于<6岁的小儿。
【辨病】
  本病以长期厌食、异食癖、形体消瘦、生长发育迟缓为主要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学“厌食”、“疳症”等范围。病因多为喂养不当及虫积内扰所致。病机关键为脾胃虚弱,食滞湿阻;病位在脾胃,与肝、肾关系密切。
  【诊断标准】
  1.有纳呆,生长发育迟缓,皮炎,反复感染,免疫机能低下,异食癖等典型的缺锌临床表现中≥2项的条件。
  2.空腹血清锌浓度<11.47μmol/L,有助于确诊;13.74μmol~11.47μmol/L为可疑。
  3.餐后血清锌浓度反应试验(PICR)>15%。
  4.单用锌剂治疗1月后有显效。
  【专方辨证论治】
  1.温阳醒脾汤
  组成与用法:党参12g,茯苓12g,薏苡仁18g,陈皮6g,大枣6枚,白术12g,制附子6g,炙甘草6g,当归6g,首乌12g,鸡内金12g,麦芽12g,山楂12g,阿胶10g(烊化)。上药清水煎,取汁150ml,分早、晚2次温服,每日1剂,1月为1疗程。
  功用评述:温养气血,健脾化积。方中四君子汤健脾补中;制附子温肾生气;当归、首乌、阿胶补血活血;陈皮、薏苡仁理气醒脾,化湿和胃;内金、麦芽、山楂消食化积。合而用于本病的治疗,临床有效率达89.3%,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本作用机理在于改善肠道对锌主动转运吸收功能,从而提高血锌、发锌量,达到补锌治疗的效果。
  2.健儿Ⅰ号
组成与用法:神曲6g,苍术6g,藿香6g,茯苓6g,枳实炭3g,鸡内金3g,砂仁1.5g。每日1剂,1月为1疗程。
  功用评述:健脾化湿,消食化积。方取茯苓、苍术健脾化湿;神曲、鸡内金消食调中,化积和胃;砂仁行气健脾,宽中开胃;藿香醒脾化湿,疏通气机;枳实导滞消积。诸药合用,促进胃肠蠕动,增强对锌的吸收,如再配合锌剂治疗,可明显提高治愈率,缩短疗程,对脾虚湿困型小儿缺锌症疗效颇佳。
  3.清肝理脾汤
组成与用法:太子参9g,象牙丝9g,白芍9g,鸡内金9g,葫芦茶9g,白术6g,茯苓12g,麦芽12g,谷芽15g,甘草5g。每日1剂,清水煎,分2次服;2周为1疗程,第2疗程隔日1剂。
  功用评述:清肝泄火,理脾消食。方用四君子健脾益气;麦谷芽、白芍、象牙丝、葫芦茶疏肝理气,清泻肝木,调理脾胃;鸡内金运脾消食。有报道白术能促进胃肠功能,使肌力增强,调节肠粘膜细胞的含锌量,增强对锌的吸收,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4.参苓白术散加减
组成与用法:党参10g,茯苓10g,山药10g,白扁豆10g,白术10g,莲子10g,薏苡仁10g,大枣10g,陈皮6g,砂仁1.5g,桔梗3g。每日1剂,<7岁剂量酌减。治疗期间不用其他含锌药物,1月为1疗程。
  功用评述:健脾运湿。方中党参、白术、山药、莲子、白扁豆健脾益气;茯苓、薏苡仁淡渗利湿;桔梗升提肺胃之气;陈皮、砂仁理气化滞醒脾。诸药合用,能使消化吸收功能得到调整,有助于锌的正常吸收利用和代谢,对小儿缺锌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5.补锌糖浆
组成与用法:太子参30g,制首乌30g,白术24g,茯苓24g,陈皮10g,熟地20g,甘草10g。上药共研成粗末,煎熬成糖浆,每瓶100ml,每ml含生药1.5g。>7岁每次10ml,每日2次,2月为1疗程。
  功用评述:健脾助运。方中筛选具有健脾助运功效、又富含有机锌的太子参、白术、陈皮等,起到增强免疫,调整机体功能的作用。临床实践表明,本方能促进消化吸收功能增强,增进食欲,若同时酌加含锌量较高的食品如紫菜、目鱼、尤鱼及动物肝与血、核桃、花生等疗效更佳,且无任何副作用。
  【辨证论治评述】
  综观现代中医学对本病的临床研究进展,本病的病机关键为脾胃虚弱,食滞湿阻所致,治疗***应以健脾益胃,化湿消食为指导原则,并视其寒热虚实的不同酌情选方遣药。方一重用温养气血,配合健脾化浊,对气血亏虚夹食积的小儿缺锌症疗效显著。方二主以健脾化湿,辅以消食化痰,更适宜于本病脾虚湿困的患儿。方三强调清肝泄木、理脾消食之功,适用于本病土虚木亢者的治疗。方四着重健脾运湿之治,有助于保证锌的正常吸收利用与代谢,是治疗小儿缺锌症的常用方剂。方五以健脾助运之药制成糖浆,注重药物中微量元素与药效学的关系,充分体现本病现代研究成果,疗效可靠。不失为理想的补锌方剂。以上诸方同中有异,临床运用加减大致如下:①胃阴不足者,可合益胃汤;②食伤脾运者,合曲麦枳术丸;③脾胃气虚者,合异功散;④呕吐者,酌加竹茹、生姜;⑤好动多啼者,加钩藤、生龙牡;⑥大便下虫者,加使君子、雷丸等。
  【专药选用】
  1.参苓健儿膏 [《全国中成药产品集》]
  主要成分:党参、白术、茯苓、白芍、葫芦茶等。
  功用与药理:健脾消滞,补锌强体。实验证实,本品可显著提高正常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能促进肠道对锌及其他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改善胃肠吸收消化功能,有助于缺锌症患儿的治疗。
  用量与用法:<3岁每次10ml;>7岁每次20ml,每日2~3次,饭前开水冲服。
2.小儿增食丸 [《天津市药品标准》(1986年)]
主要成分:焦山楂、神曲、莱菔子、鸡内金、枳壳、橘红、砂仁、槟榔、代代花、黄芩。
  功用与药理:健脾和胃,消食化积。方中山楂、神曲、莱菔子含有消化酶或酵母,具有促进消化,增进食欲作用;鸡内金所含胃激素能使胃运动机能增强,胃排空速率加大加快;枳壳、橘红、砂仁、槟榔都具有调节消化道功能,增进肠蠕动;代代花所含挥发油有健胃作用。本品对小儿缺锌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用量与用法:每次量<3岁3g,>7岁6g,每日2~3次,口服。
  【西医药治疗】
  1.补充锌剂 元素锌1mg/kg?d(相当于硫酸锌4.4mg、葡萄糖酸锌7mg),8~12周后毛发改变恢复正常。
2.治疗原发病 反复感染、慢性消化性疾病等造成锌缺乏者,应积极去除病因。对肢端皮炎性肠病,每日给35mg~100mg元素锌,并终生替代。
参 考 文 献
1 王玉林,等.小儿缺锌综合征中西医结合治疗及其中医辨证施治.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1;8(4):30.
2 禹正玲,等.中药与锌制治疗儿童缺锌症:附50例疗效观察.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0;(4):37.
3 何广贤.缺锌综合征证治浅谈.新中医,1993;25(11):11.
4 周沛然.参苓白术散治疗小儿缺锌症29例.广西中医药,1994;17(4):16.
5 陈原忠.中药补锌糖浆治疗小儿缺锌症100例疗效总结.湖南中医杂志,1991;7(3):8.

肥 胖 病

  肥胖病是指体脂积聚过多,使体重>标准体重20%且伴随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可分为单纯性和继发性两类。前者多因摄食过多和活动过少,并与遗传、神经精神、内分泌等因素有关;后者常因下丘脑垂体疾患、内分泌病等引起。近年来我国儿童单纯性肥胖病有增多趋势,常成为高血压、心脏病及糖尿病的前驱,应及早防治。
【辨病】
  本病以多食少动、形体肥胖为主要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学“瘀胀”、“痰饮”等范围。病因多为嗜食肥甘,饮食不节,不喜活动,或痰湿内蕴及脏腑功能失调所致。病机关健为脾肾不足,痰湿瘀阻;病位主要在脾(胃),与肾关系密切。病性多呈虚实夹杂,本虚标实。
  【诊断标准】
  1.实测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可诊断为肥胖。>20%~30%为轻度;>30%~50%为中度;>50%为重度;超过正常10%~20%为超重。
  2.皮褶厚度超过第85百分位可诊断肥胖。
  【论治】
  【专方辨证论治】
  1.健脾益肾散
  组成与用法:山药10g,茯苓12g,黑大豆30g,黑米30g,荞麦30g,山楂15g,黑芝麻15g。上药制成散剂,每服15g,每日3次,1月为1疗程。
  功用评述:健脾益肾,化痰祛瘀。方中山药补益脾肾精气;茯苓利水渗湿,健脾补中;黑米、黑大豆、荞麦开胃宽肠,活血利水,下气消积;山楂消积化瘀;黑芝麻补益肝肾,降脂祛浊。临床观察与动物实验表明,本方能使体重下降,血TC、TG下降,减少肝脏脂肪沉积,且有抗高脂饲料引起的高密度脂蛋白下降,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使SOD增加,LPO值下降等作用。综观全方,实为健脾化痰、益肾利水、降脂减肥的理想方剂。
  2.四通减肥丸
组成与用法:升麻18g,槟榔18g,防风18g,仙灵脾20g,炒苍术20g,片姜黄9g,泽泻6g,泽兰12g。上药共为细末,每次6g,每日3次,饭前温开水冲服,3月为1疗程。
  功用评述:温阳健脾,升清降浊,活血利水。方中仙灵脾、炒苍术、姜黄温阳健脾,祛湿化瘀;升麻、防风发散清阳;槟榔降气除满;泽泻、泽兰活血利水。诸药合用,临床总有效率达96.88%,用于水湿潴留的儿童肥胖者疗效满意。
  3.清肾减肥汤
  组成与用法:生地15g,首乌15g,知母12g,汉防己12g,全瓜蒌12g,猪苓12g,泽泻12g,大黄9g,川厚朴9g,山楂9g,白芥子9g,中蒡子9g,荷叶6g。上药清水煎至150ml,分3次服,每日1剂,10日为1疗程。
  功用评述:清肾益阴,涤痰泄浊。方以生地、首乌滋阴清热;泽泻、猪苓、汉防己、大黄分利二便,以泄湿浊;全瓜萎、白芥子、牛蒡子宣肺化痰,宣泄上焦;川朴、山楂除湿化痰,行气散满,消食和胃,活血降脂,以利中焦;知母泻水利水,清泄下焦;荷叶升清降浊,祛脂减肥。合而用之,可使中州得健,肾火得清,斡旋三焦,运化痰湿,以达到减肥的目的。
  4.轻健胶囊
组成与用法:荷叶6g,生蒲黄6g,防己9g,冬瓜皮15g,黄芪12g,生大黄6g,香附3g,白芥子6g,白术6g,泽泻6g,黄精6g。各药为细末,装胶囊,每次2~4粒,每日3次,3月为1疗程。
  功用评述:健脾利湿,祛化痰瘀,消脂减肥。方取黄芪、白术、黄精健脾益肾;白芥子利气化痰;防己、泽泻、冬瓜皮、生大黄通调二便,利湿泄浊;荷叶升清降浊;生蒲黄、香附行气活血,化瘀降脂,舒理全身气机。诸药合用,能改善脂质代谢,减少脂肪蓄积,降低体重、肥胖度、皮脂、腹围,对腹型肥胖有特效,对痰湿体质的单纯性肥胖患儿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5.小儿减肥方
  组成与用法:厚朴花30g,代代花30g,枳壳30g,炒苍术30g,小茴香150g,大黄150g,樟脑30g(后入)。先将前6味煎煮,提取烘干研成细粉,加入樟脑共研极细粉,装入稀薄棉布制成的6cm×6cm药芯,做成肚兜,覆贴脐部,10日更换1次,1月为1疗程。
  功用评述:醒脾祛湿,消积减肥。方中采用芳香化浊厚朴花、代代花、小茴香以醒脾祛湿;枳壳消积;苍术燥湿;大黄攻积导滞,逐瘀破结;更以樟脑兴奋中枢神经,加速胃肠蠕动,提高消化能力,并有镇痛、止痒、防腐、渗透的功能,若另加麝香则疗效更佳。本方为小儿肥胖症的治疗提供一种简便易行、经济有效的外治方法。
  【辨证论治评述】
  综观现代中医学对本病的临床研究进展,本病的病机关键为脾肾不足,痰湿瘀阻所致,治疗应以健脾益肾,涤痰降湿为***。方一以健脾益肾为重要组成部分,配合祛痰化湿、祛瘀降脂之治,切合本病基本病机而有显著的治疗作用。方二在温阳健脾、活血利水基础上,突出升清降浊的方法,适宜于水湿潴留的单纯性肥胖症。方三重在清肾益阴,涤痰泄浊,强调通调三焦以达降脂减肥的目的,故对于本病肾虚热结,痰湿内蕴者疗效显著。方四更具激浊扬清、输布精微之功,在改善脂质代谢,减少脂肪蓄积方面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对于本病痰湿体质者尤为适宜。方五采用药物透析,以芳香化浊、通腑导滞药外治,为本病治疗另辟蹊经。以上诸方各有特点,临床尚需灵活运用,加减用药大仿如下:①胃肠实热者,可合小承气汤;②脾虚湿困者,合防已黄芪汤;③痰浊中阻者,合保和丸;④脾肾阳虚者,合理中化痰丸;⑤口干欲饮者,酌加绞股蓝、花粉;⑥体困肢重者,加石菖蒲、荷叶、薏苡仁等。
  【专药选用】
  1.消补减肥片 [江苏省高邮制药厂]
  主要成分:黄芪、白术、蛇床子、香附、姜黄、大黄等。
  功用与药理:脾肾并补,湿积同消,畅达气机。临床观察和药效学研究证实,本品减肥的综合效果和降低体重、体重指数的作用都很显著,且药力缓和持久,食欲抑制作用比较轻微,不影响体力。
  用量与用法:每次1g~2g,每日3次,饭前半小时温开水送服,连服1月。
  2.轻身降脂乐 [合肥中药厂]
  主要成分:何首乌、黄芪、夏枯草、冬瓜皮等。
  功用与药理:益气养阴,滋补肝肾,清热利湿。药理研究证实,本品可降低脂肪百分率,并随服药时间延长作用增强。同时可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脂,有明显减轻体重作用,且能促使食量减少,无饥饿感且不厌食。此外,还有润肠通便,增强体力,轻度降低血糖和降压作用。
  用量与用法:每次1袋,每日2次,于早、饭晚饭前温开水冲服,连用1月。
  3.月见草油胶丸 [中国厦门鱼肝油厂. 闽卫药准字(1996)第001169号]
  主要成分:γ-亚麻酸、亚油酸。
  功用与药理:活血祛瘀,降脂减肥。研究表明,本品所含γ-亚麻酸能使PG量得到改善,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循环,降血脂,减肥,抗血栓等作用,其中降胆固醇疗效大于亚油酸163倍,临床有效率达86%以上,故对肥胖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用量与用法:每次0.5g~1.0g,每日2~3次,口服。
  【西医药治疗】
  1.饮食管理 在保证生长发育需要的同时,适当限制总热能、脂肪、碳水化物;蛋白质供给量可正常或略高;芹菜、笋、萝卜和柑桔、梨、草莓可选用。轻度肥胖以每月减重0.5kg~1.0kg,中重度以每周减肥0.5kg~1.0kg为宜。
  2.运动治疗 坚持每日1小时左右的中等运动量。
  3.药物治疗 厌食剂对多数儿童有效,有的可影响生长或成瘾,应慎用。
  4.心理治疗 纠正不良习惯,避免精神紧张和对抗心理,加强信心,鼓励减肥。
参 考 文 献
1 葛文津,等.健脾益肾减肥降脂作用的临床研究.中医杂志,1994;35(8):481.
2 闫兆君,等.儿童单纯性肥胖症32例证治体会.国医论坛,1995;(5):31.
3 王玉仁,等.清肾减肥治疗儿童单纯性肥胖.四川中医,1992;(5):214.
4 钱彦方,等.轻健胶囊改善单纯性肥胖痰湿体质疗效观察.中医杂志,1993;(4):233.
5 马荫笃.肥胖症外治法秘方.辽宁中医杂志,1995;22(7):316.
_

第3章 传染性疾病

麻  疹

  麻疹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发生于冬春两季。常见于6月~5岁的儿童。经典的临床表现以发热、口腔粘膜斑、皮疹和色素沉着为特征,可并发肺炎。病后常获终身免疫。自开展计划免疫普遍接种麻疹减毒疫苗以来,尚见散发轻型或异型病例。
  【辨病】
  本病以发热、咳嗽、眼泪汪汪、全身红疹隆起、状如麻粒为主要临床表现,为传统中医儿科四大要症之一。病因为外感麻毒时邪。病机关键为麻毒侵犯肺脾,由里达表;病位在肺、脾二经,与心、小肠关系密切。初起邪在卫表,继而热壅肺气,终而邪衰阴伤;顺症预后良好,逆症麻毒内陷,甚则危及生命。
  【诊断标准】
  1.疑似病例 发热,咽痛,畏光,流泪,眼结膜红肿等。发热4日左右全身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在2周前与麻疹患者有接触史。
  2.确诊病例 ①在口腔粘膜处见到柯氏斑。②病原学或血清学检验获阳性结果。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①项。
  【专方辨证论治】
  1.透表汤
  组成与用法:葛根、荆芥、牛蒡子、连翘各9g,升麻、蝉衣各4.5g,甘草3g。上药清水煎,取汁100ml,分3~4次服,每日1剂。
  功用评述:宣发达表,解肌透疹。方中升麻味甘辛而性寒,升发透疹,同辛凉之葛根配合,可宣毒透疹;甘草助升麻可解毒;荆芥、牛蒡子、蝉衣宣肺达表利咽,能加强透疹作用;连翘清热解毒,以助透疹。药理研究表明,葛根能促使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增加汗腺分泌,促进散热,有利于透疹。诸药合用共奏宣发达表,解肌透疹之功,以促使疹点出齐,邪有去路,病渐向愈。
  2.清解宣肺汤
  组成与用法:生石膏10g~30g,麻黄2g~6g,银花6g~15g,连翘3g~6g,杏仁3g~6g,蒲公英10g~20g,大青叶10g~20g,鱼腥草10g~20g,甘草3g。每日1剂,清水煎,分4次服。
  功用评述:清热解毒,宣肺开闭。方选麻杏石甘汤加减。取麻黄宣肺平喘,石膏清泄肺胃之火,两药相制为用,既能宣肺,又能泄热;辅以银花、连翘、公英、大青叶、鱼腥草等清热解毒,药理实验证明此类药均有较强抗菌、抗病毒作用;杏仁助麻黄宣肺平喘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之使。诸药合用,共奏辛凉宣肺,清热解毒,止咳平喘之功。临床治疗188例,治愈率达98.9%,体温恢复时间、肺部体征消失时间、平均用药日数均较对照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均<0.01),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3.解毒透疹汤
组成与用法:西河柳15g,生地6g,鲜石斛12g,蝉衣6g,葛根12g,升麻4.5g,紫草9g,桑叶6g,白菊花6g,甘草3g,牛蒡子6g,银花12g。每日1剂,清水煎,分4次服。
  功用评述:清热凉血,解毒透疹。方中银花、连翘、菊花、桑叶清热解毒,宣表透疹;石膏清泄肺胃之火而透肌热;西河柳、蝉衣、牛蒡子宣肺达表,使麻毒外透;紫草凉血解毒透疹;生地、石斛养阴清热生津。诸药合用,集宣表透疹与清热解毒于一方,能使麻毒迅速透达,从而缩短病程,减轻症状,降低病死率,对热毒炽盛所致重型麻疹疗效显著。
  4.清金一贯饮
  组成与用法:金钱吊葫芦6g,鸭跖草6g,大青叶6g,荆芥穗5g,桔梗5g,藿香3g,甘草3g。每日1剂,清水煎,分2~3次服。
  功用评述:发表透疹,宣毒利尿。方中以荆芥穗疏邪发表;金钱吊葫芦、鸭跖草宣发散邪,清肺止咳;桔梗宣肺利咽,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提高溶菌酶活性而发挥间接抗菌作用,有助于麻毒的外透;大青叶清热解毒,以促透疹,使麻毒顺利透彻;甘草解毒并调和诸药。藿香芳香化浊,和中醒脾。诸药合用,共奏发表透疹,宣毒利尿之功,用于麻疹初期发热确有良效。
  5.生脉散加味
  组成与用法:太子参12g,玄参12g,玉竹12g,麦冬10g,石斛10g,黄芪6g,五味子6g,蝉衣5g,乌梅5g,麦芽15g。上药清水煎,共取汁100ml,分3~4次温服,每日1剂。
  功用评述:益气养阴,扶正透疹。方用太子参、黄芪补养肺脾,益气生津;配入麦冬、玉竹、玄参、石斛清肺养阴,生津止渴;佐用五味子味酸入肺,敛肺止汗,生津止渴;蝉衣疏风散邪,宣发透达,以利于麻毒透彻;乌梅酸甘化阴,生津止渴,麦芽消食和胃。此外,药理研究证实,黄芪可明显提高白细胞对病毒诱生干扰素的能力,以及提高NK细胞的活性,间接地发挥抗病毒能力,有助于祛邪透疹,使麻毒托出体外;而太子参也有增强抗体免疫功能作用,有利于麻毒的透出;五味子油乳剂对3H~胸腺嘧啶核苷掺入淋巴细胞DNA合成有明显促进作用,从而增强细胞免疫功能。诸药合用,以益气养阴为主,疏邪达表为辅,共奏扶正透疹之功。
  【辨证论治评述】
  综观现代中医学对本病的临床研究,本病的病机关键为麻毒侵犯肺脾,由里达表所致,治疗原则为初期注重辛凉透表,疹出期以清热解毒与宣透发表并重,收没期或恢复期以益气养阴为主,并视其正邪盛衰与表里兼症的不同酌情选方择药。方一侧重宣发透表,解肌透疹,适用于小儿麻疹初起疹透不畅者。方二以麻杏石甘汤加减,重在强调清热解毒,宣肺开闭之效,对麻疹合并肺炎患儿疗效较佳。方三集疏邪透疹与清热解毒于一体,对本病疹出期或见热毒炽盛的重型患者,能使麻毒迅速透达,缩短病程。方四出自《痘疹正宗》,功擅发表透疹,宣毒利尿,对麻疹期发热的治疗尤为适宜。方五以益气养阴生脉散为主,佐以辛凉透发之品,共奏扶正透疹之功,使麻毒有出路,尤适用于本病恢复期或小儿身体虚弱复染麻毒时邪的治疗。以上诸方可在本病发展过程的不同时期选而用之,但临症犹当详察病情,判断麻疹发展的顺逆轻重,随症加减用药:①高热不退者,酌加柴胡、知母;②咳嗽甚者,加鱼腥草、川贝、前胡;③气促鼻煽者,加地龙、葶苈子;④疹点隐晦者,加紫草、丹皮;⑤惊风谵语者,配用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等。
  【专药选用】
  1.小儿紫草丸 [《中国药典》(1977年)]
  主要成分:紫草、西河柳、升麻、羌活、牛黄、青黛、银花等。
  功用与药理:发表解肌,透疹解毒。方中紫草具有抗病原微生物,抗炎解热,止血,抗肿痛等作用;牛黄主含胆红素及胆酸,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清热解毒作用。
  用量与用法:每次1丸,每日2次,周岁以内小儿减半。
  2.双黄连粉针 [哈尔滨中药二厂.卫药准字(1994)Z-73号]
  主要成分:金银花、连翘、黄芩。
  功用与药理:清热解毒,轻宣透邪。研究表明,本药主要具有抗病毒及抗菌作用,对麻疹病毒、流感病毒等均有抑制或完全抑制作用。对革兰氏阳性球菌、杆菌和阴性杆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动物实验及临床还证实本品无明显毒副作用。
  用量与用法:每次60mg/kg,用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液500ml稀释,每日1次,静滴,或遵医嘱。
  【西医药治疗】
  1.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居室空气流通清新,适宜的温湿度;足量液体,易消化富营养食物;保持皮肤及五官清洁,可用0.25%氯霉素液滴眼。
  2.对症治疗 高热时给小剂量退热剂或物理降温;咳剧时,用祛痰镇咳剂;烦躁不安者用镇静剂。
  3.并发症治疗 ①肺炎:疑细菌感染时应选用1~2种抗生素。②喉炎:除合理选用抗生素外,可短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泼尼松1mg/kg?d口服,或地寒米松肌注,喉梗阻严重者应早期行气管切开。③合并心肌炎、脑炎等,治疗参见有关章节。
参 考 文 献
1 刘强,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麻疹52例.浙江中医杂志,1997;(2):82.
2 汪思咏.中西医结合治疗麻疹合并肺炎188例.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4):236.
3 王德英.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型麻疹82例.四川中医,1995;13(10):42.
4 黄保楠,等.清金一贯饮治疗麻疹.四川中医,1997;15(3):45.
5 李兰静.扶正透疹法在小儿麻疹中的运用.新中医,1998;30(4):39.

风  疹

  风疹是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2~5岁小儿多发。临床表现以低热、轻度上呼吸道炎症、皮疹和耳后枕部及颈后淋巴结肿大为特征。多在冬春发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或患儿口、鼻、眼分泌物直接传染,前驱期短,全身症状轻,预后良好。
  【辨病】
  本病以低热、喷嚏、流泪、淡红色斑丘疹、耳后及枕淋巴结肿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学“温病”范围,也称“瘾疹”、“风痧”。病因为感受风热时邪。病机关键为风热外郁卫表,内蕴肺胃;病位在皮腠、肺卫;以表证、热证、实证为主,一般不深入营血,预后较好。
【诊断标准】
1.疑似病例 发热,1~2日后出现红色斑丘疹,耳后、颌下、颈部淋巴结肿大,或伴有关节痛。
  2.确诊病例 ①在2~3周内与风疹患者有明显接触史。②在8年内已接受过麻疹活疫苗接种。③末稍血象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增多。④病原学或血清学检验获阳性结果。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上确诊病例中①或①和②或③项。
  【专方辨证论治】
  1.葛升银连汤
  组成与用法:金银花、连翘各8g,荆芥穗、牛蒡子、桔梗各5g,薄荷、竹叶各4g,葛根、升麻各6g,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连续服用1周。
  功用评述:疏风透疹,解毒清热。方中葛根、银花、连翘、薄荷有疏风清热,透疹止痒之功;辅以升麻升阳透表;竹叶清热生津止渴;桔梗宣肺止咳;牛蒡子、荆芥穗疏风散邪,促使风疹外透;甘草解毒,调和诸药。药理研究表明,葛根粉能使皮肤血管扩张,增加水分排出,促进散热,有助于风疹外透;银花、连翘有程度不同的抗病毒作用,且对炎症早期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和渗出性水肿有明显抑制效应;金银花还有促进淋巴细胞的转化,增强免疫功能。全方性味甘寒,诸药共奏疏风清热,透疹凉血之效,能因势利导,祛邪外出,缩短风疹的病程,疗效较佳。
  2.解表清里汤
  组成与用法:银花、连翘、荆芥(后下)、防风、赤芍、丹皮、白藓皮各10g,生地黄、葛根各15g,大黄(后下)6g,蝉衣、甘草各3g。每日1剂,清水煎,分3次服。
  功用评述:疏风清热通腑,凉血止痒。方中银衣、连翘、荆芥、防风、葛根疏风清热;配蝉衣、白藓皮祛风止痒;荆芥温而不燥,善祛血中之风;防风善走表而祛风邪,有“风药润剂”之称;大黄通腑清热,祛瘀生新;生地、赤芍、丹皮凉血透疹,使热清血平。合而用之,能使风去热清,血凉痒止。对于风邪袭表,郁而化热,不能透发,波及血分,而致本病患儿,其效显著。
  3.清解方
  组成与用法:豆豉、牛蒡子、大青叶、夏枯草、地肤子各10g,银花、连翘各20g,藿香、赤芍、蝉蜕、桔梗各5g,甘草3g。每日1剂,清水煎,分2~4次服。
  功用评述:疏风清气,清营凉血,解毒透疹。方中银花、连翘、大青叶、夏枯草清热解毒,以助透疹;赤芍清营凉血消疹;豆豉、牛蒡子疏风透邪;地肤子、蝉蜕祛风止痒;桔梗、甘草宣肺透疹,解毒利咽;藿香理气和中护胃。全方用于风邪与热毒侵犯、邪在气营之证的治疗,能使热清、毒解、疹消,证诸临床确有效验。
  4.银翘风疹散
  组成与用法:银花、连翘各15g,防风、牛蒡子各10g,桔梗、薄荷、竹叶各6g,甘草3g。清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用评述:发表透疹,清热解毒。方中防风、牛蒡子、薄荷、桔梗宣肺发表,驱风透疹;银花、连翘、竹叶清热解毒,除烦止渴,以助透疹;甘草解毒,调和诸药。药理研究表明,银花、连翘等清热解毒药具有较好的抗炎、抗病毒作用,金银花还能促进白细胞的吞噬功能,而增强免疫效应;桔梗也能增强嗜中性白细胞的杀菌力,提高溶菌酶活性,通过人体防御系统而发挥间接的抗菌作用。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发表透疹,驱风散邪之功效,用于风疹初期与出疹期,效果显著。
  【辨证论治评述】
  综观现代中医学对本病的临床研究,本病的病机关键为风热袭表,内蕴肺胃所致,治疗***当以疏风透疹,清热解毒为主,视其兼症轻重酌情选方遣药。方一、方四驱风透疹,清热解毒,组方稳健,可作为治疗风疹的通用方。方二三分疏风解表,七分清热通腑,佐以凉血活血之品,尤适用于疹出期表邪轻而里热重者。方三除清热疏风止痒外,兼以解毒散邪,芳香化浊,清营凉血消疹,用于风热较重、邪毒蕴郁之证,能使热清毒解疹消,确有效验。以上诸方各有侧重,临床可根据疾病阶段和证候不同进行加减用药:①高热口渴者,酌加生石膏、柴胡;②咽喉红肿者,加板蓝根、玄参、射干;③风胜瘙痒者,加蜂房、钩藤、地肤子;④疹红密布者,加丹皮、紫草、赤芍;⑤淋巴结肿痛者,加夏枯草、浙贝、白僵蚕;⑥大便干结者,加瓜蒌、生大黄等。
  【专药选用】
  1.银翘解毒片 [《中国药典》(1985年)]
  主要成分:金银花、连翘、薄荷、荆芥、淡豆豉、牛蒡子、桔梗、淡竹叶、芦根、甘草。
  功用与药理:辛凉透表,清热解毒。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品有解热,抗菌,抗炎,抗病毒,抗过敏,增强抗体免疫等作用。
  用量与用法:每次4片,每日3次,口服。
  2.小儿清热解毒口服液 [《河南省药品标准》(1984年)]
  主要成分:生石膏、知母、紫花地丁、金银花、连翘、龙胆草等。
  功用与药理:疏风解表,清热透疹。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品具有抗菌,增强免疫功能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多种病原微生物有明显抑制作用。
  用量与用法:每次10~20ml,每日3次,口服。
  3.感冒退热冲剂 [《中国药典》(1988年)]
  主要成分:大青叶、板蓝根、连翘、拳参。
  功用与药理:清热解毒,解肌退热,除烦醒神。方中大青叶、连翘、板蓝根均有抗病毒作用,并有广谱抗菌作用。拳参对组织胺引起的豚鼠支气管痉挛有保护作用。
  用量与用法:<6岁儿童每次3g,>6岁儿童每次5g~10g,每日2次,温开水冲服。
  【西医药治疗】
  本病无特殊治疗药物,主要是对症处理。发热时卧床休息,给易消化饮食,补充维生素C。咳嗽用祛痰止咳剂;高热可用退热剂。
参 考 文 献
1 黄小兵,等.401例儿童风疹发病特点及治疗报告.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88;8(2):18.
2 肖达民.解表清里法治疗小儿出疹性疾病.新中医,1997;29(6):39.
3 沈瑞兴.清解方治疗风痧370例.浙江中医杂志,1995;30(4):183.
4 蔡恒,等.自拟银翘风疹散治疗小儿风疹16例疗效观察.内蒙古中医药,1995;14(1):5.

水  痘

  水痘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疹性传染病。冬春两季多发,其传染力强,接触或飞沫均可传染。易感儿发病率可达95%以上,学龄前儿童多见。临床以皮肤粘膜分批出现斑丘疹、水疱和结痂,而且各期皮疹同时存在为特点。本病为自限性疾病,病后可获得终身免疫,也可在多年后感染复发而出现带状疱疹。
  【辨病】
  本病以皮肤分批出现丘疱疹和发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又称“水花”、“水喜”。病因为外感风热时毒,内有湿热蕴郁。病机关键为邪毒与内湿相搏,郁而化热;病位在肌腠,与肺、脾关系密切;病性多热证、实证,一般预后良好。
  【诊断要点】
  1.病前2~3周有与水痘密切接触史。
  2.发热与皮疹(斑丘疹、疱疹)同时发生,或无发热即出疹。皮疹向心性分布,以躯干、头、腰处多见。皮疹分批出现,斑丘疹→水疱疹→结痂,不同形态皮疹同时存在,痂盖脱落后不留疤痕。
  3.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稍低,淋巴细胞相对增高。
  【专方辨证论治】
  1.银石汤
  组成与用法:石膏、银花各30g,玄参、紫草、泽泻各15g,荆芥6g,薄荷9g。每日1剂,清水煎,分2~3次服。
  功用评述:驱风发表,清热解毒,利水渗湿。方中重用银花、石膏清热解毒,配伍泽泻利水渗湿;玄参、紫草滋阴凉血,解毒透疹;薄荷、荆芥疏风止痒,其中荆芥辛温,能缓和诸药寒凉之性,以发散胃气,增益解毒之功。药理研究表明,银花有抗病毒作用;石膏能抑制发热时过度兴奋的体温中枢,抑制汗腺分泌并降低血管通透性,减少渗出,从而阻断斑丘疹形成疱疹,同时促进疱疹迅速结痂干燥;泽泻能增加尿量并加快尿素、氯化物等体内代谢物质的排泄,亦能抑制疱疹形成,与石膏有协同作用;薄荷含有薄荷醇、薄荷酮等成分,具有镇痛止痒之功。因此,本方对水痘风热夹湿及湿热炽盛均有良效。
  2.银翘二丁汤
  组成与用法:银花、连翘、六一散、车前子各6g~10g,紫花地丁、黄花地丁各10g~15g。每日1剂,水煎至50ml~100ml,分2~3次服;二煎外洗患部。
  功用评述:清热,解毒,利湿。方中以银花、连翘散热,紫花地丁、黄花地丁解毒,使时邪从上从外而解;六一散、车前子渗湿,使湿热从内从下而泄。药理研究表明,银花、连翘、紫花地丁、黄花地丁有不同程度的抗菌、抗病毒作用。治疗结果证实,本方对减轻临床症状,预防局部感染有显著的疗效。
  3.贯射解毒汤
  组成与用法:贯众、黄芩各15g,射干9g,板蓝板、鸭跖草各30g。每日1剂,清水煎,分2次服,<2岁幼儿,2剂分3日服。
  功用评述:清热解毒,辟秽利湿。本方射干、板蓝根、黄芩、鸭跖草、贯众均为清热解毒药。其中射干又善降火散邪,在试管中有抗透明质酸酶的作用,动物实验证明对炎性渗出也有抑制作用。贯众解时行疫气,除腹中邪热湿郁结气,对多种病毒有强烈抑制作用。鸭跖草清热润肺,行水凉血,有改善血管通透性,抗炎抗渗出等作用。有用本方治疗水痘78例,6日内皮疹全部干燥结痂,临床疗效非常显著。
  4.松肌通圣汤
  组成与用法:荆芥、防风、羌活各4g,牛蒡子、赤芍各8g,紫草、当归、青皮、山楂、芦根各10g,紫花地丁15g,红花、蜂房各3g。清水煎,分2~3次服,每日1剂。
  功用评述:清热解毒,活血透疹,祛风止痒。方中紫草、地丁、赤芍、当归清热解毒,凉血活血为君;荆芥、防风、羌活、牛蒡子、芦根为臣,解毒透疹,祛风止痒,且风能胜湿兼有祛湿邪之功能;蜂房、红花、青皮、山楂为佐使,解毒活血,疏肝和中。诸药相伍,方证相合,适用于水痘初起、邪在营卫者疗效较著。
  5.清气凉营解毒汤
  组成与用法:升麻8g,黄连、大青叶、银花、连翘、紫草各10g,石膏、生地、碧玉散各15g。每日1~2剂,水煎服。
  功用评述:清热凉血,渗湿解毒。方中以大青叶、银花、连翘清热解毒;黄连清热燥湿;石膏清解胃热;生地、紫草清热凉血;碧玉散利水渗湿;升麻增强升散解毒之力。全方冶清气凉营、解毒利水之药于一炉,适用于水痘重症。
  【辨证论治评述】
  综观现代中医学对本病的临床研究,本病的病机关键在于时邪疫毒与内湿相搏,蕴郁肺脾二经所致,故治疗***当以驱风发表,清热解毒,利水渗湿为主,并依据表邪或轻或重,热毒炽盛或湿邪重浊而酌情选方遣药。方一驱风发表,清热解毒,利水渗湿是治疗水痘的代表方,对水痘前驱阶段与皮疹初期热邪偏重者有透解时毒,扭转截断作用。方二清热解毒利尿,用于水痘出疹期湿热并重者,其方二煎药汁涂患部,可增加局部药效,颇具匠心。方三侧重清热解毒,又寓辟秽利湿、散邪泻火之意。证诸临床,疗效非常显著。方四系《医宗金鉴》痘门蒙头同名散剂方,具有清热解毒、活血透疹、祛风止痒之功,用于水痘初起邪在营卫者疗效较著。方五清气凉营解毒,重用气营两清之品,适用于气分热重,且有入营之机者,所谓“先安未受邪之地”。以上诸方各有异同,临床上可依据水痘的不同时期、风热湿毒的孰轻孰重进行加减用药:①无汗身痒者,酌加蝉衣、荆芥、薄荷;②口干唇燥者,加淡竹叶、芦茅根;③纳呆恶心者,加藿香、佩兰、荷叶;④痘疹根晕大而赤者,加赤芍药、牡丹皮、紫草;⑤口舌生疮者,加黄连、甘草;⑥便秘舌红者,加生地、玄参、大黄等。
  【专药选用】
  1.板蓝根冲剂 [巢湖正大药业有限公司.皖卫药准字(1996)第20141号]
  主要成分:板蓝根、大青叶等。
  功用与药理: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板蓝根煎剂对多种病原菌有抑制作用,有延缓京科68-1株和腺病毒-7型所致细胞病变作用。故临床上用于一些病毒引起的疾病如水痘等有明显疗效。
  用量与用法:每次10g,每日2~3次,开水冲服。
  2.穿琥宁注射液 [四川宜宾制药厂.川卫药准字(1985)-1381号]
  主要成份:脱水穿心莲内酯琥珀酸半脂单钾盐。
  功用与药理:清热解毒。穿心莲具有较强清热解毒作用。药理研究表明,本品具有明显的解热抗炎和促进肾上腺皮质功能的良好作用,对多种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均有灭活作用,能抑制病毒及其毒素引起的发热,促进发热的消退,抑制炎症病理过程的发展,加速机体受损组织功能的恢复。
  用量与用法:每次2~4ml,每日1~2次,肌注。
  【西医药治疗】
  1.一般治疗 主要为对症处理,预防皮肤继发感染,保持指甲及皮肤清洁,避免搔抓。补充多种维生素。
  2.抗病毒治疗 ①病毒唑:10mg~15mg/kg?d,静滴或肌注。②潘生丁:3mg~5mg/kg?d,分3~4次服,连服3日。③甲氰咪呱:10mg~20mg/kg?d,分3次服,连服3日。④维生素
B12 500μg一次性肌注,可使疱疹结痂较快。
  3.抗感染治疗 有继发细菌感染者,可选用抗生素。
  4.外用药物 可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浸泡,然后涂以5%无环鸟苷霜或金霉素软膏等。
5.本病忌用肾上腺皮质素,长期使用者应暂减量,同时肌注丙种球蛋白以减轻病情。
参 考 文 献
1 李江.银石汤治疗小儿水痘116例观察.黑龙江中医药,1990;(1):15.
2 姜润林.银翘二丁汤治疗小儿水痘114例.中医杂志,1989;30(3):10.
3 张启行.贯射合剂治疗小儿上感高热及水痘疗效观察.新中医,1983;(6):35.
4 郭卫库.松肌通圣汤治疗小儿水痘31例.陕西中医,1995;16(8):34.
5 万菊清.清气凉营解毒汤治疗重症水痘.福建中医学院学报,1996;6(3):12.
  
幼儿急疹

  幼儿急疹又称婴儿玫瑰疹,是婴幼儿期常见的急性发疹性传染病。其特征为高热3~4日,热退疹出。好发于6~18月婴幼儿。病原体尚未得到肯定,可能与人类疱疹病毒-6型(HHV-6)等有关。
  【辨病】
  本病以急起高热,三日后热退疹出为主要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学“奶麻”、“假麻”等范围。病因多为外感风热时邪所致。病机关键为邪蕴肌腠,气分热盛;病位在肺卫,与脾关系最为密切;病性多属实,属热。
  【诊断标准】
  1.起病急,体温骤升至39~40℃,持续3~4日后自然骤降,且出现皮疹。全身症状轻,可有轻度咳嗽,腹泻,偶见惊厥。
  2.皮疹为玫瑰斑点或斑丘疹,以躯干多,面部四肢远端少,皮疹出现后1~2日内退尽,无脱屑,不留色素沉着。
  3.颈周围淋巴结肿大。
  4.血白细胞总数减低,淋巴细胞增高。
  【专方辨证论治】
  1.荆翘饮
  组成与用法:荆芥10g,连翘10g,赤芍10g,白蒺藜10g,牛蒡子10g,淡竹叶10g,木通3g,蝉衣3g,灯芯草1g。上药水煎2次,共取汁150ml,分3次温服,每日1剂。
  功用评述:疏风透邪,清热利水,解毒化瘀。方中连翘既有辛凉透邪清热之功,又有辟秽解毒之效;荆芥、蝉衣、白蒺藜可辛散表邪,透热外出;淡竹叶、灯芯草、木通能利小便,导邪下出;牛蒡子疏风宣肺,清利咽喉;赤芍行瘀泄热,凉血消疹。药理研究证实,连翘对多种病原微生物有强烈抑制作用;荆芥、蝉衣等具有抗菌,消炎,抗过敏功效。诸药合用,能增强炎灶巨噬细胞对异物的吞噬能力,有利于感染性局部炎症的治疗,故该方可用于幼儿急疹初期的治疗。
  2.幼儿急疹散
  组成与用法:蝉蜕10g,升麻10g,胆制僵蚕12g,地龙5g,天竺黄3g,桔梗3g,粉甘草3g。共研细末,每次量3~6月0.2~0.3g,6~12月0.3~0.5g,1~2岁0.5~1g,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功用评述:降热止惊,透疹解毒。方中蝉蜕、地龙、天竺黄、胆制僵蚕均有退热镇惊功效;蝉蜕、升麻、桔梗解表透疹。有报道天竺黄化痰热,散郁结,对多种病毒也有抑制作用;僵蚕、地龙有较强的抗惊厥作用;升麻有较好的镇静、镇痛效应;而蝉蜕有消炎解毒,抗过敏作用。
  3.青黛地骨皮汤
  组成与用法:青黛3g,地骨皮9g,寒水石9g,藿香9g。每日1剂,水煎2次,分3次服。
  功用评述:清热凉血,化湿解毒。方中青黛清热凉血,为解毒要药;地骨皮清热凉血;寒水石清热泻火;藿香解毒化湿和中,四药相伍,用于幼儿急疹临床疗效可达100%。
  【辨证论治评述】
  综观现代中医学对本病的临床研究,本病的病机关键为邪蕴肌腠,气分热盛所致,治疗当以疏风清热,凉血解毒为要法,辅以养阴生津。临症应视其兼症不同,选方用药。方一以疏风透邪,清热解毒药物为主要组成部分,配入行瘀利水之品,以达到邪去毒解热清之目的,用于本病早期疗效尤佳。方二侧重降热止惊,透疹解毒之功,且制成散剂,服用方便,可做为辅助治疗方药。方三以清热凉血与化湿解毒相配伍,药专力宏,是治疗本病出疹期的优选方剂。以上诸方同中有异,适用于本病的不同阶段,临症时不可固守陈方,应据其不同症候灵活加减用药:①口渴明显者,酌加天花粉、淡竹叶;②高热烦渴者,加生石膏、知母;③咽喉疼痛者,加金银花、桔梗、大青叶;④大便干结者,加大黄、玄参等。
  【专药选用】
  1.银翘解毒丸 [《中国药典》(1985年)]
  主要成分:金银花、连翘、薄荷、淡豆豉、荆芥、牛蒡子、桔梗、淡竹叶、芦根、甘草。
  功用与药理:疏散风热,清热解毒。药理研究证实,本品具有解热,抗菌,消炎,抗病毒,抗过敏,增强机体免疫等作用,可用于本病发热期的治疗。
  用量与用法:每次2g~3g,每日2~3次,以芦根汤或温开水送服。
  2.感感乐小儿感冒颗粒 [杭州前进制药厂.ZZ-0074-浙卫药准字(1996)5903号]
  主要成分:菊花、薄荷、板蓝根、大青叶等。
  功用与药理:清热解毒,解肌透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板蓝根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菊花含挥发油、腺嘌呤胆碱、水苏碱、维生素A样物质,具有抗病原微生物及解热效应,体外实验对各种致病杆菌和皮肤真菌均有抗菌作用;大青叶有抗多种细菌和病毒作用,与菊花、板蓝根、薄荷等合用,治疗多种细菌及病毒性疾病均有良效。
  用量与用法:<1岁每次3g,>1岁每次6g~9g,每日2~3次,温开水冲服。
  【西医药治疗】
  本病的治疗以对症处理为主,高热时可用物理降温,或安乃近滴鼻,肌注复方氨基比林等。
参 考 文 献
1 徐荣谦.荆翘饮治疗小儿出疹性疾病.中国医药学报,1995;10(2):38.
2 蔡理化.中西医结合儿科试用新方.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137.
3 胡熙明主编.中国中医秘方大全(下册).上海文汇出版社,1989:510.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常见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播力强,常呈地方性流行。临床特征是起病急,高热,头痛,全身酸痛,乏力,呼吸道症状轻,婴幼儿体弱者易并发肺炎。
  【辨病】
  本病以高热、畏寒、头痛、全身酸乏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学“时行感冒”、“时气病”等范围。病因多为感受时邪疫毒。病机关键为时邪侵犯肺卫,波及胃肠,重则直犯心营;病位在肺卫,与胃肠、心、膀胱经等关系密切。发病急骤,传变迅速,常以邪热所致的实证为主,若正气不足抗邪,则见虚实夹杂之证。
  【诊断标准】
  1.疑似病例 ①近期本地或邻近地区“上感”病人明显增多。②出现急性畏寒、高热、头痛、浑身酸痛和乏力等中毒症状,伴有呼吸道卡他症状。③出现恶心、呕吐和腹泻症状,但发病急而恢复快,伴有呼吸道卡他症状。④流感流行期“上感”患者。
  符合上述①和②或③或④项者,为疑似病例。
  2.确诊病例 ①患者鼻咽部分泌物分离到流感病毒。②测定恢复期血清抗体比急性期有≥4倍升高。
  【专方辨证论治】
  1.疏解合剂
  组成与用法:荆芥穗10g,青防风10g,紫苏叶10g,软柴胡10g,淡子芩10g,潞党参10g,广藿香10g,川厚朴10g,姜半夏10g,云茯苓10g,大青叶10g,板蓝根10g,蒲公英10g,乌玄参10g。上药水煎,取汁100ml,分2~3次温服,每日1剂。
  功用评述:疏风化湿,和解清热。方中荆芥、防风疏风散邪;藿香、川朴、茯苓芳香化湿,使时邪散于上焦,复化于中焦,又渗于下焦,外邪透达则内热势孤,三焦通畅则正阳腾越。且以半夏、党参、黄芩清热和解,扶正抗邪,可阻外邪于半表半里,也先安未受邪之地。药理研究表明,柴胡、藿香能显著抑制流感病毒的增殖和流感病毒引起的肺部病变;大青叶、板蓝根等均有较强抗病毒作用,文献报道广泛应用于各种病毒感染性疾病中。柴胡、紫苏、防风等有较明显解热作用,且有镇痛、镇静效应;党参中含有党参甙能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促进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2.柴芩汤
  组成与用法:柴胡10g,僵蚕3g,黄芩10g,赤芍10g,银花10g,枳壳6g,蝉衣6g。上药用量随年龄大小病情轻重增损,一般每日1~2剂,水煎分4次服。服药困难的患儿,可用药汁保留灌肠。
  功用评述:疏散清热,凉营透解。方中一是取小柴胡汤主药柴胡、黄芩长于治外感病各种发热,不拘于少阳病;二是取升降散中之蝉衣、僵蚕对感受时行邪毒有良效;并配合银花清热解毒;赤芍凉营泄热,增强清退邪热作用;配合枳壳消痰导滞,协赤芍流通气血,使表里经络疏畅,有利于邪毒解除。诸药相伍,相得益彰,是治疗小儿急性高热的有效良方。
  3.甘露消毒丹
  组成与用法:滑石10g,茵陈7g,黄芩7g,石菖蒲5g,川贝5g,木通5g,藿香5g,射干5g,连翘10g,薄荷5g,白豆蔻5g。上药水煎,每日1剂,5日为1疗程。
  功用评述:利湿化浊,清热解毒。方中藿香、蔻仁、石菖蒲芳香化浊,开泄气机,共为君药;黄芩、连翘清热解毒;茵陈清热利湿退黄为臣药;滑石、木通利湿通淋,引湿热从小便而去;射干、川贝化痰湿,消郁结;薄荷辛凉透达,使湿热之邪从表而散,皆为佐药。实验表明,本方有显著的解热作用,用于湿热疫毒为患的小儿时疫感冒疗效显著。
  【辨证论治评述】
  综观现代中医学对本病的临床研究,本病的病机关键为感受时邪,卫气同病,或肺胃并病,故临症时应以疏散时邪,清热解毒为治疗***,视其表里虚实、六淫兼夹的不同酌情选方择药。方一以荆防败毒散、小柴胡汤及藿朴夏苓汤三方主药合理化裁,集疏风解表、和解少阳、芳香化湿三功于一方,适宜于流感患儿初起即见表里同病见症的治疗。方二选取小柴胡汤和升降散主药与清热解毒之品,注重疏泄透邪,用于邪热炽盛、壅结不解以致急性高热为主要表现者疗效颇佳。方三重用芳香化浊之药,酌加清热解毒之剂,共奏利湿化浊,清热解毒之功,故用于湿热疫毒为患的小儿流感疗效显著。以上诸方各有侧重,临床可在此基础上根据兼症不同加减用药:①风寒闭肺者,酌加麻黄、苏叶、葛根;②风热上壅者,加一枝黄花、野菊花、连翘;③暑湿兼夹者,加香薷、青蒿、藿佩兰;④外凉内燥者,加苏叶、杏仁、天花粉;⑤咽痛者,加射干、牛蒡子、板蓝根;⑥咳甚者,加杏仁、桔梗、浙贝母;⑦壮热惊厥者,加钩藤、石膏、蝉蜕,或牛黄镇惊丸;⑧壮热神昏者;选加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等。
  【专药选用】
  1.羚羊感冒胶囊 [温州海鹤集团有限公司制药厂.ZZ-3225浙卫药准字(1996)第52502
号]
  主要成分:羚羊角粉、银花、连翘、淡竹叶、牛蒡子、淡豆豉、桔梗、荆芥、薄荷、甘草。
  功用与药理: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方中羚羊角具有解热、抗惊厥作用;金银花对革兰氏阳性杆菌和球菌皆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对上呼吸道感染有关的不同病毒株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连翘对革兰氏阳性菌也有较强的抗菌作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流行性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用量与用法:每次1粒,每日2次。口服。
  2.金青感冒冲剂 [《河南省药品标准》(1986年)]
  主要成分:金银花、板蓝根、大青叶、薄荷、鱼腥草等。
功用与药理:疏风解表,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研究表明,金银花、板蓝根对葡萄球菌等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板蓝根、大青叶还对流感杆菌、A型脑膜炎球菌有抑制作用;薄荷所含挥发油薄荷醇、薄荷酮等20余种成分,能扩张皮肤毛细血管,增强机体散热,促进呼吸道腺体分泌,使附于呼吸道粘膜上的粘液易于排除,而对呼吸道炎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用量与用法:每次5g,每日3次,白开水冲服。
  3.鱼腥草注射液 [四川省雅安制药厂.川卫药准字(1981)第001546号]
  主要成分:新鲜鱼腥草蒸馏液。
  功用与药理:清热,解毒,利湿。药理证实,本品能灭活甲3型流感病毒,对流感杆菌等有明显抑制作用,具有明显镇咳,抗炎,镇痛,利尿作用。同时能促进外周白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免疫球蛋白的形成,增强机体免疫力。
  用量与用法:每次2ml,每日2次,肌注;或每次20ml,用5%葡萄糖液稀释后静滴,以上为5岁小儿用量。
  【西医药治疗】
  1.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对症处理,包括解热镇痛和防治继发细菌感染。
  2.抗病毒治疗 对甲型流感病毒发病后48小时内用金刚烷胺有防治作用,4mg~8mg/kg?d,总量<150mg/d,分2~3次服,疗程3~5日。病毒唑对各型流感均有效,10mg~15mg/kg.d,分2次缓慢静滴。α-干扰素气雾剂用于小儿流感绝大多数可在2小时内体温降至正常。
参 考 文 献
1 朱盛国,等.疏解合剂治疗小儿外感热病30例.上海中医药杂志,1995;(11):25.
2 陈建平.紫芩汤治疗小儿急性高热126例.四川中医,1998;16(8):41.
3 程智慧.甘露消毒丹治疗小儿时疫感冒120例小结.湖南中医杂志,1995;11(3):34.
4 吴允耀.《温疫论》与《伤寒论》治法之比较.福建中医药,1988;(3):19.
5 吴允耀.《外台秘要》晋唐十三家热病方药探要.上海中医药杂志,1989;(8):35.
6 吴允耀.略谈易水学派治外感热病的若干特点.福建中医药,1992;(2):5.
7 吴允耀.陈修园热病五法述微.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4;(3):179.
8 吴允耀.从《三因方》看宋代热病治疗特色.见:胡绍刚主编.当代中医医理发挥.成都:四川科技文献出版社,1995:56.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冬春季为流行高峰,由飞沫经咽候侵入易感者而发病,5~9岁儿童多发。临床以腮腺非化脓性肿胀、疼痛、发热为特征。全身各种腺体组织或脏器均可受累,常见的并发症有脑炎、睾丸炎或卵巢炎、胰腺炎。
  【辨病】
本病以发热、腮部肿大或胀痛拒按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学的“温病”范围,也称“痄腮”、“蛤蟆瘟”。病因为感受风温时毒之邪。病机关键为风温时毒侵袭肺卫,蕴结于少阳所致;病位在腮腺、少阳经,多为热证、实证,与肺卫、厥阴经密切相关;一般预后良好。
  【诊断标准】
  1.疑似病例 发热,畏寒,疲倦,食欲不振,1~2日后单侧或双侧非化脓性腮腺肿痛或其他唾液腺肿痛。
  2.确诊病例 ① 腮腺肿痛或其他唾液腺肿痛与压痛,吃酸性食物时胀痛更为明显。腮腺管口可见红肿。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稍低,后期淋巴细胞增加。② 发病前1~4周与腮腺炎病人有密切接触史。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①参考②项。
  【专方辨证论治】
1.流腮合剂
组成与用法:银花10g,连翘10g,薄荷3g,昆布6g,黄芩6g,玄参10g,牛蒡子6g,僵蚕6g,桔梗6g,板蓝根15g,夏枯草9g,海藻6g。上药加水适量浸泡15分钟后煎服,每日
1剂。
  功用评述:疏风清热,解毒散结。方中薄荷、牛蒡子、桔梗、僵蚕、玄参疏散风热,清利咽喉;银花、连翘、黄芩、板蓝根清热解毒;昆布、夏枯草、海藻软坚散结。药理研究证实,银花、连翘、黄芩、板蓝根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对腮腺炎病毒等多种病毒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薄荷能使实验动物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增加机体散热;牛蒡子、玄参、桔梗均有抗炎作用;海藻除明显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外,尚有对抗内毒素作用;而夏枯草对多种病原微生物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全方共奏疏风清热祛邪,解毒软坚散结之功,从而达到热退肿消的功效。
  2.解毒抗炎合剂
  组成与用法:银花、生地、青葙子、草决明各12g,大青叶、板蓝根、蒲公英、夏枯草各20g,玄参15g,龙胆草6g,蝉蜕、柴胡10g。清水煎,取汁150ml,分3次服,每日1剂。
  功用评述:清热解毒,抗炎消肿。方中银花、蝉蜕疏风清热以祛表邪;大青叶、板蓝根、蒲公英清热解毒以攻里邪;青葙子、龙胆草、草决明、柴胡、夏枯草疏达少阳,调和气血;生地、玄参清热养阴解毒,软坚散结消肿。诸药共奏解毒抗炎之效,以消除腮部硬结,达到减轻痛苦、缩短病程之目的。
3.加味升降散
  组成与用法:僵蚕、蝉退、姜黄各3~6g,大黄3~8g,银花10~30g,连翘、玄参各10~15g,柴胡4~8g,黄芩8~12g。每日1剂,清水煎,分2~3次服。
  功用评述:升散风热,泻火解毒。方中以僵蚕、蝉退、柴胡疏风透邪,解毒散结;配合银花、连翘、黄芩、玄参则加强清热解毒,软坚散结之功;又用大黄泻火通便,直折其热;姜黄活血散结,消肿止痛。本方衍生温毒名方升降散,全方共奏清热泻火,疏风散结,消肿止痛之功,疗效确切。
  4.小柴胡汤加味
  组成与用法:柴胡、党参、当归、黄芩、半夏各9g,生石膏25g,板蓝根、大青叶各15g,夏枯草、昆布、海藻各10g,生姜3片,大枣3枚。每日1剂,分2~3次服。
  功用评述: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本方紧扣腮腺炎邪犯少阳,结于腮颊之病机,选用少阳病主方小柴胡汤加味治疗。方中柴胡和解少阳,黄芩清里退热,半夏散逆降气,使少阳胆腑清净,诸邪因此而解;人参、甘草补气和中;重用石膏、板蓝根、大青叶清热解毒;夏枯草、海藻、昆布软坚散结;生姜、大枣调胃和其苦寒,是善用经方灵活组合的体现,用治流行性腮腺炎合并睾丸炎临床疗效显著。
  5.腮腺炎汤
  组成与用法:生黄芪10g,当归10g,银花10g,白芥子10g,桂枝3g,麻黄3g,升麻3g,甘草3g。水煎,分2次服。本方系5~10岁儿童剂量,可随年龄大小增减。外用土大黄适量洗净,捣如泥状,局部外敷,每日更换1~2次。
  功用评述:益气散邪,解毒散结。方中黄芪、当归为主药,益气和营,现代医学认为此两药有提高抗体免疫功能的作用;桂枝、麻黄、白芥子温阳散结为辅药;银花、甘草清热解毒为佐药;升麻发散郁热,并引诸药上行直达病所,从而使温邪散,热毒清,结肿消而获痊愈。实验研究表明,土大黄外敷对腮腺局部有抗菌消炎、消肿止痛的作用,并使全身网状内皮系统活跃增生与吞噬作用加强。
  【辨证论治评述】
综观现代中医学对本病的临床研究进展,本病病机关键在于风温时毒侵袭肺卫,郁结于少阳经络所致,故治疗***当以驱风疏透,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为主。方一侧重疏透风热,解毒散结之功,用于本病初起风温时毒犯卫者,疗效较佳。方二强调解毒抗炎之效,以使肿消结散,更适宜于本病时毒邪郁少阳者的治疗。方三以升散风热配合泻火解毒,用于治疗腮腺炎温毒偏重、热结腑实之证疗效更著。方四除和解少阳,清热解毒外,重用软坚散结之品,适宜于腮腺炎并发睾丸炎的治疗。方五贵在主用温阳散结,辅以解毒散邪,更用凉散行瘀之品外敷,使邪散毒解肿消,故用于本病寒痰郁结化热证候的治疗尤为适宜。以上诸方同中有异,临床应根据其兼症不同灵活加减用药:① 温毒在表者,酌加银花、连翘;② 项强者,加葛根;③ 热甚者,加生石膏;④ 合并睾丸炎,加桔核、荔枝核、川楝子;⑤ 合并胰腺炎,加茵陈、郁金;⑥ 合并脑膜炎,加生地、赤芍、丹皮等。
  【专药选用】
  1.抗病毒口服液 [《现代中成药》(1997年)]
  主要成分:板蓝银、连翘、生地、芦根、藿香等。
  功用与药理:清热解毒,生津养阴,芳香化湿。主要用于治疗流行性腮腺炎、上呼吸道感染等。药理研究表明,本品具有抗病毒,抗菌消炎,解热等作用。方中板蓝根、连翘、藿香有较强抗病毒作用;连翘、板蓝根有抗炎作用和显著的解热作用;连翘还能明显抑制炎性渗出而对增生无影响。
  用量与用法:每次10ml,每日3次,口服。
  2.新癀片 [《福建省药品标准》(1986年)] 
  主要成分:九节茶、牛黄、三七、珍珠粉等。
  功用与药理: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本品含有牛黄酸去氧胆酸等主要成分,具有抗病毒、消炎、退肿、止痛等功效。其中牛黄、三七具有抗炎作用;牛黄酸、去氧胆酸均有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和渗出的作用。
  用量与用法:每次1~2片,每日3次,口服;或用冷开水调敷患处,每日1次。
  3.牛黄消炎片 [中国哈尔滨世一堂制药厂.ZZ-3277-黑卫药准字(1989)第200479号]
主要成分:人中牛黄、珍珠丹、蟾酥、青黛等。
  功用与药理: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本品对多种致病菌有不同程度抑制或杀灭作用,减少炎性渗出,抑制炎性增生,明显抑制醇脂引起的大鼠足趾肿胀,显著提高痛阀值,具有明显抗菌,抗病毒,解热抗炎,镇静镇痛作用;此外,青黛还有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
  用量与用法:每次1/2~1片,每日2~3次,口服;外用去糖衣研末调敷患处。
  【西医药治疗】
  注意口腔卫生,半流食和流食,避免酸性饮食。无须使用抗生素。发热头痛可给解热剂。腮腺肿痛明显可局部湿冷敷。睾丸肿痛时宜用丁形带托起,局部冷敷。持续高热、脑膜脑炎、睾丸炎、心肌炎等可短期加用激素。有颅高压征酌用脱水剂。胰腺炎患儿宜禁食,补液,注意水、电解质平衡。
参 考 文 献
1 陈红梅.流腮合剂治疗流行性腮腺炎250例.福建中医药,1997;28(5):13.
2 郭渝南.解毒抗炎合剂治疗流行性腮腺炎160例.四川中医,1995;13(8):46.
3 颜玉景,等.升降散加味治疗流行性腮腺炎30例.浙江中医杂志,1997;32(2):83.
4 陈存志,等.中药治疗流行性腮腺炎148例.陕西中医,1993;(9):400.
5 王仲杰.中西医结合治疗流行性腮腺炎120例.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1(7):419.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流行于夏秋季节,经蚊虫叮咬传播。临床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及颅内高压征为主要表现。多发生于<10岁的儿童。
【辨病】
  本病以高热、抽搐、惊厥、昏迷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学“暑温”、“暑厥”、“暑风”等范围。病因多为正气不足,感受暑湿疫毒之邪所致。病机关键为暑温毒邪,侵犯脑髓,蕴痰化火动风,耗伤营血;病位在脑,主脏在心,与肝、包络关系最为密切。本病传变迅速,初起呈现热证、实证,后期多见虚实夹杂证。
  【诊断标准】
  1.疑似病例 在流行地区蚊虫叮咬季节,出现发热,头痛,恶心,呕吐,嗜睡,颈抵抗,抽搐等。
  2.确诊病例 ① 曾在疫区有蚊虫叮咬史。② 高热、昏迷、肢体痉挛性瘫痪、脑膜刺激征及大脑椎体束受损(肌张力增强、巴氏征阳性)。③ 高热,昏迷,抽搐,狂躁,甚至呼吸衰竭、循环衰竭而死亡。④ 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检验获阳性结果。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①和②或②、③项,并排除细菌性脑膜脑炎。
  【专方辨证论治】
  1.清热活血方
 组成与用法:大青叶15g~30g,板蓝根15g~30g,银花12g~24g,石膏30g~90g(先煎),知母6g~18g,青蒿6g~18g,川芎6g~18g,红花6g,丹皮6g,丹参12g,甘草3g~6g。每日1剂,水煎2次,分4次口服或鼻饲。
  功用评述: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方中大青叶、板蓝根、银花清热解毒,有报道大青叶对乙脑病毒等有抑制作用,且有明显解热效应,可增强白细胞对细菌吞噬作用,提高吞噬指数;石膏、青蒿、知母清热生津,用于治疗感染乙型脑炎病毒的小鼠能提高其存活率;川芎、红花等活血化瘀药可改善血液微循环,有助于邪毒的祛除,有利于受损脑细胞的恢复。临床研究表明,本方不但具有抗病毒、清热解毒、抗过敏等作用,能截断病邪,扭转病势,且能改变血液稠、粘、聚状态,增加脑部血流量,迅速纠正病理状态,较诸对照组临床治愈率、好转率均提高,病死率降低,疗程缩短(P均<0.01),是治疗小儿重型乙型脑炎的有效方剂。
  2.清营解毒汤
  组成与用法:犀角(或水牛角)3g(磨水服),生地6g,丹皮6g,龟板10g,女贞子10g,赤芍6g,川连3g,大青叶12g,板蓝根12g,麦冬10g。上药水煎2次,共取汁150ml,分2次温服,每日1剂。
  功用评述:清营凉血,泄热解毒,透邪养阴。方中犀角为君药,清解营分热毒;生地、龟板、女贞子、麦冬养阴清营热为臣药;大青叶、板蓝根、川连清热解毒以透邪热,促使入营之邪透出气分而解,丹皮、赤芍凉血消瘀,共为佐药。实验证实该方具有解热,镇静,强心,兴奋肾上腺皮质系统作用,能改善高热时机体失水,增强抗体抗感染应激能力。
  3.清暑解毒汤
组成与用法:生石膏30g~50g(先煎),知母10g~15g,银花15g~50g,大青叶15g~50g,连翘15g,黄芩6g~9g,藿香9g,佩兰9g,薄荷6g。水煎2次,取浓缩液800ml,分装备用;每日400ml,分2次直肠点滴。
  功用评述:清暑解毒,泄火祛湿。方中石膏辛寒,质重而气轻,清热泻火功效卓著,且善于透解内蕴之邪热;知母苦寒质润,可助石膏清热;更入大剂量银花、连翘、大青叶以增强解毒效应;加入黄芩、薄荷疏散风热,清泄上焦热毒;伍入藿香、佩兰以增强清暑祛湿和中之效。该方治疗乙脑患儿可使热除暑消,毒解气清,临床总有效率达93%,退热、抽搐停止时间较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
  4.镇心涤痰汤
  组成与用法:龙齿、鲜生地各30g,琥珀5g,竹沥拌半夏、天竺黄各12g,陈胆星4g,石菖蒲8g,辰麦冬15g。每日1剂,清水煎,分2次服。
  功用评述:豁痰开窍,滋阴熄风,宁心安神。方取龙齿、琥珀镇心安神而定惊,俾心宁神安则精神振而神识转清,痴呆消失而举止复常;陈胆星、竹沥、半夏、天竺黄、石菖蒲豁痰开窍,使语言通利而耳聋复聪。麦冬、鲜生地养阴滋液,阴液复则内风自灭,搐搦自止。诸药共用,治疗乙型后遗症临床疗效显著。
  【辨证论治评述】
  综观现代中医学对本病的临床研究进展,本病的病机关键为暑温毒邪侵犯脑髓,蕴痰化火动风,耗伤营血所致,治疗***应以清暑泻火,化痰熄风,凉血解毒为主,并注意养阴保津及益气扶正为要,视其兼证不同酌情选方遣药。方一重用大量清热解毒、泻火化瘀之品,力专效宏,用治重型乙脑患儿疗效显著。方二侧重清营凉血,泄热解毒,透邪养阴之功,更适宜于重型乙脑患儿后期邪陷营血证的治疗。方三重用泄火解毒之药,酌加清暑化湿、疏散风热之品,用于乙脑初起邪在气分的患儿疗效较佳。方四从镇心安神,豁痰开窍着手,更入养阴滋液之品,以期心神宁静,举止复常,用于小儿乙脑恢复期或后遗症期的治疗尤为适宜。以上诸方同中有异,临症尚应灵活加减如下:①热实腑闭者,酌加大黄、玄参、玄明粉;②痰瘀阻络者,加白僵蚕、地龙、天麻;③邪恋阴伤者,加川骨皮、麦冬、何首乌;④虚风内动者,加鳖甲、龟板、生牡蛎;⑤痰热壅肺者,加全瓜蒌、胆星、川贝母;⑥肝经痰火者,加夏枯草、半夏、淡竹茹;⑦热深厥深,病情重笃者,可加服安宫牛黄丸。
  【专药选用】
  1.复方大青叶合剂 [《现代中成药》(1997年)]
  主要成分:大青叶、金银花、羌活、拳参、大黄。
  功用与药理:清热凉血,泻火解毒。实验证明,本方药理作用广泛,具有较好的抗菌抗病毒作用,对乙脑病毒有显著抑制作用,且有明显解热作用,同时可增强白细胞对病原微生物的吞噬作用,并加速其过程,可用于本病轻型病儿的辅助治疗。
  用量与用法:0.5ml~1ml/kg,每日2~3次,口服,或遵医嘱。
  2.醒脑静注射液 [无锡健宏药业总公司.苏卫药准字(1985)1572-1号]
  主要成分:麝香、郁金等。
  功用与药理:苏醒,止痉。药理研究证实,本品不同剂量对小白鼠中枢神经起双向调节作用,每公斤1ml~2ml时能明显增加小白鼠自由活动数,每公斤10ml~20ml时则使自由活动数减少。此外,对苯巴比妥钠诱导小鼠睡眠具有拮抗作用,对小鼠士的宁惊厥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用量与用法:每次2ml~4ml肌注,或每次10ml~20ml静注,每日1次,或遵医嘱。
  3.牛黄抱龙丸 [《中国药典》(1990年)]
主要成分:牛黄、胆南星、天竺黄、茯苓、琥珀、麝香、全蝎、僵蚕、雄黄、朱砂。
  功用与药理:清热镇惊,祛风化痰。本品具有镇静抗惊厥作用,僵蚕、茯苓、琥珀有效成分能明显降低小鼠自发活动;牛黄、麝香有较强抗炎作用以及抗病原微生物作用。此外,实验证实牛黄与去氧胆酸钠对脑炎病毒有直接灭活作用。
  用量与用法:每次1丸,每日1~2次,口服。<1岁用量酌减。
  【西医药治疗】
  1.一般治疗 精心护理,保证营养,昏迷病人应予鼻饲。总入量50ml~80ml/kg?d,应用脱水剂时注意补钾。
  2.对症治疗 患儿及时把好三关(高热、惊厥、呼衰)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⑴高热时应给予物理和药物降温。可采用亚冬眠疗法,主要适用于持续高热伴反复抽搐患儿;氯丙嗪及异丙嗪每次0.5mg~1mg/kg,肌注,每4~6小时1次。
  ⑵惊厥由脑实质炎症、脑水肿引起者,给激素和脱水剂为主,如早期静注20%甘露醇1g~2g/kg,每4~6小时1次;地塞米松婴儿每次2.5mg,儿童每次5mg~10mg,静注,每日2~4次。由呼吸道阻塞导致脑缺氧者给吸痰,供氧。由超高热引起者应迅速降温。止惊药物可选用10%水合氯醛、安定、苯巴比妥钠、冬眠合剂等。
  ⑶出现呼吸衰竭时应保持气道通畅,氧疗,给可拉明每次5mg~10mg/kg,肌注;或洛贝林每次0.15mg~0.2mg/kg,静注,必要时4~6小时重复或交替使用。
  3.抗感染和护脑治疗 预防继发感染可适当使用抗生素。抗病毒可选用干扰素40万u~300万u/d,肌注,疗程3~7日,对降低病死率有帮助;其他如聚肌胞、转移因子、胸腺素、免疫核糖核酸等。此外,脑活素、爱维治、胞二磷胆碱、细胞色素C可在恢复期使用。
参 考 文 献
1 梁仁.清热活血法治疗小儿重症流行性乙型脑炎.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13(4):236.
2 杨宗鹏,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乙型脑炎140例.中西医结合实用临床急救,1995;12(4)
:200.
3 刘光宗,等.清暑解毒汤为主治疗小儿乙型脑炎30例.山东中医杂志,1995;14(12):546.
4 陈树庄.自拟镇心涤痰汤治愈乙脑后遗症11例.浙江中医杂志,1988;(3):138.
       
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是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夏秋季节为发病高峰期,4月~5岁小儿易感。临床以发热、分布不规则和轻重不等的肌肉或肌群弛缓性麻痹为特征,重者常造成明显后遗症。近年来我国小儿普遍服用疫苗预防后,发病率已经显著降低。
【辨病】
  本病以发热、肌肉疼痛,继而出现肢体痿软、萎缩为主要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学“痿症”、“软脚瘟”等范围。病因为感受时行疫毒之邪,伏于经络所致。病机关键为风热暑湿疫毒侵犯经络,痹阻筋脉;病位在经脉、肌肉,与肺、脾胃、肝、肾关系密切;病初多属实证,后期则多虚中挟实之证。
  【诊断标准】
  1.疑似病例 不能立即确定为其他病因的任何急性弛缓性麻痹的病例。
  2.确诊病例
  ⑴与确认脊髓灰质炎病人有接触史,潜伏期为2~3日(一般为7~14日)。临床上出现① 发热,烦燥不安,多汗,颈背强直及腓肠肌触痛等;② 热退后躯干或四肢肌张力减弱,深部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不对称(或双侧)弛缓性麻痹,无感觉障碍,后期有肌肉萎缩。
  ⑵发病60日后仍残留有弛缓性麻痹。
  ⑶病原学或血清学检验获阳性结果。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⑴或⑵项。
  【专方辨证论治】
  1.补阳还五汤加味
  组成与用法:生黄芪30g,川芎6g,桃仁10g,地龙6g,红花6g,鸡血藤12g,当归6g,补骨脂10g,制马钱子0.2g。上药水煎2次,取汁100ml,分2次温服,每日1剂。
  功用评述:益气养血,活络通脉。方中重用黄芪补益阳明之气;当归、川芎、桃仁、红花养血活血,化瘀通脉;更兼地龙、鸡血藤化痰通络,活血舒筋;再入补骨脂温阳益肾;伍以制马钱子通络和脉,其主要成分番木鳖碱具有兴奋脊髓及中枢功能。诸药共奏益气温阳通血脉,养血柔筋舒经络之功,攻补兼施,标本皆治,临床上可用于小儿脊髓灰质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
  2.白芷玉竹汤
  组成与用法:白芷6g,玉竹10g,黄芪20g,党参12g,山药12g,白术6g,甘草3g。上药水煎,取汁100ml,分3次服,每日1剂。
  功用评述:益气养液,柔筋通络。方取黄芪、党参、白术大补阳明之气;玉竹、山药滋润宗筋,补阳明之液;更入白芷辛温香窜,疏风通络;甘草调和诸药。本方为治疗脊髓灰质炎瘫痪期和恢复期的有效方剂。
  3.可保立苏汤
  组成与用法:黄芪40g,党参30g,白术15g,当归10g,白芍12g,山萸肉9g,枸杞10g,故纸9g,核桃12g,枣仁12g,甘草3g,桂枝6g,威灵仙10g,牛膝15g,赤芍12g,炮甲15g,地龙12g,杜仲15g,寄生15g,狗脊15g。上药水煎,每日1剂,分早晚温服。
  功用评述:扶痿健脾,熄风祛瘀,活血通络。方取黄芪补气以利血行而通瘀;配入党参、白术健脾,以补阳明之气;当归、白芍养血和营,滋润宗筋;山萸肉、枸杞、故纸、核桃强阴益肾;枣仁安神宁心;甘草和中缓急;再以桂枝温经通阳,通利血脉;灵仙、牛膝、赤芍祛瘀通络,除湿舒筋;炮甲、地龙通利经络;杜仲、寄生,狗脊强筋壮骨,蠲湿除痹。全方具有补、活、通之功效,可使气旺血行,骨壮筋强,瘀化络通,顽症自除。
  【辨证论治评述】
  综观现代中医学对本病的临床研究进展,本病的病机关键为风热暑湿疫毒侵犯经络,痹阻筋脉所致,治疗重在及早透解疫邪,益气养液,舒筋通络,补益肝肾,并视其时疫合邪之各异,耗气伤津之不同,酌情选方择药。方一以补阳还五汤为重要组成部分,酌加舒筋通络,适用于本病恢复期及后遗症的治疗。方二强调补益气血,以达柔筋通络,可用于本病瘫痪期和恢复期疗效颇佳。方三侧重扶痿健脾,活血通络,具有补、活、通之功效,可使气旺血行,骨壮筋强,瘀除络通,可作为治疗本病的通用方。以上诸方同中有异,临床施治必须灵活运用,随症加减大仿如下:①邪犯肺胃(前驱期),酌加葛根、桑枝、忍冬藤、川骨皮、薏苡仁;②邪注经络(瘫痪期),加秦艽、黄柏、木瓜、鹿衔草、萆薢 ;③ 肝肾亏损(恢复期),加牛膝、巴戟天、女贞子、蜈蚣;④ 早期热盛者,加大青叶、连翘、羚羊、石膏、紫雪丹;⑤ 多汗烦躁者,加百合、白芍、钩藤、煅牡蛎、鳖甲;⑥大便秘结者,加大黄、麦冬、生地黄等。
  【专药选用】
  1.葛根芩连微丸 [广西柳州市中药总厂.桂卫药准字(1991)17110号]
  主要成分:葛根、黄芩、黄连等。
  功用与药理:解表除湿,清热解毒。本品可促进小鼠早期免疫反应,对B细胞前体细胞及成熟细胞均有明显促进作用,促进抗体生成,使IgM、IgG升高,并对巨噬细胞的功能有促进趋势,还能拮抗肾上腺皮质素的免疫抑制作用,证明本品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可用于本病前驱期的治疗。
  用量与用法:<5岁每次1g,>5岁每次2g,每日3次,口服。
  2.妙济丸 [《中国药典》(1977年)]
  主要成分:黑木耳、当归、白芍、木瓜、杜仲、川断、龟板、牛膝、川芎、丁香、乳香等。
  功用与药理:强筋壮骨,祛风除湿,通络止痛。药理研究表明,当归、川芎等均有镇静镇痛,解痉消炎作用,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改善微循环,增加血流量等。全方具有抗菌抗炎,镇静镇痛,扩张外周血管,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因此,可用于本病瘫痪期的治疗。
  用量与用法:每次3g,每日3次,或遵医嘱,空腹温开水送服。
  3.虎潜丸 [元?朱震亨著《丹溪心法》方]
  主要成分:炙虎骨、白芍药、熟地黄、黄柏、知母、锁阳、干姜、陈皮、炙龟板。
  功用与药理:滋阴降火,补益肝肾,强壮筋骨。研究表明,白芍、黄柏、知母、熟地等均有较强抗菌作用,甚至对某些致病的肠道病毒和疱疹病毒也有抑制作用,临床多用于本病恢复期后遗症的治疗。
  用量与用法:每次3g,每日3次,淡盐水或温开水送服。
  【西医药治疗】
  1.瘫痪前期治疗 卧床休息,3周内避免剧烈活动,不肌注或不做急需的手术,以免诱发瘫痪。肌痛可用热敷或镇痛剂;重症用肾上腺皮质素2~5日。
  2.瘫痪期治疗 ① 绝对卧床,患肢保持功能位;② 应用加兰他敏增进肌肉张力,0.05mg~0.1mg/kg?d,肌注,40日为1疗程;地巴唑可促进神经传导功能,0.1mg~0.2mg/kg?d,顿服,10日为1疗程;还可用维生素B1 、B12 等神经营养药。③呼吸麻痹者应用人工呼吸器。
  3.恢复期与后遗症期治疗 主要采用理疗(如电疗、蜡疗、水疗、光疗等)、体疗(先被动运动、后主动运动),乃至手术矫形。
参 考 文 献
1 王应模.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小儿麻痹症.浙江中医杂志,1992;(4):187.
2 彭均奇,等.重用白芷玉竹汤治疗小儿麻痹症临床观察.中医药研究,1995;(2):22.
3 袁健强,等.可保立苏汤儿科临床治验.四川中医,1995;(5):43.
4 宋秀琴.中医药治疗小儿麻痹症概况.山西中医药,1988;7(4):45.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多种病毒引起的一组传染病。病原主要侵犯肝脏引起肝炎,临床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腹胀、黄疸、肝肿大和肝功能异常等。目前已确知至少有甲、乙、丙、丁、戊5种肝炎病毒,但没有共同抗原,也不产生交叉免疫,可呈重叠感染。传染性较强,传播途径复杂,为儿童常见传染病之一。
【辨病】
  本病以乏力、纳呆或呕恶、痞胀、右胁痛、黄疸等为主要临床表现。迁延半年以上为慢性肝炎;黄疸迅速加深、极度乏力、食欲极差、高热昏谵、频繁呕吐,或吐衄便血、腹胀尿少等为重症肝炎;黄疸持续不退为瘀胆型肝炎;胁下痞块,臌胀、消瘦等为肝硬化或肝癌;可归属于中医学的“黄疸”、“胁痛”、“肝着”、“肝热病”等范围。病因为感受时疫邪毒所致。病机关键为疫毒侵袭肝经,与湿热搏击,火郁阴伤瘀结;病位在肝,与胆、脾胃、肾、三焦、包络等关系密切。初起多见实证或虚实夹杂证,久则表现为正虚邪恋或正衰邪盛。
  【诊断标准】
  1.疑似病例 ① 有肝炎接触史,或饮食不洁史(甲型肝炎)、输血或应用血制品史(乙、丙、丁型肝炎)。② 最近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厌油,乏力,巩膜黄染,茶色尿,肝脏肿大,肝区痛等,不能除外其他疾病者。③ 血清ALT反复升高而不能以其他原因解释者。
  2.确诊病例 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测的阳性结果有助于确定诊断。
  【专方辨证论治】
  1.培元却邪汤
  组成与用法:生黄芪12g,何首乌10g,绞股蓝10g,升麻5g,柴胡5g,白花蛇舌草20g~30g,虎杖12g~20g,白毛藤20g~30g,丹参10g~15g,生内金6g~10g,茵陈15g,茯苓15g,甘草5g。每日1剂,清水煎,分2~3次服。3月为1疗程,可连用2疗程。
  功用评述:扶正培元,清热解毒,祛湿和肝。方中黄芪、首乌、绞股蓝扶正培元,药理研究证实有增强T、B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抗炎,抗病毒,解毒,保肝,抗应激和抗衰老等作用。升麻升阳解毒;柴胡疏肝散邪。白花蛇舌草、虎杖、白毛藤清热解毒;茵陈、茯苓利胆祛湿;丹参、生内金和肝消积;甘草调和诸药。本方临床上可用于乙肝HBV-M“大三阳”、肝功能异常及继发胆道感染等。
  2.参芪虎蚤汤
  组成与用法:党参、板蓝根、赤芍各10g,丹参6g,生大黄3g,女贞子20g,黄芪、虎杖、蚤休各15g,贯众3g,山楂、何首乌、菟丝子、平地木各10g。每日1剂,水煎成150ml,每次50ml,连服6月,剂量可根据年龄酌情加减。
  功用评述:清热,补肾,健脾,活血。方中虎杖、板兰根、生大黄清热解毒;蚤休、平地木凉血平肝,以上药物经药理研究证实均有抗病毒作用;女贞子、菟丝子、何首乌补肾益肝,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赤芍、丹参活血化瘀;山楂、鸡内金消胀健脾;党参、黄芪益气和中。诸药合用,相辅相成,发挥其治疗作用。用于治疗小儿慢性乙肝显著优于对照组,HBsAg阴转率30%(P<0.01);HBeAg阴转率58.3%(P<0.001);HBV-DNA阴
转率51.66%(P<0.001)。
  3.茵陈丹参汤
  组成与用法:茵陈20g,丹参15g,栀子9g,郁金6g,大黄3g,五味子3g,大枣6g。每日1剂,清水煎,分2次服,连服4~8周。
  功用评述:清热利湿,疏肝退黄。方中茵陈、栀子、大黄乃为清热利湿,通里攻邪之要药;丹参、郁金行气活血化瘀,以改善肝细胞的炎性坏死和纤维组织增生及肝内微循环障碍;五味子能抑制转氨酶的活性。本方既遵循了传统的清热利湿法则,又具有中西医结合的特色,用治小儿黄疸型肝炎有较好的疗效。
  4.退黄复肝汤
  组成与用法:茵陈30g,栀子10g,生大黄6g,赤芍15g,板蓝根30g,木通6g,车前子15g,炒神曲15g,麦芽15g,山楂15g,甘草3g。每日1剂,清水煎,分3~4次服,连服4周。
  功用评述:清热利湿,活血退黄。方中茵陈清热利湿退黄,栀子泻火,通利三焦,二者合用能促进胆汁分泌,降低血胆红素含量;大黄荡涤肠胃瘀阻,使湿热从大便而下;赤芍凉血活血,改善肝内血循环,临床证明该药有明显退黄作用;板蓝根清热解毒,具有抗病毒作用;炒神曲、麦芽、山楂健脾消食,意在“见肝之病,当先实脾”;甘草具有增强肝脏的解毒能力和抗肝损害作用。全方既可促进胆汁分泌,又能抗病毒、抗肝损害,有利于肝细胞的恢复和再生。用于小儿瘀胆型肝炎的治疗有较好的疗效。
  5.茵金公英汤
  组成与用法:茵陈、金钱草、车前子各30g,蒲公英15g,生川军(后下)、生山栀、生枳实各9g,生甘草3g,明矾0.6g(研冲)。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3次。
  功用评述:清热解毒,开窍通下。方用大剂量蒲公英、山栀、茵陈、金钱草清热解毒利湿;生川军、枳实泻火通腑;明矾祛痰开窍;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针对性强,可用于暴发性重症肝炎的治疗。
  【辨证论治评述】
  综观现代中医学对本病的临床研究进展,本病的病机关键为疫毒侵袭肝经,与湿热搏击,火郁阴伤瘀结,故治疗当以清热利湿,活血解毒,扶正培元,疏肝退黄等为指导原则,临床应视其病情轻重缓急各异、疾病类型不同、病程长短不一酌情选方遣药。方一重在扶正培元,清热解毒,祛湿和肝为法,用于乙肝HBV-M“大三阳”、肝功异常及继发胆道感染患儿的治疗,其效显著。方二侧重清热、补肾、健脾、活血之功,对肝经热毒炽盛,肝阴耗损,累及脾肾的慢性乙肝患儿较为适宜。方三强调清热利湿、疏肝退黄之效,用于小儿急性黄疸性肝炎疗效颇佳。方四贵在活血退黄,清热利湿,用于湿热蕴结肝胆的小儿瘀胆型肝炎疗效显著。方五重用大剂量清热解毒之药,配合开窍通腑之品,适用于暴发型重症肝炎患儿的治疗。以上诸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